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标签加工中的网纹辊载墨印刷系统。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柔印是一种直接印刷方式,由于使用具有弹性、凸起的图像印版而称为柔版印刷。柔印的印版粘固在印版滚筒上,印版由一根雕刻的金属网纹辊供墨,且一边印刷一边完成
标签产品的流水搬运。
[0003] 然而,网纹辊在印刷过程中,存在以下技术难题:1)载墨量无法均匀控制,其主要原因在于,所采用的刮刀基本上都是贴合金属网
纹辊的内壁,且两端基本上是敞开的,当自端部进行供墨后,随着金属网纹辊的转动,油墨
会在区域内晃动,不仅导致网纹辊无法均匀转载油墨,而且油墨也容易自轴端外泄;
2)网纹辊在更换安装过程中,若网纹辊的轴心线和标签的宽度无法保持一致,致
使标签因印刷和传输之间无法协作,不仅大幅度增加印刷后的不良率(如:印刷位置偏移、
印刷不清晰等等),而且在张力无法保证下印刷,浪费油墨,且浪费原材,致使加工成本难以
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
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0]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
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1]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
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
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
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3]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
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
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4]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
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
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5] 结合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标签加工中的网纹辊载墨印刷系统,其包括载墨基座1、定位支座2、载墨印刷单元3、刮墨单元4,其中载墨基座1与标签加工流水线的印刷工
位拆装固定;定位支座2用于网纹辊W的水平定位支撑,载墨印刷单元3用于网纹辊W自定位
支撑上取走或退回、以及驱动网纹辊W转动印刷;刮墨单元4用于网纹辊W的载墨量控制。
[0026] 定位支座2包括位于网纹辊W两端且形成开口朝上定位槽200的两个定位模块20,其中定位槽200与网纹辊W的轴端匹配,网纹辊W轴心线水平的架设在两个定位模块20上。
[0027] 载墨印刷单元3包括位于定位模块20两侧的动力模组30和从动模组31,其中动力模组30位于右侧,从动模组31位于左侧,且动力模组30包括与网纹辊W端部啮合的驱动齿轮
300、驱动马达301、驱动轮302;从动模组31包括沿着左右方向滑动设置在载墨基座上1的移
动座310、安装于移动座310上的上定位轮311和下定位轮312、以及动力组件313。
[0028]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网纹辊W的两端部分别设有齿轮m1,驱动齿轮300和驱动轮302共轴,其中驱动齿轮300有两个且分别与两端齿轮m1啮合,驱动轮302滚动贴合在网
纹辊W的轴端;上定位轮311和下定位轮312均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且下定位轮312的右侧
冒出上定位轮311的右侧,且三角形分布。同时,上定位轮311和下定位轮312、驱动轮302三
者构成一滚动支撑组,其中滚动支撑包括两个滚动支撑组,且分别布局在网纹辊W的两轴
端。
[0029] 进一步的,上定位轮311、下定位轮312、驱动轮302三者呈等腰三角形,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心与网纹辊的轴心重合,此时,能够最佳地体现印刷精度。简言之,在上定位轮311
和下定位轮312在相对靠近或远离驱动轮302运动中将网纹辊W保持轴心线处于水平状态地
自定位模块20上取出或退回。采用滚动贴合并抬升的方式将网纹辊形成滚动支撑,而且多
个轮的相对运动,能够调整网纹辊的轴心,以保持轴心线处于水平状态。
[0030] 为了方便从动模组31的运动,本例中,在载墨基座1设置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滑轨314,移动座310滑动设置在滑轨314上,两个滚动支撑组随移动座310同步运动。同时,动力
组件313为沿着左右方向运动的液压缸或气缸,结合图5和图6所示,网纹辊W自轴端架设在
两个定位模块20上,接着由上定位轮311和下定位轮312同步向右运动,先由下定位轮312抵
触网纹辊W推出定位槽200并向上顶升以贴合驱动轮302,同时由上定位轮311与网纹辊W抵
触,以将网纹辊W滚动支撑在上定位轮311、下定位轮312及驱动轮302之间,由齿轮m1和驱动
齿轮300啮合传动,实现网纹辊W的转动印刷。
[0031] 再次结合图1和7,刮墨单元4包括拆装在网纹辊W两端的支架40、安装在支架40上且自网纹辊W内部横穿的架杆41、设置在架杆41上的刮刀板42,其中刮刀板42自刮刀端部贴
合在网纹辊W的内壁,且刮刀板42的刮刀端部形成两端封堵顶部敞开的存墨区q,位于存墨
区q内油墨的液面处于刮刀端和网纹辊内壁接触部分的上方,且液位高1 3mm,一般情况下
~
2mm足够,一旦液位过低,随着网纹辊运动造成的液面动作,导致载墨量不均;一旦液位过
高,随着网纹辊运动造成的液面动作,导致油墨外泄,影响印刷品质。刮刀板的刮刀端面贴
合在网纹辊右侧下部的内壁,在此设计下,只要向抬升架杆,刮刀板直接与墨辊脱离,多余
油墨可以存留在存墨区,以完成网纹辊的替换。
[0032]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架40包括架本体400、上下滑动调节设置在所述架本体400上的滑动座401,架杆41自端部穿插在滑动座401中。架杆41的中心线与网纹辊W的轴心
线平行,且齐平设置,同时,架杆41相对靠近网纹辊W的内壁,更有利于内壁多余油墨铲除,
保持相对均匀的载墨量。刮刀板42包括自架杆41向下延伸的第一板体421、自第一板体421
的底部向右延伸的第二板体422、自第二板体422的端部向上延伸的第三板体423、以及设置
在第二板体422和第三板体423两端的封端板424,其中第三板体423和封端板424自端面贴
合在网纹辊W的内壁,第二板体422、第三板体423和封端板424之间形成存墨区q,其中第二
板体422和第三板体423之间形成的角度为的钝角。一般情况下,角度在160 175°,本例中
~
166°,这样方便油墨液位的控制。封端板424呈三角形且齐平贴合在第二板体422和第三板
体423的连接处。
[0033] 进一步的,在架本体400上设有上下延伸的导轨43,滑动座401滑动设置在导轨43上,刮墨单元4还包括沿上下方向运动的调节螺栓44、用于将所述滑动座401与所述架本体
400固定连接的紧固螺栓45。通过支架的上下方向调节,能够直接进行刮刀板的贴合和脱离
操作,以方便网纹辊的更换。
[0034] 综上,采用该系统后,先通过载墨印刷单元实现网纹辊轴心线和标签的宽度保持一致地进行拆装,同时在从动模组和动力模组所形成滚动支撑下随着动力模组运动而转动
印刷,然后,通过存墨区和油墨液位高度设定,以进行刮刀板将多余油墨刮除,实施均匀载
墨量的印刷,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方面所采用的刮刀板设计,随着金属网纹辊
的转动,油墨会在区域所形成晃动幅度小,且始终保持油墨液位呈全浸泡式贴合在对应的
网纹辊内壁,确保载墨量不受液位晃动的影响,以完成载墨量均匀印刷,同时端部封板有效
的避免油墨外泄,以方便用户定期或定时或定量增加油墨;另一方面在网纹辊的组装中,网
纹辊的轴心线和标签的宽度保持一致,致使标签因印刷和传输之间协作,在所需要张力下
进行印刷,以降低标签的不合格率和报废率,控制加工成本;第三方面仅对单根网纹辊更换
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印刷载体,而且网纹辊的拆装方便;第四方面采用滚动贴合并抬升的方
式将网纹辊形成滚动支撑,而且多个轮的相对运动,能够调整网纹辊的轴心,以保持轴心线
处于水平状态;第五面上定位轮、下定位轮、驱动轮三者呈三角形(等腰三角或者等边三角
形)分布,其中在网纹辊印刷时,三角形的中心与网纹辊的轴心重合,不仅方便实施网纹辊
的顶起或退回操作,而且在三个轮的对芯下完成滚动支撑,同时也确保网纹辊的轴心线与
标签的宽度一致,以完成所需张力的印刷和薄层标签产品的传输;第六方面架杆的位置分
布,方便刮刀板的设计布局,同时,架杆相对靠近网纹辊的内壁,更有利于内壁多余油墨铲
除,保持相对均匀的载墨量;第七方面位于存墨区内油墨的液位高度处于刮刀端和所述网
纹辊内壁接触部分上方的1 3mm,一般情况下2mm足够,一旦液位过低,随着网纹辊运动造成
~
的液面动作,导致载墨量不均;一旦液位过高,随着网纹辊运动造成的液面动作,导致油墨
外泄,影响印刷品质;第八方面刮刀板的刮刀端面贴合在网纹辊右侧下部的内壁,在此设计
下,只要向抬升架杆,刮刀板直接与墨辊脱离,多余油墨可以存留在存墨区,以完成网纹辊
的替换;第九方面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之间形成的角度为的钝角,一般情况下,角度在160
~
175°,这样方便油墨液位的控制;第十方面,通过支架的上下方向调节,能够直接进行刮刀
板的贴合和脱离操作,以方便网纹辊的更换。
[0035]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
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