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在一平型经编机上制造一种带有绒头经编织物的方法,该法为织成底布,至少有一个纱线系统围绕第一织针垫纱,在其上产生线圈结构,并且为在织物的正面和背面构成绒头,每一个正面和背面的绒头纱线系统交替地围绕第一织针垫纱,以及在至少二个针织周期间隔内围绕不参与构成底布的第二织针垫纱,并从其线圈脱掉,本发明还涉及实施本发明方法的经编机。 这样的方法和经编机在西德专利说明书DE-PS 2263575中业已公开。有两种现成的梳栉供制造底布,其中一种梳栉作编链组织垫纱而另一种则作分段衬纬纱组织垫纱。垫纱运动围绕第一织针进行,该垫纱运动总是跨过第二织针而彼此分开。正面和背面的绒头纱线梳栉带动绒头纱线交替地围绕一个第一织针动作,在该处绒头纱线与底布在一起成圈,在下一个针织周期,绒头纱线从第二织针作为绒圈而被脱圈。用这种方式使底布在两面带有绒头线圈。 此外,从西德专利说明书DE-PS 2543714已知,可以制造横向贯穿织物幅宽的无绒头横条纹织物,其中,为此目的,二个绒头纱线梳栉之一在同样横移下进行垫纱运动,它们至少位移一个针距。这样导致第二织针交替地由正面和背面绒头纱线系统来垫纱,因此,其工作也是构成线圈。 本发明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制造带绒头经编织物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带绒头区或无绒头区制造单面或双面带有任何图案诸如组字 或装饰花纹的织物。 本发明任务通过下列措施得到解决:为了构成无绒头区,至少有一个绒头纱线系统的纱线可控制成能单独地按照图案,使该纱线有选择性地围绕第一织针或第二织针垫纱。 用这样的方式,使绒头成形局部地因按照图案受到抑制。因此,使组字、装饰花纹及其它图案可以作为正图案或负图案添入。 在一个工作方式中,绒头纱线按照图案单独交替地围绕二个第一织针垫纱,因为这些绒头纱线在每个针织周期中与底布成圈,所以在绒头纱线以提花控制方式垫纱的那个布面上产生无绒头区。在其对面就可设置一片均匀的绒头面积或是另一种图案。 还有一个可能是:绒头纱线按照图案单独交替地以这样方式围绕二个第二织针垫纱,使第二织针交替地由正面和背面的绒头纱线系统的纱线来垫纱。因为该第二织针在每个针织周期内由绒头纱线来垫纱,所以不断地顺序产生线圈,结果,为了组成图案,在两面出现同样的无绒头区。 这样产生的针织物也与按提花方式织出花纹的机织物不同,诸如毛巾,在该织物中,其组成花纹在一面上显现为正,而在另一面上显现为负。 特别有利的是:只有正面绒头纱线系统的纱线可以单独地按照图案控制的,这同样满足在一个正面和二个面上组成图案。 还有一个有利之处,正面的绒头纱线系统的纱线是这样进行垫纱运动的,使其在无绒头区和带绒头区的纱线消耗量几乎相同。因此绒头纱线的牵拉速度差不多是恒定的,这样就可形成非常均匀的绒头。此时只要选择在无绒头区上的绒头纱线针背垫纱大于在绒头区上的绒 头面积针背垫纱就能达到。 一台为实施本发明方法的经编机,它具有一个带第一和第二织针的针床、至少有一个底布梳栉、还有一个正面和一个背面绒头纱线梳栉以及产生底纱横移的梳栉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绒头纱线梳栉是做成提花梳栉的,它的导纱针单独地按照图案通过一个提花控制装置能如此地移距,在提花梳栉的底纱横移不变时,使各绒头纱线能有选择性地围绕第一织针或第二织针垫纱。 导纱针按图案单独操纵就此可用简单的方式来达到,一个提花控制梳栉在经编机上被证明是合适的部件,不仅给正面绒头纱线系统而且给背面绒头纱线系统各设置一个提花梳栉,就能在两面做出不同的组成图案来。 但是仅仅把正面绒头纱线梳栉做成提花梳栉一般就够了。使用该梳栉正如已说过那样,也就能够在背面布面上达到组成图案的效果。另外,在正面对这样一个提花梳栉和所属提花控制装置有足够的地方可供使用。 特别有利的是,提花梳栉控制装置是做成适用于底纱横移的,在该横移中所属的绒头纱线不需导纱针移距,就能交替地围绕第一织针垫纱。在导纱针的底部位置上产生无绒头布面。通过导纱针在每个第二针织周期的移距,产生绒头线圈。通过导纱针在每个针织周期内的移距,在两面获得无绒头区。 但也有这种可能,提花梳栉控制装置是做成适用于底纱横移的,在该横移中所属的绒头纱线不需导纱针移距,就能交替地围绕第一和第二织针垫纱。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个第二针织周期内的导纱针移距是为在一个布面上抑制绒头成形,而在每个针织周期内的导纱针移距 则是为在布的两面抑制绒头成形。 此外有利的是:将第二织针做成一个具有短钩形空间的封头复合针,这样的封头复合针用于制造较大的绒头线圈。 以下借助于附图中描述的最佳实施例详细地解释本发明,附有: 图1是通过一台特里科经编机工作区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一根封头复合针, 图3是在分别画出情况下的供第一实施例用的垫纱图, 图4是图3的垫纱图,其中二个绒头纱线系统重叠垫纱,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垫纱图, 图6是第三实施例的垫纱图, 图7是第四实施例的垫纱图。 图1局部示出的特里科经编机具有一个织针针床1,它带有做成复合针的织针2和握持脱圈沉降片3。有四个梳栉,从后向前以符号L1、L2、L3和Lj表示,并且设有导纱针4或4a(提花导纱针)。其中,梳栉L2和L3用于底布的形成,梳栉L1能在布背面上制作绒头线圈,而梳栉Lj则在布正面上制作绒头线圈。 对每个梳栉分别设有梳栉控制装置SL1、SL2、SL3或SLj,该装置给所属的梳栉提供所需的底纱横移(垂直于图1内的图面),从而使由导纱针4和4a所带来的纱线围绕相应的织针2垫纱。 织针2总是由1个钩针5和一个与该钩针配合的导针片6组成。如图3到7所示,第一织针N和第二织针V互相交替设置,第一织针N是标准针,而第二针V则是图2所示的封头复合针。其中,钩顶7是加厚的。纱线空间的基底8相对于标准第一针N为对比而用虚线表示的基底8a设置成,使图2所示的脱圈位置不是在脱圈深度t1, 而是在较大的脱圈深度t2上,这样就能使借助于封头复合针作成的绒头线圈大于用标准针所做的。 在图3和图4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织针N上借助于梳栉L3作编链组织垫纱,而借助于梳栉L2则作分段衬纬纱组织垫纱,从而形成连在一起的底布。背面的绒头纱线梳栉L1产生垫纱运动,在该垫纱运动中,绒头纱线交替地围绕第一织针N和第二织针V垫纱。在第一织针N上进行衬纬,该衬纬借助于梳栉L3交织,在第二织针V上则弯纱。因为第二织针V仅在每个第二针织周期垫纱,所以处于这些针上的线圈在脱圈时作为绒头线圈而被脱掉。 对于借助于提花梳栉Lj来提供绒头纱线,示有三个区,a区相当于初始垫纱运动,在该运动中提花导纱针4a并未移距。绒头纱线交替地围绕二个第一织针N垫纱,并在该处成圈,因此,在织物的正面不出现绒头线圈。在b区,在每个第二针织周期中提花导纱针向左移距,就如箭头p所示的那样。从现在起使绒头纱线交替地围绕第一织针N和第二织针V垫纱,在第二织针上形成绒头线圈。在c区,提花导纱针4a在每个周期中朝左移距(参看箭头)。因此,绒头纱线就交替地围绕两个第二织针V垫纱。这总是通过梳栉L1的绒头纱线交替地垫纱来完成,因此,产生成圈从而形成两面平坦的织物。 因此在a区,织物的背面具有绒头,它们并不是与正面相对的。在b区,两面都以绒头垫纱。在c区两面都没有绒头。图4为了易于理解示有全部正面绒头纱线系统同一类的横移。但实际上,每根单独的纱线都能任意地向左或向右移距,以便完成所需的组成图案。 在图5和6上,用梳栉L1、L2和L3的垫纱运动相当于以上 所述的垫纱运动,而正面绒头纱线的初始垫纱运动则是不同的。这里没有移距的提花导纱针4a适用于使绒头纱线交替地围绕第一针N和第二针V垫纱。这意味着织物两面得以维持成圈。在b段上,正面绒头纱线在每个第二针织周期中按图5朝右移距,而按图6则朝左移距。这样,在两种情况下,仅在织物的正面上成圈。按图5在c区,在每二个针织周期的第一针织周期内,提花导纱针4a朝左移距。按图6则在每个针织周期内均朝左移距,在这两种情况下,均产生一种两面平坦的织物。 图7的垫纱运动在a区具有与图3和4相同的提花梳栉Lj初始垫纱运动,与其不同的是绒头纱线梳栉L1的垫纱运动与提花梳栉Lj的垫纱运动相同,织物因此在背面成圈。在b区,提花导纱针4a在每个第二针织周期内朝左移距,因此产生两面有绒头垫纱的部位。在c区,为了在一个针织周期的横移,提花导纱针4a重新在每两个针织周期的第一针织周期内朝左移距,这样就得到两面平坦的织物。 与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在许多方面不一样,但都不离开本发明的基本思想。例如,可连续利用相同的织针;第一织针和第二织针不需互相轮换,确切地说,在两个第一织针之间也可多于一个第二织针;或者,在两个第二织针之间也可多于一个第一织针。本发明方法与结构也能在拉舍尔经编机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