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梯缓冲器

电梯缓冲器无效专利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缓冲器,其用于缓和对轿厢、对重的冲击。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为了实现高度尺寸的缩短,提出有如下的电梯用液压缓冲器:使多级柱塞进入填充有工作油的基座气缸,所述多级柱塞形成为直径依次减小并且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伸缩。在各级柱塞之间分别连接有在液压缓冲器被压缩后使柱塞的位置复原的螺旋弹簧。各级柱塞的位置通过利用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使上级和下级的柱塞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位而复原(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24879号公报。
[0004]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电梯用液压缓冲器中,在各级柱塞之间连接有螺旋弹簧,因此即使是上级柱塞被收纳于下级柱塞、缓冲器完全地收缩的情况下,上级柱塞仍然要超出必要地从下级柱塞凸出,其凸出量与介于各级柱塞之间的螺旋弹簧的高度相当。因此,为了确保各级柱塞的预定的行程,不得不将各级柱塞的长度延长到必要长度以上,由此,使得复原时的液压缓冲器整体的高度尺寸增大。
[0005] 此外,除了配置于最上级的螺旋弹簧以外,各螺旋弹簧不仅支撑上级柱塞的重量,而且还支撑上方的螺旋弹簧的重量。因此,越是配置于下方的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粗细、匝数越多,从而液压缓冲器整体的高度尺寸进一步增大。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5] 实施方式1
[0016]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缓冲器的剖视图。此外,图2是示出图1中的电梯缓冲器收缩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中,缓冲器1设置于井道的底坑部。因此,在井道内升降的升降体(例如轿厢、对重等)由于某种原因而通过最下层并进一步下降时,升降体与缓冲器1碰撞。缓冲器1在受到升降体的碰撞时,吸收来自升降体的冲击,缓和对升降体的冲击。
[0017] 缓冲器1具有:固定于井道的底坑部的基座气缸2;从基座气缸2依次连接的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柱塞3、4;以及对各柱塞3、4向上方分别施力的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复位弹簧(多个施力体)5、6。
[0018] 基座气缸2具有水平地配置的底板(基部)7、和设于底板7上的筒状的气缸部8。在气缸部8内配置有从底板7向上方凸出的液压控制杆9。液压控制杆9的水平截面面积形成为从液压控制杆9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连续地减小。
[0019] 各柱塞3、4从气缸部8向上方按照柱塞3和柱塞4的顺序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连接。由此,各柱塞3、4能够相对于基座气缸2分别在上下方向移位。
[0020] 在本例中,最下级的柱塞3为上下端部敞开的筒状部件,最上级的柱塞4为上端部封闭的筒状部件。此外,按照气缸部8、最下级的柱塞3和最上级的柱塞4的顺序外径减小。气缸部8、最下级的柱塞3和最上级的柱塞4通过将最上级的柱塞4插入到最下级的柱塞3内、且将最下级的柱塞3插入气缸部8内而相互连接。
[0021] 缓冲器1随着各柱塞3、4相对于基座气缸2的移位而伸缩。即,缓冲器1通过各柱塞3、4向离开底板7的方向移位而伸长(图1),并通过各柱塞3、4向靠近底板7的方向移位而收缩(图2)。
[0022] 在气缸部8的上端内周部设有与最下级的柱塞3的外周面接触的环状的接触部件10。最下级的柱塞3在与接触部件10接触的同时相对于气缸部8在上下方向滑动。
[0023] 在最下级的柱塞3的下端部设有防止柱塞3从气缸部8脱出的防脱部3a。防脱部3a是设于最下级的柱塞3的外周部的台阶部。通过防脱部3a相对于接触部件10的卡合来限制最下级的柱塞3向上方(离开底板7的方向)的移位。由此,防止了最下级的柱塞3从气缸部8脱落。
[0024] 在最下级的柱塞3的上端内周部设有与最上级的柱塞4的外周面接触的环状的接触部件11。最上级的柱塞4在与接触部件11接触的同时相对于最下级的柱塞3在上下方向滑动。
[0025] 在最上级的柱塞4的下端部设有防止柱塞3从气缸部8脱出的防脱部4a。防脱部4a是设于最上级的柱塞4的外周部的台阶部。通过防脱部4a相对于接触部件11的卡合来限制最上级的柱塞4向上方(离开底板7的方向)的移位。由此,防止了最上级的柱塞4从最下级的柱塞3脱落。
[0026] 在最上级的柱塞4的底部设有具有预定的内径的阻尼孔(孔)12。此外,在气缸部8和各柱塞3、4内保存有工作油。通过各柱塞3、4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相对于气缸部8的移位(即,通过缓冲器1的伸缩),工作油相对于最上级的柱塞4内部经由阻尼孔12进出。各柱塞3、4在承受从阻尼孔12通过的工作油的阻力的同时相对于气缸部8移位。
[0027] 如图2所示,通过最上级的柱塞4相对于基座气缸2的移位,液压控制杆9能够插入到阻尼孔12内。液压控制杆9的插入量随着最上级的柱塞4相对于基座气缸2的移位而变化。通过使液压控制杆9相对于阻尼孔12的插入量变化来控制工作油的阻力。另外,在最上级的柱塞4的上端部设有承受升降体的碰撞的缓冲件13。
[0028] 各复位弹簧5、6配置于气缸部8内。此外,各复位弹簧5、6并列地配置于底板7上。在本例中,各复位弹簧5、6为螺旋弹簧,复位弹簧6配置于复位弹簧5的内侧。此外,各复位弹簧5、6的卷绕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通过使各复位弹簧5、6的卷绕方向为相反方向,能够防止复位弹簧5、6互相重叠。
[0029] 复位弹簧5在最下级的柱塞3和底板7之间被压缩,复位弹簧6在最上级的柱塞4和底板7之间被压缩。由此,最下级的柱塞3通过复位弹簧5而被朝向从底板7向上方离开的方向施力,最上级的柱塞4通过复位弹簧6而被朝向从底板7向上方离开的方向施力。即,复位弹簧5为对最下级的柱塞3向上方施力的最下级用复位弹簧,复位弹簧6为对最上级的柱塞4向上方施力的最上级用复位弹簧。
[0030]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在通常时,如图1所示,各柱塞3、4借助于各复位弹簧5、6的作用力分别向上方移位,缓冲器1保持伸长的状态。
[0031] 当升降体因某种原因而与缓冲器1碰撞时,各柱塞3、4在从升降体受到的碰撞力的作用下被下压。此时,工作油经由阻尼孔12流入最上级的柱塞4内,各复位弹簧5、6被压缩。由此,各柱塞3、4在承受工作油的阻力和各复位弹簧5、6的弹性反作用力的同时,被向下方压下。由此,缓冲器1在吸收来自升降体的冲击的同时收缩,从而缓和对升降体的冲击。
[0032] 在缓冲器1收缩后,当升降体向上方离开时,工作油从最上级的柱塞4内流出,同时各柱塞3、4借助于各复位弹簧5、6的作用力分别向上方移位。由此,缓冲器1向上方伸长,并自动地复原至通常时的状态。
[0033] 在这样的电梯缓冲器1中,多个复位弹簧5、6并列地配置于底板7上,所述多个复位弹簧5、6分别对各柱塞3、4向从基座气缸2的底板7向上方离开的方向施力,因此,能够使缓冲器1完全收缩时的各复位弹簧5、6各自的高度基准都为共同的底板7。由此,能够防止缓冲器1完全收缩的情况下各柱塞3、4向上方的凸出量因夹设了各复位弹簧5、6而增大至必要以上。因而,能够在确保了各柱塞3、4的预定的行程的情况下缩短各柱塞3、4的长度,能够实现缓冲器1整体的高度尺寸的缩短。由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并且也能够使缓冲器1的制造、设置变得容易。此外,还能够实现井道的高度尺寸的缩短。
[0034] 实施方式2
[0035]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缓冲器的剖视图。此外,图4是示出图3中的电梯缓冲器收缩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中,在最下级的柱塞3的上端部设有止动件21。止动件21是设于最下级的柱塞3的外周部的台阶部。通过止动件21相对于接触部件
10的卡合,限制了最下级的柱塞3相对于气缸部8向下方(靠近底部的方向)的移位。
[0036] 在最上级的柱塞4的上端部设有止动件22。止动件22是设于最上级的柱塞4的外周部的台阶部。通过止动件22相对于接触部件11的卡合,限制了最上级的柱塞4相对于最下级的柱塞3向下方的移位。
[0037] 因此,通过各柱塞3、4在止动件21、22的作用下从气缸部8依次卡合,限制了各柱塞3、4向靠近底板7的方向的移位(图4)。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0038] 在这样的电梯缓冲器1中,止动件21、22设于各柱塞3、4,通过各柱塞3、4在止动件21、22的作用下从气缸部8依次卡合,限制了各柱塞3、4向靠近底板7的方向的移位,因此,能够防止各柱塞3、4无限制地接近底板7。因而,即使是在各复位弹簧5、6通过各柱塞3、4的移位而被压缩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各复位弹簧5、6的弹簧丝完全地紧贴。由此,能够抑制各复位弹簧5、6的弹簧丝的扭转应力增大,能够防止各复位弹簧5、6的弹簧特性受损。
[0039] 实施方式3
[0040]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缓冲器的剖视图。此外,图6是示出图5中的电梯缓冲器收缩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中,在底板7上设有分别限制各柱塞3、4向靠近底板7的方向的移位的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止动件31、32。止动件31通过与最下级的柱塞3抵接来限制最下级的柱塞3的移位。止动件32通过与最上级的柱塞4抵接来限制最上级的柱塞4的移位。
[0041] 各止动件31、32配置于气缸部8内。此外,各止动件31、32沿各复位弹簧5、6配置。在本例中,止动件31是沿着复位弹簧5的内周的筒状部件,止动件32是沿着复位弹簧6的内周的筒状部件。止动件31的高度比止动件32的高度低。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0042] 在这样的电梯缓冲器1中,在底板7设置有分别限制各柱塞3、4向靠近底板7的方向的移位的多个止动件31、32,各止动件31、32沿各复位弹簧5、6配置,因此,能够防止各柱塞3、4无限制地接近底板7,能够避免各复位弹簧5、6的弹簧丝完全地紧贴。由此,能够防止各复位弹簧5、6的弹簧特性受损。此外,由于各复位弹簧5、6在各止动件31、32的引导下伸缩,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各复位弹簧5、6的伸缩动作。另外,由于能够防止各柱塞3、4的重量的增加,因此还能够防止各复位弹簧5、6的大形化。
[0043]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各复位弹簧5、6配置于气缸部8内,但也可以将各复位弹簧5、6配置于气缸部8外。在该情况下,在各柱塞3、4的上端部分别设置承受各复位弹簧5、6的作用力的弹簧承托部。
[0044]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从气缸部8向上方依次连接的柱塞的个数为两个,然而也可以将三个以上的柱塞从气缸部8向上方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依次连接。在该情况下,在底板7上并列地配置与柱塞的个数相同数量的复位弹簧。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