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插秧装置

一种插秧装置失效专利 实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插秧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插秧装置的一般结构主要包括旋转箱与栽植臂,配合插秧机使用,能够实现取秧与插秧功能。如公开号为CN105830604B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插秧机分插机构,包括齿轮盒、太阳轮、两个中间轮、两个行星轮、两个花键法兰轴、两个插植头、驱动臂;齿轮盒为哑铃形对称结构;太阳轮通过轴承支承在齿轮盒的中心;两个中间轮通过销轴对称支承载太阳轮的左右两侧;花键法兰轴通过轴承支承在行星轮的外侧;行星轮固定在花键法兰轴上;行星轮和太阳轮的齿廓均相同;花键法兰轴和齿轮盒之间安装有齿侧间隙消除机构;插植头安装在花键法兰轴上;两个插植头通过驱动臂连接。随着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有机稻米的需求逐渐增加,覆膜栽培水稻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有机水稻种植技术,但现有插秧装置在覆膜后的田地中作业时,由于缺少膜上开孔功能,导致秧针携带秧苗直接顶破地膜的现象,从而增加了秧苗根系受到的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秧装置,能够实现取秧、膜上开孔以及插秧功能,解决现有插秧装置没有膜上开孔功能的技术问题。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插秧装置,具有两个相同的栽植臂(1)与一个旋转箱(2),所述的两个相同的栽植臂(1)各自的栽植臂壳体(101)分别与上行星轮(201)、下行星轮(205)固连,其中,栽植臂壳体(101)与上行星轮(201)固连的栽植臂(1),其内部的推刀摆杆(105)与上推刀凸轮(209) 接触,推秧摆杆(107)与上推秧凸轮(210)接触;栽植臂壳体(101)与下行星轮(205)固连的栽植臂(1),其内部的推刀摆杆(105)与下推刀凸轮(206)接触,推秧摆杆(107)与下推秧凸轮(207) 接触。
[0006] 所述的栽植臂(1)包括:栽植臂壳体(101)、秧针(102)、推秧杆(103)、推刀(104)、推刀摆杆(105)、推秧摆杆(107)、推刀弹簧(106)、推秧弹簧(108)、推秧连杆(109)、推刀连杆(110);秧针(102)固定安装在栽植臂壳体(101)上;推秧杆(103)穿过栽植臂壳体(101)前侧,构成移动副;推刀(104)穿过栽植臂壳体(101)前侧,构成移动副;推刀摆杆(105)位于栽植臂壳体(101)内部,并与栽植臂壳体(101)铰接;推秧摆杆(107)位于栽植臂壳体(101)内部,并与栽植臂壳体(101)铰接;推刀连杆(110)一端与推刀摆杆(105)铰接,推刀连杆(110)另一端与推刀(104)铰接;推秧连杆(109)一端与推秧摆杆(107)铰接,推秧连杆(109)另一端与推秧杆(103)铰接;推刀弹簧(106)一端与推刀摆杆(105)固连,推刀弹簧(106)另一端与栽植臂壳体(101)固连;推秧弹簧(108)一端与推秧摆杆(107)固连,推秧弹簧(108)另一端与栽植臂壳体(101)固连。
[0007] 所述的旋转箱(2)包括:上行星轮(201)、上中间轮(202)、太阳轮(203)、下中间轮 (204)、下行星轮(205)、下推刀凸轮(206)、下推秧凸轮(207)、上推刀凸轮(209)、上推秧凸轮(210)、旋转箱壳体(208);上行星轮(201)、上中间轮(202)、太阳轮(203)、下中间轮(204)、下行星轮(205)位于旋转箱壳体(208)内部,并分别与旋转箱壳体(208)铰接,上行星轮(201) 与上中间轮(202)啮合,上中间轮(202)与太阳轮(203)啮合,太阳轮(203)与下中间轮(204) 啮合,下中间轮(204)与下行星轮(205)啮合;下推刀凸轮(206)、下推秧凸轮(207)、上推刀凸轮(209)、上推秧凸轮(210)位于旋转箱壳体(208)外部,并分别与旋转箱壳体(208)固连;下推刀凸轮(206)、下推秧凸轮(207)的基圆圆心与下行星轮(205)的回转中心同轴;上推刀凸轮(209)、上推秧凸轮(210)的基圆圆心与上行星轮(201)的回转中心同轴。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一种插秧装置具有取秧、膜上开孔与插秧功能,在覆膜后的田地中作业时,能够在地膜上先开孔,再插秧,并使开孔位置与插秧位置相同,避免秧针携带秧苗直接顶破地膜的现象发生,从而减轻秧苗根系受到的损伤。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14]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栽植臂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栽植臂壳体101由栽植臂主壳体10101、栽植臂后盖10102与轴10103组成,栽植臂后盖10102覆盖栽植臂主壳体10101的敞口,进行固定安装,轴10103固定安装在栽植臂主壳体10101上;秧针102固定安装在栽植臂主壳体10101上;推秧杆103穿过栽植臂主壳体10101前侧,组成移动副;推刀104穿过栽植臂主壳体10101前侧,组成移动副;摆杆105与摆杆107分别套于轴10103 上,与栽植臂主壳体10101实现铰接;连杆110一端与摆杆105铰接,连杆110另一端与推刀104铰接;连杆109一端与摆杆107铰接,连杆109另一端与推秧杆103铰接;弹簧106 一端与摆杆105固连,弹簧106另一端与栽植臂后盖10102固连;弹簧108一端与摆杆107 固连,弹簧108另一端与栽植臂后盖10102固连。
[0015]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箱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旋转箱壳体208由旋转箱主壳体20801、旋转箱盖20802、轴20803、轴20804、轴20805与轴20806组成,轴20803、轴20804、轴20805、轴20806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旋转箱主壳体20801内侧,旋转箱盖 20802覆盖旋转箱主壳体20801的敞口,进行固定安装;行星轮201由行星轮20101与空心轴20102组成,行星轮20101套在空心轴20102一端,进行固定安装;行星轮205由行星轮 20501与空心轴20502组成,行星轮20501套在空心轴20502一端,进行固定安装;轴承212 外圈与旋转箱主壳体20801过盈配合;轴20803穿过旋转箱盖20802,凸轮209、凸轮210固定安装在轴
20803露在旋转箱壳体208外的部分;轴20806穿过旋转箱盖20802,凸轮206、凸轮207固定安装在轴20806露在旋转箱壳体208外的部分;行星轮20101、中间轮202、太阳轮203、中间轮
204、行星轮20501为相同规格的偏心圆齿轮;轴承211外圈与空心轴20102 过盈配合,轴承
211内圈与轴20803过盈配合;中间轮202套在轴20804上,能够相对转动;太阳轮203与轴承
212内圈过盈配合;中间轮204套在轴20805上,能够相对转动;轴承213 外圈与空心轴20502过盈配合,轴承213内圈与轴20806过盈配;行星轮20101与中间轮202 啮合,中间轮202与太阳轮203啮合,太阳轮203与中间轮204啮合,中间轮204与行星轮 20501啮合;行星轮201、中间轮202、太阳轮203、中间轮204、行星轮205的回转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上,行星轮201与行星轮205的回转中心位置关于太阳轮203的回转中心对称,中间轮202与中间轮204的回转中心位置关于太阳轮203的回转中心对称;行星轮20101、中间轮202、太阳轮203、中间轮204、行星轮20501均位于旋转箱壳体208内部。
[0016] 空心轴20502穿过旋转箱盖20802,空心轴20502露在旋转箱壳体208外的一端与第一个栽植臂1的栽植臂主壳体10101固连;轴20806露在旋转箱壳体208外的部分穿过第一个栽植臂1的栽植臂主壳体10101,位于第一个栽植臂1的栽植臂壳体101内部;凸轮206 与第一个栽植臂1的摆杆105的尖顶接触,凸轮207与第一个栽植臂1的摆杆107的尖顶接触。
[0017] 空心轴20102穿过旋转箱盖20802,空心轴20102露在旋转箱壳体208外的一端与第二个栽植臂1的栽植臂主壳体10101固连;轴20803露在旋转箱壳体208外的部分穿过第二个栽植臂1的栽植臂主壳体10101,位于第二个栽植臂1的栽植臂壳体101内部;凸轮209 与第二个栽植臂1的摆杆105的尖顶接触,凸轮210与第二个栽植臂1的摆杆107的尖顶接触。
[0018] 使用时,将太阳轮203与插秧机固连,驱动旋转箱壳体208转动。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技术
王宇发明人的其他相关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