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负压隔离舱

负压隔离舱有效专利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离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负压隔离舱。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控以及避免交叉性感染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员的隔离转运过程中,病原体易于扩散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对沿途环境造成污染是需要积极应对的挑战。
[0003] 负压隔离舱的出现可以积极应对呼吸道传染病源的隔离转运,而现有的负压隔离舱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0004] 1、隔离舱的拆卸较为复杂,给予医务人员的使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影响转运的效率。
[0005] 2、隔离舱的非污染部分无法重复使用,通常情况下,隔离舱在使用完毕后会整体弃用。
[0006] 3、隔离舱的调整关节操作不够灵活,并且,没有配套可以反复使用的折叠装置。
[0007] 4、隔离舱无法双向正负压调节。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57]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负压隔离舱,参见图1‑8,其包括:外构造单元1、透明舱体单元2。这里的外构造单元作为外骨架可以回收利用,而受到污染的透明舱体单元直接从外构造单元分离后直接丢弃。
[0058] 本发明中可复用的外构造单元1是有多个组件构成,可以收叠起来,也可以展开,完全展开后的效果如图4所示,具体来讲,该外构造单元其包括设置于第一端的第一端支承件10、设置于第二端的第二端支承件11,图4的左端部为负压隔离舱的第一端,右端部为负压隔离舱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支承件和第二端支承件之间设置有可折叠式接杆组件12,可折叠式接杆组件12设置在两个端支承件的腰部位置,既不阻挡操作人员的操作,也可以方便起到骨架支撑效果。所述负压生成系统13设置于第一端,所述第一端支承件和第二端支承件之间可以设置构成外构造单元底部的柔性连接部14,这里的柔性连接部可以是柔性塑料等材质,所述柔性连接部设置有固定带扣组件15。
[0059] 该负压隔离舱具有设置于外构造单元的透明舱体单元2,该透明舱体单元置放于展开状态的外构造单元1,而后将负压生成系统的对应接口连接到透明舱体单元。
[0060] 值得一提的是,该负压隔离舱的负压生成系统3设置有双向正负压调节装置30,参见图8以及图15‑18,该双向正负压调节装置30具有双向正负压调节装置外壳30a,而安装于双向正负压调节装置外壳30a的控制面板30b可参见图1,控制面板30b连接于控制模块,该控制面板设置有机械按钮来操作设备,例如风机的“start/stop”按钮、“模式转换”按钮等,模式转换按钮可以利用控制模块控制风机不同工作模式来满足正压和负压调整,而该控制面板处设置有显示屏,该显示屏连接于控制模块,以便于显示相关工作参数。安装于双向正负压调节装置外壳内的电池30c连接于控制模块。双向正负压调节装置外壳内安装有第一风扇30d,例如台达风扇,所述第一风扇的接口I连接防毒面具I30d‑1,所述第一风扇的接口II连接转接腔室第一接口30f‑1,而转接腔室第三接口30f‑3连接透明舱体连接接头I30d‑2,所述连接接头I通过连接管而连接于透明舱体。双向正负压调节装置外壳内还安装有第二风扇30e,例如台达风扇,所述第二风扇的接口I连接防毒面具II30e‑1,所述第二风扇的接口II连接转接腔室第二接口30f‑2,而转接腔室第四接口30f‑4连接透明舱体连接接头II30e‑2,所述连接接头II通过连接管而连接于透明舱体,控制模块连接第一风扇、第二风扇。
[0061] 参见图17,所述第一风扇、第二风扇通过电机压板30h配合围绕转接腔室第一接口30f‑1、转接腔室第二接口30f‑2的固定柱30i而安装于转接腔室的风扇安装侧壁,由于转接腔室第一接口30f‑1、转接腔室第二接口30f‑2背离转接腔室内腔一侧设置有风扇装配环形装配凹槽,而每个接口处的风扇装配环形凹槽围绕有多根固定柱来卡接电机压板的卡接孔,从而可以较好的将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安装就位于风扇安装侧壁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由于各自均有驱动电机,可以各自独立工作,正负压切换是通过调节管道在主机的安装口来实现的,从而可以对透明舱体实现正负压调节。
[0062] 该双向调节正负压接阀整机的工作过程如下:两根导气管一端分别连接防毒面具I30d‑1、防毒面具II30e‑1,另一端连接透明舱体,连接接头I30d‑2、连接接头II30e‑2分别安装过滤罐,通过主机界面“模式”按键将模式设置为“正压”模式,按“start/stop”键启动风机,此时工作模式为正压模式。
[0063] 两根导气管一端分别连接连接接头I30d‑2、连接接头II30e‑2,另外一端连接透明舱体,通过主机界面“模式”按键将模式设置为“负压”模式,按“start/stop”键启动风机,此时工作模式为负压模式。图1中,主机侧面安装导气管时,模式为负压状态,主机上无需碳罐。
[0064] 参见图5,该负压隔离舱还包括可折叠式接杆组件固定组件4,可折叠式接杆组件固定组件具有安装于第一端支承件和第二端支承件的端锁紧机构40,参见图9,该端锁紧机构具有锁扣座40a,该锁扣座安装有锁扣螺丝40b,锁扣螺丝连接有锁扣旋钮40c,通过旋转锁扣旋钮可以锁紧或者松开可折叠式接杆组件。而设置于透明舱体所设支承杆的可折叠式接杆组件中间固定件则参见图10所示,该中间固定件41为接杆扣,通过C型扣接口可以方便置入或者取出可折叠式接杆组件的杆件,这里的接杆扣可以采用塑料材质制成,以利于产生形变。
[0065] 参见图5,所述可折叠式接杆组件12在第一端支承件和第二端支承件之间设置有两组,图5的两组支撑件处于折叠状态,每组可折叠式接杆组件包括:第一接杆连接块120,其一端通过转动轴安装有右接杆I120a,所述第一接杆连接块另一端通过转动轴安装有中接杆120b。长度大于第一接杆连接块的第二接杆连接块121,其一端通过转动轴安装右接杆II121a,所述第二接杆连接块另一端通过转动轴连接于中接杆120b。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杆连接块120、第二接杆连接块121为截面呈U的薄壁式构件。
[0066] 参见图6,所述第一端支承件10是一个由右盖板100、设置于右盖板周向边缘且朝向第二端方向延伸的周向端围护板I101构成的盖式结构,所述右盖板设置有负压生成系统连接孔。参见图7,第二端支承件11是一个由左盖板110、设置于左盖板周向边缘且朝向第一端方向延伸的周向端围护板II111构成的盖式结构,所述左盖板设置有透明舱体操作配合孔。
[0067] 作为另一实施例,参见图11‑14,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负压隔离舱的角度调节装置,其包括用于承载负压隔离舱的底部承载体5以及设置于底部承载体的角度调节装置6。
[0068] 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安装于推动装置安装座6a的伸缩推动装置6b,该伸缩推动装置包括但不仅限于推动缸,推动缸的类型可以是推动气缸或者液压推动缸,所述推动装置安装座通过转动机构6d可转动地安装有抬升架6c,这里的转动机构6d为转轴,由于抬升架的两个转动臂通过转轴安装于推动装置安装座的两个端部,这样可以自由转动,从而方便抬升架抬起或者降下,需要注意的是,参见图13,在抬升架的抬升臂端部设置有转轴安装块6c‑2,而抬升架的架杆采用U型杆,这样在降下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底部承载载体的横向杆直接内置于U型杆的U型槽内,所述伸缩推动装置6b的自由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抬升架,由于伸缩推动装置6b的出现,可以通过伸缩推动装置的展开实现抬升架抬起,这样可以让抬升架与底部承载体之间形成一定夹角,从而让放置于底部承载体的负压隔离舱同步实现一定夹角,以便于病人不完全处于平躺状态,而本隔离舱可调节角度载体的使用状态如图12所示。
[0069] 从图11可以看出,所述底部承载体为框架结构,一个长方形框架(由两个沿着底部承载体长度方向布置的横向杆以及布置于两个横向杆端部的纵向杆构成)结合内部的中间连接条来构成的框架结构可以让负压隔离舱平放于底部承载体之上,当然,可以将底部承载体直接设计为平板状结构,也可以实现负压隔离舱的角度调节。
[0070] 本实施例中,所述抬升架为U型架,即由两个转动臂6c‑2和布置于转动臂端部的抬升横向支撑臂6c‑3,参见图14,该抬升架通过U型架的两个转动臂连接于推动装置安装座的两个端部,在抬升架完全水平放置的情况下,由于抬升架的U型槽可以置放底部承载体的横向杆,且抬升架设置有避让底部承载体的缺口等结构,不会出现抬升架无法平置的问题。而推动装置安装座和抬升架设置有伸缩推动装置安装悬臂6e可以很好的固定推动装置,以方便进行伸缩作业。
[0071] 当负压隔离舱放置于隔离舱可调节角度载体之后,通过伸展伸缩推动装置可以让抬升架绕着转动轴顺时针抬起,从而让负压隔离舱保持如图12所示状态。
[0072] 参见图17,所述第一风扇、第二风扇通过电机压板30h配合围绕转接腔室第一接口30f‑1、转接腔室第二接口30f‑2的固定柱30i而安装于转接腔室的风扇安装侧壁,由于转接腔室第一接口30f‑1、转接腔室第二接口30f‑2背离转接腔室内腔一侧设置有风扇装配环形装配凹槽,而每个接口处的风扇装配环形凹槽围绕有多根固定柱来卡接电机压板的卡接孔,从而可以较好的将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安装就位于风扇安装侧壁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由于各自均有驱动电机,可以各自独立工作,正负压切换是通过调节管道在主机的安装口来实现的,从而可以对透明舱体实现正负压调节。
[0073]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