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行驶记录仪成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实时判断行驶记录仪是否有效的检测方法及对应的检测设备。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现有的行驶记录仪,有些版本由于过于老旧,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无法对保存的数据进行有效提取;旧版的行驶记录仪也容易发生数据篡改等风险。营运客车以及营运货车等交通工具在年检、抽检或发生交通事故时,需要实时检测从行驶记录仪读取的行驶数据是否有效。
[0003] 授权公告号:CN103295280A,申请日:2013.09.11,发明名称为车载卫星定位终端及汽车行驶记录仪数据检测分析装置,包括一个外壳,一个置于壳内的电子线路板,电子线路板中含有处理器部分、标准时钟电路部分、蓝牙接口部分、数据传输部分、数据检测分析部分、数据显示打印输出部分,电源部分,此发明通过所述数据传输部分包括数据传输总线及传输总线接口,能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随地通过异步串行接口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或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SB(Universal Serial Bus)把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各项数据传输到数据检测分析部分,进行数据的快速检测和分析,并将检测分析结果通过液晶屏和蓝牙接口打印机进行显示和输出。
[0004] 上述现有技术根据说明书记载及附图显示,上述现有技术想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时读取数据内容,以便对数据进行快速检测和分析,并能够将分析结果打印输出。
[0005] 此外由于行驶记录仪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上述现有技术不支持通过数据的加密信息来判断数据的真伪。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0069]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70] 营运客车和营运货车在进行年检时,一般需要对行驶记录仪进行年检。以营运客车为例,年检时,需要检验行驶记录仪以确保其正常安装和使用,并且会审核其记录的数据。
[0071] 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行驶记录仪记录的车速、车辆行驶轨迹等信息是非常关键的证据。例如,如果两辆车发生追尾事故,通过行驶记录仪可以准确判断前车是否有突然刹车、后车是否保持了安全距离以及当时两车的车速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交警快速、公正地划分事故责任,避免因双方各执一词而产生的纠纷。
[0072] 行驶记录仪可以记录驾驶员的操作行为,如是否存在疲劳驾驶。对于长途客车和货车驾驶员来说,疲劳驾驶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检测行驶记录仪,监管部门可以查看驾驶时间记录,判断驾驶员是否遵守了连续驾驶时间的规定。例如,规定客运驾驶员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通过行驶记录仪就能有效监督驾驶员是否按时休息。
[0073] 还能监督驾驶员是否有超速、违规变道等危险驾驶行为。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规定了不同类型车辆的最高限速,行驶记录仪的数据可以显示车辆是否超速,这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0074] 对于营运客车和货车,行驶记录仪记录的信息有助于监督运输企业的运营规范。运输企业需要确保车辆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行驶记录仪可以提供车辆的行驶路径信息。
例如,客车是否按照批准的客运线路运行,货车是否偏离了规定的运输路线,防止车辆非法营运或从事其他未经许可的运输活动。
[0075] 但是,如果使用了失效的行驶记录仪,则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0076] 事故处理方面,失效的行驶记录仪可能存在录像画质模糊、夜视效果差、拍摄角度不合理、漏秒、死机等问题,导致在事故发生时无法清晰、完整地记录关键信息,如车辆行驶速度、碰撞瞬间的细节、事故发生的准确位置等,所记录的影像资料难以作为有效证据使用,给事故责任认定带来困难,容易引发纠纷;失效的行驶记录仪还可能存在存储芯片质量差、数据读写不稳定等问题,导致记录的数据容易丢失或损坏,关键时刻无法提供有力证据,使车主在事故处理中处于不利地位。
[0077] 如果行驶记录仪的数据被人为篡改,则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无法准确反映事故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车辆速度、行驶轨迹、驾驶员操作等,从而给交警部门准确划分事故责任带来极大困难,容易引发事故双方的争议和纠纷。
[0078] 因此使用一个有效的行驶记录仪是至关重要的。
[0079] 本申请的一种行驶记录仪的检测方法,能够检测行驶记录仪保存的行驶记录文件的格式是否与存储的格式一致,并且能够检测行驶记录仪的保存的数据文件是否被人为篡改。若行驶记录文件的格式与存储的格式不一致,或者数据文件被人为篡改,在本申请中统一称为行驶记录仪失效,反之,若行驶记录文件的格式与存储的格式一致,数据文件没有被人为篡改,在本申请中统一称为行驶记录仪有效。
[0080] 这种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81] 步骤一:获取并存储行驶记录仪的行驶记录文件;
[0082] 步骤二:将行驶记录文件的根目录命名格式与存储的格式进行比对,如果根目录命名格式不正确,则说明行驶记录仪失效,如果根目录命名格式正确,进行下一步判断。
[0083] 步骤三:在根目录命名格式正确的条件下,再判断根目录下是否还存在子目录,如果没有子目录,那么对子目录的数据块格式进行判断,同样将子目录的数据块格式与存储的格式进行比对,如果数据块格式不正确,行驶记录仪失效,结束检测;如果数据块格式正确,行驶记录仪有效,完成检测。
[0084] 如果有子目录,继续下一步判断。
[0085] 步骤四:读取子目录的数据记录文件内容,生成检测数据摘要,将检测数据摘要与行驶记录仪加密生成的原始数据摘要进行比对,判断行驶记录仪是否有效。
[0086] 如果检测数据摘要与原始数据摘要不一致,那么行驶记录仪失效,结束检测;
[0087] 如果检测数据摘要与原始数据摘要一致,那么行驶记录仪有效,完成检测。
[0088]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一中,获取行驶记录文件的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设备的传输接口23或通过检测设备上的无线传输模块28。而存储行驶记录文件的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设备的存储部24,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模块28上传至服务器进行存储。存储部24优选采用非易失存储介质,断电后存储数据不会丢失,支持不少于800组数据循环存储。
[0089] 检测设备的传输接口23、无线传输模块28、存储部24均与微控制单元21电连接。
[0090] 检测过程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另一种是通过服务器进行云端检测。无线传输模块28将最终的检测结果上传至服务器,进行保存,形成历史记录,便于以后查找或核实。
[0091] 在步骤二中,检测设备的微控制单元21内写有格式代码,即微控制单元21内有存储的格式,微控制单元21内设置有检测程序,检测程序对根目录命名格式进行检测,即将根目录命名格式与存储的格式进行对比,判断行驶记录仪是否有效。行驶记录仪失效的原因有可能因为行驶记录仪版本过旧或者内部程序运行错误。
[0092] 在步骤三中,由于行驶记录仪的更新迭代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其行驶记录文件的方式可能有多种,当行驶记录文件只有根目录,没有子目录时,一般说明行驶记录仪属于较老的版本,其所有数据都存储在根目录内,因此检测程序只需将根目录内的数据块格式与存储的格式进行比对。更具体地,数据块格式包括数据块个数、结尾校验字的格式、数据代码、数据名称、数据块长度、数据块里的每条记录的格式。以数据代码为例,如果数据采用十六进制编码,那么数据代码正确格式范围是00H‑09H和10H‑15H,如果出现20H的数据代码则可以判断记录仪失效。
[0093] 当行驶记录文件包含根目录及子目录时,一般说明行驶记录仪属于较新的版本,根目录命名格式正确的条件下,再对子目录的数据记录文件格式进行判断。
[0094] 步骤四中,子目录包括但不限于行驶状态记录文件、事故疑点记录文件、超时驾驶记录文件、驾驶人信息记录文件以及日志记录文件。每个子目录的数据记录文件包括起始记录块、若干个数据记录块以及验证记录块。
[0095] 检测设备设有安全芯片22,安全芯片22根据数据记录文件的目标数据块加密生成检测数据摘要。
[0096] 其中,起始记录块的目标数据块包含起始记录块内容段的全部数据;验证记录块的目标数据块包含上一个验证记录块(或起始记录块)及其后的数据记录块。
[0097] 对于每个数据记录文件而言,行驶记录仪均对起始记录块的目标数据块以及验证记录块的目标数据块进行加密处理,加密后生成第二数据摘要以及第四数据摘要。
[0098] 检测设备安全芯片22与微控制单元21电连接,检测程序以及安全芯片22依次对起始记录块、数据记录块以及验证记录块的格式进行验证。
[0099] 首先判断起始记录块的格式,检测程序判断除第二数据摘要之外的其他明文信息格式,若明文信息格式错误,则无需继续判断第二数据摘要格式,行驶记录仪失效,结束检测。若明文信息格式正确,则继续判断第二数据摘要格式,安全芯片22根据目标数据块重新加密生成第一数据摘要,检测程序将第一数据摘要的格式与第二数据摘要的格式进行对比,若两者不一致,说明明文信息被篡改,行驶记录仪失效,结束检测。若两者一致,说明起始记录块的格式正确,继续检测数据记录块的格式。
[0100] 其次检测程序判断数据记录块的格式,若数据记录块格式错误,行驶记录仪失效,结束检测。若数据记录块格式正确,继续检测验证记录块的格式。
[0101] 最后判断验证记录块的格式,检测程序判断除第四数据摘要之外的其他明文信息格式,若明文信息格式错误,则无需继续判断第四数据摘要格式,行驶记录仪失效,结束检测。若明文信息格式正确,则继续判断第四数据摘要格式,安全芯片22根据目标数据块重新加密生成第三数据摘要,检测程序将第三数据摘要的格式与第四数据摘要的格式进行对比,若两者不一致,说明明文信息被篡改,行驶记录仪失效,结束检测。若两者一致,行驶记录仪检测完成且有效。
[0102]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起始记录块还是数据记录块或者是验证记录块,都记录有关键的明文信息。
[0103] 起始记录块的明文信息包括如下信息:
[0104] 行驶记录仪执行标准年号、文件名称、文件建立时间、文件长度、文件类型的中文描述、记录仪唯一性编号、机动车号牌号码、机动车号牌分类、初次安装时间等。
[0105] 数据记录块的明文信息包括如下信息:
[0106] 速度信息:记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实时速度,分析车辆的行驶状态,如是否超速、加速、减速等。
[0107] 行驶方向:指示车辆的行驶方向,如东、南、西、北等,对于判断车辆的行驶轨迹和事故发生时的相对位置关系非常重要。
[0108] GPS定位数据:包含车辆的经纬度坐标,精确记录车辆的行驶位置,通过定位数据可以在地图上准确还原车辆的行驶路线。
[0109] 光线条件:记录白天、夜晚、黎明、黄昏等不同的光线环境,光线条件会影响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和可见度。
[0110] 事件标记:当行驶记录仪检测到特定事件时,如急刹车、碰撞、车道偏离等,会在记录块中标记相应的事件类型。
[0111] 验证记录块的明文信息包括如下信息:
[0112] 数据完整性验证信息:通过特定的算法对记录的数据块进行计算得到的固定长度的数值。如常见的MD5、SHA‑1、SHA‑256等算法。
[0113] 加密算法类型:指明对该记录块数据所采用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不同的加密算法具有不同的加密强度和特点,用于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只有通过相应的解密方法才能获取原始明文数据。
[0114] 校验和值:通过对记录数据进行特定的计算得到的校验值,用于检查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接收方可以重新计算校验和,并与记录中的校验和值进行比较。
[0115] 上述这些明文信息都有具体的格式要求,例如行驶状态记录文件中的数据记录块中行驶方向信息由1个字节数构成,字节序号为23,数据类型为U08等;例如事故疑点记录文件中的数据记录块中行驶速度由200个字节构成,字节序号为41,数据类型为BIN等。本申请对这些明文信息的格式进行核对,而不对内容进行核实,即只判断行驶记录仪是否过期或者数据是否被人为篡改。
[0116] 行驶记录仪也包括暗文信息,由于行驶记录仪记录了大量与车辆行驶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车辆位置、行驶轨迹等。暗文信息经过加密可以防止这些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获取。例如,车辆经常行驶的路线可能涉及车主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隐私信息。通过加密这些数据,即使记录仪存储设备丢失或被盗,数据也不容易被窃取者解读,从而保护车主的隐私安全。
[0117]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行驶记录仪的数据是重要的证据。暗文信息可以通过加密算法来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信息没有加密,不法分子可能会篡改行驶记录仪中的车速、行驶轨迹等关键信息,从而干扰事故责任认定。
[0118] 而暗文信息经过加密后形成起始记录块以及验证记录块中的数据摘要,同样的,本申请对行驶记录仪加密生成的这些数据摘要进行核实,核实的也是数据摘要的格式,而非内容。
[0119] 数据摘要是对行驶记录仪所记录数据的一种浓缩性表示。它是通过特定的数学算法(如哈希函数)处理后得到的固定长度的字符串。这个字符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原始数据的特征,就像一个数据的“指纹”。
[0120] 数据摘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在行驶记录仪存储或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数据有可能会因为存储设备故障、电磁干扰或恶意篡改等原因而发生变化。本申请中安全芯片22基于SM3算法(哈希算法),同时根据目标数据块重新计算得到检测数据摘要,通过比较原始数据摘要和重新计算得到的检测数据摘要,可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
[0121] 本申请的检测设备的还包括均与微控制单元21电连接的显示屏25和按键组件,显示屏25用于显示设备检测过程以及检测结果,按键组件包括按键本体26以及位于按键本体26下方且与之相互连接的按键模块27,按键模块27与微控制单元21电连接,按键组件执行操作者的指令,更具体来说是按键模块27具体执行,指令通过显示屏25显示。
[0122] 更具体地,检测设备还包括上壳体组件、集成电路板以及下壳体。三者的空间位置关系为集成电路板位于上壳体组件下方,下壳体位于集成电路组件下方。
[0123] 显示屏25紧贴于电路集成板2正面上方,显示屏25内置于保护框29内,保护框29的高度略高于显示屏25的高度,使显示屏25得到充分保护。
[0124] 电路集成板2为微控制单元21、安全芯片22、传输接口23、存储部24、显示屏25以及按键模块27提供物理支撑,安全芯片22安装于电路集成板2的背面,而按键模块27以及微控制单元21安装于电路集成板2的正面。更具体地,电路集成板2正面从上而下依次设有显示屏25、按键模块27以及微控制单元21。
[0125] 电路集成板2背面底部对称设有存储部24以及无线传输模块28,当无线传输模块28为设备提供入网服务后,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电路集成板2的顶部传输接口23,设备通过传输接口23与行驶记录仪物理连接。
[0126] 上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11,第一安装板1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若干按键本体26的安装孔12,按键本体26背面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穿过安装孔12,并与电路集成板2相抵,支撑柱的高度不小于保护框29的高度,因此对显示屏25形成第二重保障。
[0127] 第一安装板11上还开设有用于显露显示屏25的槽口,显示屏保护板13紧贴于槽口上,对显示屏25形成第三重保障。此外,每个按键本体26均与一个按键模块27相对应,按键本体26紧邻显示屏保护板13,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操作人员操作设备时,同时关注到显示屏25以及按键本体26,而视线不需要偏离太远,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0128] 上壳体组件还包括上壳体包边14,上壳体包边14沿第一安装板11边框设置,用于包覆第一安装板11,起到保护第一安装板11的作用。同时上壳体包边14与下壳体共同组成设备壳体,设备壳体中部为握持部,握持部的特点是其宽度小于设备壳体上部宽度,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设备壳体中部形成一个舒适的手持区,按键本体26位于握持部的中上方,更加方便操作人员操作。
[0129] 下壳体内安装有充电电池组件,充电电池组件位于集成电路板组件下方,更具体地,是位于电路集成板2下方。充电电池组件包括充电电池41、无线充电模块42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吸波部43,无线充电模块42用于给充电电池41充电,吸波部43能够减少无线充电模块42受到的电磁波干扰。充电电池组件的充电接口即为传输接口23。
[0130] 为避免充电电池组件脱落,下壳体还设有限位部,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31以及第二限位部32,第一限位部31位于充电电池组件的四角,第二限位部32位于充电电池组件的侧边。
[0131] 位于下壳体底部的两个第一限位部31同时能够作为立柱,结合下壳体顶部的两个立柱,对上壳体包边14起到支撑作用。
[0132] 下壳体上方还设有蓝牙插槽,用于插入蓝牙模块5,当个别行驶记录仪的传输接口与本设备的传输接口23不匹配时,蓝牙模块5能够用于将行驶记录仪存储数据传输至设备。
[0133] 检测设备还包括蜂鸣器,当设备检测结束时蜂鸣器鸣叫,提示用户。
[0134]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