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管快速接头。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随着能源的日益短缺和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电动汽车作为一种采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已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只有对电动车电气部分进行良好的散热,解决冷却问题才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而目前,电动车电气位置通常是用定位卡和导向顶环来满足汽车冷却管总成与冷却板连接,达到对电池包组件散热的要求,结构复杂,拆装繁琐。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1] 由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由壳体1、锁止器2和阳插头3等组成,在所述壳体1一侧的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卡槽11,该壳体1同侧的端面上还对称设有两个缺口12,两个所述卡槽11和缺口12沿壳体1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在两个所述缺口12对应壳体1外侧壁的位置处设有翻折段组合,所述翻折段组合包括第一竖直段131和第二竖直段132,在两个所述竖直段之间设有水平段133,所述水平段1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直段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竖直段131、第二竖直段132、水平段133和壳体1外侧壁的对应位置形成一个开口槽,该开口槽的上端槽口朝向缺口12。
[0022] 在所述锁止器2的下端一体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弹性卡块21,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卡块21均为上宽下窄结构,该第一弹性卡块21的上端与卡槽11的上端槽壁抵接固定;在该锁止器2的上端一体对称设有两个上窄下宽的第二弹性卡块22,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卡块22的上端均设有一段向外伸出的平直段221,该平直段221的伸出端均设有一段向下延伸的弯折段222,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弹性卡块22、平直段221和弯折段222形成一个卡扣状结构,该卡扣状结构卡接在缺口12位置处对应的壳体1侧壁上,所述弯折段222伸入开口槽内。
[0023] 在所述弯折段222的内侧壁设有一段凸台23,该凸台23与壳体1外侧壁的对应位置抵接,所述弯折段222内侧壁的下部设有一段上宽下窄的斜面,该斜面的上端与凸台23的下端连接。
[0024] 在所述阳插头3的外侧壁上设有限位槽31,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卡块22与限位槽31卡接固定,在该限位槽31的上端沿阳插头3的圆周方向设有固定凸台32。
[0025] 在所述壳体1内嵌设有密封圈4,所述锁止器2与壳体1卡接固定时,锁止器2的下端面与密封圈4的上端面抵接;所述阳插头3与锁止器2卡接固定时,所述锁止器2上端面与固定凸台32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为2mm。
[0026]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0027] 由图1到图4所示,将锁止器2沿着壳体1安装位置的同轴方向进行安装,当锁止器2的两个第一弹性卡块21与壳体1的侧壁接触,两个第一弹性卡块21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向内部进行压缩,当两个下窄上宽的第一弹性卡块21完全迈过壳体1的侧壁二达到卡槽11位置时,侧壁施加的挤压力慢慢解除,在两卡块自身弹性作用下快速复位,此时卡槽11上端的内侧壁抵接住第一弹性卡块21的上端面,从而起到对锁止器2锁紧止退,与此同时,锁止器2的下端面与密封圈4的上端面抵接。
[0028] 然后,将阳插头3表面进行清洁和润滑后,沿着壳体1安装位置的同轴方向向锁止器2内插接,当阳插头3与上窄下宽的第二弹性卡块22接触时,利用零件的弹性材料作用,第二弹性卡块22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被慢慢向外撑开,缺口12正好提供了让位的空隙,当阳插头3插接到位(即阳插头3的伸入端伸入到壳体1的内腔时),此时,第二弹性卡块22移动到限位槽31位置处,第二弹性卡块22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快速复位,平直段221与缺口12处的端面抵接,弯折段222伸入由第一竖直段131、第二竖直段132、水平段133和壳体1形成的开口槽中,此时第二弹性卡块22的下端面抵接住限位槽31的槽底,从而起到对插头锁紧止退;阳插头3与锁止器2卡接固定时,锁止器2的上端面与固定凸台32下端面之间的间距为2mm。
[0029] 需要拆开时,同时按住两个弯折段222的下端,以对应端的凸台23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把弯折段222按向壳体1方向,平直段221靠在壳体1的缺口12处,弯折段222的上端向外拉动平直段221,平直段221带动第二弹性卡块22的上端沿逆时针方向向外转动撑开,下端沿逆时针方向向壳体1中部斜向上转动,即第二弹性卡块22脱离限位槽31,取出阳插头3;接着,挤压第一弹性卡块21,使第二弹性卡块22从卡槽11内脱离,锁止器2也实现拆卸。
[0030] 锁止器2的伸入端必须要抵接住密封圈4,这样,在阳插头3的伸入端伸入密封圈4以下时,才能起到二次密封保护的作用,并能防止异物进入,保证安全使用。
[0031] 本发明未描述部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作赘述。
[0032]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