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具备沉降片装置的横机

具备沉降片装置的横机有效专利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沉降片装置的横机,所述沉降片装置具有可动沉降片和固定沉降片作为与织针协动而编织针织物的沉降片。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在夹着齿口的前后具备一对针床的横机中,在针床的齿口侧末端设置沉降片。沉降片具有线圈密度决定(度決め)这样的作为针织物编织的基本的功能,线圈密度决定是指,从针床使织针的针钩向齿口进入,将在针钩接受针织纱的给纱的织针引入针床时,与利用针钩形成的针编弧一起形成沉降弧而决定线圈的大小。横机中,使用固定于针床的齿口侧末端而不动的固定沉降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能够使末端部分以在齿口内进退的方式摆动的可动沉降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这种可动沉降片中,具有线圈密度决定功能,还具有对以利用弹簧施力将形成的线圈下压的方式使末端部分向进入齿口内的方向摆动的闭状态与解除下压而使末端部分在齿口内向退出的方向摆动的开状态进行切换的功能。
[0003] 横机中,也能够同时使用可动沉降片和固定沉降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4公开的可动沉降片用于线圈的下压,线圈密度决定利用固定沉降片进行。专利文献1、4公开的固定沉降片中,能够利用设于齿口侧末端附近的孔支承作为顶齿(天歯)的线材。顶齿在利用针钩的引入而形成新的线圈时,使钩挂于针钩的线圈脱圈时起到重要的功能。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85664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5/012613号
[0008]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542348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39644号公报

具体实施方式

[0080] 以下,利用图1~图5说明具备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沉降片装置1的横机2的结构及动作。各图的说明中,有时使用在该图中不存在而在其他图中存在的标号进行说明。
[0081] 【实施例】
[0082] 图1对于具备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沉降片装置1的横机2的主要部分,利用面对齿口3的针床4的末端附近的截面,在(a)中表示可动沉降片10的开状态,在(b)中表示可动沉降片10的闭状态。针床4在齿口3侧较高,越远离齿口3则越低地倾斜。但是,在图1中,为了说明的方便,使齿口中心面3a倾斜,将针床4设为水平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后所述,在关于齿口中心面3a面对称的位置,配置夹着齿口3而相对的针床5。
[0083] 针床4具有基板6。基板6上,形成有供针板7插入的槽。针板7在基板6上沿与纸面垂直的方向隔开一定的间隔而排列设置,针板7之间如后所述成为针槽20而收容织针21。若向基板6插入针板7,则使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贯通的缆索8、9插通并固定。
[0084] 沉降片装置1包括可动沉降片10及沉降片推片11、固定沉降片12。可动沉降片10收容于设在针板7的薄壁部7a而能够摆动,且被沉降片推片11驱动,沉降片推片11在针槽20中收容于织针21的上方而相对于朝向齿口3的方向能够进退。可动沉降片10如后所述,包括由在薄壁部7a的下部形成的摆动支承部7b支承的摆动支承部10a。可动沉降片10还包括:作用臂10b,在从摆动支承部10a进入齿口3的方向上延伸,在末端部分具有针织纱承受部10d及抢入防止部10e;驱动臂10c,在远离齿口3的方向上从摆动支承部
10a延伸,在末端具有驱动承受部10f;弹簧13,向作用臂10b的针织纱承受部10d向朝向齿口3下方的摆动方向施力。本实施例的可动沉降片10中,虽然一体地形成弹簧13,但也可以组合分体的线弹簧。
[0085] 沉降片推片11包括宽幅部11a、片踵11b、驱动部11c、末端部11d、及基部11e。基部11e具有与织针21相同且收容于针槽20内而能够进退的宽度,配置于织针21的上方。宽幅部11a设于基部11e的上方,具有超过基部11e的宽度且向收容可动沉降片10一侧的侧方扩大的宽度。驱动部11c在宽幅部11a设于朝向齿口3的方向的末端附近。驱动部11c在接近由针槽20侧的侧面支承可动沉降片10的末端部11d的位置驱动可动沉降片10,因此能够不从可动沉降片10的上方或下方,而从侧方驱动,能够避免作为沉降片装置1的体积增大。基部11e成为相对于宽幅部11a远离齿口3的基端侧,从宽幅部11a的基端延伸直至远离齿口3的位置。进退驱动用的片踵11b设于基部11e的端部。在基部11e的基端附近,在上方不存在宽幅部11a,因此即使从比宽幅部11e低的位置,也能够使片踵11b向针槽20外突出。
[0086] 利用图1(a)所示的沉降片推片11的向朝向齿口3的方向的进入,对可动沉降片10的驱动臂10c的驱动承受部10f以向下方按压的方式驱动。该驱动能够抵抗基于弹簧13的施力,使作用臂10b的针织纱承受部10d以朝向齿口3上方的方式摆动,使可动沉降片10成为开状态。如图1(b)所示,若使沉降片推片11后退,则驱动承受部10f不会受到来自驱动部11c的按压。利用基于弹簧13的施力,可动沉降片10成为闭状态。在从开状态向闭状态变化时,设于作用臂10b的末端侧的针织纱承受部10d以朝向齿口3的下方的方式摆动。针织纱承受部10d利用沉降弧的下压按压被编织而钩挂于织针21的线圈。设于针织纱承受部10d的上方的抢入防止部10e接近齿口中心面3a。关于接近齿口中心面3a的抢入防止部10e,如果存在从图2所示的相对的针床5不被设于该针床5侧的可动沉降片30的针织纱承受部30d按压而与进入齿口3的织针31一起抢入的线圈,则进行作用,抑制抢入。
[0087] 本实施例中,若沉降片推片11向朝向齿口3的方向前进,则可动沉降片10成为闭状态,若向远离齿口3的方向后退,则可动沉降片10成为开状态。但是,若使沉降片推片11向朝向齿口3的方向进退,则也可以不使可动沉降片10分别闭开,而是以分别开闭的方式,变更驱动部11c等的形状。即,以在沉降片推片11向朝向齿口3的方向的进退的一方使可动沉降片10开,在另一方使可动沉降片10闭的方式切换即可。使沉降片推片11进退的片踵11b在远离齿口3的方向设于后端附近,从针槽20向上方突出。在针板的薄壁部7a,具有在针板7的排列设置方向上贯通摆动支承部7b的上方的压板14。压板14经由弹簧13,以可动沉降片10的摆动支承部10a与针板7的摆动支承部7b嵌合的方式按压。
[0088] 固定沉降片12在接近齿口中心面3a的位置,支承作为顶齿的线材15。固定沉降片12设于从面对齿口3的针床4的末端直至基板6的下部为止的范围,相对于针床4,利用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贯通的缆索16、17固定。沉降片推片11的宽幅部11a面对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贯通针板7的压板18及缆索19。压板18从上方按压沉降片推片11,防止从针槽20的脱落。
[0089] 图2中,在(a)中将从上方观察齿口3附近的结构放大表示,在(b)中表示作为横机2的齿口3附近的结构。但是,如后所述,关于线圈压片24,在(a)中示出进入齿口3的状态,在(b)中示出从齿口3退避的状态。横机2中,隔着齿口3,将针床4和针床5相对配置。针床4中,在排列设置的针板7之间形成针槽20。针槽20中,收容织针21,相对于齿口3能够进退。本实施例中,作为织针21,使用将针本体22和滑动件23组合的复合针。作为织针21,也能够使用利用针舌使针钩开闭的舌针。
[0090] 在针本体22的齿口3侧的末端,形成针钩22a。本实施例的滑动件23具有两张叶片23a、23b、基体23c。分开的两张叶片23a、23b利用基体23c的进退,相对于齿口3进退。两张叶片23a、23b的末端部以能够相对于针本体22的针钩22a相对移动的方式,收容于在针本体22形成的导针槽22b。叶片23a、23b的末端也能够利用相对于针钩22a的进退,使针钩22a的钩口分别闭开,并且在钩挂线圈的状态下越过针钩22a而进入齿口3,移圈到相对的针床的织针。因此,在针床4、5上夹着齿口3时,使织针21的针钩22a彼此相对。
[0091] 各针床4、5中,在成为图2(a)中的上下方向、图2(b)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织针21的针钩22a的中间位置,配置固定沉降片12的线圈密度决定部12a。可动沉降片10的作用臂10b的末端配置在线圈密度决定部12a的一侧面侧与针钩
22a之间。
[0092] 图2(a)中,与织针21、固定沉降片12一起,可动沉降片10、30也夹着齿口3相对,形成对称配置。这种对称配置在针床5上使用与针床4的针板7、可动沉降片10、及沉降片推片11分别呈对称的形状的针板27、可动沉降片30、及沉降片推片31来实现。对称配置中,在相对的针床4、5之间,不配置可动沉降片10、30,产生间隙彼此相对的部分。间隙彼此的相对部分能够利用作为使线圈压片24等的纱引导构件作用的间隙。
[0093] 线圈压片24使用能够从支承在后针床5上的辅助床使末端部相对于齿口3进退的结构。但是,省略辅助床的图示。这种线圈压片24例如公开于国际公开第03/018892号,末端部具有按压在两方的针床4、5分别编织的线圈的功能、将针织纱向针钩22a内引导的功能。
[0094] 此外,也能够在前后的针床4、5共通地使用同一可动沉降片10。该情况下,在前后的针床4、5共通地使用同一针板7。但是,前后的针床4、5的可动沉降片10并不是夹着齿口3而相对的对称配置,而是交替地配置。
[0095] 图3简化表示图2的横机2的结构,(a)中将齿口3附近的针床4侧放大表示,(b)中将从其右侧面观察到的结构简化表示。固定沉降片12在面对齿口3的末端附近支承作为顶齿的线材15。若使用能够插通于在图的齿口中心面3a侧设置的小径的插通孔的细的线材15,则能够使顶齿的位置接近齿口中心面3a侧。
[0096] 在针板7的薄壁部7a形成的摆动支承部7b在针槽20中收容织针21的底部附近形成于与织针21并排的高度的范围。由此,关于可动沉降片10的摆动支承部10a,由织针21支承针槽20侧的侧面。沉降片推片11具有在从宽幅部11a朝向齿口3的方向延伸的末端部11d。末端部11d形成为收容于针槽20而能够进退的宽度,在针槽20中配置于织针
21的上方,支承弹簧13的针槽20侧的侧面。
[0097] 在使用专利文献2、3公开的可动沉降片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实施例的思路,变更沉降片推片,利用沉降片推片和织针21按压针槽20侧的侧面,省略分隔件。通过省略分隔件,作为在针槽20中收容沉降片推片的空间,能够利用直至分隔件占据的、成为织针21的上方的针槽20的部分。另外,本实施例中,设于针板7的薄壁部7a能够下降直至织针
21支承可动沉降片10的部分而形成,因此也能够避免体积增大。这样,沉降片推片11及织针21也用于从针槽20侧的侧面按压可动沉降片10,由此也能够适当地确保配置空间。
[0098] 关于可动沉降片10的弹簧13,从作用臂10b在压板14的下方通过与摆动支承部10a之间,在驱动承受部10f附近折返,通过压板14的上方而延伸直至作用臂10b的上方的末端部13c与薄壁部7a的上部7c抵接。此外,弹簧13具有朝向压板14的下表面鼓起并在上端与压板14的下表面抵接的抵接部13a和折返部13b。抵接部13a与压板14的下表面抵接,由此进行可动沉降片10的向上方的限制,也进行摆动时的支承。这样,能够利用在贯通针板7的压板14的下方和上方形成的空间,将可动沉降片10的弹簧13收容于薄壁部
7a。
[0099] 图4中,(a)中以俯视图及正视图示出形成具备图1的沉降片装置1的横机2的沉降片推片11,(b)中以俯视图及正视图示出可动沉降片10,(c)中以俯视图及正视图示出针板7,(d)中以俯视图及正视图示出固定沉降片12。但是,对于图4(c)的针板7也示出右侧视图。针板7和固定沉降片12具有相同的厚度。针板7上,设有薄壁部7a,收容可动沉降片10。在针板的薄壁部7a中,也收容在沉降片推片11的宽幅部11a从针槽20向侧方伸出的部分。沉降片推片11中,末端侧的末端部11d、及后端侧的片踵11b和基部11e与织针21同样,收容于针槽20,在针槽20内在织针21的正上方层叠配置。固定沉降片12中,在包括线圈密度决定部12a的末端侧,从两侧方减少厚度。
[0100] 图5中,在(a)中简化示出为了驱动具备图1的沉降片装置1的横机2而搭载于三角座滑架的三角40的例子,在(b)中示出利用三角40驱动的沉降片推片11及织针21的一部分。三角40与织针21的针本体22的后端利用结合部25a结合,作为驱动具有接受驱动的片踵25b的挺针片25的编织三角,具有压纱三角41、起针三角42及弯纱三角43、44。三角40中,虽然也设有驱动滑动件23的基体23c的片踵23d、23e的滑动件三角,但省略图示。三角40中,还设有驱动沉降片推片11的片踵11b的沉降片三角45。沉降片三角45上,设有在左右配置的固定引导部45a、45b、在中央配置且能够向左右移动的移动引导部45c。
移动引导部45c若被片踵11b按压,则在设于沉降片三角45的中央的移动范围45d的左端
45e与右端45f之间移动。
[0101] 假设搭载三角40的三角座滑架相对于图向左方移动,片踵25b被沿针迹25x向右方引导的情况。在三角座滑架向右方移动后反转而向左方移动的情况下,移动引导部45c靠左端45e侧待机。在三角座滑架的向右方的移动的最后,三角40使沉降片推片11以成为可动沉降片10利用针织纱承受部10d将线圈下压的闭状态的方式后退。若三角座滑架向左方移动,则沉降片推片11的片踵11b利用沉降片三角45以沿轨迹11x的方式被引导。若沉降片推片11后退,则片踵11b沿着轨迹11x,以保持后退位置的方式被引导。在片踵
11b相比轨迹11x前进的情况下,最初,在相位A-A接受左方的固定引导部45a的作用而使沉降片推片11后退。在后退位置,可动沉降片10成为图1(b)所示的闭状态,针织纱承受部10d按压线圈。从相位B-B到相位C-C,片踵25b由起针三角42的上升三角面引导,使针钩22a向齿口3进入直至能够给纱的位置。关于针钩22a,钩口末端从叶片23a、23b的末端离开而向齿口3侧前进,针钩22a的钩口打开。钩挂于针钩22a内的线圈从针钩22a的钩口向叶片23a、23b的末端侧移动,线圈不抢入而退圈。
[0102] 若移动引导部45c靠左端45e待机,则片踵11b使移动引导部45c向右方移动直至右端45f。向右端45f移动的移动引导部45c停止,片踵11b受到上升三角面的作用,使沉降片推片11前进,直至相位D-D为止,使可动沉降片10成为图1(a)所示的开状态。开状态持续直至相位F-F。利用沿针迹25x的挺针片25的引导,织针21通过使针钩22a最进入齿口3的中央位置40a后后退。从相位D-D到相位E-E,织针21向针钩22a供给针织纱,片踵25b由压纱三角41及弯纱三角44的下降三角面引导,形成新的线圈。线圈形成时的线圈密度决定与可动沉降片10无关,仅使用固定沉降片12的线圈密度决定部12a。通过固定沉降片12的使用,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线圈形成时的线圈密度决定、脱圈。
[0103] 利用织针21的后退,针钩22a的钩口利用叶片23a、23b的末端关闭,向叶片23a、23b的末端侧移动的线圈越过针钩22a而向齿口3内脱圈。相位F-F以后,在使引入针床的针钩22a返回时,可动沉降片10也回到闭状态,按压新的线圈。即使三角座滑架越过,片踵
11b不被沉降片三角45驱动,可动沉降片10也由弹簧13施力,因此保持闭状态。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