首页 / 一种传感器安装辅助装置

一种传感器安装辅助装置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传感器安装辅助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传感器是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的检测装置,传感器具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等特点,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0003] 目前传感器在安装时,大多通过螺丝的方式直接将传感器安装在仪器外部,安装之后再将传感器上的线缆与外界线缆进行连接,但这种安装方式具有一定的缺陷,传感器在安装过程中容易产生碰撞现象,进而给传感器上的检测探头造成损伤,并且传感器安装完毕之后,线缆的连接处始终位于外部,当受到外界拉力时,容易造成松脱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4]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25]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传感器安装辅助装置,包括传感器本体8以及安装外壳1,所述传感器本体8位于安装外壳1内部,安装外壳1底部设有与传感器本体8相适配的开口2,传感器本体8顶部固定有第一梯形块9,第一梯形块9通过缓冲机构3与安装外壳1内底部相连接,缓冲机构3用于第一梯形块9的弹性支撑,所述安装外壳1内部设有推块10,推块10与第一梯形块9斜面抵触连接,所述安装外壳1内部设有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4用于带动推块10对第一梯形块9斜面进行挤压,所述安装外壳1侧壁上设有穿线孔7,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从穿线孔7内部穿过,并且安装外壳1内部设有压持机构5以及收卷机构6,压持机构5用于对外界的线缆进行固定,并且固定完毕之后收卷机构6用于将外界多余的线缆收卷至安装外壳1内部。
[0026] 在本实施例中,该装置在对传感器本体8进行辅助安装时,首先将安装外壳1安装在设备的指定位置,在安装过程中,传感器本体8在缓冲机构3的作用下始终位于安装外壳1内部,从而避免了安装过程中因碰撞对传感器本体8造成的损伤,对传感器本体8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随后将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与外界线缆相连接,线缆连接之后通过驱动机构4带动推块10水平运动,推块10对第一梯形块9斜面进行挤压,使得第一梯形块9带动传感器本体8向下运动并且穿过安装外壳1底部的开口2,传感器本体8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能够将外界线缆拉入至传感器本体8内部,使得线缆的连接处位于安装外壳
1内部,能够有效的避免外界湿气对线缆连接处造成的影响,对线缆的连接处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当外界线缆被拉入到安装外壳1内部之后,传感器本体8内部的压持机构5会自动将外界线缆固定在安装外壳1内部,保证了外界线缆的稳定性能,能够避免外界拉力对线缆连接处造成的影响,此外线缆固定完毕之后,还可通过收卷机构6将外界线缆收卷至安装外壳
1内部,从而避免外界线缆过长而造成的散乱现象,降低了外界线缆受到拉扯的可能性,并且当外界线缆受到拉力时,收卷机构6可以对外界线缆进行放卷,从而避免外界拉力直接作用在线缆连接处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线缆连接处的稳定性能。
[0027] 请参阅图2,所述缓冲机构3包括与第一梯形块9底部固定连接的多个第一弹簧32,第一弹簧32下端与安装外壳1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外壳1内底部固定有限位杆31,限位杆31插入至第一梯形块9内部并与第一梯形块9滑动连接;
[0028] 通过第一弹簧32对第一梯形块9进行弹性支撑,使得传感器本体8在安装时能够位于安装外壳1内部,对传感器本体8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避免了传感器本体8在安装过程中因意外碰撞对传感器本体8造成的损伤,其中限位杆31对第一梯形块9起到了一个限位作用,提高了第一梯形块9的稳定性能。
[0029] 请参阅图2,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与安装外壳1转动连接的螺纹杆42以及与安装外壳1固定连接的滑杆41,滑杆41贯穿推块10并与推块10滑动连接,螺纹杆42贯穿推块10并与推块10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42其中一端贯穿安装外壳1侧壁;
[0030] 当线缆接线完毕时,转动螺纹杆42,通过螺纹杆42与推块10的螺纹连接带动推块10水平运动,从而使得推块10对第一梯形块9斜面进行挤压,进而使得第一梯形块9带动传感器本体8穿过安装外壳1底部的开口2,方便工作人员对传感器本体8的快速安装,其中滑杆41对推块10起到了一个限位作用,提高了推块10的稳定性能。
[0031]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压持机构5包括与安装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的导向环55,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从导向环55内部穿过,其中导向环55外部设有抵板52,抵板52通过第二弹簧53与导向环55外壁相连接,所述抵板52固定连接有抵杆54,抵杆54插入至导向环55内部,所述推块10顶部固定有对抵板52进行挤压的第二梯形块51;
[0032] 推块10移动的同时挤压第一梯形块9的斜面,从而使得第一梯形块9带动传感器本体8向下运动,进而使得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将外界线缆拉入至安装外壳1内部并且从导向环55内部穿过,当传感器本体8移动到开口2外部时,推块10与第一梯形块9平面接触,推块10对第一梯形块9的挤压程度不会发生变化,传感器本体8保持静止,外界线缆同步保持静止,此时驱动机构4继续带动推块10水平运动,推块10通过第二梯形块51对抵板52进行挤压,抵板52带动抵杆54运动,通过抵杆54将外界线缆抵压导向环55内部,从而对外界线缆起到了一个固定作用,当外界线缆受到拉力时,拉力不会直接作用在线缆的连接处,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线缆连接处的稳定性能,其中第二弹簧53对抵杆54以及抵板52能够起到一个弹性支撑作用,使得线缆能够顺利的从导向环55内部穿过。
[0033] 请参阅图2,所述安装外壳1内部固定有导向辊11,导向辊11与穿线孔7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导向辊11与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滑动连接;
[0034] 通过导向辊11对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能够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使得线缆垂直受力,有效的降低了穿线孔7与线缆之间的摩擦。
[0035] 请参阅图3,所述收卷机构6包括固定在安装外壳1内部的限位环67,限位环67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环63,转动环63侧壁上固定有“L”型杆61,“L”型杆61内部设有导向孔62,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从导向孔62内部穿过,其中限位环67连接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用于带动转动环63转动;
[0036] 压持机构5对外界线缆固定完毕之后,通过转动组件带动转动环63转动,转动环63带动“L”型杆61转动,其中转动环63以压持机构5为圆心发生转动,“L”型杆61转动的同时拉动外界线缆,从而将外界线缆拉入至安装外壳1内部,进而避免外界线缆过长而造成的散乱现象,降低了外界线缆受到拉扯的可能性。
[0037] 请参阅图4,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贯穿安装外壳1顶部的转动杆64,转动杆64从转动环63内部穿过,所述转动杆64内部设有推杆65,推杆65上端贯穿转动杆64的顶部,推板下端通过弹性部件与转动杆64内底部相连接,所述推杆65转动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活动杆68,活动杆68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卡杆69,卡杆69贯穿转动杆64的侧壁,所述转动环63内壁上设有呈对称分布且与卡杆69相适配的卡槽610;
[0038] 在对外界线缆进行收卷时,推动推杆65,推杆65通过活动杆68带动卡杆69水平运动,从而使得卡杆69端部伸入至卡槽610内部,此时即可通过转动杆64带动转动环63转动,当外界线缆被收卷到安装外壳1内部之后,不再推动推杆65,推杆65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自动复位,进而带动卡杆69复位,使得卡杆69移动到卡槽610外部,当外界线缆受到拉力时,外界线缆通过“L”型杆61带动限位环67转动,从而使得外界线缆能够顺势放卷,进而避免了外界拉力直接作用在线缆连接处的现象,有效的提高了线缆连接处的稳定性能。
[0039] 请参阅图4,所述弹性部件包括与推杆65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三弹簧611,第三弹簧611底部与转动杆64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64内底部固定有导向杆612,导向杆612伸入至推杆65内部并与推杆65滑动连接;
[0040] 当外界线缆被收卷到安装外壳1内部之后,不再推动推杆65,推杆65在第三弹簧611的作用下能够自动复位,进而带动卡杆69自动复位,其中导向杆612对推杆65能够起到一个限位作用,提高了推杆65的稳定性能。
[0041] 请参阅图3,所述转动环63与限位环67之间设有阻尼圈66。
[0042] 阻尼圈66的设置能够提高转动环63与限位环67之间的摩擦,一方面使得转动环63与限位环67之间能够发生相对转动,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转动环63的稳定性能,进而保证了对外界线缆的收卷效果。
[0043] 工作原理:该装置在对传感器本体8进行辅助安装时,传感器本体8始终位于安装外壳1内部,从而避免了安装过程中因碰撞对传感器本体8造成的损伤,对传感器本体8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并且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与外界线缆连接完毕之后,通过螺纹杆42与推块10的螺纹连接带动推块10水平运动,从而使得推块10对第一梯形块9斜面进行挤压,进而使得第一梯形块9带动传感器本体8向下运动并且穿过安装外壳1底部的开口2,传感器本体8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传感器本体8上的线缆能够将外界线缆拉入至传感器本体8内部,当线缆的连接处从导向环55内部穿过之后,第二梯形块51对抵板52进行挤压,抵板52带动抵杆
54运动,通过抵杆54将外界线缆抵压导向环55内部,从而对外界线缆起到了一个固定作用,当外界线缆受到拉力时,拉力不会直接作用在线缆的连接处,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线缆连接处的稳定性能,当外界线缆固定完毕之后,推动推杆65,推杆65通过活动杆68带动卡杆69水平运动,从而使得卡杆69端部伸入至卡槽610内部,此时即可通过转动杆64带动转动环63转动,转动环63带动“L”型杆61转动,“L”型通过导向孔62将外界线缆拉入至安装外壳1内部,从而避免外界线缆过长而造成的散乱现象,降低了外界线缆受到拉扯的可能性,并且当外界线缆受到拉力时,外界线缆通过“L”型杆61带动限位环67转动,从而使得外界线缆能够顺势放卷,进而避免了外界拉力直接作用在线缆连接处的现象,有效的提高了线缆连接处的稳定性能。
[004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