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采用螺旋锚桩进行基坑封底的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的加大,基坑工程开挖的面积和深度正在不断增加,处于有利地形条件的施工场地正在趋于饱和,不良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复杂深基坑工程数量正在增加,而且深基坑承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不容忽视。承压水一般分布于松散地层,由于其埋深大、水头高、水量大等原因,对深基坑工程底板及深基坑施工危害较大。当含有承压水层时,随着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基底下部不透水层厚度越来越薄,当基坑下部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残留土层不能与承压含水层水头顶托力平衡时,承压水有可能顶破坑底而发生突涌、隆起,造成基坑围护结构失稳,最终酿成严重的基坑工程事故。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深基坑工程的承压水危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选择正确合理的承压水控制技术是实现基坑安全施工的关键。
[0003] 对于受承压水影响的深基坑工程,可采用“封底”技术手段。封底加固措施一般适用于开挖至基底标高时,上覆土重略小于承压水的浮托力,不能满足抗承压水稳定性的局部电梯井等落深区、以及有明显空间效应的小型或窄长形基坑等情况。以往常采用在基坑内部设置密集工程桩的方式,来达到抵抗承压水头的目的。这种方式施工难度较大,经济性较差,工期较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2] 实施例1
[0023] 在图1~4中,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采用螺旋锚桩进行基坑封底的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坑侧壁的基坑连续墙1,在基坑底部紧贴基坑连续墙1竖直打入若干螺旋锚桩4,本实施例中,螺旋锚桩4在基坑底部呈若干行若干列排列,为了平衡承压含水层的浮托力,螺旋锚桩4相邻列或者相邻行之间交错排列,相邻螺旋锚桩4之间的距离以及螺旋锚桩4的设置数量根据实际工况确定。具体地,螺旋锚桩4由预应力钢筋4‑1、螺帽4‑2、承压盘4‑3、锚杆4‑4、螺旋形锚盘4‑5连接构成,锚杆4‑4为空心结构,锚杆4‑4顶部固定安装有承压盘4‑3,承压盘4‑3为矩形结构或者圆形结构,主要是增加螺旋锚桩4上部与混凝土底板3的接触面积,预应力钢筋4‑1穿过承压盘4‑3伸入锚杆4‑4内底部并与底部焊接,预应力钢筋4‑1上端通过螺帽
4‑2紧固于承压盘4‑3上,锚杆4‑4外部间隔设置有若干组螺旋形锚盘4‑5,本实施例中螺旋形锚盘4‑5等间距设置于锚杆4‑4外部,为了便于打入基坑底部,锚杆4‑4的下端为锥形结构。基坑底部浇筑防水混凝土垫层5,防水混凝土垫层5上设置底梁2,底梁2内部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底板3,螺旋锚桩4的顶部伸入底梁2内部被浇筑于混凝土底板3内,需保证预应力钢筋4‑1及承压盘4‑3被浇筑于混凝土底板3内。本装置根据实际工况设置相应数量的螺旋形锚盘4‑5,螺旋形锚盘4‑5直径以及预应力钢筋4‑1用来平衡承压含水层的浮托力,螺旋锚桩4顶部与基坑混凝土底板3整体浇筑,提高结构的整体性。承压含水层浮托力首先作用在基坑混凝土底板3上,因为基坑混凝土底板3与螺旋锚桩4整体浇筑,浮托力传递到螺旋锚桩4上,螺旋锚桩4依靠预应力钢筋4‑1和螺旋形锚盘4‑5抗拔能力使结构在承压含水层浮托力的作用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