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高效刺破式连接器。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随着连接器行业的迅猛发展,客户对于连接器的各项性能要求日益提升,刺破式连接器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刺破导线的绝缘皮并与之形成电性连接。然而,现有连接器存在刺破力度不够或刺破位置不准确的问题,进以导致绝缘皮未能被完全刺破,或者刺破后导线与连接器的接触面积不足,从而影响电性连接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亟需一种高效刺破式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0018]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高效刺破式连接器,包括胶座1和端子3,胶座1用以装设外界导线,端子3装设在胶座1上,外界电路板2装设在胶座1上用以与端子3形成电性连接,胶座1上开设有用以进线的第一槽体12,端子3包括中框部31和位于中框部31上的臂部35及刺破部34,臂部35及刺破部34分别位于中框部31的两端,刺破部34经由连接部33与中框部31连接,臂部35用以与外界电路板2形成电性接触,刺破部34用以刺破外界导线上的绝缘皮并与之电性连接,连接部33上设置有抵止组件6,抵止组件6包括相对连接部33弹性设置的触点部63,触点部63用以与外界导线电性连接。
[0019] 具体的,抵止组件6为高效刺破式连接器提供了一种额外的电性连接保障。它增强了连接器与导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确保了电流或信号的可靠传输,触点部63相对连接部33弹性设置,这种设计使得触点部63能够紧密贴合外界导线的表面,即使在导线直径有所变化或存在微小振动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稳定的电性接触,这种弹性接触不仅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还增强了连接器的耐用性,由于触点部63的相对弹性设置,它能够适应不同直径的外界导线,这意味着该高效刺破式连接器可以适用于多种规格的导线,无需为不同直径的导线准备不同的连接器,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抵止组件6的存在不仅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连接效率,在导线安装过程中,抵止组件6的触点部63能够自动调整以适应导线的直径,无需人工干预或额外的调整步骤,从而简化了连接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0] 具体的,第一槽体12包括直槽口121和斜槽口122,直槽口121和斜槽口122分别用以外界导线的插入限位和导向。
[0021] 具体的,胶座1包括座体11,第一槽体12开设在座体11上,座体11上还开设有与直槽口121相连通的第二槽体13,第二槽体13用以容设连接部33的端部确保其稳定性。
[0022] 具体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槽体13与外界相连通用以被刺破所产生的废料的排出。
[0023] 具体的,座体11上还开设有与直槽口121相连通的第三槽体14。
[0024] 具体的,座体11上还开设有多个阵列设置的第四槽体15,第四槽体15用以连接器内部通风散热。
[0025] 具体的,外界电路板2包括第一板体21,第一板体21上开设有第六槽体23和第五槽体22,座体11上设置有用以配合第六槽体23、第五槽体22使用的第二突起17和第一突起16,第二突起17配合第六槽体23使用用以实现电路板2的防呆效果,第一突起16配合第五槽体22使用用以限位并保持电路板2的稳定性。
[0026] 具体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板体41上设置有支撑板,第四突起42设置在支撑板上,支撑板上开设有切角,切角用以外界电路板2装入时形成避位导引结构,第二板体41和/或支撑板上还开设有多个条形槽,多个条形槽阵列设置,条形槽用以将第二板体41和/或支撑板远离第四突起42的一端分隔成若干片,支撑板与第二板体4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与第二板体41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0027] 具体的,连接部33上开设有用以容设抵止组件6的腔体38,抵止组件6还包括第三板体61和弹性延伸部62,触点部63经由弹性延伸部62设置在第三板体61上,第三板体61用以限位触点部63在连接部33上,抵止组件6中的第三板体61起到了限位触点部63在连接部33上的作用,通过精确设计和制造,第三板体61能够确保触点部63在连接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位置和姿态,从而避免由于位置偏移或姿态不正导致的接触不良或连接失效问题,弹性延伸部62将触点部63设置在第三板体61上,并提供了必要的弹性支持,以适应不同直径或形状的导线,同时,弹性延伸部62的弹性还能够吸收和分散连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振动,从而保护触点部63免受损伤,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0028] 具体的,连接部33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部33构造相同且容设有相同的抵止组件6,两个触点部63均凸伸出相对应连接部33的端面,使得触点部63能够更有效地与外部元件接触,保证了良好的电连接或信号传输效果,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工作效率。
[0029]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触点部63均凸伸出相对应连接部33的端面指的是触点部63的中部位置突伸出对应连接部33的端面,触点部63的两端确保不会突出对应连接部33的端面以保证刺破的流畅性。
[0030] 具体的,其他实施例中触点部63可以滑动设置在连接部33上,即触点部63的两端与腔体38的臂体相滑动设置,触点部63并经由弹性延伸部62与第三板体61连接。
[0031] 具体的,弹性延伸部62呈扁平状的S型,弹性延伸部62经由金属弹簧钢制成,扁平状的S型结构还使得弹性延伸部62在空间中占据更小的体积,有利于整体装置的紧凑设计,这种形状也有助于提高弹性延伸部62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方向的力和形变,金属弹簧钢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弹性,能够保证弹性延伸部62在长期使用中不易变形或损坏,且使得弹性延伸部62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延长了整体装置的使用寿命,此外金属弹簧钢易于加工和成型,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0032] 具体的,刺破部34端部夹角小于90度,刺破部34的自由端端部开设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沿刺破部34厚度方向阵列设置,这种设计使得刺破部34在刺破材料时能够更容易地切入,减小了刺破所需的力度,提高了刺破效率,防止其轻易脱落或松动,优选的端部夹角为30‑60度,刺破部34的自由端端部开设有多个凹槽的设置增加了刺破部34与材料接触时的摩擦力,有助于达到更好的刺破效果。
[0033] 具体的,两个连接部33相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三突起37,第三突起37自连接部33延伸且朝向刺破部34弯曲,第三突起37的自由端采用倒角设置,这种弯曲设计使得第三突起37能够更好地与刺破部34配合,与外界导线形成更紧密的接触和连接,通过朝向刺破部34弯曲,第三突起37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或辅助刺破部34进行刺破操作,提高刺破效率和准确性,第三突起37的自由端采用倒角设置有助于减小第三突起37自由端的尖锐程度,降低在装配或使用过程中对周围部件或结构的损伤风险。
[0034] 具体的,中框部31上还设置有凸起32,凸起32用以区分端子3正反并限位安装后的端子3,臂部35的自由端设置有弯折部36,臂部35经由弯折部与外界电路板2电性连接,凸起32的设计使得端子3在视觉上具有明显的正反之分,便于用户或装配工人在安装时快速准确地识别端子的正确方向,提高了安装的效率和准确性,凸起32还起到了限位的作用,能够确保端子3在安装后保持稳定的位置,防止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或脱落,从而保证了电路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弯折部36,可以调整臂部35与电路板2之间的接触角度和接触压力,从而优化了电路连接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此外弯折部36还增加了臂部35的强度和韧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承受外部应力和振动,提高了整体装置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0035] 具体的,连接器还包括有配合胶座1使用的护盖4,护盖4用以配合端子3使用夹持外界电路板2,护盖4包括第二板体41、设置在第二板体41上的第四突起42,第二板体41用以支撑外界电路板2,第四突起42设置在第二板体41用以接触外界电路板2的一侧抵止外界电路板2,护盖4用以外界电路板2正向插入胶座1并与端子3电性连接,护盖4与端子3的配合使用,能够实现对外界电路板2的有效夹持,确保电路板在安装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移或脱落,从而保证了电路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种夹持方式还有助于提高电路板与连接器之间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优化了电路连接的导电性能和信号传输质量。
[0036] 具体的,护盖4相对胶座1滑动设置,胶座1上还设置有用以调节护盖4与用以接触外界电路板2的臂部35之间距离的调节组件5,这种设计使得护盖4能够相对于胶座1进行滑动调整,从而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尺寸或形状的外界电路板2,通过滑动护盖4,可以方便地调整其与胶座1之间的相对位置,确保电路板能够准确地插入到连接器中,并与端子3形成良好的电性连接,调节组件5的设计使得护盖4与臂部35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优化电路板与连接器之间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通过调整距离,可以确保电路板与端子3之间的电性连接更加稳定可靠,提高电路连接的导电性能和信号传输质量。
[0037] 具体的,调节组件5包括转动设置在胶座1上的盘体部51,盘体部51上设置有与护盖4螺设的丝杆部52,丝杆部52上还开设有槽口部53,盘体部51上开设有用以外界工具拧设的凹槽,丝杆部52与护盖4的螺设连接使得当盘体部51转动时,丝杆部能够带动护盖4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护盖4与臂部35之间距离的精确调节,螺设连接的设计确保了调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了在调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松动或位移现象。
[0038] 具体的,其他实施例中调节组件5为微型驱动件用以驱动护盖4赏析移动,传感器安装在驱动件输出端末端或触点的附近,这样可以更直接地检测到接触压力和位置的变化,从而间接反映接触压力的大小,此外设置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安装在胶座1上,以便接收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并进行处理,此外,微处理器还需要与外部的通信接口(如串口、I2C、SPI等)相连,以便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给外部设备或系统。
[0039] 具体的,还包括配合微处理器使用的所需电路:电源电路为微处理器提供稳定的电源电压,由一个电源模块或稳压器来实现,以确保微处理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电源供应;数据采集电路用于接收传感器传输的数据,由一个模拟‑数字转换器(ADC)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以便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微处理器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微处理器内部的处理电路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根据预设的算法调整自适应调节机构的工作状态;通信电路用于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给外部设备或系统。由一个通信接口电路来实现,如串口通信电路、I2C通信电路、SPI通信电路等,可以将微处理器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外部设备可以识别的信号格式;为了保护微处理器和传感器免受外界干扰和损坏,需要设置必要的保护电路,包括过流保护电路、过压保护电路、静电防护电路等,可以在异常情况下切断电源或释放静电,从而保护微处理器和传感器的安全。
[0040]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