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新型的单槽双针针板装置

一种新型的单槽双针针板装置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脑横机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单槽双针针板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电脑横机是一种双针板舌针纬编织织机。它的三角装置犹如一组平面凸轮,织针的针脚可进入凸轮的槽道内,移动三角,迫使织针在针板的针槽内作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并通过针勾和针舌的动作,就能将纱线编织成针织物。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打开针舌,并退出针舌挂在针杆上;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勾勾住新垫放的纱线,并将其牵拉弯曲成线圈,同时原有的线圈则脱出针勾,新线圈从旧线圈中穿过,与旧线圈串联起来,众多的织针织成的线圈串互相联结形成了针织物。
[0003] 目前,电脑横机的针板都是采用单槽单针的方式,即一个针槽中放置一个织针组,织针组通常包括选针片、弹簧针、长针和舌针,舌针的前部一侧具有扩圈片,因此就需要针槽的开设宽度应大于织针组的最大厚度,并且每相邻两个织针组之间通过插片相隔开,插片的设计也是具有一定尺寸限制的,这就导致两个相邻的织针组之间的距离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编织出的织物组织不能做到更加致密、人体贴合度具有局限性、编织的花型不够丰富,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脑横机针板进行改进和优化。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8] 参照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的单槽双针针板装置,包括针板1、若干织针组件2、若干沉降片3、若干挡纱片5,针板1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插片11,且相邻的插片11之间设置隔片12,本实施例中针板1上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插槽15,且相邻的第一插槽15之间设置有第二插槽,其中插片11分别插装于第一插槽15中,隔片12则分别插装于第二插槽中,以使隔片11与插片11之间形成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织针组件2分别滑动设置于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另外沉降片3则分别插装于针板1的第一插槽15的顶部上,挡纱片5分别插装于相邻的沉降片3之间。
[0019] 本实施例中针板1固定设置于横机设备上,并且针板1上滑动设置有山板,通过机头带动山板左右运动,以使山板联动针板1中的织针组件2进行编织工作,而针板1与山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山板与若干织针组件2之间的联动关系均为现有中的技术,在此不做重复性赘述。
[0020] 结合图2、图3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的织针组件2之间设置有连接针脚4,本实施中织针组件2均包括分别滑动插装于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的织针21、长针脚22、弹簧针脚23、选针脚24,长针脚22的前端嵌接于织针21的下端,弹簧针脚23设置于长针脚22的下部,并且弹簧针脚23的头端位于所述长针脚22的尾部上方,选针脚24与弹簧针脚23前后相对设置,选针脚24的下部于弹簧针脚23的下方设置有选针后片踵,而连接针脚4则与长针脚22相嵌接。
[0021] 本实施例中织针组件2中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动作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重复性赘述。
[0022] 参照图4、图6所示,具体的,连接针脚4包括连接座41、第一薄片42、第二薄片43,连接座41设置于第一薄片42与第二薄片43的首端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薄片42与第二薄片43之间的间距与插片11之间的间距相同,以此避免连接针脚在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左右晃动,并且第一薄片42与所述第二薄片4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以使织针组件2分别安装于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后,长针脚22与弹簧针脚23分别置于第一薄片42与第二薄片43之间的容纳空间中,以此大大减少了织针组件2与连接针脚4的占用空间,有效缩减了织针组件之间的针距,而连接座41的底面设置有与长针脚22配合的连接前片踵412,即长针脚22的中部具有与连接前片踵412配合的凹位221,以使连接针脚4的连接座41与长针脚22相嵌接,而连接座41的顶面设置有与山板配合的连接后片踵411,以使连接针脚4在山板的驱使下推动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的织针组件2同步上升或下降。
[0023] 参照图5所示,更进一步地,插片11的两侧壁上部向外凸出设置有凸沿111,以使相邻的插片11之间呈上窄下宽形成织针组件2的滑动空间,因此在将连接针脚4置于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连接针脚4的第一薄片42、第二薄片43分别与插片11的凸沿111相抵触,从而能够避免前后晃动,大大提高了连接针脚工作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防止连接针脚脱离出针槽,并且在插片11的上部两侧分别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112,本实施例中第一针槽
13、第二针槽14中织针21的扩圈片镜像设置,以使织针21分别插装于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
14中后,织针21的扩圈片分别置于插片11的凹槽112内,以此不仅大大减少了隔板12与插片
11之间的距离,减少针板的体积,且双织针之间的间隔减小,以此减少织针针距,确保编织更加紧密。
[0024] 本实施例中山板包括第一三角系统、第二三角系统、一对左选针器、一对右选针器,其中山板中第一三角系统、第二三角系统还具有三种状态位,三种状态位自上而下依次为A位、H位、B位,其中A位对应编织压片、H位对应左接针压片、左吊目压片和右接针压片、右吊目压片,B状态位对应不编织压片,而山板中的第一三角系统、第二三角系统、左选针器、右选针器以及三个状态位与织针组件之间的配合关系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重复性赘述。
[0025] 机头带动山板向左运动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一、第一针槽、第二针槽的织针同时不编织时: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的选针脚24在山板的左选针器、右选针器推动下分别将弹簧针脚23向上推至B位,弹簧针脚23在不编织压片的按压下沉入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使得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长针脚22的凹位221脱离连接针脚4的连接前片踵412,以使长针脚22不随连接针脚4上升时,使得双针同时不参与编织。
[0026] 二、第一针槽、第二针槽的织针同时吊目时: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的选针脚24在山板的左选针器、右选针器推动下分别将弹簧针脚23向上推至H位,同时连接针脚4在山板的第一三角系统的作用下将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长针脚22同步向上推至第二三角系统,而山板中H位的左接针压片缩回,左吊目压片伸出,以使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织针同步完成吊目。
[0027] 三、第一针槽、第二针槽的织针同时接针时: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的选针脚24在山板的左选针器、右选针器推动下分别将弹簧针脚23向上推至H位,同时连接针脚4在山板的第一三角系统的作用下将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长针脚22同步向上推至第二三角系统,而山板中H位的左接针压片伸出,左吊目压片缩回,以使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织针同步完成接针。
[0028] 四、第一针槽、第二针槽的织针同时编织时: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的选针脚24在山板的左选针器、右选针器推动下分别将弹簧针脚23向上推至A位,同时连接针脚4在山板的第一三角系统的作用下将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长针脚22同步向上推至第二三角系统,而山板中A位的左编织压片伸出,左翻针三角缩回,以使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织针同步完成编织。
[0029] 五、第一针槽、第二针槽的织针同时翻针时: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中的选针脚24在山板的左选针器、右选针器推动下分别将弹簧针脚23向上推至A位,同时连接针脚4在山板的第一三角系统的作用下将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长针脚22同步向上推至第二三角系统,而山板中A位的左编织压片缩回,左翻针三角伸出,以使第一针槽13、第二针槽14的织针21同步完成翻针。
[0030] 六、第一针槽的织针参与编织,第二针槽的织针不编织时:第二针槽14中的选针脚24在山板的右选针器推动下将弹簧针脚23向上推至B位,以使弹簧针脚23在不编织压片的作用下按压长针脚22,使得长针脚22的凹位脱离连接针脚4的连接前片踵,而第一针槽13中的选针脚24在山板的左选针器推动下将弹簧针脚23向上推至A位,以使连接针脚4在山板的第一三角系统的作用下将第一针槽13中的长针脚22向上推至第二三角系统,而第二针槽14的长针脚22不随连接针脚4上升,以此第一针槽13的织针21完成编织,第二针槽14的织针21不编织。
[0031] 具体说明的是,当第一针槽13中的织针21参与翻针、接针、吊目等工作,而第二针槽14中的织针21不参与编织时,其原理可参考上述各个工作原理,另外,当第二针槽14的织针21参与编织而第一针槽13不参与编织时其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因此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重复性赘述。
[0032] 参照图1、图7所示,针板1的上部上下设置有第一钢条、第二钢条,沉降片3的后端具有第一轴孔31,第一钢条穿设于沉降片3的第一轴孔31上,沉降片3的前端设置有长条孔32,第二钢条穿设于沉降片3的长条孔32上,以使沉降片3在长条孔32的作用下能够绕第一钢条前后摆动。
[0033] 进一步地,沉降片3的前端开设有沟槽33,沉降片3的前端于沟槽23的前方具有挡纱部35,而沉降片3的前端于勾槽33的下方具有推纱部36,且沉降片3上还设置有沉降片片踵34,本实施例中沉降片3的沉降片片踵34与山板的信克组件配合,信克组件为现有中的技术,再此不做重复性赘述。
[0034] 具体的,当织针21上升退圈时,通过信克装置驱使沉降片向前摆动,使得沉降片的勾槽33按压织针上的旧线圏,帮助织针顺利完成退圈,之后山板的信克组件联动沉降片3复位,以不妨碍织针成圈,从而防止旧线圏随织针上升,而在织针下降弯纱成圈过程中旧线圈的纱线抵靠在沉降片3的推纱部36上,并且在织针下拉线圈的同时信克组件联动沉降片驱使沉降片向前摆动,通过沉降片3的推纱部推动旧线圈,以此辅助织针将线圈拉大,从而使织针顺利完成编织成圈,以此加快线圈的成圈速度,并且避免织针在成圈时线圈不会过于紧绷。
[0035] 参照图1、图8所示,更近一步地,挡纱片5上具有第二轴孔51,第一钢条穿插于第二轴孔51上,以此避免挡纱片5发生移位,且挡纱片5的上端具有与第二钢条相配合的卡槽52,以此避免挡纱片5发生摆动,大大提高了挡纱片5的稳定性。
[0036] 具体的,挡纱片5远离织针组件2的一端开设有开槽53,在第一针槽13中的织针21勾住线圈下降时,此时若第二针槽14中的织针21不参与编织,则利用挡纱片5的开槽内壁与第二针槽14中的织针21之间配合挡住线圈的纱线,避免线圈的纱线在织针21的拉动下跑进另一织针21的针勾里,从而确保编织的稳定性,降低编织物的次品率。
[0037]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