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干湿通用防臭地漏

一种干湿通用防臭地漏有效专利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漏,特别涉及一种干湿通用防臭地漏。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
[0003] 基于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805626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臭地漏,该地漏具有安装方便、防止异味溢出的特点。但是,该防臭地漏只有单层防臭功能,无法实现干区与湿区通用(干区是指:水没有经常淋到的地方;湿区是指:洗漱淋浴的地方,凡是水能溅到的地方),因而在防臭效果上的稳定性较差,因而有待改进。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4]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35] 如图1-图11所示,一种干湿通用防臭地漏,包括埋于地下的地漏壳体1,地漏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与外部排水管道系统相连接的排水连接管2。地漏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地漏盖3,地漏盖3上设置有可将室内地面上的积水收集至地漏壳体1内的引流孔4。地漏壳体1还内置有一容纳池5以及位于容纳池5内的干湿防臭机构6,该容纳池5的两端分别与引流孔4、排水连接管2相连通。
[0036] 该干湿防臭机构6包括有中空设置的防臭芯体7,以及将防臭芯体7内部划分成第一通道8以及第二通道9的隔板10,第一通道8的底部与容纳池5相连通,第二通道9的底部设置有与容纳池5相隔离的固定板11,第二通道9的一侧与排水连接管2相连通。防臭芯体7的顶部设置有挡水盖12,挡水盖12与隔板10之间设置有密度小于水的浮板13,浮板13的外周与防臭芯体7内周相匹配。
[0037] 当地漏处于干区或处于湿区的无水状态下,浮板13靠自身重量平压于隔板10上端并相互贴合。因浮板13的外周与防臭芯体7内周相匹配,使得浮板13在与隔板10上端相互贴合时可完全覆盖第一通道8以及第二通道9。如此,下水道的臭气从排水连接管2进入防臭芯体7内时,在浮板13的作用下阻拦臭气进入第一通道8内,从而避免臭气通过第一通道8进入容纳池5内,以进一步避免臭气返回至地面以上以实现干区防臭或无水防臭;同理,也可防止下水道中的蚁虫等穿过地漏返回至地面。
[0038] 当地漏处于湿区的流水状态下时,地面上的水流从地漏盖3上的引流孔4流至地漏壳体1中,此时引流孔4对流水进行一次毛发、杂物等一级过滤,通过引流孔4的水流汇集至容纳池5内,因防臭芯体7的上方被挡水盖12盖住,使得水流无法从防臭芯体7的上方流进防臭芯体7的内部。而只能从防臭芯体7的周边(即防臭芯体7与容纳池5之间的间隙处)流至容纳池5的下方。由于第一通道8与容纳池5相连通,因此进入容纳池5的水位深度即是第一通道8的水位深度,水流通过容纳池5进入第一通道8内部。此时,水流的方向已经发生改变,若经过引流孔4一次过滤的水流仍存在泥沙等颗粒杂质,则会逐渐下沉至容纳池5的底部,流进容纳池5的水流相当于在此处进行再次过滤。
[0039] 若容纳池5内的水位逐步提升时,使得进入第一通道8内的水流同步继续向上流动,并在水压作用下进一步的顶开压在隔板10上的浮板13,因浮板13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浮板13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直至顶到挡水盖12而无法继续上浮。此时,第一通道8与第二通道9相连通,进而第一通道8中流至浮板13下方的水将越过隔板10并流入第二通道9内,最终从排水连接管2处排出。
[0040] 当地漏上方的水已经完全流入地漏中排尽后,则位于隔板10上方的水流也会排尽。因水流需绕过第一通道8并越过隔板10才能排出。故当无外围水流继续流入时,则容纳池5内的水位以及第一通道8内的水位将最终保持与隔板10同高以刚好达到内外压差平衡,水将保持静止不再继续流动。此时,位于第一通道8内的水将防臭芯体7内、外部空间完全隔离并达到防止内、外部气体无法串通,可实现水封防臭效果。再加之,浮板13也因自身重力下落至恢复与隔板10相贴合状态,从而复原其无水防臭功能。故此时,水封防臭与浮板13的无水防臭功能叠加,达到双重防臭的效果。若地漏上方长期无外水流入,则防臭芯体7内的第一通道8中的存水将逐渐自然蒸发完毕,此时也将失去水封防臭功能。但浮板13与隔板10相贴合的无水防臭功能仍有效,即此时由双重密封防臭效果降低至单层防臭效果。但在大多数家庭湿区的正常使用下,防臭芯体7中的第一通道8内的存水一直存在并难以蒸发完毕,故本申请所述的地漏在大多数时间内均处于双重防臭状态。
[0041] 进一步的,地漏壳体1的顶部有可与地漏盖3相配合的托台14,托台14与容纳池5相连通,托台14的深度与地漏盖3的高度一致。当地漏盖3安装至托台14上时,地漏盖3的上表面与地漏壳体1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状态。
[0042] 进一步的,地漏壳体1的侧面还设置有可与瓷砖或地板或混凝土相配合的裙边15。当地漏壳体1埋于地下的时候,其侧面裙边15可嵌于瓷砖下方或地板下方或混凝土中,以确保地漏壳体1固定而不易松脱。
[0043] 进一步的,防臭芯体7的一侧设置有可与排水连接管2插接配合的导向管16,导向管16的外周设置有密封槽17,密封槽17内置有可与排水连接管2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圈18。通过导向管16的作用,可实现防臭芯体7的定位,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防臭芯体7在水流作用下进行移位。同时,第一密封圈18可实现水或气只能由排水连接管2传递至导向管16,或由导向管16传递至排水连接管2,避免外泄。
[0044] 进一步的,防臭芯体7的底部设置有支脚19,支脚19的底部与容纳池5的底壁相抵接。通过设置支脚19,以抬高防臭芯体7的位置高度,以充分的给予水流从容纳池5流入第一通道8内的空间。
[0045] 进一步的,导向管16的外壁上还设置有限位圈20。当导向管16与排水连接管2插接配合时,限位圈20的一侧与防臭芯体7的内壁相抵接,进而实现导向管16的限位。而此时,位于防臭芯体7底部的支脚19也站立于容纳池5的底壁上。
[0046] 进一步的,第一通道8的个数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且分别于第二通道9的两侧,具体为左通道21和右通道22。因此,隔板10的个数在本实施例中也应设置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两个隔板10之间的区域为第二通道9。通过在第二通道9的两边分别设置有左通道21和右通道22,以加快第一通道8往第二通道9的水流流动速度。同时,在水流向上推动浮板13时,浮板13受力可以更加均匀,避免单侧受力所造成的浮板13倾斜,从而保证浮板13向上或向下的浮动姿态。
[0047] 进一步的,防臭芯体7还内置有可增大与浮板13接触面积的密封台23,密封台23的顶部与隔板10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密封台23的一侧与防臭芯体7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增设密封台23,使得浮板13在无水流作用下可紧贴隔板10以及密封台23的上表面,从而增大浮板13的接触面积,以保障浮板13对第一通道8、第二通道9的阻挡作用更稳定。
[0048] 进一步的,挡水盖12包括有可嵌入防臭芯体7内的插接块24,插接块24的顶部设置有可与防臭芯体7顶部相抵接的定位板25,定位板25的横截面积大于插接块24的横截面积。插接块24的外周套设有第二密封圈26,第二密封圈26被夹紧于挡水盖12与防臭芯体7之间并密封,使得水或气无法从挡水盖12与防臭芯体7的配合间隙中通过,且正常使用的水流压力无法顶开挡水盖12。
[0049] 进一步的,容纳池5于防臭芯体7的顶部设置有滤网罩27,滤网罩27上设置有若干长条形过滤槽28,滤网罩27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29,支撑脚29的底部站立于容纳池5的底壁上。滤网罩27的横截面积与容纳池5的横截面积相适配。
[0050] 由于滤网罩27位于地漏盖3的下方、防臭芯体7的上方,经过地漏盖3上的引流孔4一次过滤后,水流需经过滤网罩27至其下方,因为滤网罩27的若干长条形过滤槽28会使得流经滤网罩27的水再次得到更细致的二级过滤。若二级过滤后的水仍存在泥沙等颗粒杂质,这些杂质在容纳池5底部下沉,流经第一通道8内的水相当于三级过滤。因此,本申请所述的地漏具有三级过滤效果。
[0051] 进一步的,滤网罩27的一侧设置有贯穿滤网罩27的通孔30,通孔30内置有便于人体手部拿捏的拉头31。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定期清理本申请所述的地漏,以防止堵塞。清理时,从地漏盖3上的引流孔4中将地漏盖3揭开,接着在揭开地漏盖3后可很方便的顺手通过拉头31提起滤网罩27,以进行滤网罩27的清理。
[0052] 进一步的,拉头3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提拉头32、连接段33、限位块34、弹性配合块35以及倒扣台阶36。限位块34的下表面与滤网罩27的上表面相抵接,而连接段33的长度大小为可供人体手部嵌入拿捏的空间大小。其倒扣台阶36勾在滤网罩27的下表面。弹性配合块3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且相互对称设置。两个弹性配合块35之间设置有让位槽37。因拉头31有让位槽37的存在,使得其上的倒扣台阶36在进入滤网罩27上的通孔30时可内缩,穿过通过后又可外弹以实现倒扣。
[0053] 进一步的,排水连接管2的外部还套接有出水管38,出水管38与外部排水管道系统相连接。出水管38与排水连接管2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39。通过第三密封圈39,以实现出水管38与排水连接管2的连接处的密封,进而使得气体或液体仅能从出水管38进入排水连接管2内,或从排水连接管2进入出水管38内,避免外泄。更具体的说,出水管38可为外部排水管道系统中的一部分。
[005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