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供给系统的控制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柴油商用车由于车辆运行里程长和时效性高,配备油箱的容积普遍偏大。受制于整车布置情况,油箱容积无法无限加大,因此开发出了双油箱供油的车型。在双油箱供油系统中,设置有主供油机构和副供油机构,利用副供油机构向主供油机构进行燃油补充,再通过主供油机构向发动机供油。
[0003] 现有技术(中国专利CN115257363A)提供了一种双油箱供油装置,该双油箱供油装置的主油箱和副油箱之间连接有出油管,副油箱通过出油管向主油箱供油。但是,在寒冷地区,燃油极易发生结晶现象,从而堵塞出油管,造成副油箱向主油箱打油失败的问题,导致驾驶员难以启动车辆。
[0004] 因此,亟需一种燃油供给系统的控制方法,以解决以上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5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7]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8]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59]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60]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油供给系统,该主供油机构包括柴滤4和相互连通的大油箱2和小油箱3。该小油箱3中集成附加供油泵32和若干加热管31。该小油箱3通过该柴滤4连通该发动机100。该副供油机构包括副油箱5,该副油箱5设置输油管51,该除气切换机构1连接于该大油箱2、该柴滤4和该副油箱5之间。
[0061] 具体地,小油箱3内腔的若干加热管31能够对燃油进行电加热,由于小油箱3的尺寸很小,使得燃油的加热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加热效率高。大油箱2和小油箱3内均加入0号柴油,当汽车需要在寒冷地区行驶时,发动机100启动前,加热管31对小油箱3内的燃油迅速进行加热至融化,加热过的0号柴油通过供油管路流至发动机100,为发动机100提供工作燃油。当发动机100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发动机100运行产生的余热使水箱内的冷却水温度升高,然后水箱内的冷却水通过进水管流至大油箱2,以对大油箱2内的0号柴油进行加热解冻,直至燃油完全融化。加热融化后的0号柴油通过出油口、连接管和进油口进入至小油箱3内,再通过小油箱3向发动机100持续供油。0号柴油价格较低,但在寒冷环境下容易结晶,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车辆在寒冷地区使用价格较低的柴油,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
[0062] 再为具体地,附加供油泵32与小油箱3集成设置,小油箱3中本身集成有第一供油泵,该第一供油泵能够在一般情况下泵送小油箱3内的燃油至发动机100。该附加供油泵3具有较第一供油泵更大的泵压,当小油箱3中的燃油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时,泵送小油箱3内的燃油至发动机100,且当加热管31对小油箱3内的燃油进行加热至燃油完全融化时,该附加供油泵32即可停止工作。
[0063] 作为优选地,燃油供给系统还包括除气泵33,除气泵33用于提高燃油液面高度。除气泵33集成设置在小油箱3上,使结构紧凑,合理利用安装空间。在除气泵33的作用下,小油箱3内的燃油液面高度增加,从而能够及时地对发动机100进行燃油供给。
[0064] 更为具体地,若干加热管31间隔设置且均浸没于小油箱3内的燃油中,多个加热管31均通电并同时对小油箱3内的燃油进行电加热。具体地,加热管31的一端设置在小油箱3的外壳上,通过电源电压直接加到加热管31。当有电流流过时,加热管31发热,另一端完全浸没至燃油中。加热管31的数量有多个,从而有效缩短对燃油温度的加热时间,加热效率更高。在发动机100启动前,多个加热管31通过电能转变为热能的方式对燃油进行电加热,使小油箱3内的燃油以及低压管路中的燃油融化。
[0065] 可选地,燃油供给系统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设置于连接管内。单向阀设置为单向球阀,其口径大小可根据连接管的直径进行选择,且单向阀的最大使用压力0.6MPa。单向阀位于连接管靠近小油箱3的进油口的一端,保证燃油只能从大油箱2单向流至小油箱3内,防止燃油回流。
[0066] 参照图2和图3,该切换机构1包括阀体11、阀芯12和除气泵13。该阀体11包括同轴套设的内筒111和外筒112,内筒111内部为阀腔。该除气泵13集成于该阀体11,被配置为除去该阀腔内部的气体。该阀芯12可转动地插设于该内筒111和该外筒112之间,该阀芯12转动,以使该切换机构1至少具有三种状态:
[0067] 第一状态,将该柴滤4和该大油箱2连通;
[0068] 第二状态,将该副油箱5和该柴滤4连通;
[0069] 第三状态,将该副油箱5和该大油箱2连通,且连通该柴滤4。
[0070] 具体地,该阀体11开设贯穿该内筒111的侧壁和该外筒112的侧壁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连通该大油箱2,该第三通孔连通该输油管51,该第四通孔连通该输油管51。
[0071] 再为具体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沿阀体11的周向间隔布置,第四通孔沿阀体11的轴向与第三通孔间隔布置。该外筒112的周侧部集成有一个集流部,该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均扣合于集流部中。该集流部内部为集流腔,该集流腔能够连通于输油管51。该阀芯12的周侧部开设有第一中孔、第二中孔和第三中孔。
[0072] 更为具体地,该内筒111的底部开设底部通孔,该阀芯12远离该除气泵13的一端开设有能够分别连通该底部通孔的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该第一过孔、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均能够连通该柴滤4。
[0073] 当该阀芯12转动时至切换机构1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通孔连通第一中孔,则阀腔连通大油箱2;第一过孔连通底部通孔,柴滤4内部的燃油和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过孔和底部通孔进入阀腔,且气体能够导入大油箱2中,实现柴滤4内部空间的除气工序。
[0074] 当该阀芯12转动时至切换机构1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三通孔连通第二中孔,则阀腔依次连通集流腔和输油管51;第二过孔连通底部通孔,柴滤4内部的由小油箱3供给的燃油能够通过第二过孔和底部通孔进入阀腔,然后由第三通孔和第二中孔流入集流腔,最终流向输油管51。以此方式打通输油管51,为副油箱5向大油箱2导油做准备。
[0075] 当阀芯12转动时至切换机构1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二通孔连通第一中孔,则阀腔连通大油箱2。第四通孔连通第三中孔,则阀腔依次连通集流腔、输油管51和副油箱5。第三过孔连通底部通孔,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三过孔的直径明显小于底部通孔,因此,此时柴滤4内部的燃油无法通过第三过孔流向阀腔,此时仅有柴滤4顶部的集气腔中的气体自第三过孔和底部通孔进入阀腔,并被除气泵13除去。副油箱5中的燃油经过输油管51、集流腔和阀腔,流向大油箱2。此时副油箱5能够向大油箱2中打油,且同时除气泵13对自副油箱5流向进行大油箱2的燃油进行除气。
[0076]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油供给系统的控制方法,上述燃油供给系统采用该燃油供给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该燃油供给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发动机100启动之前和发动机100启动之后进行的燃烧控制过程和发动机100启动之后的供油控制过程。
[0077] 参照图4,该燃烧控制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78] 该燃油供给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发动机100启动之前的如下步骤:
[0079] S001、获取环境温度Te并确定该环境温度Te小于第一设定温度T1。
[0080] 进一步地,在S001中,若该环境温度Te小于该第一设定温度T1,则执行直接启动该发动机100。
[0081] S002、获取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并确定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小于第一设定温度T1。
[0082] 具体地,在S002中还包括位于获取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之后,且位于确定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小于该第一设定温度T1之前的:
[0083] 判断温度传感器无故障,判断该温度传感器无故障包括:判断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与环境温度Te的差值是否小于设定油温限值Ts,若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与环境温度Te的差值小于该设定油温限值Ts,则确定该温度传感器无故障。
[0084] 再为具体地,在S002中判断该温度传感器无故障还包括,若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与环境温度Te的差值大于该设定油温限值Ts,则确定该温度传感器存在故障,重新定义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等于环境温度Te与人为预设温度的差值。在本实施例中,该人为预设温度为20℃。
[0085] S003:该加热管31通电并对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进行电加热。
[0086] 具体地,在S003中,当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位于第二设定温度T2和第一设定温度T1之间时,其中,该第二设定温度T2小于该第一设定温度T1,第一设定时间=T11,第二设定时间=T21,第三设定时间=T31;
[0087] 若该小油箱3内的燃油温度Tf小于该第二设定温度T2,第一设定时间=T12,第二设定时间=T22,第三设定时间=T33,T12>T11,T22>T21,T32>T31。
[0088] S004:间隔第一设定时间Tj1后,小油箱3内的第一供油泵通电,正常进行发动机100的供油工序。
[0089] S005:间隔第二设定时间Tb2后对发动机100进行启动操作。
[0090] 进一步地,在发动机100启动之后,该燃烧控制过程还包括如下步骤:
[0091] S006:间隔第三设定时间Tb3后该附加供油泵32断电;
[0092] S007:获取该发动机100的冷却水的水温,并判断该发动机100的冷却水的水温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水温限值Tw;
[0093] S008:当该发动机100的冷却水的水温大于或等于该设定水温限值Tw时,该加热管31断电。
[0094] 进一步地,在S007中,若该发动机100的冷却水的水温小于该设定水温限值Tw,则执行S009;
[0095] S009:获取该加热管31的通电时间、该发动机100的转速n以及汽车的车速V;
[0096] 若该加热管31的通电时间大于或等于设定工作时间Th、该发动机100的转速n不为0且该汽车的车速V不为0,此时汽车处于正常行驶状态,则返回S007。
[0097] 具体地,在S009中,若该加热管31的通电时间大于或等于该设定工作时间Th且该发动机100的转速n为0时,此时发动机100可能出现故障,该燃油供给系统断电。
[0098] 再为具体地,多个该加热管31间隔设置,在S009中,若该加热管31的通电时间大于或等于该设定工作时间Th、该发动机100的转速n不为0且该汽车的车速V为0时,此时汽车处于怠速状态,一部分该加热管31断电,另一部分该加热管31继续通电,并返回S007。
[0099] 参照图5,该供油控制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100] S100、确定发动机100启动。
[0101] S200、获取环境温度Te、该大油箱2的液位La和该副油箱5的液位Lb。在本实施例中,该大油箱2和副油箱5分别集成有液位计,用于测量大油箱2的液位La和该副油箱5的液位Lb,并以环境温度Te、大油箱的液位La和副油箱的液位Lb作为以下步骤判断逻辑的基础。
[0102] S300、比较该副油箱5的液位Lb与第一设定液位Lb1的大小,比较该大油箱2的液位La与第二设定液位La1的大小,比较该环境温度Te与预设温度Te1的大小。
[0103] S400、在S300中,若该副油箱5的液位Lb大于等于第一设定液位Lb1,且该大油箱2的液位La小于第二设定液位La1,且该环境温度Te小于预设温度Te1时,使该除气切换机构1处于第二状态。此时需要将副油箱5中的燃油打入大油箱2中,但此时温度过低,大油箱2和副油箱5之间的输油管51中可能存在固态燃油,影响打油的成功率,此时除气切换机构切换为第二状态,即副油箱5和柴滤4连通,柴滤4中的燃油能够经由除气切换机构1进入输油管51中,打通输油管51,为后续副油箱5向大油箱2打油做准备。
[0104] S500、在S400进行一段设定时间t1后,使该除气切换机构1处于第三状态,且设定时间t2后,返回S300。
[0105] S600、在S300中,若该副油箱5的液位Lb大于等于第一设定液位Lb1,且该大油箱2的液位La小于第二设定液位La1,同时该环境温度Te大于等于预设温度Te1时,使该除气切换机构1处于第三状态,且设定时间t2后,返回S300。除气切换机构1处于第三状态时,副油箱5和大油箱2连通,副油箱5能够向大油箱2中打油,且此时柴滤4连通除气切换机构,通过该除气切换机构1进行柴滤4的排气工序。
[0106] S600、在S300中,若该副油箱5的液位Lb小于第一设定液位Lb1时,或当该副油箱5的液位Lb大于等于第一设定液位Lb1同时该大油箱2的液位La大于等于第二设定液位La1时,使该除气切换机构1处于第一状态。上述状态中,副油箱5中的燃油量不足,不足以向大油箱2打油,且大油箱2中的燃油量足,无需打油,此时仅进行柴滤4的除气工序。
[0107]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