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用于金属蒸发的电极装置

一种用于金属蒸发的电极装置有效专利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金属粉体制造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金属蒸发的电极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纳米金属粉体是指尺寸在1‑100nm之间的超细金属粒子。由于纳米金属粉体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并且表面原子数与体积原子数之比随着粒径减小而急剧增大,从而体现出了显著的尺寸效应、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
[0003] 目前,纳米金属粉体生产所采用的主流方法为电弧法。电弧法采用的机理如下:阴极装置和阳极装置之间产生电弧,提供热能,使得金属熔融蒸发,形成了金属蒸汽,金属蒸汽冷凝、收集,得到所需的纳米金属粉体。
[0004] 电弧法中,电极装置作为电弧能量稳定输出的主要装置之一。相关技术中,电极装置包括导热主体和电极针,电极针固定在导热主体的一端,并且在导热主体的另一端开设冷却水入口,导热主体的轴线处开设中空腔体,冷却水入口和中空腔体连通,导热主体外壁开设有冷却水流出通道,电极针与导热主体接触的部分传热,采用水冷的方式进行冷却。但上述水冷式电极装置的电极针传热不均,仅尾端能够实现冷却,加热尖端的冷却速度慢。由于电弧激发瞬间能够达到4000~5000K的高温,高于电极针的熔点,导致电极针尖端容易出现熔融的情况,难以有效地控制电极装置的电弧激发稳定,从而导致纳米金属粉体的生产质量下降。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参见图1,图1为实施例1公开的一种用于金属蒸发的电极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一种用于金属蒸发的电极装置,包括导热主体1、安装在导热主体1一端的电极针2。导热主体1上开设有冷却液流动通道3和气流通道4,冷却液流动通道3中的冷却液通过导热主体1传热,对气流通道4内的气体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气体喷出,沿着电极针2外壁流动,使得气体能够直接吹送至金属蒸汽高温核心区,提升金属蒸汽高温核心区的温度梯度,直接降低电弧周围的金属蒸汽浓度,从而抑制金属原子之间的过度碰撞,降低纳米金属粒子粒径急剧增大的可能性,保证在较高的电弧电流下,纳米金属粒子的产量和质量均能够提升。
[0027] 参见图1,导热主体1包括安装部11、与安装部11一体成型的把持部12。安装部11远离把持部12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13,安装槽13用于固定电极针2。为了便于更换电极针2,电极针2可拆卸连接在安装部11上,拆卸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本实施例中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在安装槽13内壁开设螺纹槽口,电极针2尾部设置成螺纹状,使得电极针2在使用时能够牢固地安装在导热主体1上。
[0028] 参见图1,冷却液流动通道3和气流通道4均设置在把持部12。冷却液流动通道3包括进液通路31、连接通路32和出液通路33。进液通路31、气流通道4和出液通路33在把持部12的轴线处由内向外依次平行设置。进液通路31沿把持部12的轴线方向开设,进液通路31的进液端34与外界连通,冷却液流入进液通路31。连接通路32连通进液通路31和出液通路
33,出液通路33的出液端35位于把持部12的外壁上,冷却液可以持续不断地流入导热主体1内部,起到稳定地降温作用。由于气流通道4位于进液通路31和出液通路33之间,冷却液呈S形流动,可在气流通道4的两侧同时对气体进行冷却,从而有助于提升气体的冷却效率。进液通路31的进液端34可以与出液通路33的出液端35连通,使得冷却液实现循环流动,节约电极装置的运行成本。
[0029] 图2为图1中A‑A方向上的剖视图。参见图1和图2,为了保证电极装置高效且稳定运行,气流通道4设置有多个,且连接通路32和每个气流通道4均错位设置,即,连接通路32可以位于相邻两个气流通道4之间。冷却液流动通道3和气流通道4不连通,避免冷却液从气流通道4处泄漏。气流通道4的进气端41设置在把持部12的外壁上,气流通道4的出气端42设置在安装部11靠近电极针2的一侧,气流通道4内的气体经过冷却液冷却后,沿着电极针2的外壁流动。由于电极针2与安装部11接触的部分可通过冷却液进行冷却,同时喷出的气体对电极针2外壁接触,两者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电极针2整体的高效降温,电弧激发的瞬间温度难以对电极针2的尖端进行熔融。其次,冷却后的气体沿着电极针2直接吹送至金属蒸汽的核心区,使得金属蒸汽高温核心区的温度梯度提升,从而电弧周围的金属蒸汽浓度下降,从而抑制金属原子之间的过度碰撞,降低纳米金属粒子粒径急剧增大的可能性。再者,由于气体能吹扫电极针2表面附着的细小金属颗粒,电极针2表面保持洁净,进一步降低金属原子沾染到电极针2表面附着的细小颗粒导致粒径变大的可能性。因此,电极装置能够保证在较高的电弧电流下,纳米金属粒子的产量能够达到3.96~4.55kg/h,粒径能够稳定地控制在20~120nm。
[0030] 参见图1和图2,为了进一步提升纳米金属粒子的生产质量,需要将气体在气流通道4内的流量控制在100~500SLPM,并控制气流通道4的个数为4~8个,多个气流通道4以电极针2为轴心均匀分布在导热主体1内。气体能够360°围绕电极针2外壁进行吹扫,并对金属蒸汽不产生较大的扰动,保证纳米金属粉体的稳定生产。
[0031] 针对气体流量与气流通道4个数进行深入研究,以金属镍作为原料:当气体流量为100SLPM,气流通道4数为4个时,纳米金属镍粉的粒径在60~120nm,产量能够达到4.55kg/h;
当气体流量为300SLPM,气流通道4数为4个时,纳米金属镍粉的粒径在30~65nm,产量能够达到4.12kg/h;
当气体流量为500SLPM,气流通道4数为4个时,纳米金属镍粉的粒径在20~75nm,产量能够达到3.96kg/h;
当气体流量为300SLPM,气流通道4数为6个时,纳米金属镍粉的粒径在35~85nm,产量能够达到4.18kg/h;
当气体流量为300SLPM,气流通道4数为8个时,纳米金属镍粉的粒径在40~90nm,产量能够达到4.44kg/h;
由此可以看出,气体流量增大时,气流通道个数恒定,气流速度也相应增加,金属蒸汽的冷却速度加快,抑制了大颗粒的形成,小粒径的纳米金属粉体占比较大,但气流的流速过大,冷却气流直接吹送至金属蒸汽高温核心区,导致了电弧激发时金属蒸发的温度下降,金属原料的蒸发量下降,纳米金属粒子的产量降低。
[0032] 当气体流量较小时,气流对金属蒸汽的吹散作用小,高温核心区的金属蒸汽浓度高,金属蒸汽的高温核心区温度梯度差小,金属粒子之间仍然发生较多的碰撞,纳米金属粒子的粒径偏大,但较小流量的气流对金属的蒸发温度几乎无影响,纳米金属粒子的产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0033] 而当气流流量恒定在300SLPM时,纳米金属粉体的粒径随着气流通道4个数的增加而增大。原因在于:气流通道4数增加,气流的流量恒定,气流通道4总面积增大,气流流速和气流通道4的总面积成反比,气流流速减小,金属蒸汽的冷却速度减小,导致金属粒子的粒偏大。并且,由于多股气流之间产生干扰,直接吹送至金属蒸汽高温核心区的气流流量减少,电弧激发时对金属蒸发的温度影响较小,金属原料的蒸发量有所提升,从而使得纳米金属粒子的产量也有所提升。
[0034] 参见图1,安装部11还设置有绝缘保护套组5,绝缘保护套组5包括第一绝缘保护套51和第二绝缘保护套52。第一绝缘保护套51位于电极针2与导热主体1之间,第一绝缘保护套51可拆卸连接在安装部11上,第二绝缘保护套52可拆卸连接在安装部11的外壁上,第二绝缘保护套52一端与第一绝缘保护套51抵接,第一绝缘保护套51的内壁和第二绝缘保护套
52的内壁与安装部11的外壁相贴合。绝缘保护套组5对安装部11进行全面包覆,使得电弧只在电极针2处被激发,降低电弧击穿冷却液流动通道3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了电极装置运行的安全性。
[0035] 参见图1,第一绝缘保护套51底部与电极针2的外壁平行设置,第一绝缘保护套51底部与电极针2外壁之间的间隙小于气流通道4的直径。根据文丘里效应,气体从大直径通道进入小直径通道时流速加快,从而使得气体能够充分清除电极针2外壁的金属颗粒,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金属蒸汽高温核心区的温度梯度,降低了电弧周围蒸汽浓度。
[0036] 参见图1,第一绝缘保护套51和第二绝缘保护套5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或者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卡接,以便于绝缘保护套组5及时进行更换,从而能够对导热主体1进行长效防护,使得电极装置使用时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0037]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方式:操作人员同时打开气流阀门和冷却液阀门,使得气流流入至气流通道4中,冷却液流入至冷却液流动通道3内,冷却液同步对电极针2尾部以及气体降温,气体喷出后,沿着第一绝缘保护套51底部与电极针2之间的间隙流动,充分吹扫去除电极针2外壁上的金属颗粒,还能够使得金属蒸汽的高温核心区温度梯度提升,降低了电弧周围蒸汽浓度,使得纳米金属粒子生产质量和产量均可得到提升。
[0038]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9] 且,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