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风管道

通风管道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室内环境调节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风管道。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背景下,被动式房屋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向。被动式房屋的概念最早源于瑞典隆德大学的Bo Adamson教授和德国被动式房屋研究所(Passivhaus Institut)的Wolfgang Feist博士在1988年5月的一次讨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德国黑森州政府的资助,被动式房屋的概念逐步确立起来。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被动式房屋是基于被动式设计而建造的节能建筑物。被动式房屋可以用非常小的能耗将室内调节到合适的温度,非常环保。
[0003] 高气密性是被动式房屋的重要特征。然而,建筑的气密性越强,由于人体活动以及装饰材料释放的气体,使得室内的空气越容易混浊。若长期生活在不够清新的室内环境中,会直接影响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是被动式房屋的标准配置。
[0004] 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是一套带有热回收装置的室内外换气系统,它通过管道引入室外新鲜的空气,再通过管道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新风和排风在同时经过热回收装置时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回收排风的热量、减少房屋能量损耗的目的。
[0005] 由于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的安装位置,需要根据建筑的空间功能合理安排,一些被动房的新风引入管或排风引出管较长。这种情况下,较长的新风引入管内的室外冷(或热)空气通过房间进入热回收装置时,与室内热(或冷)空气换热,将增大房间热损失(或冷损失),影响建筑总能耗;此外,新、排风管道穿越1个或者多个房间到达室外环境过程中,建筑墙体需要分别预留新风管和排风管孔洞。建筑孔洞的增加,降低了该项技术与装配式被动房的适宜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风管道,其适于减少建筑孔洞数量,降低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同时提高与装配式建筑的适宜性。同时该通风管道能使得新风和排风同时进行,并在其中实现新风和排风的热量交换,减少建筑的热损耗。
[0022] 如图1所示,该通风管道采用同心套管式结构。即,整体结构采用直径不同的两种风管嵌套而成。示例性的,外管10套设在内管30的外侧,两者之间通过支撑架20间隔固定。
[0023] 如此,内管30内部构成的通风管路与外管10和内管30之间的形成的通风管路是物理隔绝的。从而内管30内部可以作为新风管路,而外管10与内管30之间可作为排风管路。由于热交换是由温差引起的,通常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较大,因此,应当尽量减少新风管道与室内空气的接触面积。因此,优选地,内管30内部作为新风管路。
[0024] 典型地,通风管道可以采用塑料材质,薄壁不锈钢铁皮、以及空调系统常用的镀锌铁皮等材质,其具体形式可以采用波纹或者薄壁管。如此,可以满足通风管道在室内弯折延伸的需要。其中,塑料材质利于使得通风管道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金属材质利于新风管路中的新风和排风管路中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0025] 优选地,内管30为波纹管,即内管30的侧壁的内侧和外侧在延伸方向上凹凸变化形成波纹,波纹管形式的通风管路有利于充分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为增强新排风换热效果,内管30的内壁和/或内管30的外壁可设置有热交换翅片(图中未示出)。
[0026] 进一步地,外管10的侧壁外部包覆有保温层40。如此,可以有效隔绝通风管路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尽可能地降低热损失。
[0027] 进一步地,外管10和内管30之间是支撑架20。如图1所示,支撑架20围绕内管30的侧壁并在径向上延伸至外管10的内壁上。从而将外管10和内管30之间维持相对位置。更具体地说,支撑架20是围绕内管30设置的类似花瓣,或者三角,或者四边形,或者轮辐的结构。尽管图1中示意性地使出了三组支撑架20的结构,然而应当理解的是,适当地其他变形也在本发明的披露范围内。
[0028] 典型地,支撑架20可以是强度较高的塑料材质,也可以是钢丝等材料制成。
[0029] 优选地,支撑架20、外管10和内管30都由塑料材质制成,如此通风管路适于通过挤出成型一体制成。
[0030] 结合图2,进一步描述对于本发明的通风管路的应用。
[0031] 例如,针对一栋300m2的独栋建筑,新风热回收装置位于地下一层设备间,新风引入管约10m,排风引出管约6m。设计新风量为400m3/h,排风量350m3/h。根据经济流速,内环新风引入管 外环排风引出管 平均风速2.8m/s左右。新风引入管与排风引出管做成套管式结构,在套管式结构范围内,管路结构应具有坡度设计,从而可以在新风引入管的最低点设置排水装置。如此,可以排出极端空气条件下,在新风引入管内侧出现的凝结水。
[0032] 此外,为了防止短路,室外新风口和室外排风口的间距至少大于1.5m。
[0033]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排风管路优选地设置在外管10与内管30之间。如此,适于在建筑的各个空间开设排风口,直接将室内污浊的空气沿着排风管路排出。优选地,排风管路连接位于地下室的新风热回收装置,使得污浊空气先充分交换后排出室外,减少排风热损失。
[0034] 新风管路可以直接引入到建筑内部的一个或多个空间内,只需要对应的新风口处设置联通内管30的支管即可。优选地,新风管路连接至位于地下室的新风热回收装置,使得新鲜空气先充分热交换之后进入室内,减少直接的热量交换。
[003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