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格构柱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格构柱施工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格构柱用作压弯构件以增强构件抗弯性能,多应用在厂房框架柱和独立柱等场景中。
[0003] 格构体系构件由肢件和依次连接在肢件顶端的多个缀材组成,缀材形式主要有缀条和缀板。以缀材为缀板为例,在进行站格构柱施工时,首先在待施工承载面上安装肢件,再通过施工装置在肢件的顶端依次安装缀板。
[0004] 然而,现有的施工装置的高度无法调节,即,在肢件顶端依次连接缀板时,施工装置的高度无法根据已经施工的格构柱的高度进行调节,不便于工人在不同高度处安装缀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5]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格构柱施工装置,该格构柱施工装置具体包括多个可沿待施工格构柱的高度方向依次堆叠且可分离的施工本体12。
[0036] 其中,各施工本体12上均开设有通孔122,且通孔122由施工本体12的侧边朝向靠近施工本体12中心的方向延伸,并贯穿施工本体12的高度方向。
[0037] 具体实施时,通孔122形成用于容纳待施工格构柱的容纳腔13,以在待施工格构柱由通孔122进入至容纳腔13中时,使各施工本体12可分离式围设在待施工格构柱的外围;并根据待施工格构柱的待施工高度,调整施工本体12的个数。且位于最上方的施工本体12的顶面形成为供工人站立的站立面,以使工人经通孔122依次在待施工格构柱的上方安装缀板。
[0038] 通过在施工本体12的侧边朝向中心的方向上开设通孔122,并使通孔122贯穿施工本体12,从而便于工人使用该格构柱施工装置。也就是说,在进行格构柱的施工时,可以使待施工格构柱通过各施工本体12上的通孔122进入至容纳腔13中;而在该格构柱施工装置使用完成后,将多个施工本体12依次通过通孔122由待施工格构柱的外围拆卸下来。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且便于后续重复使用,提高了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的重复利用率。
[0039] 通过使各施工本体12依次堆叠且可分离,以在实际进行格构柱施工时,工人可以根据待施工高度的增加,适应性地在施工本体12上方继续连接相应数量的施工本体12。即,增加格构柱施工装置中所连接的施工本体12的个数,从而对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的高度进行灵活调整,进而提高了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使用的灵活性,方便工人在对应的不同高度处安装缀材。
[0040] 示例性的,在实际格构柱施工过程中,首先将其中一个施工本体12安装在竖起的格构柱肢件的外围;然后,再在肢件上安装缀板,并随着缀板安装高度的增加,在施工本体12的上方逐渐安装连接相应个数的施工本体12以提高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的高度;最终,实现整个格构柱的施工作业,并在施工结束后,从上至下依次将施工本体12从格构柱的外围拆卸下来。
[0041] 参照图1所示,可以称位于最下方的施工本体12为基座件1;能够依次连接在基座件1上方的施工本体12为叠加件2,并使基座件1和叠加件2的主体形状以及通孔122的形状相适配,从而提高了该格构柱施工装置的整体性和使用的便捷性。
[0042]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格构柱施工装置,具体可应用在地铁站内的格构柱施工中,以便于工人使用以进行地铁站格构柱施工。此外,该格构柱施工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进行格构柱施工的场景中。
[0043]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过设置多个可沿待施工格构柱的高度方向依次堆叠且可分离的施工本体12,且在各施工本体12上均开设通孔122,并使通孔122由施工本体12的侧边朝向靠近施工本体12中心的方向延伸,且贯穿施工本体12的高度方向。其中,通孔122形成容纳待施工格构柱的容纳腔13,以在待施工格构柱由通孔122进入至容纳腔13中时,使各施工本体12可分离式围设在待施工格构柱的外围,从而便于工人使用该格构柱施工装置,也就是说,在进行格构柱的施工时,可以使待施工格构柱通过各施工本体12上的通孔122进入至容纳腔13中;而在该格构柱施工装置使用完成后,将多个施工本体12依次通过通孔122由待施工格构柱的外围拆卸下来,便于后续重复使用,提高了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的重复利用率。同时,由于各施工本体12依次堆叠且可分离,使得实际进行格构柱施工时,可以根据待施工格构柱的待施工高度,调整施工本体12的个数;位于最上方的施工本体12的顶面形成为供工人站立的站立面,以使工人经通孔122依次在待施工格构柱的上安装缀板,即,工人可以根据待施工高度的增加,适应性地在施工本体12上方继续连接相应数量的施工本体12,对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的高度进行灵活调整,进而提高了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使用的灵活性,方便工人在不同高度处安装缀材。
[0044] 具体实施时,各施工本体12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各施工本体12的底端均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相互连接的两个施工本体12中,其中一个施工本体12上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另一个施工本体12上的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
[0045] 这样设置,结构简单,且各施工本体12之间的连接方式方便。即,在需要将两个施工本体12连接起来时,只需要将相邻两个施工本体12上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配合连接起来即可,各施工本体12之间的连接可靠,从而提高了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46]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施工本体12均包括支撑板7以及位于支撑板7边角处的支撑柱5。其中,通孔122位于支撑板7上;且支撑板7的部分上开设有用于供支撑柱5伸入的对接孔
9,并使对接孔9形成为第一连接部;支撑柱5形成为第二连接部。
[0047] 其中,支撑板7的设置使工人能够站在支撑板7上进行施工,提高了工人施工的安全性。此外,通过使各施工本体12包括支撑板7以及支撑柱5,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减少各施工本体12的重量,便于工人施工过程中搬动并连接各施工本体12。
[0048] 同时,具体实施时,使对接孔9的位置与支撑柱5的位置相对应,从而能够提高各施工本体12连接时的方便性;且使对接孔9的内径与支撑柱5的直径相适配,使得支撑柱5能够稳定地与对接孔9连接匹配,而不会在对接孔9内发生位移,保证了各施工本体12连接的稳定性。
[0049] 参照图3所示,各施工本体12中,支撑板7的下方还设置有爬梯6,爬梯6用于供工人攀爬以到达最上方的施工本体12的顶面,这样设置,使工人能够通过爬梯6爬到该格构柱施工装置的顶部,提高了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上下该格构柱施工装置的方便性。
[0050] 其中,在沿各施工本体12的高度方向上,爬梯6具体包括支撑杆以及依次间隔设置在施工本体12的外侧边上的多个横杆,且支撑杆为两个,且间隔设置在多个横杆的两端,以形成供工人攀爬的爬梯6。同时,支撑杆的底端所在的高度低于最下方的横杆所在的高度。
[0051] 具体地,参照3以及图5所示,在基座件1的部分上开设有供支撑杆的底部伸入的爬梯槽10,且爬梯槽10的位置和直径分别与支撑杆的位置和直径相对应,便于在将支撑杆的部分伸入爬梯槽10的同时,也提高了基座件1和与基座件1相邻的叠加件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0052] 当然,也可以在所有的施工本体12的部分上均开设该爬梯槽10,以提高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53] 同时,为了保证工人攀爬爬梯6时的安全性,参照图5所示,各横杆外侧的顶部还具有圆角。
[0054] 参照图2所示,位于最下方的施工本体12中,对应的支撑柱5的底端为尖头,且外壁上设置有弹片11,弹片11的底端与对应的支撑柱5的外壁连接,弹片11的顶端朝向远离对应的支撑柱5的方向延伸。
[0055] 具体地,基座件1上支撑柱5的底端为尖头且设置有弹片11,称基座件1上的支撑柱5为锚杆4,从而方便将基座件1与格构柱中肢件的安装位置固定。示例性的,可以将基座件1上的支撑柱5通过尖头打入肢件的安装位置处,从而提高了基座件1与肢件安装位置固定连接的方便性和稳定性。
[0056] 同时,通过设置弹片11,以在将基座件1的支撑柱5打入肢件安装位置后,弹片11能够反弹以与基座件1的支撑柱5对应在肢件安装位置内的固定孔的孔壁贴合并卡紧,进一步提高了基座件1与肢件安装位置固定连接的稳定性。
[0057] 在本实施例中,弹片11具体为多个,且多个弹片11间隔设置在基座件1中支撑柱5的周向上。此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基座件1的稳定性,避免基座件1受到肢件向外的作用力时发生位移,可以使锚杆4向外倾斜。即,锚杆4的顶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锚杆4的底端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从而能够使锚杆4更加稳定。
[0058]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7具体为两个,且两个支撑板7沿施工本体1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对接孔9贯穿各施工本体12的位于上方的支撑板7。
[0059] 这样设置,能够提高各施工本体12的承载力,即用于承载各施工本体12上方的施工本体12的重量以及工人重量的能力,从而能够提高格构柱施工装置的稳定性以及工人施工的安全性。
[0060]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各支撑板7的稳定性,避免工人在支撑板7上施工时该格构柱施工装置发生晃动,在各施工本体12中,两个支撑板7之间还设置有加固件8。其中加固件8用于支撑该支撑板7。
[0061] 参照图6所示,加固件8具体可以为固定连接在对应两个支撑板7中部之间的板筋,且板筋的形状为两个合并的三角形。
[0062] 参照图1所示,各施工本体12均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子本体121,且两个子本体121可分离式连接。且在沿施工本体12的高度方向上,各子本体121上均开设有一个通孔122,且相互连接的两个子本体121上的通孔122组合形成与待施工格构柱的尺寸相匹配的槽孔,以使施工本体12围设在待施工格构柱的外围。
[0063] 通过使两个子本体121可分离式连接,提高了整个格构柱安装拆除过程中的方便性。此外,通过使施工本体12包围在格构柱的外侧,能够起到对待施工格构柱的肢件以及缀板的支撑作用,避免在待施工格构柱的缀板未安装完成时,肢件以及已安装的缀板不稳定导致的安全隐患。
[0064] 参照图2或图5所示,各子本体121的截面形状均为匚形。即,各子本体121均为半个方框状,两个子本体121能够组成一个方框,且所组成的方框的内壁形状与待施工格构柱的外壁形状相适配。同时,且该方框外侧的施工本体12的宽度大于三十厘米,以在使施工本体12包围在待施工格构柱外围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站立在施工本体12上的安全性。
[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并排连接的子本体121中,其中一个子本体121的靠近另一个子本体1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装配件,另一个子本体121的靠近其中一个子本体12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装配件可拆卸式连接的第二装配件,以将两个子本体121可分离式连接在一起。
[0066] 这样设置,在进行各施工本体12的安装连接时,使两个子本体121上的第一装配件以及第二装配件连接在一起即可,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0067] 同时,由于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可拆卸式连接,从而在提高各施工本体12安拆的便捷性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各子本体121的完整性,即,使各子本体121均可以重复使用。
[0068] 此外,当其中任意的子本体121破坏时,只需要更换被破坏的子本体121即可。即,方便工人更换相应损坏的子本体121,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的成本。
[0069] 当然,各子本体121也可以通过胶粘等可分离的方式连接。
[0070]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所示,使第一装配件以及第二装配件均为安装板3,且安装板3上开设有安装孔,以在紧固件依次穿过两个安装板3上的安装孔时,将两个子本体121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
[0071] 这样设置,通过使紧固件穿过对应安装板3上的安装孔,即可完成两个子本体121的对接。结构简单,方便操作且安装板3之间的连接稳定、可靠,从而提高了整个格构柱施工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72] 示例性的,安装孔比如可以是螺纹孔,紧固件为与该螺纹孔匹配的螺栓。此外,紧固件也可以为销钉、铆钉等。
[0073]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安装板3上具体开设有三个螺纹孔,且三个螺纹孔沿支撑板7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各支撑板7上。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板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7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75]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