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无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刺机的针梁驱动结构。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前述的针刺机包括起绒针刺机(也称提花起绒针刺机、起绒提花针刺机或针刺提花起绒机)。针刺机是业界所熟知的,并且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见诸,略以例举的如CN101492861B(自动化多功能针刺机)、CN102373579B(无端点针刺机)、CN102677397B(结构改进的双轴针刺机)、CN102677398A(双轴针刺机)、CN102808290B(滚筒式针刺机)、CN106087258B(双面对刺针刺机)、CN105734836A(一种低噪声针刺机)、CN106087259A(一种高速双轴导向异位对刺针刺机)和CN106988023A(一种小径毡套针刺机)、CN2617795Y(起绒针刺机)、CN2637520Y(起绒针刺机的毛刷传动机)、CN108625044B(一种纺织用双轴针刺机)、CN108179552A(提花起绒针刺机)和CN108085875A(结构改进的提花起绒针刺机),等等。
[0003] 如业界所知,针刺机的工作原理是:由针板(也称针床)的上下运动来带动排布于针板上的刺针相应上下运动,由刺针对途经针板下方即途经托网板与剥网板之间的并且由前述的铺网工序铺叠的无纺织纤维棉网进行针刺,使纤维之间产生缠结而成为所需的无纺织产品,或者按相应的工艺要求如利用前述CN2637520Y和CN108179552A等形成诸如毛毯之类的起绒无纺织产品。
[0004] 进而如业界所知,前述针板即针床是固定在针梁朝向下的一侧的,并且由针梁的上下运动带动针板相应上下运动,具体是:由机架顶部的动力传动机构带动固定于驱动轴(也称“主轴”或“传动轴”)一端的传动轮(即从动轮),由转动地支承在机架上部的前述驱动轴带动设置其上的偏心连杆,由偏心连杆带动与其连接的导柱,进而由导柱带动与其下端固定的针梁。
[0005] 包括上面提及的专利在内的已有技术中的针刺机的前述驱动结构或许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和/或束缚而千篇一律地将驱动轴(即“主轴”)设置成整根的形式,但是经本申请人长期以来为使用针刺机的厂商所作的维护记录表明,冗长的驱动轴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于制造过程中的加工难度如精度要求十分严苛,即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制造难度,而且精度也难以保证;二是由于驱动轴为整根形式,因而使用中的强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会出现挠度,影响偏心连杆通过导柱带动针梁上下运动的平稳性;三是由于驱动轴冗长而笨重,因而初始安装以及日常检护安装例如更换轴承等都是十分麻烦的;四是一旦损坏,只能整体废弃,一方面增加了设备使用中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0020]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按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0021] 请参见图1,示出了针刺机的结构体系的机架1和针梁2,机架1包括一左下箱体11、一右下箱体12、一左上箱体13和一右上箱体14,左下箱体11与右下箱体12彼此左右对应设置,左上箱体13叠置在左下箱体11的上方,右上箱体14叠置在右下箱体12的上方,并且在该左上箱体13与右上箱体14的底部之间由上箱体下连接梁15连接,而在左上箱体13与右上箱体14的顶部之间由上箱体上连接梁16连接,前述针梁2位于左下箱体11与右下箱体12之间的上方并且对应于上箱体下连接梁15的下方;前述针梁驱动结构包括驱动轴3、连杆机构4和平衡机构5,驱动轴3转动支承在左上箱体13的左上箱体墙板131与右上箱体14的右上箱体墙板141之间,连杆机构4设置在驱动轴3上,该连杆机构4与上箱体下连接梁15滑动配合并且伸展到上箱体下连接梁15的下方与前述针梁2朝向上的一侧连接,平衡机构5同样设置在驱动轴3上并且同样与前述上箱体下连接梁15滑动配合。
[0022] 在图1中还示出了位于左下箱体11与右下箱体12之间的底座7,在该底座7上设置有托网板升降机构71,在托网板升降机构71上设置有托网板711。依据专业常识在前述上箱体下连接梁15朝向下的一侧设置有剥网板调整机构并且在剥网板调整机构的下部设置剥网板,剥网板位于或称对应于固定在针梁2朝向下的一侧的针板21(也称“针床”)的下方。被刺产品在托网板711与剥网板之间通过,如果将托网板711有机地更换为毛刷帘,那么针刺机演变为起绒针刺机。前述部件虽然未在图1中示出,但并不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产生困惑,因为只要通过对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专利文献的阅读便可迎刃而解,鉴此申请人没有必要继而说明。
[0023]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上箱体上连接梁16与前述上箱体下连接梁15之间自左向右间隔固定有隔板17,前述的驱动轴3包括一动力输入轴31、一末端支承轴32和一组连杆驱动轴33,动力输入轴31的中部转动地支承在前述隔板17上,而动力输入轴31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上箱体墙板131上并且伸展到左上箱体墙板131的左侧的左上箱体腔内与设置在前述上箱体上连接梁16上的动力机构6传动连接,末端支承轴32的中部转动支承在前述隔板17上,而右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上箱体墙板141上并且伸展到右上箱体墙板141的右侧的右上箱体腔内,一组连杆驱动轴33转动地支承在前述隔板
17上并且与前述动力输入轴31的右端以及末端支承轴32的左端连接,而一组连杆驱动轴33中的各两相邻的连杆驱动轴之间彼此传动连接,在一组连杆驱动轴33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连杆机构4的位置直接构成有与连杆机构4的数量相等的连杆凸轮331,而在对应于前述平衡机构5的位置直接构成有与平衡机构5的数量相等的平衡块驱动连杆凸轮332,连杆机构4设置在连杆凸轮331上,而平衡机构5设置在平衡块驱动连杆凸轮332上。
[0024] 由图1所示,前述动力输入轴31的中部通过动力输入轴第一轴承座Ⅰ3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隔板17上,而动力输入轴31的左端通过动力输入轴第二轴承座Ⅱ31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上箱体墙板131上;前述末端支承轴32的中部通过末端支承轴第一轴承座Ⅰ32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隔板17上,而末端支承轴32的中部通过末端支承轴第二轴承座Ⅱ322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上箱体墙板141上;在前述的一组连杆驱动轴33中,与前述力输入轴31相邻的一根连杆驱动轴33的左端即位于左边的一根连杆驱动轴33的左端通过第一联轴套Ⅰ333并且借助于平键与前述动力输入轴31的右端传动连接,与前述末端支承轴32相邻的一根连杆驱动轴33的右端即位于右边的一根连杆驱动轴33的右端通过第二联轴套Ⅱ334并且借助于平键与前述末端支承轴32的左端传动连接,而各两相邻的连杆驱动轴33的相向一端之间各通过相邻连杆驱动轴联轴套335并且借助于平键传动连接,并且一组连杆驱动轴33各通过连杆驱动轴轴承座336转动地支承在前述隔板17上。
[0025]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示出的一组连杆驱动轴33的数量为三根,连杆机构4和平衡机构5分别为三个和两个,但并不受到图示数量的限制。
[0026] 继续见图1,前述连杆机构4包括连杆本体41、连杆轴承42、导柱连接头43、导柱44和导柱套45,连杆本体41的上端套置在连杆轴承42上,而该连杆轴承42套固在前述连杆凸轮331上,导柱连接头43构成于连杆本体41的下端并且设置有一导柱连接头轴承431,导柱44的上端伸展到导柱连接头43内并且通过导柱销轴441与导柱连接头43连接并且还同时与导柱连接头轴承431相配合,导柱44的中部与导柱套45滑动配合,而导柱44的下端与前述针梁2朝向上的一侧连接,导柱套45与前述上箱体下连接梁15固定。
[0027] 前述的平衡机构5包括平衡块驱动连杆51、平衡块驱动连杆配合轴承52、平衡块驱动导杆连接头53、导杆54、导杆套55和平衡块56,平衡块驱动连杆51的上端套置在前述平衡块驱动连杆配合轴承52上,而该平衡块驱动连杆配合轴承52套固在前述平衡块驱动连杆凸轮332上,平衡块驱动导杆连接头53构成于平衡块驱动连杆51的下端并且设置有一导杆连接头轴承531,导杆54的上端伸展到平衡块驱动导杆连接头53内并且通过导杆销轴541与平衡块驱动导杆连接头53连接并且还同时与导杆连接头轴承531相配合,平衡块驱动连杆51的下端与导杆套55滑动配合,导杆套55与前述上箱体下连接梁15固定,平衡块56在对应于前述平衡块驱动导杆连接头53的下方与导杆套55的上端之间的位置与导杆54的上端固定。
[0028] 由图1所法,在前述隔板17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平衡块56的一侧的位置开设有一供平衡块56探入的平衡块升降让位腔171。
[0029] 在前述动力输入轴31的左端固定有一动力输入轴驱动轮313,该动力输入轴驱动轮313与设置在前述上箱体上连接梁16上的前述动力机构6传动连接。
[0030] 前述的动力机构6包括电机支架61、电机62、主动轮63和传动带64,电机支架61固定在前述上箱体上连接梁16的左端,电机62固定在电机支架61上,该电机62的电机轴621朝向左,主动轮63固定在电机轴621上,传动带62的一端套置在主动轮63上,另一端套置在前述动力输入轴驱动轮313上。
[0031]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主动轮63以及前述的动力输入轴驱动轮313为皮带轮,并且为多槽道皮带轮,前述的传动带64为传动皮带并且与前述槽道的数量相等。
[0032] 在前述导柱套45的外壁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上箱体下连接梁15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一导柱套法兰451,该导柱套法兰451通过导柱套法兰螺钉4521与前述上箱体下连接梁15固定。
[0033] 在前述平衡块56上通过平衡调节块螺钉5611固定有平衡调节块561,依据需要,可改变平衡调节块561的重量,以获取期望的平衡效果;在前述导杆套55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上箱体下连接梁15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一导杆套固定法兰551,该导杆套法兰551通过导杆套固定法兰螺钉5511与上箱体下连接梁15固定。
[0034]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