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核心发病机制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骨形成或重建的某一个或多个阶段,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得骨密度下降。
[0003] 西医认为骨密度,即“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质量的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骨密度高低可作为预测骨折几率的重要依据。临床上大多采用服用抗骨吸收药物的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抑制骨的吸收作用,从而增加骨密度,存在作用靶点单一、有严重的药物依赖性、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缺点,如阿仑膦酸钠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非典型股骨骨折和下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
[0004] 中医上骨质疏松归属于“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以肾精亏虚、骨枯髓减为本,以瘀血痹阻、骨络失荣为标;治则以补肾益精为主,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辅,从而调节骨代谢的动态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0005] 通过抑制骨吸收,同时促进骨形成,调节骨代谢的动态平衡,可能提高骨密度,增加其最大载荷,增强抗骨折能力。大量研究表明中药不仅能够抑制骨吸收,还能促进骨的形成,调节骨代谢的动态平衡,从而提高骨密度,增强其抗骨折能力。中成药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传统的中药复方拟定更为依赖研究者本身的用药经验,存在用药规律不明,药物筛选存在耗时耗力等问题。
[0006] 因此,人们希望通过药食同源组合物改善骨密度、提高骨强度,增强抗骨折能力,从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开发一种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等优势的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1]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原料为:15‑24份熟地黄、12‑15份山茱萸、12‑20份山药、15‑20份黄芪、3‑10份当归、10‑20份杜仲叶。
[0022] 组方分析
[0023] 1、骨质疏松中成药收集与筛选
[0024] 以“肾虚髓亏”、“骨痹”、“骨痿”为关键词搜索《中药成方制剂》、《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共得到处方75首。排除不符合处方:单药制剂;重复的方剂,若处方组成相同但剂型不同,只保留其中一方;功效、主治不符合;整理后共得58首。参考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学》对方剂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①炮制品按照生药名称正名,如盐杜仲、棉杜仲、杜仲炭、川杜仲、生杜仲统一规范为杜仲等;②中药别称、俗称统一规范为标准名称,如土萆薢规范为土茯苓;③原料提取物,一律用原料名称,如复方杜仲流浸膏规范为杜仲;④删除辅料名称,如硬脂酸镁。
[0025] 1.1用药频次统计
[0026] 合格58首处方中,共包含201味中药,以每味中药出现的次数记为用药频次,用药总频次达842次,用药频次靠前的十种中药依次为:熟地黄、菟丝子、枸杞子、山药、杜仲、牛膝、淫羊藿、当归、茯苓、山茱萸,见表1。
[0027] 表1:骨质疏松中成药中药物的用药频次分布情况
[0028]
[0029] 1.2用药类别统计
[0030] 参考《临床中药学》对中药类别进行统计,使用频次排名前40味中药共有8类;使用的中药大多属于补虚药(频次353,占比63.83%);其次为收涩药(频数44,占比7.96%);再者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频数40,占比7.32%;频数35,占比6.33%;频数31,占比5.61%),见表2。
[0031] 表2:骨质疏松中成药中排名前40的用药类别分布情况
[0032]
[0033] 1.3用药性味归经统计
[0034] 参考《2020版药典》对药物分类、性味归经进行统计,药性方面,以温性药居多(种类22,频数314,占比57.83%);其次为平性药(种类8,频数139,占比25.60%)。药味方面,以甘味为主,占比45.49%;其次为苦味,占比16.44%。归经方面,多属于肾经,占比34.38%;其次为肝经,占比25.46%;再次之为脾经,占比13.75%,见表3。
[0035] 表3:骨质疏松中成药中性味归经分布情况
[0036]
[0037] 2、关联规则分析
[0038] 利用语言,对骨质疏松中药组方进行Apriori算法分析,选取支持度≥0.2,置信度≥0.8进行关联分析。两项关联规则显示山药→熟地黄的支持度为34.48%,置信度为0.87,提升度为1.441;三项关联规则显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熟地黄+茯苓+山药组合、枸杞子+熟地黄+山药,其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均较高,见表4。
[0039] 表4:骨质疏松中成药关联规则分析
[0040]
[0041] 3、组方
[0042] 以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为君药,臣以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佐以杜仲叶,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如此以益气养血,温阳补肾,血盈精盛,筋骨得以濡养,以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0043] 获得三个候选组方,包括组合1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当归‑杜仲叶;组合2方:熟地黄‑茯苓‑山药‑黄芪‑当归‑杜仲叶;组合3方:熟地黄‑枸杞子‑山药‑黄芪‑当归‑杜仲叶。
[0044] 4、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
[0045] 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对成分靶点进行预测,剔除重复后,得到药材靶点。
[0046] 在GeneCard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中,以“osteoporosis”为关键词查询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疾病靶点,得到关联性强靶点233个。利用venny2.1.0平台,将药材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组合1方获得71个潜在作用靶点;组合2方获得65个潜在作用靶点;组合3方获得66个潜在作用靶点;其中,组合1方靶点最优,覆盖率到达10.6%,表明组合1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见表5。
[0047] 表5:不同组方网络药理学靶点预测分析
[0048]
[0049] 实施例1
[0050] 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制备方法如下: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当归、杜仲叶按照24:12:12:20:10:20的重量比混合,加入原料8重量倍的水浸泡1 h,然后在100 ℃下煎煮2次,每次1 h,最后合并两次的煎煮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药食同源组合物1。
[0051] 实施例2
[0052] 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制备方法如下: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当归、杜仲、鹿角霜按照18:15:18:15:3:15的重量比混合,加入原料12重量倍的水浸泡2 h,然后在100 ℃下煎煮2次,每次1 h,最后合并两次的煎煮液,浓缩、干燥,得到药食同源组合物2。
[0053] 实施例3
[0054] 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制备方法如下: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当归、杜仲叶按照20:13:12:18:8:10的重量比混合,加入原料12重量倍的水浸泡1 h,然后在100 ℃下煎煮3次,每次1 h,最后合并两次的煎煮液,浓缩、干燥,得到药食同源组合物3。
[0055] 实施例4
[0056] 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制备方法如下: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当归、杜仲叶按照15:15:20:18:10:15的重量比混合,加入原料8重量倍的水浸泡1 h,然后在100 ℃下煎煮2次,每次1 h,最后合并两次的煎煮液,浓缩、干燥,得到药食同源组合物4。
[0057] 对比例1
[0058] 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制备方法如下: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当归按照24:12:12:20:10的重量比混合,加入原料8重量倍的水浸泡1 h,然后在100 ℃下煎煮2次,每次1 h,最后合并两次的煎煮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药食同源组合物5。
[0059] 对比例2
[0060] 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制备方法如下: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杜仲叶按照24:12:12:20:20的重量比混合,加入原料8重量倍的水浸泡1 h,然后在100 ℃下煎煮2次,每次1 h,最后合并两次的煎煮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药食同源组合物6。
[0061] 对比例3
[0062] 一种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制备方法如下: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当归、杜仲叶按照24:12:12:10:20的重量比混合,加入原料8重量倍的水浸泡1 h,然后在100 ℃下煎煮2次,每次1 h,最后合并两次的煎煮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药食同源组合物7。
[0063] 将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制备得到的药食同源组合物进行药效学实验
[0064] 1、实验动物:选取12周龄SD雌性大鼠(购自湖北省疾控中心),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动物实验。
[0065] 2、实验方法
[0066] 造模和分组:将77只13周龄的雌性SD大鼠,分为两组,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7只(正常组)和卵巢切除组70只,术后一周进行抗生素治疗,自由饮水饮食12周完成模型构建。
[0067] 3、给药方式及分组:将摘除卵巢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西药组、阳性中药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每只大鼠按照1 mL/100 g灌胃,给药具体分组如下:
[0068] 正常组:灌胃等剂量纯水;
[0069] 模型组:灌胃等剂量纯水;
[0070] 阳性西药组:阿仑膦酸钠6.3 mg/kg;
[0071] 阳性中药组:骨疏康颗粒1.8 g/kg;
[0072] 试验1组:实施例1所制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2.5 g/kg;
[0073] 试验2组:实施例2所制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2.5 g/kg;
[0074] 试验3组:实施例3所制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2.5 g/kg;
[0075] 试验4组:实施例4所制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2.5 g/kg;
[0076] 对照1组:对比例1所制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2.5 g/kg;
[0077] 对照2组:对比例2所制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2.5 g/kg;
[0078] 对照3组:对比例3所制备的药食同源组合物2.5 g/kg。
[0079] 末次给药结束后,腹腔取血,离心后收集血清,右腿用多聚甲醛固定,左腿股骨组织放进‑80 ℃冰箱保存,后续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0080] 4、实验结果
[0081] 4.1对肝肾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未出现明显的异样,说明本发明的药食同源组合物安全性高。
[0082] 表6:各组大鼠肝肾功能变化
[0083]
[0084] 4.2各组大鼠骨密度的比较
[0085] 骨密度测定有助于协助诊断骨质疏松症。目前,骨密度是最有效的骨折风险预测指标,骨折风险与骨密度呈几何级数关系。本实验对试验例中大鼠右腿股骨使用viva CT 80 小动物扫描系统(SCANCO Medical AG)对固定在载物台上大鼠股骨进行扫描,以360°扫描角度、10 μm的扫描分辨率沿大鼠股骨长轴方向扫描股骨远端,扫描完成后在主机上选出相应区域,采用系统自带的成像分析软件,进行3D重建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模型组大鼠骨密度显著下降,各给药组骨密度均有所升高,试验1组与阳性中药效果相当。
[0086] 表7:各组大鼠骨密度变化
[0087]
[0088] 注:与正常组比较,#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与模型* ** ***组,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表示P < 0.001。
[0089] 4.3各组大鼠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变化
[0090] 骨代谢平衡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互作用与相互制衡实现,对维持骨骼系统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各组大鼠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检测结果如表8所示,各给药组均能够调节骨代谢水平,其中,试验1组下调CTX‑Ⅰ与TRAP表达水平的效果较为显著,与阳性中药组相当;阳性西药组下调CTX‑Ⅰ与TRAP表达水平的效果最明显,表明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最佳;而试验1组能显著上调BGP表达水平,表明其促进成骨细胞形成的能力较强。
[0091] 表8:各组大鼠骨代谢标志物变化
[0092]
[0093] 注:与正常组比较,#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与模型* ** ***组,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表示P < 0.001。
[0094] 4.4各组大鼠骨生物力学比较
[0095] 各组大鼠骨生物力学试验结果见表9,从表9可以看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最大载荷显著降低,各给药组最大载荷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试验1组提升效果最佳,说明在预防骨折风险上具有优异的效果。
[0096] 表9:各组大鼠股骨最大载荷变化
[0097]
[0098] 注:与正常组比较,#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与模型* ** ***组,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表示P < 0.001。
[0099] 综上所述,本发明以包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芪、当归以及杜仲叶在内的原料制备得到的药食同源组合物能够改善骨密度,调节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吸收,增加骨的最大载荷,增强抗骨折能力,从而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症,并且,其安全性高,能够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
[0100]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和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改型和改变,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