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横编织机的复合针板

一种横编织机的复合针板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横编织机的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横编织机的复合针板。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横编织机中针板的稳定性会影响织针的编织效率,目前常用的针板插片需要安装小针板,这种方法插片与小针板结构复杂,沉降片通过旋转下压,上述做法难加工、易损坏、成本高,且沉降片位移形式单一,无法提供稳定高效的编织工作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结构图及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8] 实施例1
[0029] 如图1‑7所示,一种横编织机的复合针板,包括针板主体A、插片B、沉降片C、间隔片G,针板主体上开设有插片槽A‑1,插片槽以一定针距排列,插片设置在插片槽内,插片头部与针板头部相对应,插片尾部与针板尾部对齐。相邻插片槽之间的间隔形成沉降片槽,沉降片C设置在插片槽A‑1头部与垫片D位置对应,为沉降片C下压预留间隙。一体式插片取代了原有的小针板,相邻插片之间设置沉降片,结构简单合理,取消原有小针板与沉降片的配合关系减少了加工、组装成本。
[0030] 插片槽A‑1内还设有垫片D、齿口片E、镶片F,垫片设置在齿口片和镶片的中间,在垫片正上方设置沉降片,压纱部两侧分别设置有齿口片和镶片,齿口片和镶片与压纱部贴合且垫片厚度略厚与压纱部,有效支撑和稳定压纱部,改善了编织环境。
[0031] 垫片D、齿口片E、镶片F安装在针板头部插片B的下方,垫片定位钢丝A‑3横向贯通针板A,并穿过垫片钢丝孔D‑1、齿口片钢丝孔E‑1和镶片钢丝孔F‑1,使垫片D、齿口片E、镶片F固定在针板A上,不会变形和松动,齿口片E上还设有齿口片定位孔E‑2,齿口片定位钢丝穿过齿口片定位孔E‑2,使多枚齿口片连成一体。
[0032] 实施例2
[0033] 如图1‑7所示,在沉降片C的主体侧面设有沉降间隔片C‑5,沉降片与沉降间隔片相贴合,使沉降片主体部分厚度厚于压纱部C‑4,有效增加沉降片主体与片踵C‑3硬度,使沉降片不会松动和变形。沉降片向下形成压纱部C‑4,压纱部始终处于插片槽内,垫片与压纱部处于同一平面,垫片厚度厚于沉降片压纱部,为沉降片下压动作预留间隙,使位移更加准确高效。
[0034] 插片头部沉降片上方设有间隔片G,间隔片G上开设有间隔槽G‑2,相邻间隔槽G‑2形成间隔凸起G‑1,间隔凸起G‑1穿插在相邻插片B之间,为沉降片C位移预留间隙。
[0035] 实施例3
[0036] 如图8‑10所示,相邻插片槽A‑1之间的间隔可容纳沉降片C,沉降片上设有行程槽C‑1、C‑2,沉降片C由限位钢丝B‑1和限位钢丝B‑2定位,限位钢丝B‑1对应行程槽C‑1,限位钢丝B‑2对应行程槽C‑2,以沉降片行程槽C‑1和行程槽C‑2的长度为限可移动一定距离。
[0037] 所述沉降片C的位移动作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向前推动片踵C‑3使沉降片C向前移动直至沉降片C压纱部C‑4突出齿口片E。使前后针板齿口片之间的间隙闭合,有效防止编织过程中出现浮纱的情况,使织物密度均匀。
[0038]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继续推动片踵C‑3使沉降片C向下移动到达行程末端沉降片C下压,沉降片压纱部分C‑4抵触纱线,辅助织针成圈。
[0039]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