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电缆耐压性能检测设备

一种电缆耐压性能检测设备公开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缆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提出了一种电缆耐压性能检测设备。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电缆是一种用于传输电能或信号的导线,通常由一根或多根导体(如铜或铝)组成,并被绝缘材料包裹,在特定环境下,例如飞机、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中的电缆可能会受到振动、弯曲和挤压。在挤压力的作用下电缆的导体(通常是铜或铝)易被压扁,而导体形状改变可能会改变电流的路径,易造成电缆的电压降增大,继而影响导电性能,尤其是在长距离传输或高电阻情况下,易对电缆的电压输送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并且电缆受到的压扁长度不同,对电缆的电压输送力能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现在亟需一种电缆耐压性能检测设备,全面评估电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机械力时的耐压性能和电气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5]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6] 参阅图1和图2,一种电缆耐压性能检测设备,包括:基座1,基座1的顶部安装有竖直横截面为凹形的固定座2,固定座2的外侧壁通过多个支撑腿3安装有位于固定座2上方的圆形的承托座4,承托座4竖直截面为凹形且中部开设有圆通孔,支撑腿3为空芯结构(连接导线可以从支撑腿3内穿过,图中未出示支撑腿3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所述基座1的顶部安装有对电缆10进行挤压的下压形变机构5。
[0037] 参阅图1与图2,所述固定座2的顶部开设有环形凹槽6,环形凹槽6内安装有端部夹固通电机构7,承托座4上安装有端部夹固耐压检测机构8,电缆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端部夹固通电机构7与端部夹固耐压检测机构8上,且电缆10穿过圆通孔后呈倒L形,承托座4上安装有分别对沿承托座4周向排布的多个电缆10水平段进行限位的限位组9。
[0038] 承托座4的侧壁设置有均匀排布的电压检测仪(如电压表、示波器、数字多用表等),端部夹固通电机构7与端部夹固耐压检测机构8相配合将电缆10的两端分别进行固定以及与电源、负载串联连通,避免电缆10的两端直接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造成短路,此时电压检测仪与电缆10的两端进行并联,检测电缆10输送电压的状态,每根电缆10的两端均串联有单独的电源、负载,以及并联单独的电压检测仪,当下压形变机构5对电缆10施加压力将电缆10压扁时,通过电压检测仪查看压扁后的电缆10输送电压是否受到影响。同时对多根电缆10进行检测,获取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39] 参阅图1和图9,所述限位组9包括圆通孔顶部开设的凹槽,凹槽内转动连接有限位轮91,承托座4上安装有与限位轮91一一对应的卡线座90,限位轮91用于对电缆10的折弯处进行承托,限位轮91与卡线座90相配合从而对电缆10进行限位,避免在对电缆10进行挤压变形时,电缆10发生移动而影响检测准确性。
[0040] 参阅图1、图2、图8与图9,所述端部夹固通电机构7包括固定座2内环面安装的沿其周向均匀排布的通电导线,环形凹槽6靠近通电导线的侧壁安装有与通电导线一一对应且与通电导线相连接的金属夹持片70,环形凹槽6的另一侧壁连接有沿其径向滑动且与金属夹持片70一一对应的抵杆71,抵杆71为绝缘材质,抵杆71上安装有与金属夹持片70相对应的金属抵压片72,金属抵压片72呈匚形结构,环形凹槽6的侧壁开设有与金属抵压片72插接配合的插放槽,固定座2上安装有驱动多个抵杆71带动金属抵压片72向金属夹持片70移动将电缆10端部夹持的夹持驱动组74。
[0041] 将电缆10端部裸露的导体插入金属夹持片70与相对应的金属抵压片72之间,金属抵压片72在夹持驱动组74的弹力抵推作用下对导体进行预夹持以及限位,当多根电缆10的端部全部通过金属夹持片70与相对应的金属抵压片72夹持限位之后,再通过夹持驱动组74将抵杆71压紧,从而使得金属抵压片72将电缆10导体抵压固定在金属夹持片70上,夹持驱动组74与抵杆71相配合,实现对多根电缆10端部的统一夹固锁定,提高了电缆10端部固定的便捷性。
[0042] 参阅图2、图8与图9,所述夹持驱动组74包括固定座2内开设的直径大于环形凹槽6且同心的安装槽740,抵杆71贯穿安装槽740后与安装槽740内壁之间连接有套设在抵杆71上的抵压弹簧741,抵杆71上还安装有带动其向远离金属夹持片70方向移动的拨动组件,抵杆71穿入安装槽740后滚动连接有滚珠,安装槽740内转动连接有旋转环742,旋转环742的内环面安装有与抵杆71一一对应的楔块743,固定座2上安装有驱动旋转环742转动以及将旋转环742锁定的旋转锁定组件。
[0043] 参阅图2、图8与图9,所述旋转锁定组件包括安装在固定座2外壁且与安装槽740连通的补充罩750,补充罩750上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有锁定螺杆751,补充罩750内转动连接有与锁定螺杆751通过花键配合的方式相连接的齿轮,旋转环742的外环面安装有与齿轮啮合传动的齿圈。
[0044] 在插放电缆10的导体时,先通过拨动组件拉动抵杆71带动金属抵压片72向远离金属夹持片70的方向移动,使得金属抵压片72与金属夹持片70之间的距离增大,然后将电缆10端部的导体插入二者之间,然后松开拨动组件,使得抵杆71在抵压弹簧741的弹力推动作用下带动金属抵压片72将电缆10的导体抵压在金属夹持片70上,当多根电缆10的端部均预固定之后,转动锁定螺杆751,锁定螺杆751通过其与补充罩750的螺纹配合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齿轮旋转并沿着齿轮轴向进行移动,齿轮和齿圈始终啮合,齿轮在转动过程中通过其与齿圈的啮合传动带动旋转环742转动,旋转环742带动楔块743在旋转时楔块743与抵杆71上的滚珠抵紧,从而实现对多个抵杆71以及金属抵压片72的统一抵压锁定,大大提高了电缆10导体固定的便捷性。
[0045] 参阅图2与图9,所述拨动组件包括安装槽740顶部开设的与抵杆71相对应的腰形槽,抵杆71的顶部安装有贯穿腰形槽的拨杆,通过拨杆拉动抵杆71带动金属抵压片72向远离金属夹持片70的方向移动,使得金属抵压片72与金属夹持片70之间的距离增大,以便于将电缆10端部的导体插入二者之间。
[0046] 参阅图1、图9与图10,所述端部夹固耐压检测机构8包括承托座4竖直段上开设的环形腔80,承托座4的竖直段内壁开设有沿其周向均匀排布且与环形腔80连通的插孔81,环形腔80的底部安装有沿其周向均匀排布通电夹片82,通电夹片82的底部也安装有通电导线,承托座4的顶部安装有沿其周向均匀排布且上下滑动穿入环形腔80内的拉杆83,拉杆83的下端安装有金属夹片84,金属夹片84与环形腔80顶部之间安装有套设在拉杆83上的下压弹簧85,环形腔80内还安装有对多个金属夹片84进行抵压的抵压组86。
[0047] 参阅图1、图9与图10,所述抵压组86包括通过升降驱动源上下滑动连接在环形腔80内的升降环860,升降环860的内环面安装有与金属夹片84一一对应的抵压条861,抵压条
861为绝缘材质。
[0048] 通过拉杆83带动与其相连接的金属夹片84向上移动,下压弹簧85收缩,然后将电缆10其中一端的导体插入插孔81,电缆10的导体通过插孔81后进入金属夹片84与通电夹片82之间,之后松开拉杆83,使得金属夹片84在下压弹簧85的弹力作用下对电缆10的端部进行预夹持,当多根电缆10的端部均夹持在相对应的金属夹片84与通电夹片82之间后,通过升降驱动源(如电动滑块)带动升降环860向下移动,升降环860通过抵压条861将金属夹片
84以及电缆10的导体压紧,从而实现对多根电缆10的端部统一压固,进一步提高了电缆10固定的便捷性。
[0049] 特别说明:通电夹片82下端连接的通电导线与金属夹持片70相连接的通电导线中,其中一个通电导线与电源的其中一极直接相连接,另一个通电导线与负载相连接,负载与电源的另一极相连接,电压检测仪并连在电缆10的两端。
[0050] 参阅图1、图3、图5与图7,所述下压形变机构5包括安装在基座1顶部的支撑架50,支撑架50上安装有抵压驱动源(如液压缸),抵压驱动源的伸缩端安装有呈T形的抵推座51,抵推座51的竖直段下端安装有呈直径向下逐渐增大且为空腔结构的锥形座52,锥形座52的外壁安装有沿其周向均匀排布的下压条53,下压条53远离锥形座52的一端与抵推座51竖直段之间安装有斜杆54,下压条53、斜杆54与锥形座52、抵推座51竖直段形成三角形结构,下压条53的下端面安装有与限位组9一一对应抵压块55。
[0051] 当多个电缆10均卡固通电之后,通过抵压驱动源带动抵推座51以及下压条53向下移动,下压条53通过抵压块55将电缆10抵压在承托座4上并将电缆10压扁,而下压条53、斜杆54与锥形座52、抵推座51竖直段形成的稳定三角形结构,使得每个下压条53与抵压块55对其下方电缆10施加的压力均相同,提高了多根电缆10受压的一致性,使得每根电缆10在相同压力作用下进行检测,进而提高电缆10耐压性能检测的准确性。
[0052] 参阅图1、图3与图4,多个下压条53的下端面共同可拆卸连接有多个抵压面补充组56,抵压面补充组56与抵压块55相配合用于调节对电缆10的挤压长度,实现在不同挤压变形长度下对电缆10输送的电压进行检测,为电缆10的耐压性能检测提供多组检测数据,进一步提高电缆10耐压性能检测的准确性;锥形座52上安装有对抵压面补充组56和下压条53之间进行安装锁定的统一锁定组57,并以此提高对电缆10压扁长度调节固定的便捷性。
[0053] 参阅图1、图3、图4、图5、图6与图7,所述抵压面补充组56包括环形架560,环形架560的下端面也安装有沿其周向均匀排布的抵压块55,下压条53的下端面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均匀排布的弧形卡槽561,多个下压条53上相对应的弧形卡槽561相配合用于收纳环形架560,沿下压条53长度分布且相邻的两个抵压块55之间通过锁定组件插接配合;多个抵压面补充组56中除环形架560直径不同之外,其余结构均相同。
[0054] 参阅图1、图3、图4、图5、图6与图7,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除下压条53上的抵压块55之外,其余抵压块55沿其长度方向排布的两侧均安装的卡座580与卡条581,下压条53上的抵压块55沿其长度方向排布的两侧均安装有卡座580,沿下压条53长度分布且相邻的两个抵压块55中的一个抵压块55上的卡条581与另一个抵压块55上的卡座580卡接配合。
[0055] 根据在检测时需要模拟多种的电缆10压扁长度时,从内向外依次增加抵压面补充组56,多个抵压面补充组56上的环形架560的直径从内向外依次增大,在安装抵压面补充组56时,将环形架560卡在多个下压条53上相对应的弧形卡槽561内,同时沿下压条53长度分布且相邻的两个抵压块55上相对应的卡座580与卡条581相对,以便于环形架560与相对应弧形卡槽561对齐卡接,以及之后统一锁定组57将环形架560固定在下压条53上。
[0056] 参阅图3、图4、图5、图6与图7,所述统一锁定组57包括下压条53上开设的与多个弧形卡槽561均连通且贯穿锥形座52的矩形槽570,环形架560上开设有沿其周向排布的插槽,矩形槽570内滑动连接有锁定插条571,锥形座52的下端面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连接有升降杆572,升降杆572穿入锥形座52内后转动连接有固定盘,固定盘与锁定插条571之间铰接有摆动杆573。
[0057] 当环形架560进入弧形卡槽561内之后,相邻两个抵压块55通过锁定组件卡接锁定时,转动升降杆572,升降杆572通过与锥形座52螺纹配合在转动的过程中拉动固定盘向下移动,固定盘通过摆动杆573推动锁定插条571移动,锁定插条571插入环形架560的插槽内,从而将环形架560连接锁定在多个下压条53的弧形卡槽561内,统一锁定组57与抵压面补充组56相配合,实现了对多个电缆10抵压面的便捷扩大调整。
[0058] 参阅图1‑图10,工作时,通过限位组9将电缆10限位在承托座4上,多根电缆10在多个限位组9的限位作用下以周向均匀排布的方式分散在承托座4上,然后再通过端部夹固通电机构7与端部夹固耐压检测机构8相配合能快速的对多根电缆10的端部进行快速夹持以及统一锁定,大大提高了电缆10耐压性能检测的效率。
[0059] 之后当多个电缆10均卡固且通电之后,通过抵压驱动源带动抵推座51以及下压条53向下移动,下压条53通过抵压块55将电缆10抵压在承托座4上并将电缆10压扁,而下压条
53、斜杆54与锥形座52、抵推座51竖直段形成的稳定三角形结构,使得每个下压条53与抵压块55对其下方电缆10施加的压力均相同,提高了多根电缆10受压的一致性,然后通过电压检测仪观察压扁后的电缆10输送电压是否受到影响,并且同时对多根电缆10进行检测,获取多根电缆10耐压性能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60] 当需要模拟电缆10不同压扁长度下的耐压值时,通过抵压面补充组56与抵压块55相配合调节对电缆10的挤压长度,实现在不同挤压变形长度下对电缆10进行检测,为电缆10的耐压性能检测提供多组检测数据。
[006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宽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6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3]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技术
性能检测相关技术
检测设备相关技术
胡锦华发明人的其他相关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