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直线加速器机房的施工方法

一种直线加速器机房的施工方法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防辐射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直线加速器机房的施工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医用直线加速器是一种利用微波电磁场将电子加速到高能量的装置。通过产生MV级别的电子线和X射线照射恶性肿瘤,使其生长受到抑制而死亡。直线加速器由于产生的电子射线能量高、射野大,在肿瘤治疗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0003] 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043203A,公开了一种基于医用直线加速器照射束特征建立照射源模型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测量待建模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在标准水模中的剂量,获得典型规则野的剂量测量数据;基于已知医用直线加速器参数,建立已知医用直线加速器的蒙特卡洛模型;再分别获得待建模型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光子能谱、已知医用直线加速器的污染电子能谱、待建模型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光子源和污染电子源合成比例,以及待建模型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出射粒子角度分布规律,从而构成待建模型医用直线加速器的照射源模型。本发明源模型建立在已知医用直线加速器照射束特征和待建模型医用直线加速器测量数据的基础上,避免了对于待建模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内部构造的依赖。
[0004] 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457171A,公开了一种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机架结构及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该机架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轴向定位轮组,包括:前部定位轮组和后部定位轮组,前部定位轮组和后部定位轮组分别与机架的后辊圈的两个侧面相切;以及固定安装在底座上的滚筒支撑轮组,包括:前部支撑轮组和后部支撑轮组,前部支撑轮组与机架的前辊圈外圆面相切,后部支撑轮组与机架的后辊圈外圆面相切;其中动力输送装置带动机架周向旋转,使得滚筒支撑轮组随机架转动。本发明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不仅实现了医用加速器的一体化结构设计,而且采用多点滚筒支撑定位方式,获得了可靠的周向定位,且结构简单,调试维护方便。
[0005] 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4832535U,公开了一种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剂量输出系统测试工装,具体涉及一种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剂量输出测试系统,包括接线端子,接线端子连接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剂量输出系统各信号端口,AFC电机控制电路连接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剂量输出系统AFC电机控制端口,AFC基准电压检测及电机位置反馈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剂量输出系统的AFC基准电压输出端口和AFC位置输入端口,联锁检测电路连接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剂量输出系统的联锁电源端和联锁信号端,出束准备状态信号检测电路连接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脉冲调制器转接板。本实用新型可快速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功能验证,结果可靠,检测效率高。
[0006] 上述的专利文件已经进行公开且应用,但是由于医院在直线加速器室机房的设计与施工中采用了传统的铅板或钢板等重金属材料,虽然可以达到防射线的目的,但缺点是价格昂贵,成本较大,并且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构造时的钢结构与混凝土平行接触,会使得机房辐射隔离性能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条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8] 参照图1‑17所示:一种直线加速器机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0069] 一、钢筋工程
[0070] 施工工艺具体如下:
[0071] 剪力墙钢筋→布置墙内测温点→剪力墙模板→内墙保温层→弹线→四周立柱及剪刀撑→板模板支撑→板钢筋→布置板内测温点→板侧模→外墙保温层→隐检→混凝土浇筑→板表面保温。
[0072] 1、钢筋制作
[0073] 熟读施工图,结合设计说明和标准图集,熟练掌握墙与柱、墙与墙、墙转角、墙与板、较厚板与较薄版等节点钢筋大样,指导钢筋下料,进行制作。
[0074] 钢筋连接方式:框架梁、框架柱、基础梁、剪力墙暗柱主筋直径≥16mm时采用机械连接接头,其余构件当受力钢筋直径≥22mm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当受力钢筋直径<22mm时,可采用焊接或搭接连接接头。下挂柱、下挂板等受拉构件,钢筋不得搭接,须采用机械连接。机械连接接头性能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0075] 对于采用机械连接的钢筋,在进行加工时严格控制丝头子的直径和长度及丝头子的完整,戴保护套。
[0076] 接头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尽量少设接头。同一构件相邻纵向受力钢筋接头应相互错开,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机械连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同一连接区段。
[0077] 同一连接区段内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二级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50%,搭接接头≤25%,一级机械连接接头无法避开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时,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0078]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规范要求,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钢筋表面应洁净无损伤,铁锈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钢筋加工做好预检。
[0079] 进场钢筋检验→钢筋调直→钢筋切断→核对料单→弯曲成型→按型号、直径绑扎成捆并附有标牌。
[0080] (1)钢筋调直:直径为6.5mm、8mm的盘条钢筋采用调直机调直,根据钢筋的直径选用调直模和传送压辊,并正确掌握调直模的偏移量和压辊的压紧程度,调直筒两端的调直模一定要在调直前后导孔的轴线上,如果发现钢筋调的不直,及时调整调直模的偏移量。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其表面不得有明显损伤。
[0081] (2)切断:
[0082] ①钢筋断料应依据钢筋的部位、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钢筋接头。
[0083] ②钢筋断料时应避免短尺量长料,防止在量料时产生累计误差,为此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线,并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的挡板。
[0084] ③凡需进行直螺纹连接和用于定位措施的钢筋一律采用无齿锯下料,不得用切断机切断,以防止端头变形。
[0085] ④钢筋的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弯曲现象,如切断时发现劈裂、缩头、严重弯头,应切除。
[0086] 2、钢筋绑扎
[0087] 柱钢筋绑扎施工工艺具体如下:
[0088] 放柱位置线、中心线、控制线→浮浆剔凿线→剔凿浮浆→绑扎竖筋‑定位筋→竖筋上标出箍筋的位置线→绑扎箍筋→垫块绑扎→砼浇注时钢筋的复查维护。
[0089] (1)柱头浮浆剔除、清理干净,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并验收合格。
[0090] (2)检查预留钢筋的位置、间距、保护层的厚度等是否满足图纸要求。如有移位的钢筋,按1:6的比例调整到正确位置后,方可进行钢筋连接。
[0091] (3)箍筋与主筋应垂直,弯钩叠合处沿四角纵向钢筋方向错开设置,绑扎结向里,尾丝压向内侧,第一道箍筋距地50mm。
[0092] (4)箍筋转角与纵向主筋交叉处均用22#火烧丝牢固成八字绑扎。暗柱钢筋四角钢筋用兜扣。
[0093] (5)以标识杆控制箍筋,保证箍筋间距均匀,定位箍筋位于模板上口50mm处确保主筋相对位置及保护层厚度,如图3所示。柱定位箍筋框形式见钢筋加工内容要求。
[0094] (6)支模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平面与模板面的夹角为45度。
[0095] (7)当柱(包括暗柱)纵筋采用搭接连接,且为抗震设计时,在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得箍筋均按小于等于5D(D为柱纵筋较小直径)及小于等于100间距加密。
[0096] (8)框架柱基础锚固区设置复合箍筋。
[0097] 梁钢筋绑扎施工工艺具体如下:
[0098] 支设梁底模→画主次梁箍筋间距→放主梁次梁箍筋→铺设短向梁下铁钢筋→铺设长向梁下铁钢筋→铺设短向梁上铁钢筋→铺设长向梁上铁钢筋。
[0099] (1)下铁钢筋接头在支座1/3位置,上铁在1/3跨中位置。
[0100] (2)第一道箍筋距柱边50mm。
[0101] (3)相同截面的梁相交处先铺短向梁下铁钢筋,再铺长向梁下铁钢筋,然后铺长向梁的上铁钢筋,再铺短向梁的钢筋。
[0102] (4)相同截面的柱、梁相交处,柱主筋在外侧,梁主筋在内侧形成“柱包梁”。
[0103] (5)筋绑扎时用定位筋控制梁主筋位置及间距,定位筋形式见钢筋加工中的梁定位钢筋要求。
[0104] (6)砂浆垫块控制钢筋保护层。
[0105] (7)主次梁交接处,每侧各附加三组箍筋。
[0106] (8)梁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双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25mm的短钢筋,以保证其设计距离。钢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两根架力钢筋上,其余同柱;梁高≥450,在梁的两侧沿梁高各设腰筋,间距和直径同本层剪力墙水平筋,腰筋之间用Ф6或Ф8的拉筋,间距一般为箍筋的2倍。
[0107] (9)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与箍筋肢数出现不符时,应考虑建筑物可靠性取大值。
[0108] (10)梁箍筋,拉钩根数计算方式为向上取整+1。
[0109] (11)梁下部钢筋做法为遇支座断开。
[0110] 墙体钢筋绑扎施工工艺具体如下:
[0111] 放墙体位置线、控制线→放浮浆剔凿线→剔凿浮浆→绑扎墙体竖筋、梯格筋→绑扎水平筋→拉筋→土建水电设备洞口、套管预留预埋→绑扎非字铁和砂浆垫块→钢筋绑扎工程隐蔽验收→砼浇注时钢筋的复查维护。
[0112] (1)检查钢筋的位置、间距、保护层的厚度是否满足图纸要求。如有位移的钢筋,按1:6的比例调整到正确位置后,方可进行钢筋连接。
[0113] (2)剪力墙采用垂直和水平梯格筋限位措施。竖向梯格筋为Φ12@1200,并在上中下三个部位设置顶棍,顶棍的竖向间距不大于800mm,且在转角部位、暗柱边必须设梯格筋。保证每面墙不少于两个;水平梯格筋为Φ12@1200。当竖向梯格筋代替墙体主筋时,钢筋的规格应比竖筋大一规格,同时要考虑钢筋接头位置的错开搭接。梯格筋形式见前面钢筋定位筋加工内容。
[0114] (3)如图4所示,起步筋的绑扎先在距墙柱钢筋边第一根墙钢筋位置上垂直定位梯格筋,水平钢筋伸入暗柱或丁字墙内的锚固位置要准确,长度必须保证,第一道墙体竖筋距柱边50mm。当暗柱箍筋起步筋(距板50mm)与墙体水平筋起步筋冲突时保证暗柱箍筋间距,可把墙体水平钢筋起步筋距地70mm。洞口连梁处的箍筋起步筋为50mm,在墙内100mm处加设一个箍筋,做法如图5所示,顶层连梁箍筋均为100mm间距满加。
[0115] (4)墙筋绑扎时,先固定二至三道水平方向定位筋,再进行竖向筋的绑扎,每1200mm设置一道水平梯格筋,以保证墙筋保护层和墙体厚度。并在水平定位筋上调好竖筋间距,开始绑水平筋。
[0116] (5)如图6所示,在搭接长度内采用三点绑扎和其它钢筋交叉绑扎时,不得省去三点绑扎,且竖向筋在搭接长度内必须绑扎三根水平筋,水平筋在搭接长度内必须绑扎三根竖向筋。
[0117] (6)墙体水平筋在竖向筋内侧,以保证暗柱、过梁处的墙体水平筋保护层达到要求,墙体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绑在水平筋外侧,间距600mm。
[0118] (7)墙筋绑扎后,在该层墙模板上口30cm处设一道水平梯格筋,防止墙体钢筋在砼浇筑时出现位移。
[0119] (8)如图7所示,用非字铁卡在水平筋上,成梅花型布置,间距不大于600mm,第一排距地为300mm,最上一排距模板上口不大于300mm。
[0120] (9)钢筋绑扎接头必须错开,搭接长度及相邻接头错开距离详见前相关内容。
[0121] (10)保护层的控制,墙体钢筋为双层钢筋网,在两层钢筋之间,设置梅花型的拉筋。
[0122] (11)门窗洞口处设置固定门窗洞口模板的定位筋(端头用无齿锯切割,且涂防锈漆),且定位筋焊在附加的U形铁上,不得焊在受力筋上,而U形铁应绑扎在主筋上。门窗洞口处设置暗柱定位支架形式详见钢筋加工内容。
[0123] (12)洞口附加筋:
[0124] 如图8所示,预留上层墙体洞边加强筋。
[0125] 如图9所示,暗柱搭接区域箍筋需加密,上下不贯通的锚固构造。
[0126] (13)墙的垂直钢筋每段长度不宜超过4m(钢筋直径≤12m)或6m(钢筋直径>12mm)或层高加搭接长度,水平钢筋每段长度不宜超过8m,以利绑扎。钢筋的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0127] (14)图中未注明的剪力墙连梁腰筋均同剪力墙水平钢筋。
[0128] (15)水平钢筋/竖向钢筋/墙体拉筋根数计算方式为向上取整+1。
[0129] (16)墙与顶底板连接部位,应设置2根直径C20的压顶筋和压脚筋,用以防止钢筋移位。
[0130] 顶板钢筋绑扎中顶板钢筋施工工艺:
[0131] 在模板上弹出钢筋的位置线→绑扎下铁→水电土建预留、预埋→安放马镫→上铁绑扎→下铁垫块→搭设马道→隐蔽工程验收→浇筑砼时的复查维护。
[0132] (1)清理干净模板上的杂物,顶板钢筋根据其间距弹线绑扎。
[0133] (2)楼板钢筋上、下铁的弯钩朝向要严格控制,不得平躺。
[0134] (3)管道井处的楼板,板内钢筋应连续设置,待管道安装后在用砼封堵。
[0135] (4)楼板的钢筋绑扎完毕后,应加强成品保护,负筋下加马镫,防止板上负筋被踩下来。浇注前砼工长应严格检查,在浇注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在重点部位旁站看筋。
[0136] (5)板筋绑扎时采用八字扣或顺口,绑扎结尾丝压向板内,外围钢筋交叉处应全部绑扎,其他交叉点可交错绑扎。钢筋搭接处绑扎处至少为3道扣。
[0137] (6)楼板保护层为15mm,在下层钢筋下放置砂浆垫块,并以600mm间距呈梅花型布置。
[0138] (7)板内的受力钢筋应距墙或梁边50mm开始设置。
[0139] (8)板段支座处,除图中注明外,均需设置负筋,其面积不少于跨中钢筋面积的1/2,深入墙或梁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一级钢筋带弯钩),深入板内的长度不小于板跨度的1/4。
[0140] (9)板上预留洞口时,当洞口尺寸小于300mm时,钢筋不得截断,将钢筋在洞边绕过。当洞口尺寸大于等于300mm时,应在洞口每侧设置加强筋。
[0141] (10)浇筑砼时搭设临时马道,严禁踩踏顶板钢筋,马道宽度为300mm。
[0142] (11)板上部的负筋弯折长度为:板厚‑15mm;柱帽端部钢筋弯折处附近钢筋固定。
[0143] (12)凡承受核爆动荷载(人防部位)即双面配筋的钢筋混凝土墙,板应设置Φ6的拉筋,拉筋间距为主筋间距的2倍,(板厚大于400MM时采用Φ8)梅花布置。
[0144] (13)板筋上铁弯折长度为板厚‑保护层(1倍)。
[0145] (14)板中钢筋根数计算根数为向上取整+1。
[0146] 二、模板工程
[0147] 1、剪力墙模板
[0148] 如图10所示,剪力墙内模高度4000mm,外模高度5000/5700mm一次到顶。模板采用15mm厚木胶合板模板,次梁采用50*70方木,主梁采用φ48×3.0钢管(2根并列),对拉螺栓采用直径M14对拉螺栓。
[0149] 螺栓间距:400×400;次梁间距:150mm,最大悬挑长度200mm;主梁间距400mm,最大悬挑长度150mm。为满足防辐射要求,墙两侧主楞形成50mm高低差,使螺栓成角度拉结。
[0150] 为防止螺杆斜向拉结导致模板上浮,墙体两侧地面设置地锚环,使用螺杆,一头与地锚环固定,一头与首道背楞固定,从而固定模板。丁字墙、转角墙、直墙做法分别见图11、图12和图13。
[0151] 2、弹线
[0152] 如图2所示,按照立杆位置弹线,弹线后按照每个交叉点布置一根立杆控制架体搭设质量。
[0153] 3、搭设转换跨和剪刀撑
[0154] 如图14所示,当搭设高度不超过8m的模板支架时,支架架体四周外立面向内的第一跨每层均应设置竖向斜杆,架体整体底层以及顶层均应设置竖向斜杆,并应在架体内部区域每隔5跨由底至顶纵、横向均设置竖向斜杆。当满堂模板支架的架体高度不超过4个步距时,可不设置顶层水平斜杆;当架体高度超过4个步距时,应设置扣件钢管水平剪刀撑。
[0155] 4、板模板支撑
[0156] 按照逐步后退的施工顺序搭设模板支架,通常是用M48盘扣架,间距300*600,本申请用M60盘扣架,间距600×600,放大间距,方便人员操作,过程检查。扫地杆距地500mm,水平杆步距1500mm,顶部水平杆间距1000mm。
[0157] 构造要求如下
[0158] 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相互位置的正确。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施工中所产生的荷载。不同支架立柱不得混用。构造简单,装板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浇筑混凝土等要求。多层支撑时,上下二层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应设底座和垫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大于4m,模板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拼装高度为2m以上的竖向模板,不得站在下层模板上拼装上层模板。安装过程中应设置临时固定措施。支架立柱成一定角度倾斜,或其支架立柱的顶表面倾斜时,应采取可靠措施确保支点稳定,支撑底脚必须有防滑移的可靠措施。梁和板的立柱,其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如图15所示。模板支撑架底层纵、横向水平杆应作为扫地杆,距地面高度应小于或等于550mm。立杆底部应设置可调托座或固定底座,当距离不够时可直接落于混凝土板上。模板支撑架周围有主体结构时,应设置连墙件;模板支撑架高度比应小于或等于3;当高宽比大于3时可采取扩大下部架体尺寸或采取其他构造措施。
[0159] 三、混凝土工程
[0160] (1)重晶石混凝土生产
[0161] 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除了满足普通混凝土所必须的强度及和易性外,还应具有吸收X射线、γ射线所需的表观密度,并且应该满足削弱中子流所需的结晶水和结合水,因此在机房的混凝土浇筑时,在机房顶板处采用重晶石混凝土材料进行浇筑,且顶板的浇筑厚度为1.7m。
[0162] 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步骤一般如下:
[0163] ①根据重晶石防辐射混凝土的设计表观密度,计算出所需的骨料密度;
[0164] ②根据骨料密度,选择合适的骨料品种及其混合物;
[0165] ③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fcu,k,计算混凝土的配制强度fcu,o,并求出相应的水胶比W/B;
[0166] ④根据施工和易性要求选取单方混凝土的用水量W,并计算出单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B;
[0167] ⑤选取砂率,计算单方粗骨料和细骨料的总用量;
[0168] ⑥计算或试验确定应选的粗骨料和细骨料或其混合物的表观密度值;
[0169] ⑦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用量。
[0170] (2)混凝土浇筑
[0171] 因重晶石混凝土骨料重,易离析,采用泵送工艺输送。通过相关措施,保证结构大批量重晶石混凝土成功泵送。其中,比较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如下:
[0172] ①采用功率较大的输送泵,尽量使混凝土沿水平输送,主管控制在100m以内。严格控制重晶石混凝土的质量,进场的每车混凝土必须经目测无离析,现场实测坍落度符合要求后,才能入泵。
[0173] ②鉴于重晶石混凝土的泵送具有一定的难度,现场泵送施工时,一定要根据现场情况先进行有针对性的泵送试验;成功后再组织浇筑作业。
[0174] ③防护结构采取分段施工,先底板,再墙体,后顶板。底板、顶板厚度≤800mm时,采用斜面分层的浇捣方法进行浇捣;平板厚度超过0.8~1.0m时,在满足结构设计及劳卫所防护设计要求的前提下,综合采用整体平面分层和斜面分层的方法。
[0175] ④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一般不应留设水平施工缝;必须留设时,留设位置严格按GB/T50557‑2010规范和设计要求执行;同时应留凹凸形或波浪形的施工缝,不允许留设平缝,以确保防辐射效果;地下结构还应按设计要求加设止水钢板。
[0176] 混凝土拌合料在搅拌、浇筑入模后,必须振动捣固,密实成型,结构密实,使拌合料的颗粒之间以不同的震动加速度发生液化,破坏初始颗粒之间不稳定平衡状态,骨料颗粒依靠自重达到稳定位置,游离水分挤压上升,气泡逸出表面,混凝土最终逐渐达到密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0177] A.浇筑时,每条泵管配备足够的振捣棒。使混凝土自然缓慢流动,然后全面振捣。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的坡度,在每个流水段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由于底皮钢筋间距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处,解决下部混凝土的密实,随着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向前推进,振动器相应跟上,保证整个高度混凝土的质量。
[0178] B.振捣棒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以进入下一层混凝土50~100mm为宜,消除两层之间接缝,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可在振捣棒距端部550mm处绑红皮筋作为深度标记。
[0179] C.振捣过程中应将振捣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震动均匀。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秒,使混凝土表面不显著沉降,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每个流水段应设专人指挥振捣工作,严防漏振、过振造成混凝土不密实、离析的现象产生。防止先将表面混凝土振实而与下面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填满振捣棒抽出时造成的空洞。
[0180] D.振捣器插点要均匀排列,如图16和图17所示,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次序移动。不应混用。避免漏振。振动器移动间距为500mm。
[0181] E.振捣时注意保持振捣棒与模板间的距离。
[0182] (3)混凝土表面的处理
[0183]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其表面水泥浆较厚,为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裂性,在混凝土浇筑到顶标高后要认真处理,初步按标高用铝合金大杠刮平混凝土表面,待混凝土收水后,再搓平两次,以闭合收水裂缝,然后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养护。
[0184] (4)混凝土测温与养护
[0185] 测温方案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GB/T51028‑2015的布置方法,共设置测温点8处。
[0186] 板表面保温:在混凝土浇筑后,收面时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待混凝土终凝,可以上人后,立即覆盖80厚保温聚苯板,毛毯覆盖。
[0187] 墙保温
[0188] 混凝土浇筑后对直线加速器门洞进行模板封堵,使室内形成封闭环境,确保室内温度、湿度满足要求。外墙进行8cm棉被覆盖。
[0189] 温度峰值测温时间及频次:
[0190] 第一天至第四天,每4h不应少于一次;
[0191] 第五天至第七天,每8h不应少于一次;
[0192] 第七天至测温结束,每12h不应少于一次。
[0193] 混凝土结构表面以内40mm~80mm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可停止测温。保温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
[0194] 如果测温发现里表温差、表面与环境温差大于22℃时报警,采取增加保温层厚度的措施,具体做法为:墙板增加棉被包裹层数,顶板增加覆盖保温层层数。
[0195]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