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破拆装置

破拆装置公开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救援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破拆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考虑到救援安全性,在建筑坍塌事故现场中使用人力救援逐渐减少,而使用工程机械救援的情况则日益增多。各类救援工程机械中,破拆装置由于破拆力度大、作业迅速等优势,成为国内外救援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
[0003] 由于坍塌事故现场的救援通道往往狭窄曲折,且很可能发生二次坍塌,相关技术的破拆装置采用诸如板材加厚、筋板加强等方法来提升防砸能力,然而,这会增加破拆装置的体积和重量,不仅影响救援效率,还难以适应狭小区域的作业需求。此外,相关技术的破拆装置多采用一体式机壳,这不仅增加了破拆装置的尺寸和重量,还不便于对破拆装置进行拆卸维修。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者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52]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53]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0054]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直、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55] 在以下描述中,所称的“前”指的是破拆装置的前进方向;“后”指的是与“前”相对的方位,“左”和“右”指的是面对前方时形成的左右方向。
[0056]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破拆装置。破拆装置包括回转平台8、框架1、机壳4、发动机2和散热器3。框架1位于回转平台8上方,连接于回转平台8。机壳4位于框架1外侧,连接于回转平台8和框架1。回转平台8、框架1和机壳4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A。框架1和机壳4形成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A上方的第二容纳空间1B。发动机2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A内,散热器3位于第二容纳空间1B内。
[0057] 基于本公开提供的破拆装置,利用位于回转平台8及其上方的框架1和机壳4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A和第二容纳空间1B,第一容纳空间1A位于第二容纳空间1B的下方,并且将发动机2布置于第一容纳空间1A内,将散热器3布置于第二容纳空间1B内。该破拆装置有利于实现散热器3和发动机2形成上下分层布置,有利于利用位于发动机2上方的形成第二容纳空间1B的框架部分与机壳部分、散热器3和位于发动机2侧部的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A的框架部分与机壳部分对发动机2进行保护,从而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发动机2受落物冲击,减少或不需要对其它发动机防护措施如增厚机壳或者增加筋板等的需求。
[0058]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包括下框架11和上框架12。下框架11连接于回转平台8。回转平台8、下框架11和机壳4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A。上框架12位于下框架11的上方,连接于下框架11。下框架11、上框架12和机壳4形成第二容纳空间1B。
[0059] 通过下框架11和上框架12分别与机壳4的结合,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第一容纳空间1A和第二容纳空间1B,这种设计实现了将发动机2和散热器3分别安装在上下分隔的两个空间内。下框架11连接于回转平台8,有助于回转平台8驱动下框架11转动以驱动框架1转动。
上框架12位于下框架11的上方并与之连接,该框架1的结构紧凑,且易于拆卸和安装,便于维护。
[006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框架11包括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分别位于回转平台8的左右两侧上方,与回转平台8连接。
[0061] 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有利于对第一容纳空间1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防护,有利于保护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A内的发动机2。另外,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有利于实现独立装拆,从而有利于便于安装与维护。下框架侧框体部111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横梁1111,第三横梁1111沿前后方向延伸,有利于从侧面更好地防护发动机2。
[006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后端对齐,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前端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靠后。
[0063] 设置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前端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靠后有利于紧凑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该设置还有利于实现维修器械或者操作人员手部在破拆装置的侧面通过前端靠后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前侧伸入第一容纳空间1A内,从而对发动机2以及其他设备进行装配、维修,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以及维修效率。
[006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前端中相对靠后的前端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靠后。
[0065] 该设置有利于为除发动机2以外的其他部件提供装配空间,有利于使处于该装配空间内的部件易于接触,从而有利于快速对损坏部件进行维修,提高破拆装置的维修效率。
[0066]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框架11还包括下框架后连接部112和下框架上连接部113。下框架后连接部112连接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后端之间。下框架上连接部113连接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上端之间。
[0067] 下框架后连接部112和下框架上连接部113连接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之间,有利于提升下框架11的强度,有利于增强下框架11的稳定性。
[0068]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框架后连接部112包括位于下框架11顶部和底部之间的第一横梁1121。第一横梁1121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的弧形梁。下框架上连接部113包括位于下框架11前部的第二横梁1131。第二横梁1131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而具有U形凹入部的弯折梁。下框架上连接部113例如还可以包括位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上部后端的第四横梁1132,有利于提高下框架侧框体部111上部的结构稳定性。
[0069] 第一横梁1121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的弧形梁,弧形梁能够更有效地分散和抵抗破拆装置后方的冲击力或负载,从而有利于增强下框架11后部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另外,弧形梁有利于扩大第一容纳空间1A的大小,有利于为发动机2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
[0070] 第二横梁1131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而具有U形凹入部的弯折梁,弯折梁有利于为破拆装置的其他部件或系统(如机械臂等)提供便于安装的空间,有助于提升破拆装置的结构紧凑性,有利于减小破拆装置的体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破拆装置在坍塌现场狭窄空间中移动地灵活性。
[0071]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框架12包括平行间隔的两个上框架框体部121。两个上框架框体部121分别连接于下框架11的前部上方和后部上方。
[0072] 上框架12在前部和后部设置两个独立的上框架框体部121,减少在左右方向上的上框架12的设置,有利于提高破拆装置的轻量化程度,还有利于对上框架12进行装拆。
[0073]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框架框体部121包括上框架主板1211、上框架侧翼1212和上框架加强部1213。上框架主板1211垂直于前后方向设置,中部开孔或中下部开槽。上框架侧翼1212连接于上框架主板1211的边缘并且与上框架主板1211垂直地设置。上框架加强部1213与上框架主板1211和上框架侧翼1212固定连接。
[0074] 上框架主板1211垂直于前后方向设置,有利于对散热器3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保护。上框架主板1211的中部开孔以及中下部开槽设计有利于减轻重量,还有利于为安装其他组件提供安装空间。上框架侧翼1212连接于上框架主板1211的边缘,并且与上框架主板1211垂直地设置,有利于使上框架12的边框形成L形或T形截面,提高边框的强度,增强上框架12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上框架加强部1213与上框架主板1211和上框架侧翼1212固定连接,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上框架12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0075]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4包括底壳44和顶壳43。底壳44位于下框架11的外侧,与回转平台8和框架1连接。回转平台8、下框架11和底壳44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A。顶壳43位于上框架12的外侧,与底壳44和框架1连接。下框架11、上框架12和顶壳43形成第二容纳空间1B。
[0076] 底壳44和顶壳43使机壳4形成为分体式机壳,有利于便于机壳4的组装和拆卸,有利于通过拆卸顶壳43探查第一容纳空间1A和第二容纳空间1B内的情况,便于对破拆装置内部进行维修或检查,提高了破拆装置的可维护性。
[0077] 如图3至图7以及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壳44包括两个侧机壳441和后壳442。两个侧机壳441分别位于下框架11的左右两侧,与回转平台8和下框架11连接。后壳442位于下框架11的后侧,与回转平台8和下框架11和两个侧机壳441连接。
[0078] 两个侧机壳441和后壳442使底壳44形成为分体式底壳,有利于对底壳44进行组装和拆卸。两个侧机壳441、后壳442、回转平台8和下框架11连接在一起,有利于提高破拆装置下部结构的连接牢固性和稳定性。
[0079] 如图3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机壳441包括第一侧机壳部4411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下框架11固定连接。第二侧机壳部4412位于第一侧机壳部4411下方并且与第一侧机壳部4411可拆卸地连接。第二侧机壳部4412与回转平台8和下框架11固定连接。
[0080] 第一侧机壳部4411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使侧机壳441为分体式侧机壳,有利于侧机壳441的制造、组装和维护,还有利于在部分侧机壳441损坏的情况下,只需更换损坏的第一侧机壳部4411或者第二侧机壳部4412,而无需更换整个侧机壳441,从而降低了维修成本。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下框架11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侧机壳441安装稳固性,同时,第二侧机壳部4412不仅与第一侧机壳部4411连接,还与回转平台8和下框架11固定连接,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侧机壳441的结构稳固性。
[0081]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4还包括至少一个角形连接件42。回转平台8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通过角形连接件42可拆卸地连接。例如,角形连接件42例如为角铁,包括相互垂直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角形连接件42通过第一连接板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固定连接,并且通过第二连接板与回转平台8固定连接。
[0082] 角形连接件42结构简单且便于灵活地设置安装位置,有利于通过角形连接件42快速装拆回转平台8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另外,角形连接件42体积小,有利于通过设置多个角形连接件42提高回转平台8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之间的连接强度。
[0083]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相接合的边缘包括非平直部且彼此形状配合。非平直部例如可以包括阶梯形边缘部、曲线边缘部等等。
[0084] 通过非平直部的形状配合,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在接合时能够形成更为复杂的接触面,有利于增加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侧机壳441的结构强度,有助于侧机壳441抵抗外部应力和振动。另外,通过非平直部,有利于使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之间精准定位安装。
[0085]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机壳441包括插接部4410和槽441A。插接部4410设置于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底部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的顶部中的一个上并朝向另一个凸出。槽441A与插接部4410对应地设置,设置于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底部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的顶部中的另一个上。插接部4410插入槽441A内以连接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
[0086] 插接部4410与槽441A配合能够快速定位和组合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有效防止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之间的相对移动,有利于增强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有助于提高侧机壳441抵抗外部冲击和振动的能力。
[0087] 如图5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442包括第一定位部4422,侧机壳441包括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4422和第二定位部均包括定位面,第一定位部4422和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面彼此贴合。
[0088] 第一定位部4422和第二定位部有利于使得后壳442与侧机壳441在组装时能够通过定位面的贴合实现精准定位,无需过多的调整和校准,有利于简化组装流程,提高了组装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后壳442与侧机壳44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89] 如图5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机壳441包括加强筋4413。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面包括加强筋4413的朝向第一定位部4422的定位面的表面。
[0090] 加强筋作为定位面不仅提高了后壳442和侧机壳441组装的精度和效率,还有助于增强侧机壳441的耐用性。利用加强筋作为第二定位部有利于减少其他定位结构的设置,从而有利于实现侧机壳441的轻量化设计。
[0091]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壳43包括顶壳通风部430。底壳44包括底壳通风部440。
[0092] 顶壳通风部430有利于及时对位于第二容纳空间1B内的散热器3进行散热,底壳通风部440有利于及时对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A内的发动机2进行散热,有利于避免散热器3和发动机2过热而减少使用寿命。
[0093]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壳通风部430包括位于顶壳43的顶部的上顶壳通风部431。顶壳通风部430包括位于顶壳43的侧部的侧顶壳通风部432。底壳通风部440包括位于底壳44的后部,的后底壳通风部4421。
[0094] 上顶壳通风部431和侧顶壳通风部432分别在顶壳43的顶部和侧部,有利于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后壳442位置靠近发动机2,底壳通风部440包括位于底壳44的后部,如后壳442上的后底壳通风部4421有利于使发动机2的热量快速排出第一容纳空间1A,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0095] 以下结合图1至图9对本公开实施例的破拆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96] 如图1和图3所示,破拆装置包括框架1、发动机2、散热器3、机壳4和回转平台8。框架1位于回转平台8上方,与回转平台8固定连接。机壳4位于框架1外侧,连接于回转平台8和框架1。回转平台8、框架1和机壳4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A。框架1和机壳4形成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A上方的第二容纳空间1B。发动机2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A内。散热器3位于第二容纳空间1B内。
[0097] 在该破拆装置内部,散热器3位于发动机2的上方,从而对发动机2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避免发动机2受落物冲击而损坏甚至停机,从而有利于提高破拆装置在坍塌现场的作业能力。
[0098] 如图1和图2所示,框架1包括下框架11和上框架12。下框架11包括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下框架后连接部112和下框架上连接部113。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分别位于回转平台8的左右两侧上方。下框架侧框体部111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个框架腿,下框架侧框体部111通过两个框架腿与回转平台8固定连接。下框架后连接部112连接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后端之间。下框架上连接部113连接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上端之间。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下框架后连接部112和下框架上连接部113相互支撑并且组成朝向前侧开口的下框架11,并且对下框架11的左右两侧、顶部以及后侧形成防护。
[0099] 如图1和图2所示,左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包括两个下框架竖梁和两个第三横梁1111。左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两个下框架竖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下框架竖梁的下端形成为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框架腿。两个第三横梁1111中的一个连接于前后间隔的两个下框架竖梁的中部之间,另一个连接于前后间隔的两个下框架竖梁的顶部之间。
[0100] 右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包括一个下框架竖梁、一个下框架弯折梁和两个第三横梁1111。右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下框架竖梁位于后端,下框架弯折梁位于前端。下框架弯折梁包括两个竖直段、两个弯折段和一个横段。横段通过两个弯折段位于两个竖直段的沿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下框架弯折梁的位于上方的竖直段较下方的竖直段靠后,从而使下框架弯折梁上部相对于下部靠后。右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两个第三横梁1111中的一个连接于下框架竖梁和下框架弯折梁的位于下方的竖直段之间,另一个连接于下框架竖梁和下框架弯折梁的顶部之间。
[0101] 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两个位于后端的下框架竖梁沿左右方向对齐。右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下框架弯折梁较左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位于前端的下框架竖梁的位置靠后。
[0102] 如图1和图2所示,下框架后连接部112包括第一横梁1121。第一横梁1121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后端的两个下框架竖梁的中部,并且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位于下方的两个第三横梁1111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该设置有利于在下框架11的中部形成稳定地支撑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下框架11的结构强度。
[0103] 第一横梁1121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的弧形梁。下框架上连接部113包括第二横梁1131和第四横梁1132。第二横梁1131的左端连接于左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位于上方的第三横梁1111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第二横梁1131的右端连接于右侧的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位于上方的第三横梁1111的前端。第二横梁1131为中部相对于左右两侧向后突出而具有U形凹入部的弯折梁。第四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后端的两个下框架竖梁的顶端。
[0104] 如图1和图2所示,上框架12位于下框架11的上方,连接于下框架11。上框架12包括平行间隔的两个上框架框体部121,并且位于后端的上框架框体部121连接于第四横梁1132的上方,位于前端的上框架框体部121连接于第二横梁1131的上方。
[0105] 上框架框体部121包括上框架主板1211、上框架侧翼1212和上框架加强部1213。上框架主板1211垂直于前后方向设置,上框架主板1211的左上部和右上部开孔并且中下部开设有梯形的槽。上框架侧翼1212连接于上框架主板1211的边缘并且与上框架主板1211垂直地设置。位于后端的上框架框体部121的上框架侧翼1212连接于上框架主板1211的前侧。位于前端的上框架框体部121的上框架侧翼1212连接于上框架主板1211的后侧。两个上框架框体部121的上框架侧翼1212有利于在破拆装置晃动地情况下避免散热器3从上方或者左右两侧脱离出第二容纳空间1B。上框架框体部121的上框架加强部1213与上框架主板1211和上框架侧翼1212固定连接。上框架加强部1213的顶面为水平面,各上框架加强部1213的顶部可以用于支撑散热器3。
[0106] 如图3至图9所示,机壳4包括底壳44、顶壳43和多个角形连接件42。底壳44位于下框架11的外侧并且与回转平台8连接。回转平台8、下框架11和底壳44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A。顶壳43位于上框架12的外侧并且与底壳44和上框架12连接。两个下框架侧框体部111的位于上方的第三横梁1111、第四横梁1132和第二横梁1131、上框架12和顶壳43形成第二容纳空间1B。
[0107] 如图3至图7所示,底壳44包括两个侧机壳441和后壳442。两个侧机壳441分别位于下框架11的左右两侧。侧机壳441包括第一侧机壳部4411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下框架11固定连接。第一侧机壳部4411包括灯罩400和加油口40a,灯罩400位于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前端,加油口40a位于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中部。第二侧机壳部4412位于第一侧机壳部4411下方。回转平台8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通过3个角形连接件42可拆卸地连接。
[0108] 第一侧机壳部4411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相接合的边缘均包括从后向前逐渐倾斜向下延伸的非平直部,并且第一侧机壳部4411和第二侧机壳部4412的非平直部形状配合。侧机壳441包括两个插接部4410和与两个插接部4410对应设置的两个槽441A。一个插接部
4410设置于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底部的非平直部上。另一个插接部4410设置于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前端的底部的平直部上。插接部4410从第一侧机壳部4411的底部朝向第二侧机壳部4412凸出。两个槽441A设置于第二侧机壳部4412的顶部。插接部4410插入槽441A内以连接第一侧机壳部4411与第二侧机壳部4412。
[0109] 如图8和图9所示,顶壳43包括顶壳通风部430,顶壳通风部430包括位于顶壳43的顶部的上顶壳通风部431和位于顶壳43的侧部的侧顶壳通风部432。底壳44包括底壳通风部440,底壳通风部440包括位于后壳442的后底壳通风部4421。
[0110] 如图9所示,两个角形连接件42的第一连接板与后壳442固定连接。后壳442被配置为通过两个角形连接件42的第二连接板与回转平台8可拆卸地连接,有利于提高底壳44与回转平台8的连接稳固性。
[0111] 如图5和图9所示,后壳442包括第一定位部4422。侧机壳441包括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4422和第二定位部均包括定位面,第一定位部4422和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面彼此贴合。侧机壳441包括加强筋4413。第二定位部的定位面包括加强筋4413的朝向第一定位部4422的定位面的表面。
[0112]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公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技术
破拆相关技术
杨玉强发明人的其他相关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