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置式双层流空调

中置式双层流空调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置式双层流空调。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车厢内空气制冷、加热、换气和空气净化的装置,可以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
[0003] 在现有技术中,汽车的空调有多种布置形式,如:分体式、顶置式、横置式等。传统的横置式空调主机总成通常布置在驾驶室内仪表台下,由于其鼓风机横向布置,且该布置形式结构单元较复杂,因此导致Y向主体空间占比较大,不利于整车车内空间的有效利用。除此之外,传统的汽车空调一般只有一个循环流道,也即是内循环与外循环共用一个流道。
如此一来,当空调运行时,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循环方式为车内降温或升温。然而,这样设计的缺陷是:在寒冷的冬天,车窗易起霜,因此需要打开外循环对车窗进行除霜,但是外循环引入的风为冷风,会使得驾驶者身体感到不适;如果只打开内循环为车内环境提供暖风,则会导致空调的除霜效率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45] 如图1和2所示,一种中置式双层流空调,包括空调箱壳体总成A,空调箱壳体总成A具有中部隔板1以及对称安装在中部隔板1两侧的外壳体2,两组外壳体2与中部隔板1之间各形成有一个空气流道21。两个空气流道21均设有进风端2a和出风端2b,两个空气流道21的出风端2b均位于外壳体2顶部,进风端2a均位于外壳体2的前端侧部。其中,进风端2a为环形敞口,以便于安装鼓风机,在汽车空调的空气流道21内安装鼓风机为成熟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详细赘述。气流进入进风端2a后,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经由图2所示的流动方向从出风端2b流出,以此循环。
[0046] 再如图3和4所示,两组外壳体2在对应进风端2a的位置各安装有一组汇流壳体3,两组汇流壳体3均具有内循环进风口3a和外循环进风口3b,也即是对于单个空气流道21来说,外循环气体和内循环气体共用一个进风端2a。从图1可以看出,两组汇流壳体3的内循环进风口3a分别朝向空调箱壳体总成A宽度方向的两侧,两组汇流壳体3的外循环进风口3b均朝向空调箱壳体总成A前端。再结合图5和6可以看出,两组汇流壳体3内均转动装配有风门4,该风门4能够以择一方式关闭内循环进风口3a或外循环进风口3b。当风门4转动至内循环进风口3a时,该空气流道21引入的是汽车外部气体,当风门4转动至外循环进风口3b,该空气流道21引入的是汽车内部气体。
[0047]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施例提供的中置式双层流空调具有两个空气流道21,通过控制风门4的转动,两个空气流道21能够分别选择不同的循环模式。如其中一个空气流道21选择内循环模式,为驾乘者身体提供暖气,另一空气流道21选择外循环模式,为车窗提供冷气,如此设置便能同时达到为车窗除霜以及为驾乘人员供暖的目的。
[0048]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空调为中置式双层流结构,两个空气流道21对称设置在中部隔板1的两侧,且两个空气流道21的外循环进风口3b和内循环进风口3a均被一个汇流壳体3集成在空调箱壳体总成前部,其中,两个外循环进风口3b均朝向空调箱壳体总成前端,两个内循环进风口3a布局在壳体总成前端侧部,与此同时,两个空气流道21的出风端2b均位于外壳体2顶部。通过这样的布局方式来集成设置两个空气流道21,能够减小空调箱壳体总成整体体积,缩小空调箱的占比空间,尤其是缩小了车内Y向主体空间占比,为驾驶者足部位置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大幅提升了用户驾驶的舒适性。
[0049] 因空调箱壳体总成A宽度方向上左右两部分的结构相同,下文仅对其中一侧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50] 如图5、6和7所示,风门4的两端均设有转轴4a,其顶端的转轴4a穿过汇流壳体3的上部并向上延伸,转轴4a的顶部设有能够驱动其转动的执行器。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执行器能独立控制其对应的转轴4a转动。如此设计,能够实现空调档位的多种控制。例如,两个空气流道21均引入外循环气体或均引入内循环气体,或两个空气流道21分别引入不同的气体等等。空调在双层流的采暖模式下不仅能够提高调温的效率,对比传统汽车空调的单个循环流道结构,还能降低空调能耗。
[0051] 请参图7,风门4均为扇形结构,其结构大小与内循环进风口3a和外循环进风口3b大小相匹配。该风门4包括扇形竖面4b以及设于扇形竖面4b两侧的扇形端面4c,从图21可以看出,扇形竖面4b以及其两侧的扇形端面4c将风门4内侧围城一个凹陷的弧形结构。如此设计,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通风效果。再参图7,扇形竖面4b为波浪形,波浪形的扇形竖面4b能够增大风门4的整体结构强度,提升了风门4在静止状态下的稳定性。
[0052] 如图7‑9所示,风门4的边缘设有连接边沿4e,连接边沿4e的侧壁设有风门包胶4d,该风门包胶4d包裹了连接边沿4e的内侧和外侧,增强了风门4的密封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风门包胶4d为二次注塑成型。
[0053] 请参图6,汇流壳体3由上汇流壳体31和下汇流壳体32构成,上汇流壳体31和下汇流壳体3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如此考虑,不仅具有方便安装的优势,同时还增强了汇流壳体3结构的稳定性。
[0054] 如图10和11所示,在实际应用中,空调箱壳体总成A通过发动机舱壁板B固定装配在汽车内,为了方便装配,空调箱壳体总成A的前端设有向前延伸的环形罩体6,该环形罩体6能够包围两组外循环进风口3b。发动机舱壁板B上设有与环形罩体6正对的过风口B1,环形罩体6设有沿其周向环绕的环状翻边6a,环状翻边6a与发动机舱壁板B之间依次设置有滤网
7和密封部件8。其中,密封部件8为中间镂空的环形构件,且密封部件8与环状翻边6a的形状结构相匹配,如此设计,能够使滤网7暴露于过风口B1。密封部件8具有弹性,当空调箱壳体总成A固定装配在汽车内后,密封部件8的弹性变形趋势能够迫使滤网7稳定地保持在发动机舱壁板B与环状翻边6a之间,具有滤网7安装方便、可靠的优势。基于此,与发动机舱壁板B过风口B1正对的滤网7便能够防止发动机舱内的大颗粒异物从环形罩体6进入空调箱壳体总成A内部,杜绝了因异物落入空调管道而产生噪音,对于保障空调正常运行具有积极作用。
[0055] 采用以上装配方式,当空调箱壳体总成A固定装配在汽车内后,无需增加其他复杂的固定部件,仅需依靠密封部件8的弹力,即能将滤网7锁紧在发动机舱壁板B与环状翻边6a之间,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势。
[0056]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8采用泡棉制成,具有弹性好、耐热压以及不易脱落的优势,能够长久固定在发动机舱壁板B与述环状翻边6a之间。除此之外,泡棉还能吸收部分气流进入环形罩体6所带来的风噪声,进一步提升了驾乘人员的乘坐体验。
[0057] 进一步的,请参图13和14,滤网7的两侧均设有折弯结构7a,环状翻边6a的两侧均设有定位槽6a1,定位槽6a1的长度与折弯结构7a的长度相匹配。在安装滤网7与密封部件8时,先将折弯结构7a一一对应地定位安装在定位槽6a1内,在后续固定密封部件8与滤网7时,能够防止滤网7发生偏移,从而保证滤网7始终全面覆盖在环形罩体6上。
[0058] 在本实施例中,滤网7为金属网格或塑料网格。如图13所示,滤网7由阵列分布的正方形网格3b组成,各个正方形网格3b的边长均小于等于6mm。如此设计,能够有效阻止大颗粒异物进入环形罩体6,进一步确保汽车空调的正常运行。
[0059] 请参图12,发动机舱壁板B对应过风口B1位置具有平面区域B2,再结合图11和14可以看出,该平面区域B2所围成的结构以及密封部件8、环状翻边6a的结构均为矩形环状结构,当空调箱壳体总成A固定装配在发动机舱壁板B后,密封部件8能够抵接在平面区域B2上,此时,密封部件8的弹性变形趋势便能迫使滤网7更加稳定地保持在发动机舱壁板B与环状翻边6a之间。
[0060]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空调为中置式空调,两组内循环进风口3a分别朝向主副驾驶的方向,当空调运行时,气流进入内循环进风口3a所发出的风噪声会直接传递到主副驾驶的方向,影响驾乘者的乘坐体验。因此,为了减缓噪音,请参图15,汇流壳体3在对应内循环进风口3a的位置均安装有隔音罩9,隔音罩9的上侧敞口,能够使内循环气流自下而上地引入其对应的内循环进风口3a。基于此,当空调运行时,内部气体能够由上至下地进入内循环进风口3a,改变了在传统进风口结构中气流的进风方向,保证气流进入内循环进风口3a发出的风噪声不朝向主副驾驶的方向,达到主动降噪的目的。同时,隔音罩9自身还能够吸收气流由上至下进入内循环进风口3a时发出的噪音,进一步衰减了内循环进风口3a位置传播至驾驶室方向的风噪声,提升了汽车空调NVH性能,从而提升了驾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的舒适性。
[0061] 进一步的,结合图17和18可以看出,隔音罩9包括支撑骨架91以及覆盖在支撑骨架91表面的隔音棉92,支撑骨架91上分布有开口911,在本实施例中,隔音棉92覆盖在支撑骨架91的外侧表面。如此设计,隔音棉92不仅能够吸收气流由隔音罩9外侧方向进入内循环进风口3a所带来的噪音,还能够衰减气流由隔音罩9内侧方向进入内循环进风口3a所带来的噪音,降噪效果佳。
[0062] 请参图20,支撑骨架91包括倾斜设置在内循环进风口3a外侧的挡风面9a,结合图15可以看出,挡风面9a下端与汇流壳体3固定连接,上端与内循环进风口3a之间具有间隙。
挡风面9a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9b和第二弯折部9c,第一弯折部9b和第二弯折部9c的端部分别固定装配在内循环进风口3a的两端。倾斜设置的挡风面9a能够起到迎风作用,避免气流与相应板体垂直碰撞,从而进一步优化进风位置的噪音。再参图19,在本实施例中,隔音棉92与支撑骨架91外侧的表面结构相匹配。当汽车空调运行时,内循环的气流只能由内循环进风口3a上侧方向由上至下地进入内循环进风口3a,进一步确保气流进入内循环进风口3a发出的风噪声不朝向主副驾驶的方向。
[0063] 再参图20,为方便装配,第一弯折部9b上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支耳9b1,结合图16和17可以看出,下汇流壳体32位于第一支耳9b1下端的位置设有支撑体3c,支撑体3c上具有第一螺纹内孔b,第一支耳9b1通过螺钉与支撑体3c固定连接,保证第一弯折部9b能够稳定地固定在汇流壳体3上。
[0064] 如图19和20所示,第二弯折部9c的上端设有第二支耳9c1,第二支耳9c1下端固设有连接柱9c2,连接柱9c2上具有第二螺纹内孔d。再参图15和17,上汇流壳体31上设有与第二支耳9c1上表面抵接的支撑平台3d,螺钉由支撑平台3d插入第二螺纹内孔d中,能够使第二支耳9c1固定连接在支撑平台3d上。
[0065] 再参图17,支撑平台3d的外端设有与其垂直并向下延伸的固定架3d1,固定架3d1中部具有中心通孔c,结合图15和19可以看出,连接柱9c2朝向中心通孔c的一侧设有向外凸出的卡舌9c3,卡舌9c3用于支撑在固定架3d1上。在本实施例中,卡舌9c3的数量为两组。在安装隔音罩9时,卡舌9c3支撑在固定架3d1上能够起到预定位的作用,以确保隔音罩9能够顺利安装,具有安装方便的优势。
[0066] 请参图17和18,支撑骨架91的底端设有第二连接柱9d,下汇流壳体32上设有与第二连接柱9d上表面抵接的连接板3e,连接板3e通过螺钉固定装配在第二连接柱9d上。如此设计,能够增强支撑骨架91与汇流壳体3的连接强度,使得支撑骨架91与汇流壳体3连接更加稳固。除此之外,第二连接柱9d能够隐藏螺钉的螺纹段,防止螺纹段暴露在外,避免操作人员在安装支撑骨架91的过程中发生划伤,同时提升了设备零部件的美观度。
[0067] 再如图17、18和19所示,隔音棉92通过若干根压钉11固定在支撑骨架91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压钉11的数量至少设有三组,以确保隔音棉92能够稳定地覆盖在支撑骨架91的表面,从而保证了整个消音结构的降噪效果。
[0068]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