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具有多段压针密度的织针和含有三针踵挺针片的辅针组合

具有多段压针密度的织针和含有三针踵挺针片的辅针组合失效专利 发明

技术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机械,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多段压针密度的织针和含 有三针踵挺针片的辅针组合。 背景技术 本发明申请人前不久申请的名称为:具有两段以上压针密度的织针与辅针 组合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510040998.9),提出了在针床针槽内一种新的 织针与辅针组合,其中辅针包括顶针片、挺针片、花型片和选针片,并在挺针 片或织针的下侧设置支承部,利用选针片对顶针片的位置进行控制,使顶针片 与挺针片或织针上的支承部产生不同的位置关系,以使挺针片产生不同部位的 弯曲变形,导致挺针片上的前、后针踵相对针槽产生不同的位置关系:前、后 针踵全沉入出针槽,或前、后针踵全露出针槽,或后针踵沉入针槽,前针踵露 出针槽,再通过上压针三角和压针三角分别对前后针踵进行控制来实现二段以 上的压针密度(即压针深度)。这种织针和辅针组合解决了现有编织横机在编 织同一行线圈时不能实现两段以上压针密度的技术问题,使编织的组织花样更 多。但因进行编织的织针所对应的挺针片,其前针踵受上压针三角控制,其后 针踵受压针三角控制,因受结构上的限制,上压针三角的压针深度小于压针三 角的压针深度,否则就会出现运动干涉,这就使织物设计和编织受到一定的限 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这样一种具有多段压针密度的织针和含有三针踵挺 针片的辅针组合,使其在编织同一行线圈时,压针针密度可随意变化,从而使 编织横机能编织更多的组织,并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它置于针床上的针槽内,包括织针和由挺针片、花型片、选针片和顶针片 组成的辅针或由挺针片、花型片、选针片、顶针片和连接片组成的辅针,织针 与挺针片连接或通过连接片与挺针片连接,织针或连接片上设有支承部,所述 织针置于针槽前侧,顶针片置于针槽的底部,挺针片置于顶针片上侧花型片下 侧,花型片尾端抵在顶针片后部,选针片置于花型片上侧,其上的选针片下片 踵可推抵顶针片后端,继而推动花型片自B位置移动至H位置或A位置,其中 所述挺针片上设有三个针踵:前针踵、中针踵和后针踵,前针踵在针槽内,中 针踵、后针踵露出针槽;花型片在B位置时,织针上的支承部处于顶针片的前 侧,挺针片受压弹性弯曲变形时,中针踵和后针踵沉入针槽,其时,上述三针 踵都在针槽内;花型片在A位置时,连接片或织针上的支承部支承在顶针片 上,挺针片受压弹性弯曲变形时,后针踵沉入针槽,前针踵升出针槽,其时, 前针踵和中针踵在针槽外,后针踵在针槽内。 所述挺针片上设有一弹性杆,在其上侧置有所述的前针踵、中针踵和后针 踵,在其下侧置有嵌接部,前针踵低于中针踵和后针踵,嵌接部设置在前针踵 与中针踵之间的位置上。 织针与所述挺针片连接的织针上设有两端杆:上侧的弹性杆和下侧的支承 杆,弹性杆的后端置有支承部和嵌接槽,织针通过其上的嵌接槽与所述挺针片 的嵌接部嵌接。 织针通过连接片与挺针片连接的织针上设有一刚性杆,杆上设有嵌接槽, 织针与连接片通过对应的嵌接槽和嵌接部实现嵌接,连接片下侧置有支承部, 在支承部上侧设有嵌接槽,连接片与所述挺针片通过对应的嵌接槽和嵌接部实 现嵌接。 织针与挺针片连接的织针上设有一端杆,杆上置有支承部和嵌接槽,织针 与所述挺针片通过对应的嵌接槽和嵌接部实现嵌接。 所述挺针片上的嵌接部是双侧圆弧平底形状的凸部,所述织针或连接片上 的对应嵌接槽是双圆弧拱底状的凹槽,所述嵌接部下侧的平底与所述嵌接槽的 拱底相切,嵌接部能以相切处为转动支点在嵌接槽内转动。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编织同一行线圈时,可以实现多段压针密度,且密度 可以随意变化,从而使包含本发明装置的编织横机能编织出更多的织组织,并 能更好地实现各种编织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I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B位时的工作状态图 图4是图1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A位置挺针片未受压制时的工作状态图 图5是图1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A位置挺针片受到压制时时的工作状态图 图6是机头在针床上运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进行移圈编织时对应两织针相互位置关系图 图8是移圈织针所对应挺针片受对应控三角控制的示意图 图9是接圈织针所对应挺针片受对应控三角控制的示意图 图10是挺针片上的前、中、后针踵分别受对应控三角控制的示意图 图11是织针通过连接片与挺针片连接的本发明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B位置时的非工作状态图 图13是图11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A位置挺针片未受压制时的工作状态图 图14是图11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A位置挺针片受到压制时时的工作状态 图 图15是另一种织针结构的本发明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B位时的工作状态图 图17是图15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A位置挺针片未受压制时的工作状态图 图18是图15所示结构中花型片在A位置挺针片受到压制时时的工作状态 图 图中,1、1′、1″、49、55是织针,2是挺针片,3是花型片,4是选针 片,5是顶针,6是选针片下片踵,7是选针片前片踵,8是选针片后片踵,9是 选针齿,10是挺针片前针踵,11是挺针片后针踵,12是挺针片中针踵,13是 花型片踵,14是活动压板,15是针槽,16是针板,17是选针摆片,18、54是 嵌接部,19是成圈三角,20是压针三角,21眉毛三角,22、52是嵌接槽,23 上压针三角,24是机头,25是针床,26是固定压板,27是织针上的弹性杆, 28是支承部,31是挺针片上的弹性杆,41是选针起针三角,42是选针导向 三角,43挺针片尾部,45起针三角,46是移圈三角,47是移圈拦针三角,48 是接圈三角,50是连接片,51是连接片上的弹性杆,53是织针上的刚性杆。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图1、图6在针床25上的每一针槽15内置有织针1和由挺针片2、 花型片3、选针片4、顶针片5组成的辅针,织针1置于在针槽15的前侧,通 过其上的嵌接槽22与挺针片2上的嵌接部18嵌接实现两者的连接,顶针片5 置于针槽15的底部,挺针片2置于顶针片5的上侧花型片3的下侧,花型片3 的尾端抵在顶针片5的后部,选针片4置于花型片3的上侧,其上的选针片下 片踵可推抵顶针片后端,继而推动花型片自B位置移动至H位置或A位置。图 1所示的是本发明中的花型片位于B位置时的非工作状态。 挺针片2上有一易产生弹性弯曲变形的弹性杆31,在其前部上侧置有三 个针踵:前针踵10、中针踵12和后针踵11,在前、后针踵之间的弹性杆31下 侧设置一嵌接部18,嵌接部18是双侧圆弧平底形状的凸部,它嵌接在织针1 上,双侧圆弧平底形状的嵌接部18嵌接在嵌接槽22内。从而使织针1与挺针 片2相互连接。嵌接部18下侧的平底与嵌接槽22下侧的拱底呈相切关系的接 触,清参见图2。这种嵌接连接结构使得织针1与挺针2两者之间即能相互转动 由不易脱开连接。嵌接槽22设计在由织针1后部引伸出的二端杆之一的弹性杆 31的后端,弹性杆31在织针1后部的上侧,下侧的支承杆置于针槽15的前侧 底部。 花型片2在B位置时,织针1上的支承部28处于顶针片5的前侧,挺针片 2在受到花型片3压制时,其前侧的嵌接部18通过织针上的嵌接槽22向下压制 织针的支承部28,因织针后部连接支承部的弹性杆27是极易变形的,支承部受 压向下移动时,弹性杆27随之向下产生弯曲变形,直至支承部28着落在针槽 15的底部,最终挺针片2以嵌接部18和尾部43为支承点产生压弹性弯曲变形, 弯曲变形产生的挠度主要在两支承点之间,这使得处在变形区的中针踵12和后 针踵11因变形而都沉入针槽15内,此时前、中、后三针踵都在针槽15内。处 于支承部前侧的弹性杆31基本未产生变形,请参见图3。 花型片3在A位置,织针1上的支承部28支承在顶针片5上,挺针片2 在未受花型片3压制时,其上的中针踵和后针踵露出针槽,前针踵与针槽口齐 平或略低于针槽口,请参见图4。当受到花型片3压制时,同上理,通过其上嵌 接部18和织针上的嵌接槽22传递给织针1,因织针支承部28受到顶针片5的 支承,使织针上的弹性杆27未有带动支承部28向下变形的空间,最终挺针片2 亦以嵌接部18和尾部43为支承点产生压弹性弯曲变形,但弯曲挠度的分布与 上述花型片在B位置时不一样,不但在弹性杆31的两支承点之间产生一向下的 弯曲挠度,而且在嵌接部前侧产生一向上的弯曲挠度,这样使挺针2的后针踵 11沉入针槽,前针踵10升出针槽和中针踵12一起露在针槽口外,请参见图5。 在成圈编织时,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控制织针运动的三角机构固定在机头24上,三角机构对运动所至的针槽先 要进行选针,对于参加成圈编织(进行正常编织)的织针1,其对应的选针摆片 17相对于对应选针片4处于下位(图1中虚线位置),不与选针片4上的选针 齿9接触,该选针齿9和选针片4上的前、后针踵7、8露出针槽15。机头24 在针床25上往复运动,请参见图6。当其上的选针导向三角42运动到该选针片 时,选针片4被该选针导向三角42的斜面抵推向上,其上的下片踵6推动顶针 片5,继而推动花型片3至H位置。此时,挺针片2的前后针踵10、11都露出 针槽15,挺针片后针踵11在眉毛三角21、成圈三角19、压针三角20抵推控制 下,带动织针1完成退圈、垫纱、闭口、套纱、脱圈、弯纱、成圈的编织一线 圈动作周期。在此过程中挺针中针踵12一直不起作用,编织线圈的大小即压针 密度是由压针三角20控制(可参见图8、或图9、或图10),在编织同一行线时, 压针三角20斜面的长度是固定的,即只有一种压针密度,因此每一行线圈的大 小是一样的。 移圈编织是将一线圈从针床一侧的一织针(1′)转移到针床另一侧对应的 一织针(1″)上,被移线圈所在织针出高针,接受线圈的织针出低针,请参见 图7,本发明进行移圈编织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在针床25一侧要进行移圈的织针1′其所对应的花型片的花型片踵13在H 位置(请参见图8),所对应挺针片2的后针踵11先被起针三角45抵推向上到 达M位后,中针踵12正好被推至移圈三角46斜面的低端处,进入移圈三角46 和移圈拦针三角47所组成的轨道,并被移圈三角46继续向上推抵使织针1′处 于高位,在该轨道中挺针片2继续推动织针1′完成移圈出高针的运动。 在针床25一另侧要进行接圈的织针1″其所对应的花型片的花型片踵13在 A位置(请参见图9),所对应挺针片2的后针踵11相对运动到三角机构上的N 位置时,花型片的花型片踵13被活动压板14压入针槽1 5内,花型片3将这一 压制传递到挺针片2上,使其向下弯曲变形,其上的后针踵11沉入针槽。挺针 片继续相对运动至三角机构上的0处,花型片上的花型片踵13过了活动压板 14,对挺针片2的压制消除,其后针踵11弹出并沿接圈三角48的斜面被推抵 形成低针,挺针片2继续相对运动,其上的中针踵12处于移圈三角46的下部 斜面54的高端处,受该移圈三角46的推低,挺针片2向下移动并使其后针踵 11进入压针三角20的通道形成接圈低针的走针轨。 在同一行相邻线圈需要不同压针密度时,本发明组合的工作过程是这样 的: 对于同一行中编织正常密度线圈的织针其成圈过程与上述的成圈编织相 同,对应花型片的花型片踵在H位,对应挺针片的后针踵走由眉毛三角、成圈 三角、压针三角形成的走针轨道,带动织针完成成圈动作。 对于同一行中编织非正常密度线圈的织针其所对应的选针片被选针器中的 选针摆片一一选中,它们将再沿选针导向三角42上升(请参见图10),同时推 动顶针片5,使顶针5的前端置于挺针片2上的支承部28的下侧,并使花型片 3进入A位置。开始的编织与上述的成圈编织相同,相应挺针片2的后针踵11 在由眉毛三角21、成圈三角19、压针三角20组成的走针轨道内作相对移动, 带动织针1完成退圈、垫纱、闭口、套纱、脱圈、弯纱动作。机头24继续前 移,使挺针片2的后针踵11快要受到压针三角20的推抵时,活动压板14在电 磁铁作用下将位于A位置的花型片3压下,花型片3又将挺针片2向针槽15里 压,挺针片2以其尾部43和嵌接部为支承点产生弹性弯曲变形,其上的后片踵 沉入所述针槽,原在针槽内的前针踵10则翘起露在针槽外,请再参见图5。机头 的继续前行,挺针片2的前针踵10接触到上压针三角23,挺针片2沿着上压针 三角23移动,带动织针完成成圈动作,形成一较大(也可比正常线圈小)的线 圈。 织针不参与编织时,本发明组合是这样工作的: 对于不参与编织的织针,三角机构中的选针器的选针摆片压在对应的选针 齿9上,使选针片4被压入针槽,其上的前、后针踵7、8不露出针槽。其对应 花型片3处于B位置,按前面所述,花型片3向下压挺针片2,使挺针上的中、 后针踵12、11被压入针槽15内,此时,三针踵都不露出针槽。这样,挺针片2 不能沿上述控制三角所形成的轨道移动,织针1不动作,不能参与编织。 本发明组合中织针与挺针片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片50来连接,参见图11。织 针49上有一刚性杆53,其上设置有单侧圆弧拱底形状的嵌接槽52。连接片50 上有一弹性杆51,它的前端设有单圆弧嵌接部54,它的后端设有支承部28,在 支承部28上侧设有嵌接槽22,嵌接槽22是双圆弧拱底形状的凹槽。连接片50 和织针49通过单圆弧嵌接部54和单圆弧拱底嵌接槽52实现嵌接,挺针片2和 连接片50通过双圆弧嵌接部18和双圆弧拱底嵌接槽22实现嵌接,图11所示 的是该种组合中花型片3在B位置的非工作状态。 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花型片3在B位置,连接片50的支承部28处于顶 针片5的前侧位置,当挺针片2受到花型片的推抵,挺针片2的弹性杆31向下 弯曲变形,同前例,中针踵11和后针踵12因弹性杆31弯曲变形而沉入针槽15 请参见图12,这样三针踵都在针槽15内。挺针片2将受到的压制传递到连接片 50上,使单侧圆弧平底嵌接部54与单侧圆弧拱底嵌接槽52的以其接触点为转 动支点产生相对进行转动,从而挺针片2和连接片50也将产生相对转动,而它 们之间的单侧圆弧嵌接结构保证了在相互转动的同时不易脱开连接。 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花型片3在A位置,连接片50的支承部28支承在 顶针片5上,挺针片2在未受花型片3压制时,其上的中针踵和后针踵露出针 槽,前针踵与针槽口齐平或略低于针槽口,请参见图13。当受到花型片3压制 时,同前例,其上的弹性杆31因弯曲变形使后针踵11沉入针槽,前针踵10升 出针槽和中针踵12一起露在针槽口外,请参见图14。 本发明中的织针还可以做成图15中所示的结构,图15表示的是花型片3 在B位置的非工作状态。图中的织针55后部为一单端杆,其上设置有是支承部 28,支承部28上侧设有嵌接槽22,挺针片下侧的嵌接部18嵌接在嵌接槽22内。 花型片3在B位置,织针55的支承部28处于顶针片5的前侧位置,当挺针片2 受到花型片3的推抵时,挺针片2的弹性杆31向下弯曲变形,推动织针55以 其前侧与针槽15的接触点为支承点向下转动,请参见图16。花型片3在A位 置,织针55上的支承部28支承在顶针片5上,挺针片2在未受花型片3压制 时,其上的中针踵和后针踵露出针槽,前针踵与针槽口齐平或略低于针槽口, 请参见图17。当受到花型片3压制时,同前例,其上的弹性杆31因弯曲变形使 后针踵11沉入针槽,前针踵10升出针槽和中针踵12一起露在针槽口外,请参 见图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