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使用热转打印头的打印装置

一种使用热转打印头的打印装置有效专利 实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用热转打印头的打印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档案资料对于任何行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因而有着苛刻的要求:图文内容必须清晰明了;能经过极长时间、极恶劣环境而不灭;能经受较为严重的、非故意的摩擦而不消失。
[0003] 目前常见的热转印打印装置缺少承印介质表面环境的清理功能、适应不同厚度承印介质的能力很弱,且调整繁琐,打印过程中较多依赖人工参与,则很难实现全自动化作业的需求。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热转打印头的打印装置。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使用热转打印头的打印装置,包括:
[0007] 作为各功能机构安装基础的支撑框架;
[0008] 介质表面环境清理结构设置在装置的最前端;
[0009] 前、中、后段的驱动兼支撑结构均匀分布设置在工作通道上;
[0010] 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与打印头长度方向上施力均匀的自适应结构固定在控制打印头抬起及放下的摆动机构上,摆动结构设置在中段驱动兼支撑的胶辊上,通过摆动驱动电机驱动;
[0011] 碳带回收结构设置在后段驱动胶辊的上方;
[0012] 有限角度恢复结构设置在前段驱动胶辊的上方;
[0013] 与前、后驱动辊配套的辅压结构设置在前、后段驱动胶辊的侧上方,并通过随动轮与胶辊贴合;
[0014] 保证三段驱动结构速度一致的同步传递结构分两部分,每部分控制两个胶辊,保证前、中、后段驱动的完全同步;
[0015] 为实现对承印介质进行准确定位而设置的介质进入、打印定位、介质流出的检测结构中,介质进入检测紧邻前段驱动胶辊并居于其前,打印定位检测紧邻前段驱动胶辊并居于其后,介质流出检测设置于后段驱动胶辊之后,紧邻整个装置的出口处;
[0016] 为最大限度适应承印介质发生的变形而设置的导向、防垂结构中,防垂结构形成了通道的底板,导向机构设置于前、后驱动胶辊的前上方,并与胶辊相隔一定的空间;
[0017] 接收工作电脑指令并协调装置各部位工作的控制组合设置在装置的底部。
[0018] 所述前、中、后段的驱动兼支撑结构通过产生驱动动力的电机分别驱动。
[0019] 所述摆动结构通过设置在侧方的摆动驱动电机驱动。
[0020] 所述设置在装置最前端介质表面环境清理结构包括横向设置的毛刷,对介质的表面环境进行清理。
[0021] 所述与前、后驱动辊配套的辅压结构采用摆动施压结构以减小对前进介质的阻滞力。
[0022] 所述与前、后驱动辊配套的辅压结构是与介质运动方向一致的摆动式结构。
[0023] 所述前、中、后段的驱动兼支撑结构按顺序均匀分布设置在介质移动的工作通道的前、中、后位置,由产生驱动动力的电机通过负责保证三段驱动结构速度一致的同步传递结构带动。
[0024] 所述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能够根据不同厚度的承印介质简便快捷地进行调整。
[0025] 所述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包括:
[0026] 在固定撑块上安装有两颗平端紧定螺钉,能够调节并定位安装打印头的基块以决定打印头与中部驱动兼支撑胶辊间的距离,满足能通过的介质的厚度。
[0027] 所述有限角度恢复结构为利用扭簧受力变形并被结构限制变形量、失力恢复的功能保持碳带的绷紧状态。
[002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9] 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能将掺了碳粉的混合材料加热后融化,使得碳粉随融化了的液体渗入纸质介质中。混合的材质中含有了某种蜡质,保证了在凝固后可以在图文处纸质的表面覆盖一层蜡质,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同时因为碳粉已渗入到纸质内部,故而具备了一定的防擦抹能力,从而能更有效地保证档案资料在经历极长时间、极恶劣环境而能被保存。
[0030] 可以实现承印介质表面环境的清理,极大地便利了打印质量的提高;前、中、后三段驱动,很好的代替了打印过程中人工的参与;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极大地方便了当更换不同厚度承印介质后的调节过程;同步传递机构,绝对保证了介质在通道的所有位置其速度的一致性;介质进入、打印定位、介质流出的检测,给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0031] 极大地增强了打印质量的完美性;极宽范围地适应了承印介质的变形量;极大范围地满足了使用不同厚度承印介质的可能性;承印介质进入装置才启动,移出装置即停止的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能量损耗;三段平移驱动的结构使得本装置能被更好地应用到全自动化的打印流程中。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8] 结合现有技术出现的现场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热转打印头的打印装置,如图1~图4所示,包括:
[0039] 包括支撑框架1、介质表面环境清理结构2、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3,满足在打印头长度方向(相当于承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施力均匀的自适应结构4,控制打印头抬起及放下的摆动结构5,摆动驱动电机6,碳带回收结构7,有限角度恢复结构8,前、中、后段的驱动兼支撑结构9,产生驱动动力的电机10,与前、后驱动辊配套的辅压结构11,保证三段驱动结构速度一致的同步传递结构12,为实现对承印介质进行准确定位而设置的介质进入、打印定位、介质流出的检测结构13,为最大限度适应承印介质发生的变形而设置的导向、防垂结构14,接收工作电脑指令并协调装置各部位工作的控制组合15。
[0040] 作为各功能机构安装基础的支撑框架1。
[0041] 介质表面环境清理结构2设置在装置的最前端。
[0042] 前、中、后段的驱动兼支撑结构9均匀分布设置在工作通道上,并通过产生驱动动力的电机10分别驱动。
[0043] 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3与打印头长度方向(相当于承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施力均匀的自适应结构4固定在控制打印头抬起及放下的摆动机构5上,摆动结构5设置在中段驱动兼支撑的胶辊上,通过摆动驱动电机6驱动。
[0044] 碳带回收结构7设置在后段驱动胶辊的上方。
[0045] 有限角度恢复结构8设置在前段驱动胶辊的上方。
[0046] 与前、后驱动辊配套的辅压结构11设置在前、后段驱动胶辊的侧上方,并通过随动轮与胶辊贴合。
[0047] 保证三段驱动结构速度一致的同步传递结构12分两部分,每部分控制两个胶辊,保证前、中、后段驱动的完全同步。
[0048] 为实现对承印介质进行准确定位而设置的介质进入、打印定位、介质流出的检测结构13中,介质进入检测紧邻前段驱动胶辊并居于其前,打印定位检测紧邻前段驱动胶辊并居于其后,介质流出检测设置于后段驱动胶辊之后,紧邻整个装置的出口处。
[0049] 为最大限度适应承印介质发生的变形而设置的导向、防垂结构14中,防垂结构形成了通道的底板,导向机构设置于前、后驱动胶辊的前上方,并与胶辊相隔一定的空间。
[0050] 接收工作电脑指令并协调装置各部位工作的控制组合15设置在装置的底部。
[0051] 设置在装置最前端介质表面环境清理结构2包括横向设置的毛刷,对介质的表面环境进行清理。
[0052] 与前、后驱动辊配套的辅压结构11是与介质运动方向一致的摆动式结构。
[0053] 前、中、后段的驱动兼支撑结构9按顺序均匀分布设置在介质移动的工作通道的前、中、后位置,由产生驱动动力的电机10通过负责保证三段驱动结构速度一致的同步传递结构12带动。
[0054] 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3能够根据不同厚度的承印介质简便快捷地进行调整。
[0055] 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3包括:
[0056] 在固定撑块上安装有两颗平端紧定螺钉,能够调节并定位安装打印头的基块以决定打印头与中部驱动兼支撑胶辊间的距离,满足能通过的介质的厚度。
[0057] 有限角度恢复结构8是利用扭簧受力变形并被结构限制了变形量、失力恢复的功能保持碳带的绷紧状态。
[0058] 具体来说,支撑框架1构成各组成结构部分的安装基础;
[0059] 介质表面环境清理结构2设置于支撑框架1侧面前端;
[0060] 前、中、后段的驱动兼支撑结构9按顺序均匀分布设置在介质移动的工作通道的前、中、后位置,由产生驱动动力的电机10通过负责保证三段驱动结构速度一致的同步传递结构12带动;
[0061] 摆动结构5设置于结构中部,由摆动驱动电机6中段驱动兼支撑辊的上方;
[0062] 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3及满足打印线全长施力均匀的自适应结构4附着在摆动结构5之上;
[0063] 碳带回收结构7安装在后段驱动辊的上方;
[0064] 有限角度恢复结构8设置在前段驱动辊上方;
[0065] 介质进入、打印定位、介质流出的检测结构13附着在防垂板的下部,其中介质进入、打印定位检测结构位于前段驱动辊的前、后端,并与之紧邻,介质流出的检测结构设置于后段驱动辊的后部,并接近装置的尾部;
[0066] 与前、后驱动辊配套的辅压结构11设置于前、后驱动辊的正上方,并通过随动轮与驱动辊接触;
[0067] 为最大限度适应承印介质发生的变形而设置的导向、防垂结构14中的防垂结构形成了通道的底板,而导向结构分别设置于前、后段驱动辊的上部、前方;
[0068] 控制组合15安装在装置的下部。
[0069]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打印档案介质时的工作流程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使用热转打印头的打印装置在打印档案介质时,包括以下步骤:
[0070] 步骤201、介质移动,首先通过清理用毛刷(该阶段介质的移动,利用的是非本装置的动力),可以消除介质表面诸如浮尘等物质,为后面的打印提供较为优质的承印表面;随即触发入纸检测传感器。
[0071] 步骤202、机器连续运转,介质继续前移,随即承印介质被前段驱动的辊轮及辅压组夹持住,本装置开始接替外力对介质的作用,自动控制介质的移动。
[0072] 步骤203、受装置控制的介质继续移动,触发打印定位传感器。
[0073] 步骤204、装置的控制组合在接收到定位信号后,根据预置的程序设置,适时控制摆动机构,完成打印头下压,同步启动碳带回收机构,并开始执行上位机发送的打印指令。
[0074] 步骤205、打印过程中,介质连续恒速移动,碳带被同速回收,打印头连续将打印内容转印到介质表面。
[0075] 步骤206、打印结束,打印头被摆动机构抬起,碳带回收机构同步停止工作;但装置的平移驱动组件仍继续运转,维持介质持续移动。
[0076] 步骤207、介质继续前行,直至离开装置,同时脱离介质输出检测传感器,控制系统接收到该信号后,本装置随即停止运转,进入下一轮等待打印的待机状态。
[0077] 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能将掺了碳粉的混合材料加热后融化,使得碳粉随融化了的液体渗入纸质介质中。混合的材质中含有了某种蜡质,保证了在凝固后可以在图文处纸质的表面覆盖一层蜡质,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同时因为碳粉已渗入到纸质内部,故而具备了一定的防擦抹能力,从而能更有效地保证档案资料在经历极长时间、极恶劣环境而能被保存。
[0078] 可以实现承印介质表面环境的清理,极大地便利了打印质量的提高;前、中、后三段驱动,很好的代替了打印过程中人工的参与;适应承印介质厚度的调节结构,极大地方便了当更换不同厚度承印介质后的调节过程;同步传递机构,绝对保证了介质在通道的所有位置其速度的一致性;介质进入、打印定位、介质流出的检测,给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0079] 极大地增强了打印质量的完美性;极宽范围地适应了承印介质的变形量;极大范围地满足了使用不同厚度承印介质的可能性;承印介质进入装置才启动,移出装置即停止的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能量损耗;三段平移驱动的结构使得本装置能被更好地应用到全自动化的打印流程中。
[008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8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8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