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破拆装置

破拆装置公开 发明

具体技术细节

[0004]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破拆装置,旨在解决破拆装置采用板材加厚、筋板加强等方法提升防砸能力而导致体积和重量增大的问题。
[0005] 本公开提供一种破拆装置,包括:回转平台;框架,位于所述回转平台上方,连接于所述回转平台;机壳,位于所述框架外侧,连接于所述回转平台和所述框架,所述回转平台、所述框架和所述机壳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框架和所述机壳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上方的第二容纳空间;发动机,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和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
[0006]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框架包括:
[0007] 下框架,连接于所述回转平台,所述回转平台、所述下框架和所述机壳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0008] 上框架,位于所述下框架的上方,连接于所述下框架,所述下框架、所述上框架和所述机壳形成所述第二容纳空间。
[0009]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下框架包括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两个所述下框架侧框体部分别位于所述回转平台的左右两侧上方,与所述回转平台连接。
[0010]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的后端对齐,所述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的前端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靠后。
[0011]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的前端中相对靠后的前端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靠后。
[0012]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下框架还包括:
[0013] 下框架后连接部,连接于两个所述下框架侧框体部的后端之间;和/或
[0014] 下框架上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的上端之间。
[0015]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下框架后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下框架顶部和底部之间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的弧形梁;和/或所述下框架上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下框架前部的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而具有U形凹入部的弯折梁。
[0016]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上框架包括平行间隔的两个上框架框体部,所述两个上框架框体部分别连接于所述下框架的前部上方和后部上方。
[0017]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上框架框体部包括:
[0018] 上框架主板,垂直于前后方向设置,中部开孔或中下部开槽;
[0019] 上框架侧翼,连接于所述上框架主板的边缘并且与所述上框架主板垂直地设置;和
[0020] 上框架加强部,与所述上框架主板和所述上框架侧翼固定连接。
[0021]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机壳包括:
[0022] 底壳,位于所述下框架的外侧,与所述回转平台和/或所述框架连接,所述回转平台、所述下框架和所述底壳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0023] 顶壳,位于所述上框架的外侧,与所述底壳和/或所述框架连接,所述下框架、所述上框架和所述顶壳形成所述第二容纳空间。
[0024]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底壳包括两个侧机壳和后壳,所述两个侧机壳分别位于所述下框架的左右两侧,与所述回转平台和/或所述下框架连接,所述后壳位于所述下框架的后侧,与所述回转平台和/或所述下框架和/或所述两个侧机壳连接。
[0025]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侧机壳包括:
[0026] 第一侧机壳部,与所述下框架固定连接;和
[0027] 第二侧机壳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侧机壳部与所述回转平台和/或所述下框架固定连接。
[0028]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机壳还包括至少一个角形连接件,所述回转平台和所述第二侧机壳部通过所述角形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
[0029]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第一侧机壳部与所述第二侧机壳部相接合的边缘包括非平直部且彼此形状配合。
[0030]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侧机壳包括:
[0031] 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侧机壳部的顶部中的一个上并朝向另一个凸出;
[0032] 槽,与所述插接部对应地设置,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侧机壳部的顶部中的另一个上,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槽内以连接所述第一侧机壳部与所述第二侧机壳部。
[0033]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后壳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侧机壳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均包括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面彼此贴合。
[0034]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侧机壳包括加强筋,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面包括所述加强筋的朝向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定位面的表面。
[0035]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顶壳包括顶壳通风部;和/或所述底壳包括底壳通风部。
[0036] 在一些实施例的破拆装置中,所述顶壳通风部包括位于所述顶壳的顶部的上顶壳通风部;和/或 所述顶壳通风部包括位于所述顶壳的侧部的侧顶壳通风部;和/或所述底壳通风部包括位于所述底壳的后部的后底壳通风部。
[0037] 基于本公开提供的破拆装置,利用位于回转平台及其上方的框架和机壳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位于第二容纳空间的下方,并且将发动机布置于第一容纳空间内,将散热器布置于第二容纳空间内。该破拆装置有利于实现散热器和发动机形成上下分层布置,有利于利用位于发动机上方的形成第二容纳空间的框架与机壳部分、散热器和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的框架与机壳部分均对发动机进行保护,从而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发动机受落物冲击,减少或不需要对其它发动机防护措施如增厚机壳或者增加筋板等的需求。
[0038]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法律保护范围

涉及权利要求数量19:其中独权1项,从权-1项

1.一种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转平台(8);
框架(1),位于所述回转平台(8)上方,连接于所述回转平台(8);
机壳(4),位于所述框架(1)外侧,连接于所述回转平台(8)和所述框架(1),所述回转平台(8)、所述框架(1)和所述机壳(4)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A),所述框架(1)和所述机壳(4)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A)上方的第二容纳空间(1B);
发动机(2),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A)内;和
散热器(3),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1B)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包括:
下框架(11),连接于所述回转平台(8),所述回转平台(8)、所述下框架(11)和所述机壳(4)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A);
上框架(12),位于所述下框架(11)的上方,连接于所述下框架(11),所述下框架(11)、所述上框架(12)和所述机壳(4)形成所述第二容纳空间(1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11)包括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两个所述下框架侧框体部(111)分别位于所述回转平台(8)的左右两侧上方,与所述回转平台(8)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后端对齐,所述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前端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靠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前端中相对靠后的前端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靠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11)还包括:
下框架后连接部(112),连接于两个所述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后端之间;和/或下框架上连接部(113),连接于所述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上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框架后连接部(112)包括位于所述下框架(11)顶部和底部之间的第一横梁(1121),所述第一横梁(1121)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的弧形梁;和/或所述下框架上连接部(113)包括位于所述下框架(11)前部的第二横梁(1131),所述第二横梁(1131)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而具有U形凹入部的弯折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12)包括平行间隔的两个上框架框体部(121),所述两个上框架框体部(121)分别连接于所述下框架(11)的前部上方和后部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框体部(121)包括:
上框架主板(1211),垂直于前后方向设置,中部开孔或中下部开槽;
上框架侧翼(1212),连接于所述上框架主板(1211)的边缘并且与所述上框架主板(1211)垂直地设置;和
上框架加强部(1213),与所述上框架主板(1211)和所述上框架侧翼(1212)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4)包括:
底壳(44),位于所述下框架(11)的外侧,与所述回转平台(8)和/或所述框架(1)连接,所述回转平台(8)、所述下框架(11)和所述底壳(44)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A);
顶壳(43),位于所述上框架(12)的外侧,与所述底壳(44)和/或所述框架(1)连接,所述下框架(11)、所述上框架(12)和所述顶壳(43)形成所述第二容纳空间(1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44)包括两个侧机壳(441)和后壳(442),所述两个侧机壳(441)分别位于所述下框架(11)的左右两侧,与所述回转平台(8)和/或所述下框架(11)连接,所述后壳(442)位于所述下框架(11)的后侧,与所述回转平台(8)和/或所述下框架(11)和/或所述两个侧机壳(441)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机壳(441)包括:
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所述下框架(11)固定连接;和
第二侧机壳部(4412),位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4411)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441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侧机壳部(4412)与所述回转平台(8)和/或所述下框架(11)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4)还包括至少一个角形连接件(42),所述回转平台(8)和所述第二侧机壳部(4412)通过所述角形连接件(42)可拆卸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所述第二侧机壳部(4412)相接合的边缘包括非平直部且彼此形状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机壳(441)包括:
插接部(4410),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侧机壳部(4412)的顶部中的一个上并朝向另一个凸出;
槽(441A),与所述插接部(4410)对应地设置,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侧机壳部(4412)的顶部中的另一个上,所述插接部(4410)插入所述槽(441A)内以连接所述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所述第二侧机壳部(4412)。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442)包括第一定位部(4422);
所述侧机壳(441)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4422)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均包括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部(4422)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面彼此贴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机壳(441)包括加强筋(4413),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面包括所述加强筋(4413)的朝向所述第一定位部(4422)的定位面的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壳(43)包括顶壳通风部(430);和/或
所述底壳(44)包括底壳通风部(44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壳通风部(430)包括位于所述顶壳(43)的顶部的上顶壳通风部(431);和/或所述顶壳通风部(430)包括位于所述顶壳(43)的侧部的侧顶壳通风部(432);和/或所述底壳通风部(440)包括位于所述底壳(44)的后部的后底壳通风部(4421)。

当前第2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技术
破拆相关技术
杨玉强发明人的其他相关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