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多功能健身门框

一种多功能健身门框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健身门框。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在现代社会,健身行业因需求增长日益蓬勃发展。然而传统健身房模式在为人们带来锻炼机会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0003] 首先,去健身房的来回通勤时间较长。其次,对于新手来说如何正确使用器械时首要难题,此时往往需要请健身教练,然而请健身教练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可能会成为他们健身路上的经济负担,新手们还常常因为自身性格内向、腼腆,不好意思向他人请教。即使周围有经验丰富的健身者,他们也可能因为害怕打扰别人或者担心被嘲笑而选择独自摸索。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在健身过程中无法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错误得不到纠正,训练效果不佳,进而陷入越练越差的恶性循环。最后,经济环境的波动对健身房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近年来,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使得许多健身房面临经营困境,倒闭率逐年上升。2023年,健身房的倒闭率达到了惊人的10%。这一现象导致大量健身会员失去了固定的锻炼场所,不得不重新寻找适合的健身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3] 请参阅图1‑2,一种多功能健身门框,包括锻炼地台1,锻炼地台1是用户进行锻炼时站立或躺卧的平台,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面,使用户能够安全地进行各种动作,并且其尺寸较小,占地面积小。锻炼地台1的两侧分别对置设置有变形支架2,变形支架2可改变形态并模拟重物以适应用户进行不同部位的锻炼。通过改变支架的形态,可以调整锻炼的角度、高度或位置,从而针对特定的肌肉群进行锻炼。两个变形支架2的顶部连接有终端及握持装置3,终端及握持装置3可监控及纠正用户的锻炼姿势并提供握持位。终端及握持装置3是一个集成了多种功能的装置,该装置可以监控用户的锻炼姿势,确保用户在进行动作时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受伤,如果检测到用户的姿势不正确,该装置可以提供反馈,帮助用户调整姿势。该装置还提供了握持位,使用户在进行锻炼时可以稳定地握住,增加动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24] 请参阅图10,锻炼地台1上还设置有可拆卸的自适应步行模块4和辅助支撑模块5,这两个模块在平时不使用时可将其拆卸下来,从而使得变形支架2的使用更加方便,在需要使用时,将两个模块安装在锻炼地台1上,随后进行相应的锻炼。
[0025] 锻炼地台1上设置有两个自适应步行模块4,分别对应使用者的左右脚,自适应步行模块4根据用户的行走动作进行自适应调整,以符合人体的自然行走曲线。通过智能调整,使自适应步行模块4能够更好地贴合用户的步伐,减少运动时的冲击和不适感,同时帮助用户维持平衡,防止摔倒。
[0026] 辅助支撑模块5用于在用于运动的过程中支撑用户,可以充当座椅或者躺板,比如在进行卧推时,辅助支撑模块5充当躺板,使得用户可以躺在其上,进行卧推的训练。
[0027] 请参阅图3,锻炼地台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台11,侧台11上设置有安装槽口111。侧台11位于锻炼地台1的两侧,分别用于支撑两个变形支架2,安装槽口111用于安装变形支架2底部的底支架24从而对变形支架2起到支撑作用。
[0028] 锻炼地台1的中部还设置有两个让位槽口12,让位槽口12中安装有自适应步行模块4,让位槽口12中嵌合有嵌合块24113用于固定自适应步行模块4。让位槽口12为自适应步行模块4的磁场底座41提供固定安装的位置,嵌合块24113用于将让位槽口12封闭,并固定磁场底座41,嵌合块24113设计有与让位槽口12相匹配的尺寸和形状,通过嵌合的方式将让位槽口12封闭起来,同时确保磁场底座41被牢牢地固定在锻炼地台1上。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磁场底座41松动或脱落,还可以提高整个设备的整洁度和美观度。
[0029] 锻炼地台1上还设置有一个安装孔14,安装孔14中安装有辅助支撑模块5。该安装孔14用于安装辅助支撑模块5上中的安装基座51。
[0030] 请参阅图4‑6,变形支架2包括依次旋转连接的底支架24、主支架23、无刷电机包22和从支架21,变形支架2通过底支架24、主支架23、无刷电机包22和从支架21相互旋转连接而成,通过多个部件的旋转连接,自由度大幅度提升,从而使得变形支架2可以改变的形态数量大幅度提升,对应的可以锻炼的不同部位的肌肉也就越多。底支架24的底部还设置有嵌合块24113,底支架24通过嵌合块24113安装在侧台11的安装槽口111中。
[0031] 主支架23与底支架24的旋转连接处设置有旋转电机236,在变形支架2形态改变的过程中,底支架24为基座不需要进行旋转,其上方的主支架23、无刷电机包22和从支架21都需要进行角度的改变。旋转电机236用于驱动主支架23的旋转,从而改变主支架23的角度。
[0032] 主支架23的内侧设置有齿条233,齿条233的顶端装配有无刷电机包22,无刷电机包22上设置有驱动轴221和驱动齿轮222,驱动齿轮222与齿条233相互啮合。无刷电机包22具有反向转矩的功能,用于控制变形支架2的形态变换以及无极调节重量。能够精准地模拟哑铃在健身过程中所产生的重量与运动轨迹,无论是轻量级的热身训练,还是高强度的力量挑战,都能通过对反向转矩的调控得以实现,为用户提供与真实哑铃锻炼近乎一致的阻力感受。无刷电机把中包含两个无刷电机,无刷电机通过转动和往复直线来模拟不同器械的运动轨迹,通过施加反向转矩增加或者减少阻力来模拟不同训练的重量。此外,无刷电机包22还承担着控制变形支架2形态变化的任务,通过无刷电机包22可以改变无刷电机包22在主支架23上的相对位置,以及改变从支架21和主支架23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角度,从而实现变形支架2的全形态变换,以满足不同锻炼部位的需求。当用户想要锻炼上肢肌肉时,无刷电机包22运作,使变形支架2迅速调整至适合上肢训练的姿态;而当用户将目标转向下肢锻炼,无刷电机包22运作,让变形支架2转换为最佳的下肢锻炼形态。
[0033] 从支架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口211和第二连接端口212,驱动轴221装配在从支架21的第二连接端口212中。驱动轴221与第二连接端口212为固定连接,可通过无刷电机包22中的无刷电机驱动驱动轴221改变从支架21的形态和角度。
[0034] 主支架23的内侧面上还嵌合有阵列式排布的相机232。相机232为TrueDepth相机232,TrueDepth(实时建模)相机232系统的原理是通过投射特定图案的光线到物体表面,然后根据光线的变形和反射来获取物体的三维形状和轮廓信息。当应用于运动中的人体建模时,TrueDepth相机232能够实时捕捉人体在各种健身动作中的姿态、关节角度和肌肉运动轨迹。在用户进行健身锻炼时,TrueDepth相机232能够精确地分析用户的每一个动作。无论是举重时的手臂伸展,还是跑步时的步伐幅度,它都能提供详细的数据。对于健身爱好者而言,这意味着更精准的动作评估。用户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姿势,从而降低受伤风险,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练习的效果。在力量训练中,TrueDepth相机232能帮助用户确定肌肉的发力点和负荷分布,优化训练计划,使用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锻炼目标肌群,提高力量增长的效率。对于有氧运动,如跑步或跳绳,它可以分析用户的运动节奏和身体平衡,帮助用户改善运动技巧,提升耐力表现。此外,TrueDepth相机232还可以长期跟踪用户的健身进展。通过多次测量和对比,用户能够直观地看到身体形态的变化,肌肉的增长和脂肪的减少,为用户的健身之旅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
具体步骤为:相机232会发射红外光矩阵扫射到人体后,反射进结构光接收端,通过记录每一个光点到接收端的速度查来记录光点和相机232的距离,从而实现扫面出人体D模型。AI数据处理模块32会删除相机232多余的采样部分、以及重复扫描的人体片段。同时降维几千万个光点,并不断将相似的光点合并,直至形成大致的人体轮廓。
[0035] 主支架2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投影模块231。当用户在健身锻炼中动作有误时,投影模块231会投影出正确的动作画面,并且投影画面与用户的动作实时匹配,这使得用户能够直接在同一视角中对比自身动作与标准动作,从而迅速察觉并改正错误。这种直观的视觉引导,显著增强了用户对动作规范的理解与把握,有利于更高效、更安全地开展健身训练。在没有使用该健身门架时,投影机还可用于为用户播放电影等娱乐视频。
[0036] 主支架23的底部还设置有限位装置234,限位装置234内部设置有限位块235。限位装置234用于防止非工作状态驱动电机。限位装置234能够检测到无刷电机包22和旋转电机236的异常运转,比如:软件故障或者其他意外因素引起无刷电机包22和旋转电机236异常启动,此时限位块235会弹出限制旋转电机236的旋转,阻止主支架23旋转,有效避免变形支架2突然动作,降低对用户造成意外伤害的危险。
[0037] 请参阅图7‑8,终端及握持装置3安装在两个对置设置的从支架21的第一连接端口211中,终端及握持装置3包括三个平行拼接而成的人机交互模块31、AI数据处理模块32和中央数据处理模块33。人机交互模块31上设置有显示屏,可实时显示人体的各项数据以及身体状况。此模块能实时显示用户的关键运动数据。在用户锻炼的过程中,显示幕会清晰地告知用户已经燃烧了多少卡路里,让用户对自己的能量消耗一目了然。此外,显示幕还会根据用户的健身目标和进度,智能地显示接下来的训练计划。无论是增强力量、提高耐力还是塑造身材,这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都将精准匹配用户的需求,确保用户的锻炼科学且高效。
最后,用户还可以通过显示屏切换变形支架2的形状,适应用户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0038] AI数据处理模块32主要用于处理各种收集到的人体数据,并进行分析整合,随后传输至人机交互模块31上或者传输至用户的手机上。该模块基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首先,通过大量的人体结构光数据对AI模型进行训练。这些数据包含了不同体型、姿态和环境下的人体结构光信息。在处理过程中,AI首先采用了降维算法,将高维度的结构光数据映射到低维度的空间,删去大量重复采样或者与人体无关的结构光。然后AI利用特征提取技术,将千万级别的结构光逐渐相互合并,直至能看见人体的大致轮廓。当通过相机232系统建立起用户的精确模型后,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其肌肉的锻炼状态。首先,通过对模型的几何形状和比例的分析,可以评估肌肉的体积和维度变化。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模型,观察肌肉群的增厚或拉长情况,以此判断肌肉的生长或伸展程度。其次,利用运动捕捉数据和力学模拟,分析用户在进行各种锻炼动作时,肌肉的收缩和伸展模式。可以确定哪些肌肉群在特定动作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以及它们的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再者,结合生物力学原理,计算肌肉在运动中承受的力量和负荷。如果某块肌肉在多次锻炼中持续承受过高或过低的负荷,就能推断出其可能处于过度疲劳或锻炼不足的状态。另外,通过对模型的姿态和动作流畅性的评估,也能间接反映出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平衡。不顺畅的动作或异常的姿态可能暗示某些肌肉群过于紧张或薄弱。还可以借助肌肉纤维类型的知识,根据用户的运动类型和强度,推测不同类型肌肉纤维(如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激活和发展情况。
[0039] 中央数据处理模块33用于接收各类数据。
[0040] 人机交互模块31和中央数据处理模块33的外端上分别设置有连接件37,连接件37装配在从支架21的第一连接端口211中。连接件37和第一连接端口211也为固定连接,当从支架21的形态和角度改变时,可带动中间架设的终端及握持装置3一并改变形态。
[0041] AI数据处理模块32的前侧设置有热感性摄像头38,热感性摄像头38用于检测周围是否有生命体。一旦检测到有活体进入其检测范围,热感性摄像头38会立即向系统发送信号,强行阻止机器的形态变换避免机器在变换过程中对进入画面的活体造成意外伤害。
[0042] 人机交互模块31和中央数据处理模块33上分别设置有滑杆35,滑杆35上滑动装配有静电感应把手34。静电感应把手34可在滑杆35上左右滑动,用于对应手部在锻炼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比如在进行哑铃推举的过程中,双手抓握两侧的静电感应把手34,并使得双手位于肩膀偏上方,并且两个手部之间的距离大约为两个肩宽,随后向上进行推举,在逐渐向上推举的过程中,两个手部之间的距离会逐渐靠近,对应的两个静电感应把手34就会又两侧滑向中间,直至推举动作完全,随后双手下降,同理此时静电感应把手34会由中间向两侧运动,循环往复。
[0043] 用户皮肤作为导电介质会改变静电感应把手34上的传感器的电容值。传感器会持续检测电容值的变化,当电容值达到一定阈值,表明静电感应把手34与皮肤有充分的接触,才会驱动电机。起到安全感应,接触启动的效果,提高安全性。
[0044] 请参阅图9,人机交互模块31和中央数据处理模块33的底部还分别设置有脚掌固定器36,在进行倒蹬等腿部训练时,用户需要躺卧,然后双腿向上翘起,双脚放置在脚掌固定器36中进行训练,脚掌固定器36起到固定用户双脚,防止滑脱,保证训练安全的效果。
[0045] 脚掌固定器36包括嵌合在人机交互模块31和中央数据处理模块33上的固定底座361,固定底座361的形状与脚部轮廓相同,但尺寸稍大,用于放置双脚。固定底座361上设置有滑槽364,滑槽364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有滑动限位件362,滑动限位件362可在滑槽364中滑动,当用户将双脚放置在固定底座361上时,脚尖和脚跟会分别踩在两个滑动限位件362上,随后滑动限位件362会相互靠近,将用户的脚尖和脚跟相互夹紧。
[0046] 滑动限位件362的端部两侧还分别旋转设置有旋转限位件363。旋转限位件363分别位于脚尖的两侧和脚跟的两侧,当用户的脚被前后夹紧之后,两侧的旋转限位件363会对脚部进行左右包裹,从而进一步固定脚部,使用户可以进行更加稳定、安全的进行倒蹬等腿部训练动作。
[0047] 请参阅图11,自适应步行模块4包括安装在让位槽口12中的磁场底座41,滑块42滑动设置在磁场底座41上,实现前后方向的位移,对应用户行走时左右脚的前后错位。滑块42上旋转连接有第一连接杆43的一端,第一连接杆43的另一端旋转连接有第二连接杆44,第二连接杆44上固定设置有脚踏45。第一连接杆43的一端旋转连接在滑块42上,另一端旋转连接在第二连接杆44上。这种旋转连接方式使得第一连接杆43能够随着滑块42的滑动而摆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接杆44和脚踏45进行上下和前后的摆动,对应用户在行走时左右脚的上下摆动和前后摆动。
[0048] 请参阅图12,脚踏45根据用户的脚部轮廓和行走习惯进行设计,以确保用户在进行步行锻炼时能够获得最佳的支撑和舒适度。脚踏45包括前脚支撑块453、脚掌支撑块454和脚跟支撑块455,前脚支撑块453支撑用户前脚掌部分,适应前脚掌的弯曲和伸展,脚掌支撑块454支撑用户脚掌中部,保持脚部稳定,脚跟支撑块455支撑用户脚跟部分,适应脚跟的抬起和落下。前脚支撑块453、脚掌支撑块454和脚跟支撑块455三者依次铰接在一起,通过铰接连接,前脚支撑块453、脚掌支撑块454和脚跟支撑块455能够相对旋转,从而适应用户脚部在不同行走动作中的弯曲和伸展。
[0049] 前脚支撑块453和脚跟支撑块455的底部分别旋转设置有自调节件452。自调节件452根据用户脚部动作自动调节脚踏45的角度和位置,自调节件452位于前脚支撑块453和脚跟支撑块455的底部,它们能够根据用户脚部的动作自动调节脚踏45的角度和位置,从而确保脚踏45始终与用户脚部保持最佳的接触和支撑。自调节件452的底部旋转设置有插块
451,插块451固定设置在第二连接杆44上,插块451固定设置在第二连接杆44上,并通过旋转设置与自调节件452相连。这样,第二连接杆44的运动能够通过插块451和自调节件452传递到脚踏45,从而带动脚踏45进行自适应调整。
[0050] 前脚支撑块453上铰接有第一调节伸缩杆456,第一调节伸缩杆456的一端还铰接有脚踝箍457。脚踝箍457用于固定用户脚踝,防止脚部滑动或脱落,提供额外的支撑。第一调节伸缩杆456的一端铰接在前脚支撑块453上,另一端则与脚踝箍457相连,使得在固定用户的脚踝的过程中,脚踝箍457可以通过第一调节伸缩杆456向外旋转开,从而给用户更多的空间可以将脚掌伸入脚踝箍457中,从而完成脚踝箍457的安装。第一调节伸缩杆456的长度为可自动调节的,在用户站立的过程中,第一调节伸缩杆456的长度会随之变化,其长度会逐渐被拉长或者缩短,从而适应用户脚背的长度。
[0051] 脚掌支撑块454的两侧分别铰接有第二调节伸缩杆458,第二调节伸缩杆458的一端可拆卸式安装在脚踝箍457的两侧。第二调节伸缩杆458用于固定脚掌的两侧,防止脚掌侧向崴折,并且第二调节伸缩杆458也可自动调节长度,在用户站立的过程中,第二调节伸缩杆458会自动调节至贴合用户脚掌侧面高度的长度,从而更好的固定脚掌。脚踝箍457的两侧设置有凸出的固定柱4571,固定柱4571作为第二调节伸缩杆458的连接点,第二调节伸缩杆458的一端设置有扣合件4581,扣合件4581可扣合在固定柱4571上。扣合件4581用于连接第二调节伸缩杆458和脚踝箍457,允许快速安装和拆卸。
[0052] 脚掌支撑块454内部嵌合有一块半导体薄片。当半导体薄片在磁场底座41产生的磁场中运动时,半导体薄片的两侧就会产生电压差。通过外部的数据处理模块32测量这个电压差并结合已知的电流和磁场的参数就可以对机构的运动位置速度进行监测和测量从而实现步行机构的行走距离和卡路里消耗的计算。
[0053] 请参阅图13,辅助支撑模块5包括安装基座51,安装基座51可拆卸式安装在安装孔14中,安装基座51上依次旋转连接有第一调节杆52和第二调节杆53,第二调节杆53的端部旋转设置有支撑垫54,安装基座51、第一调节杆52和支撑垫54中设置有电机用于改变支撑垫54的形态以适应变形支架2。辅助支撑模块5为用户在健身过程中提供了支撑,减少摔倒的风险,而且这个辅助支撑模块5唔够通过安装基座51、第一调节杆52和支撑垫54中设置的电机改变形态。它能够根据用户想要锻炼的不同身体位置,变换成不同的形态。如果用户需要锻炼背部,它可以变成一个舒适的靠背,给予用户恰到好处的支撑;当用户想要进行一些需要坐下的训练时,它能瞬间转换为一个座椅;在用户训练结束需要放松休息时,它能变成一个躺椅,让用户尽情舒缓身心。
[0054]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健身门架健身时,可通过无刷电机包22的反向转矩的功能,以及旋转电机236的旋转功能改变主支架23和锻炼地台1,主支架23和从支架21之间的角度,从而达到锻炼不同部位肌肉的目的。模式一:如图1,当主支架23和从支架21均被旋转电机236和无刷电机包22固定住处于竖直状态,此时静电感应把手34位于用户的顶部,用户可以进行引体向上、悬垂举腿等动作。模式二:控制主支架23和从支架21运动到如图14所示的位置时,用户可做负重深蹲,此时从支架21与无刷电机包22固定连接,主支架23与无刷电机包
22之间通过无刷电机包22之间的反向转矩能力连接,即驱动齿轮222与齿条233之间通过无刷电机包22产生一定的阻力,使得用户在深蹲时仿佛有重物承载在用户肩部。模式三:如图
15,同模式二的原理一样,可进行哑铃推举。模式四:如图16,可进行哑铃弯举。模式五、如图
17,可进行坐位体前屈。模式五、如图18,可进行倒蹬。同时通过安装辅助支撑模块5,可以解锁更多锻炼动作。模式六、如图19,可进行杠铃卧推。总共支持20种健身动作,能够覆盖到人体百分之八十的肌肉群。
[0055] 在用户进行锻炼时,相机232会发射红外光矩阵扫射到人体后,反射进结构光接收端,通过记录每一个光点到接收端的速度查来记录光点和相机232的距离,从而实现扫面出人体3D模型。AI数据处理模块32会删除相机232多余的采样部分、以及重复扫描的人体片段。同时降维几千万个光点,并不断将相似的光点合并,直至形成大致的人体轮廓。同时,投影模块231会投影出正确的动作,帮助用户找到正确的发力感觉,在投影时,画面会与用户动作同步,方便用户自我纠正。人机交互模块31会在运动过程中显示用户的身体状况让用户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也可以利用wifi将数据上传至手机app,使用户更方便查看自己的身体状况。
[0056] 通过安装自适应步行模块4,可锻炼用户下肢力量,增强用户心肺功能。用户首先需要将自身的双脚固定在脚踏45中。固定时,第二调节伸缩杆458上的扣合件4581与脚踝箍457两侧的固定柱4571脱离,此时脚踝箍457可以向上旋转一定角度,用户将自己的脚掌穿过脚踝箍457,使得脚踝箍457达到自身的脚踝位置,随后整个脚掌踩踏在三个支撑块上,并保证脚掌的各个部位与三个支撑块的位置搭置对应,最后,将左右两侧的第二调节伸缩杆
458上的扣合件4581扣合在脚踝箍457的左右两侧的固定柱4571上,此时用户的双脚就会被固定住。随后用户即可以站立开始缓慢行走。在用户站立的过程中,脚踏45会自适应用户脚部轮廓并包裹住,具体为,在用户站立的过程中,人体的体重施加在前脚支撑块453、脚掌支撑块454和脚跟支撑块455上,前脚支撑块453、脚掌支撑块454和脚跟支撑块455会向下沉降,此时位于前脚支撑块453和脚跟支撑块455底部的自调节件452会向外侧外侧展开,直到适应用户的脚长。由于前脚支撑块453、脚掌支撑块454和脚跟支撑块455三者铰接在一起并且脚掌支撑块454位于中部,而前脚支撑块453和脚跟支撑块455被向外向下踩踏,由于人体的脚掌存在足弓,此时脚掌支撑块454会向上贴合在人体脚掌的足弓处。在前脚支撑块453、脚掌支撑块454和脚跟支撑块455适应脚掌底部的同时,第一调节伸缩杆456和第二调节伸缩杆458也会因为用户的站立,自动调节其长度以适应用户的脚背、侧脚面的长度,用户完全站立完毕之后,脚踏45也会自动完全贴合用户的脚掌。通过这种适配,确保用户在每一次的运动过程中都能轻松达到最大的平衡状态,让用户的锻炼更加稳定、高效并完成支撑脚掌,分散脚部压力。
[0057] 当用户开始行走时,滑块42、第一连接杆43、第二连接杆44和脚踏45会随着用户脚部的动作做出相应位置的改变,通过滑块42、第一连接杆43和第二连接杆44的多个结构相互连接,通过多个单个自由度的串联,形成多个自由度结构,从而更加适应用户脚掌的复杂运动轨迹。在用户行走的过程中,会带动脚掌支撑块454中的半导体薄片切割磁场底座41产生的磁场,半导体薄片在磁场中运动时薄片的两侧就会产生电压差。通过测量这个电压差并结合已知的电流和磁场的参数就可以对机构的运动位置速度进行监测和测量从而实现步行机构的行走距离和卡路里消耗的计算。
[005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5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