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接线盒,其包括能够从外表面吸收热量并向外部散热的一对冷却构件,以及设置成夹在冷却构件之间的传导构件。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待安装在车辆等上的电接线盒已在相关技术中提出。例如,相关技术中的电接线盒整体上为盒形状,并且包括连接到外部电源等的汇流排、连接到汇流排的电子部件(例如继电器或熔断器)、以及容纳汇流排和电子部件的外壳(例如,参见JP2022‑047797A)。
[0003] 然而,在上述类型的电接线盒中,通常,当电子部件(尤其是继电器或熔断器)运行时,与通电相关联的焦耳热在电子部件的内部电路、汇流排等中产生。
[0004] 从长时间适当操作电子部件的观点来看,期望将通电期间在各个位置产生的这种热量有效地散发到外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实施例>
[0017]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接线盒1。电接线盒1通常安装在车辆上并被使用。例如,接线盒、继电器盒等可以用作电接线盒1,但是电接线盒1不限于此。如图1等所示,电接线盒1包括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以及设置成夹在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之间的传导构件3。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以及传导构件3通过使用螺栓4紧固而彼此固定。
[0018] 下文中,为便于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定义了“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彼此正交。当电接线盒1安装在车辆上时,“上下方向”与车辆的上下方向(竖直方向)相匹配。“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仅为了描述方便而定义,并且当电接线盒1安装在车辆上时,不一定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相匹配。在下文中,将按顺序描述构成电接线盒1的部件。
[0019] 首先,将描述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如图1和2所示,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具有相同的外形和相同的结构。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被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的取向彼此相反的状态下(将在后面描述的每两个对应的凸缘部分1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夹住传导构件3。在下文中,将仅描述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中的冷却构件2A,并且将省略对冷却元件2B的描述。
[0020] 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构件2A具有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较薄的矩形主体部分10。主体部分10由例如金属或树脂制成。与主体部分10的内部连通的入口通道11和出口通道12设置在主体部分10的右侧壁上,并且入口通道11和出口通道12连接到位于冷却构件2A外部的散热器(未示出)。由散热器冷却的冷却水由泵(未示出)等通过入口通道11引入主体部分10,并通过主体部分10的外壁从外部吸收热量。已吸收热量(被加热)的冷却水通过出口通道12从主体部分10的内部返回到散热器,并再次被冷却。通过重复这样的循环,冷却构件2A用于从主体部分10的外表面吸收热量并将热量散发到外部。在主体部分10的外壁中,可以只有面向待冷却的传导构件3的后侧壁由具有优良传热性能的金属制成,而其他外壁可以由低成本且重量轻的树脂制成。
[0021] 一对左右凸缘部分13设置在主体部分10上,以从后侧壁沿左右方向连续向外延伸。螺栓4插入其中的多个通孔(未示出)设置在每个凸缘部分13中,以在上下方向上对齐。凸缘部分13是用于使用螺栓4进行上述紧固的部分。
[0022] 接下来,将描述传导构件3。如图1至图3所示,传导构件3包括具有盒形状的壳体部分20、设置在壳体部分20内部的多个继电器30和熔断器40、以及设置在作为壳体部分20的两个盒壁的安装壁21A和21B上并且电连接到多个继电器30和熔断器40的多个汇流排50。
[0023] 壳体部分20具有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盒形状,且沿前后方向较厚。例如,壳体部分20由树脂制成。壳体部分20的前侧壁(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平板状壁,其设置成面向冷却构件2A的后侧壁)用作设有汇流排50的安装壁21A,并且壳体部分20的后侧壁(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平板状壁,其被设置成面向冷却构件2B的前侧壁)用作设有汇流排50的安装壁21B(见图2和图4)。从安装壁21A和21B的内部穿透到外部的多个通孔23形成在安装壁21A和21B的设有汇流排50的部分中(见图4)。稍后将描述通过提供这种通孔23实现的操作。
[0024] 如图2所示,在壳体部分20中,两个继电器30设置为在安装壁21A内表面附近沿安装壁21A内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对齐,两个继电器30和一个熔断器40设置为在安装壁21B内表面附近沿安装壁21B的内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对齐。继电器30是执行接通和断开通电的切换功能的部件,熔断器40是当超过额定电流的电流流动时执行断开通电的熔断器功能的部件。多个平板状汇流排50设置在安装壁21A和21B上,以分别面向安装壁21A和21B的内表面,并且沿着内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对齐。具体地,多个汇流排50被设置成使得与每个继电器30和熔断器40对应的一对右和左汇流排50电连接。设置在安装壁21A上的一个汇流排50和设置在安装壁21B上的一个汇流排50通过设置在壳体部分20内部的连接汇流排60彼此电连接(见图2)。汇流排50可以通过使用电线而不是连接汇流排60彼此连接。
[0025] 下文中,将参考图4简要描述继电器30的内部结构以及继电器30和一对汇流排50之间的连接结构。继电器30包括设置成从继电器30的壳体的一个侧壁(前侧壁)突出到外部的一对金属端子31,设置在继电器30的壳体内部并且能够在多个端子31之间机械地切换导电状态和非导电状态的金属可动触点32,设置在继电器30的壳体内部并且驱动可动触点32的线圈33,以及设置在继电器30的壳体内并设置在线圈33的芯34和可动触点32之间的接触弹簧35。接触弹簧35恒定地将可动触点32偏置向导电侧(前侧)。当线圈33通电时,线圈33施加吸引力,用于克服接触弹簧35的偏置力将可动触点32驱动到非导电侧(后侧)。如上所述,继电器30可以通过切换线圈33的非通电和通电来在多个端子31之间机械地切换导电状态和非导电状态。因此,可动触点32位于比多个端子31更远离继电器30的壳体的一个侧壁(前侧壁)的位置(后侧的位置),并且多个端子31和可动触点32定位成在前后方向上对齐。因此,例如,即使在可动触点32周围的部件(例如,线圈33)由于老化劣化、过度外力等而脱落的情况下,该部件也在竖直方向上落下,因此可以避免该部件干扰可动触点32和多个端子31之间的导电状态和非导电状态之间的切换。
[0026] 继电器30的多个端子31中的每个通过一对相应汇流排50中相应一个汇流排的凹部中的金属螺母51紧固并固定到相应的汇流排50。因此,这对汇流排50和继电器30彼此固定,并且这对汇流排50电连接到继电器30。上面已经描述了构成电接线盒1的部件。
[0027] 接下来,将描述电接线盒1的组装。为了组装电接线盒1,如图1所示,冷却构件2A和2B分别设置在传导构件3的后侧和前侧,使得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在前后方向上夹住传导构件3。接下来,在彼此面对的传导构件3的安装壁21A的外表面和冷却构件2A的主体部分1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见图4),以及在彼此面对的传导构件3的安装壁21B的外表面和冷却构件2B的主体部分1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填充有具有优异传热性能的糊状传热膏70。接下来,通过使用插入设置在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的凸缘部分13中的通孔(未示出)中的多个螺栓4来紧固和固定传导构件3和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因此,完成了电接线盒1的组装,并且获得了图1所示的电接线盒1。
[0028] 在电接线盒1的组装完成状态下,如图2和图4所示,传导构件3设置为夹在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之间,使得设有汇流排50的安装壁21A和21B的外表面分别面向冷却构件2A和2B的外表面。因此,当传导构件3通电时,在继电器30的内部电路(特别地,可动触点32和线圈33)、继电器30和熔断器40与汇流排50之间的触点以及汇流排50中产生的焦耳热经由安装壁21A和21B以及传热膏70容易地被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吸收。此外,传导构件3被设置成夹在一对冷却构件2A和2B之间,因此与仅一个冷却构件用于吸热的情况相比,整个电接线盒1的吸热能力能够被提高。
[0029] 此外,在电接线盒1的组装完成状态下,如图4所示,设置在彼此面对的安装壁21A的外表面和冷却构件2A的主体部分1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中的传热膏70的一部分穿过设置在安装壁21A中的多个通孔23,扩散到安装壁21A的内表面侧,并且与面向安装壁21A的内表面的汇流排50接触(见图4)。类似地,设置在彼此面对的安装壁21B的外表面和冷却构件2B的主体部分1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中的传热膏70的一部分穿过设置在安装壁21B中的多个通孔23,扩散到安装壁21B的内表面侧,并且与面向安装壁21B的内表面的汇流排50接触。
换句话说,传热膏70经由通孔23与冷却构件2A和2B以及汇流排50接触。因此,在继电器30的内部电路(特别地,可动触点32和线圈33)、继电器30和熔断器40与汇流排50之间的触点以及汇流排50中产生的焦耳热可以经由传热膏70有效地传递到冷却构件2A和2B。
[0030] 此外,在电接线盒1的组装完成状态下,多个螺栓4固定传导构件3和冷却构件2A,同时施加外力以使传导构件3和冷却构件2A彼此靠近,并且多个螺栓4固定传导构件3和冷却构件2B,同时施加外力以使传导构件3和冷却构件2B彼此靠近。因此,可以维持传导构件3的壳体部分20的安装壁21A和21B分别靠近冷却构件2A和2B的外表面设置的状态。
[0031] <操作和效果>
[0032]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接线盒1,包括继电器30、熔断器40和汇流排50的传导构件3设置成夹在冷却构件2A和2B之间,使得设有汇流排50的传导构件3的安装壁21A和21B的外表面分别面向冷却构件2A和2B的外表面。因此,在通电期间在继电器30的内部电路(特别地,可动触点32和线圈33)、继电器30和熔断器40与汇流排50之间的触点以及汇流排
50中产生的焦耳热容易被冷却构件2A和2B吸收。此外,传导构件3被设置成夹在冷却构件2A和2B之间,因此与仅一个冷却构件用于吸热的情况相比,整个电接线盒1的吸热能力能够被提高。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接线盒1具有良好的散热性。
[0033] 此外,电接线盒1以这样的姿态使用,其中执行吸热的冷却构件2A的外表面和传导构件3的安装壁21A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因此,在连接到设置在安装壁21A上的汇流排50的继电器30中,端子31和可动触点32定位成在与竖直方向相交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上对齐。因此,例如,即使在可动触点32周围的部件(例如,线圈33)由于老化劣化、过度外力等而脱落的情况下,该部件也在竖直方向上落下,因此可以避免该部件干扰可动触点32和端子31之间的导电状态和非导电状态之间的切换。这同样适用于设置在安装壁21B上的汇流排50。
[0034] 此外,设置为穿过传导构件3的壳体部分20的通孔23的传热膏70与冷却构件2A和2B以及汇流排50均接触。因此,在继电器30的内部电路(特别地,可动触点32和线圈33)、继电器30和熔断器40与汇流排50之间的触点以及汇流排50中产生的焦耳热可以经由传热膏
70有效地传递到冷却构件2A和2B。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电接线盒1具有更好的散热性。
[0035] 此外,多个螺栓4固定传导构件3和冷却构件2A,同时施加外力以使传导构件3和冷却构件2A彼此靠近,并固定传导构件3和冷却构件2B,同时施加外力以使传导构件3和冷却构件2B彼此靠近。因此,可以维持传导构件3的壳体部分20的安装壁21A和21B分别靠近冷却构件2A和2B的外表面设置的状态,因此可以长时间维持良好的散热。
[0036] <其它实施例>
[0037]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本公开的范围内采用各种修改。例如,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适当地进行修改、改进等。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部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布置位置等是自由选择的,并且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施本公开即可。
[0038] 在此,电接线盒1的上述实施例的特征将在以下[1]至[3]中简要总结和列出。
[0039] [1]一种电接线盒(1),包括:
[0040] 第一冷却构件(2A)和第二冷却构件(2B),它们能够从外表面吸收热量并将热量散发到外部;和
[0041] 传导构件(3),被设置成夹在第一冷却构件(2A)和第二冷却构件(2B)之间,其中[0042] 传导构件(3)包括具有盒形状的壳体部分(20)、设置在壳体部分(20)内部的电子部件(30、40)、以及设置在作为壳体部分(20)的两个盒壁的第一安装壁(21A)和第二安装壁(21B)上并且电连接到电子部件(30、40)的汇流排(50),并且传导构件(3)被布置成使得第一安装壁(21A)的外表面面向第一冷却构件(2A)的外表面,并且第二安装壁(21B)的外表面面向第二冷却构件(2B)的外表面,并且
[0043] 电子部件(30)包括设置在电子部件(30)的侧壁上并且连接到汇流排(50)的多个端子(31),以及设置在电子部件(30)内部并能够在多个端子(31)中的预定端子之间机械地切换导电状态和非导电状态的可动触点(32),并且电子部件(30)被配置为使得可动触点(32)位于比电子部件(30)中的多个端子(31)更远离侧壁的位置。
[0044] 根据具有上述[1]配置的电接线盒,结合有电子部件和汇流排的传导构件设置为夹在第一冷却构件和第二冷却构件之间,使得设有汇流排的传导构件的第一安装壁和第二安装壁的外表面分别面向第一冷却构件和第二冷却构件的外表面。因此,在通电期间在电子部件的内部电路、电子部件和汇流排之间的触点以及汇流排中产生的焦耳热容易通过安装壁被第一冷却构件和第二冷却构件吸收。此外,传导构件被设置成夹在第一冷却构件和第二冷却构件之间,因此与仅一个冷却构件用于吸热的情况相比,整个电接线盒的吸热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因此,具有本配置的电接线盒具有良好的散热性。
[0045] 此外,当电接线盒以执行上述吸热的第一冷却构件的外表面和传导构件的第一安装壁在竖直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姿态使用时,在连接到设置在第一安装壁上的汇流排的电子部件中,端子和可动触点布置成在与竖直方向相交的方向(例如,横向方向)上对齐。因此,例如,即使在可动触点周围的部件由于老化、过大的外力等而脱落的情况下,该部件也在竖直方向上落下,因此可以避免该部件干扰可动触点和端子之间的导电状态和非导电状态的切换。这同样适用于设置在第二安装壁上的汇流排。
[0046] [2]根据上述[1]的电接线盒还包括:
[0047] 第一传热构件(70)和第二传热构件(70),第一传热构件(70)配置为在第一冷却构件(2A)和传导构件(3)之间传递热量,第二传热构件(70)配置为在第二冷却构件(2B)和传导构件(3)之间传递热量,其中
[0048] 壳体部分(20)具有从第一安装壁(21A)的内部穿透到外部的第一通孔(23)和从第二安装壁(21B)的内部穿透到外部的第二通孔(23),
[0049] 第一传热构件(70)设置成穿过第一通孔(23)并且与第一冷却构件(2A)和设置在第一安装壁(21A)上的汇流排(50)接触,并且
[0050] 第二传热构件(70)设置成穿过第二通孔(23)并且与第二冷却构件(2B)和设置在第二安装壁(21B)上的汇流排(50)接触。
[0051] 根据具有上述[2]配置的电接线盒,设置为穿过传导构件的壳体部分的第一通孔的第一传热构件与第一冷却构件和汇流排都接触。因此,在电子部件和汇流排之间的触点以及汇流排中产生的焦耳热可以经由传热构件有效地传递到冷却构件。这同样适用于第二传热构件。因此,具有本配置的电接线盒具有更好的散热性。
[0052] [3]根据上述[1]的电接线盒(1)还包括:
[0053] 第一紧固构件(4)和第二紧固构件(4),第一紧固构件(4)在施加外力以使传导构件(3)和第一冷却构件(2A)彼此靠近的同时固定传导构件(3)和第一冷却构件(2A),第二紧固构件(4)在施加外力以使传导构件(3)和第二冷却构件(2B)彼此靠近的同时固定传导构件(3)和第二冷却构件(2B)。
[0054] 根据具有上述[3]配置的电接线盒,第一紧固构件固定传导构件和第一冷却构件,同时施加外力使传导构件和第一冷却构件彼此靠近。这同样适用于第二紧固构件。因此,可以维持传导构件的壳体部分的第一安装壁和第二安装壁分别靠近第一冷却构件和第二冷却构件的外表面设置的状态,因此可以长时间维持良好的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