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服装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的制备方式一般是涂覆法和浸扎法,其中,涂覆法是通过在织物表面直接涂覆一层含有抗菌防臭成分的涂料,使织物获得抗菌防臭功能的方法,但是其缺陷在于,涂覆在织物表面的涂料在多次使用和水洗之后,会有出现脱落、掉落、较快挥发等情况,从而使得面料的抗菌防臭效果保持的持久性较差。
[0003] 另外,羽绒服作为冬季保暖的重要服装,需要经常穿着和洗涤,为了保证羽绒服的耐用性、保暖性,羽绒服面料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抗撕裂性能和防钻绒性能,以保证在多次水洗后羽绒服面料依然能保持较好的抗撕裂效果,而防钻绒性能的要求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出现羽绒跑绒情况,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抗撕裂性能、防钻绒性能的持久抗菌防臭的羽绒服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36] 一、材料
[0037] 1、本申请中内层1为市售纯棉面料,外层3为市售260T春亚纺面料。
[0038] 2、本申请中的抗菌剂为银离子抗菌剂,购买于吴江市金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SIA‑Y120型银离子抗菌剂;本申请中的芳香整理剂购买于吴江市金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JINC‑220型芳香整理剂。
[0039] 本实施例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常规方法,所用的试剂等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市售购买产品。
[0040] 二、方法
[0041] 为了探究抗菌层2的不同结构设计对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的抗菌性能、抗撕裂性能、防钻绒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下述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所示:
[0042] 实施例1
[0043] 如图1所示,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包括依次连接的内层1、抗菌层2、外层3;
[0044] 所述抗菌层2包括设于内层1靠近外层3一面的支撑层一21、设于外层3靠近内层1一面的支撑层二22,所述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上均为热压凸部和凹陷部交替而设置,所述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上的热压凸部对称而设置并经热压而固定在一起,所述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上的凹陷部对称而设置并形成容纳腔24,所述容纳腔24内部设有抗菌支撑件25;
[0045] 所述抗菌支撑件25包括折弯部251、位于折弯部251两侧的卷绕部252,所述折弯部251上下端面分别与内层1、外层3热压固定在一起;
[0046] 所述折弯部251和卷绕部252均包括基层、在基层上下表面涂覆形成的抗菌防臭涂层。
[0047] 所述支撑层一21、支撑层二22、折弯部251、卷绕部252均由聚酰胺材料或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
[0048] 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9] 步骤一:在内层1、抗菌层2上通过挤出模具一体成型挤出支撑层一21、支撑层二22,通过挤出模具挤出平直的基层;
[0050] 步骤二:在步骤一制备获得的基层的上下表面进行涂覆抗菌剂、芳香整理剂,干燥后获得抗菌防臭涂层,通过热压设备对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基层的中部进行热压处理以形成折弯部251,在加热条件下,将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基层的两侧分别向着折弯部251方向进行卷绕以形成卷绕部252,以此制备获得抗菌支撑件25;
[0051]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二中,热压的温度为126±2℃,热压压力为2MPa,热压次数为2次,每次热压时间为3min;卷绕基层时,需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加热温度为90±3℃;
[0052] 步骤三:将内层1和抗菌层2叠放,令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热压凸部和凹陷部相互对应放置,并对内层1、抗菌层2以及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热压凸部位置进行热压处理,经热压固定处理后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凹陷部之间形成容纳腔24;
[0053]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三中,热压固定处理的温度为142±3℃,热压压力为6MPa,热压次数为5次,每次热压时间为4min;
[0054] 步骤四:将步骤二制备获得的抗菌支撑件25放置入步骤三制备获得的容纳腔24内部,将折弯部251弯折的上下端部位置与支撑层一21、支撑层二22热压固定处理后即可获得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
[0055]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四中,热压固定处理的温度为135±2℃,热压压力为3MPa,热压次数为3次,每次热压时间为4min。
[0056] 实施例2
[0057] 如图2‑5所示,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改进在于,两个所述卷绕部252呈对角线方式设置,且所述容纳腔24的内侧面上呈对角线方式设置有两个用于抵压卷绕部252的抵压条23。
[0058] 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9] 步骤一:在内层1、抗菌层2上通过挤出模具一体成型挤出支撑层一21、支撑层二22、抵压条23,通过挤出模具挤出平直的基层;
[0060] 步骤二:在步骤一制备获得的基层的上下表面进行涂覆抗菌剂、芳香整理剂,干燥后获得抗菌防臭涂层,通过热压设备对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基层的中部进行热压处理以形成折弯部251,在加热条件下,将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基层的两侧分别向着折弯部251方向进行卷绕以形成卷绕部252,以此制备获得抗菌支撑件25;
[0061] 步骤三:将内层1和抗菌层2叠放,令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热压凸部和凹陷部相互对应放置,并对内层1、抗菌层2以及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热压凸部位置进行热压处理,经热压固定处理后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凹陷部之间形成容纳腔24;
[0062] 步骤四:将步骤二制备获得的抗菌支撑件25放置入步骤三制备获得的容纳腔24内部,通过抵压条23将卷绕部252抵压在支撑层一21或支撑层二22上,将折弯部251弯折的上下端部位置与支撑层一21、支撑层二22热压固定处理后即可获得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
[006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步骤二的热压处理条件、卷绕基层时的加热温度、步骤三和步骤四的热压固定处理条件均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0064] 实施例3
[0065] 如图2‑5所示,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改进在于,所述折弯部251与卷绕部252相连接的侧面与抵压条23热压固定在一起。
[0066] 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7] 步骤一:在内层1、抗菌层2上通过挤出模具一体成型挤出支撑层一21、支撑层二22、抵压条23,通过挤出模具挤出平直的基层;
[0068] 步骤二:在步骤一制备获得的基层的上下表面进行涂覆抗菌剂、芳香整理剂,干燥后获得抗菌防臭涂层,通过热压设备对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基层的中部进行热压处理以形成折弯部251,在加热条件下,将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基层的两侧分别向着折弯部251方向进行卷绕以形成卷绕部252,以此制备获得抗菌支撑件25;
[0069] 步骤三:将内层1和抗菌层2叠放,令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热压凸部和凹陷部相互对应放置,并对内层1、抗菌层2以及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热压凸部位置进行热压处理,经热压固定处理后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凹陷部之间形成容纳腔24;
[0070] 步骤四:将步骤二制备获得的抗菌支撑件25放置入步骤三制备获得的容纳腔24内部,通过抵压条23将卷绕部252抵压在支撑层一21或支撑层二22上,将折弯部251弯折的上下端部位置与支撑层一21、支撑层二22热压固定处理,将折弯部251与卷绕部252相连接的侧面与抵压条23热压固定处理后即可获得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
[007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步骤二的热压处理条件、卷绕基层时的加热温度、步骤三和步骤四的热压固定处理条件均与实施例1‑2保持一致。
[0072] 对比例1
[0073] 在本对比例中,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的制备方法的步骤二,具体为,在步骤一制备获得的基层的上下表面进行涂覆抗菌剂、芳香整理剂,干燥后获得抗菌防臭涂层,通过热压设备对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基层的中部进行热压处理以形成折弯部251,在室温条件下(22±3℃),将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基层的两侧分别向着折弯部251方向进行卷绕以形成卷绕部252,以此制备获得抗菌支撑件25。
[0074] 其余均与实施例3保持一致。
[007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对比例中,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卷绕以形成的卷绕部252,其稳定性较在加热条件下(实施例1‑3)卷绕以形成的卷绕部252而言是较差一些的,在后续多次水洗的情况下,易出现松散的情况。
[0076] 对比例2
[0077] 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包括依次连接的内层1、抗菌层2、外层3;
[0078] 所述抗菌层2包括设于内层1靠近外层3一面的支撑层一21、设于外层3靠近内层1一面的支撑层二22,所述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上均为热压凸部和凹陷部交替而设置,所述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上的热压凸部对称而设置并经热压而固定在一起,所述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上的凹陷部对称而设置并形成容纳腔24,所述容纳腔24内部设有抗菌支撑件25;
[0079] 所述抗菌支撑件25包括平直的基层、在基层上下表面涂覆形成的抗菌防臭涂层。
[0080] 一种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81] 步骤一:在内层1、抗菌层2上通过挤出模具一体成型挤出支撑层一21、支撑层二22,通过挤出模具挤出平直的基层;
[0082] 步骤二:在步骤一制备获得的基层的上下表面进行涂覆抗菌剂、芳香整理剂,干燥后获得抗菌防臭涂层,以此制备获得抗菌支撑件25;
[0083] 步骤三:将内层1和抗菌层2叠放,令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热压凸部和凹陷部相互对应放置,并对内层1、抗菌层2以及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热压凸部位置进行热压处理,经热压固定处理后支撑层一21和支撑层二22的凹陷部之间形成容纳腔24;
[0084] 步骤四:将步骤二制备获得的抗菌支撑件25放置入步骤三制备获得的容纳腔24内部,将抗菌支撑件25平贴着容纳腔24的内侧面(支撑层一21和/或支撑层二22)进行热压固定处理后即可获得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
[0085] 其余均与实施例3保持一致。
[0086] 三、性能测试实验
[0087]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的抗菌性能测试样品面料、抗撕裂性能测试样品面料、防钻绒性能测试样品面料均通过热压处理将内层1、抗菌层2、外层3热压锁边(热压处理温度为135℃±2℃,热压压力为5MPa,热压次数为3次,每次热压时间为5min),以令容纳腔24的前后两端均保持密封状态。
[0088] 抗菌性能测试:根据为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抑菌性能的评价第2部分:吸收法》,试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不仅限于此菌种,还可以是念珠菌、大肠杆菌等),按照标准规定,将各面料样品分别裁剪成20mm×20mm大小,对未水洗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样品、经30次水洗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样品(转速为1200r/min的滚筒洗衣机进行水洗30次,每次水洗时间为20min)、经50次水洗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样品(转速为1200r/min的滚筒洗衣机进行水洗50次,每次水洗时间为20min)进行抗菌测试。
[0089] 表1抗菌性能测试数据记录表
[0090]
[0091] 实验结论: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得知,实施例3的面料样品在水洗50次后依然能保持的较好,由此说明,实施例3的面料样品的抑菌效果能保持地更为持久,实施例1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1没有抵压条23与折弯部251热压固定,也没有抵压条23向着支撑层一
21或支撑层二22进行抵压卷绕部252,则相对于实施例3而言,实施例1的面料样品在水洗30次和水洗50次后,抑菌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0092] 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没有将抵压条23和折弯部251热压固定,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1没有抵压条23,则实施例2的面料样品在水洗30次和水洗50次后,其抑菌率较实施例1而言有提高,较实施例3而言有降低;
[0093] 由此说明,抵压条23的结构设计能将抗菌支撑件25向着支撑层一21或支撑层二22抵压,从而增加了抗菌层2的结构稳定性,使得面料样品的抑菌率保持的更为持久,而将抵压条23和折弯部251热压固定,是更进一步地增加了抗菌层2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更进一步地令面料样品的抑菌率保持的更为持久;
[0094] 对比例1是在卷绕形成卷绕部252的过程中没有加热条件下进行(室温下进行),使得卷绕形成的卷绕部252在多次水洗过后易松散;对比例2是直接将带有抗菌防臭涂层的平直的基层与支撑层一21和/或支撑层二22内侧面进行热压固定,即没有如实施例3所示的折弯部251和卷绕部252的结构设计;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面料样品在水洗30次和水洗50次后,抑菌率下降幅度较为显著,其中,对比例2的面料样品在水洗50次后,抑菌率仅为39.1%,由此可说明,折弯部251和卷绕部252的结构设计以及其稳定性对面料抑菌作用的保持效果上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卷绕部252的结构设计,卷绕部252包括基层和在基层上下表面涂覆形成的抗菌防臭涂层,卷绕后抗菌防臭涂层层叠合,能更为持久地发散抗菌成分和防臭成分,从而使面料保持较久的抗菌防臭效果。
[0095] 抗撕裂性能测试:实验设备:Q800型动态机械分析仪(DMA,美国TA仪器有限公司),实验方法,取上述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作为样品,样品规格为35×15mm的长条状,样品放入拉伸夹具中,一端固定,另一端可随夹具移动,温度为22℃±3℃,频率设置为2Hz,施加应力以3MPa/s的速度逐渐从0值增加,记录样品应变变化,直至样品发生断裂,取断裂点处应力为样品拉伸强度。
[0096] 其中,抗撕裂性能测试样品面料具体为未水洗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水洗35次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转速为1200r/min的滚筒洗衣机进行水洗35次,每次水洗时间为25min);水洗50次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转速为1200r/min的滚筒洗衣机进行水洗50次,每次水洗时间为25min)。
[0097] 表2抗撕裂性能测试数据记录表
[0098]
[0099] 实验结论:由表2中数据可得知,实施例3的面料样品的抗撕裂效果最好,且在水洗35次、水洗50次后仅有较小幅度的下降,实施例3为最优实施例,通过实施例1‑2与实施例3的对比可得知,通过抵压条23将卷绕部252向着支撑层一21或支撑层二22再将抵压条23和折弯部251热压固定,可以较好地提高面料样品的抗撕裂性能,通过实施例3和对比例1‑2的对比可得知,本申请中折弯部251和卷绕部252的结构设计,特别是折弯部251的结构设计,可以显著提高面料的抗撕裂性能。
[0100] 防钻绒性能测试:根据国家标准GB/T12705.2‑2009《纺织品织物防漏绒性试验方法第2部分:转箱法》测试面料的防钻绒性,当面料的钻绒根数>15时,防钻绒性较差;5<钻绒根数≤15时,具有防钻绒性;钻绒根数≤5时,具有良好的防钻绒性。
[0101] 其中,防钻绒性能测试样品面料具体为未水洗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水洗25次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转速为1600r/min的滚筒洗衣机进行水洗25次,每次水洗时间为20min);水洗40次的持久抗菌防臭羽绒服面料(转速为1600r/min的滚筒洗衣机进行水洗40次,每次水洗时间为20min)。
[0102] 表3防钻绒性能测试数据记录表
[0103]
[0104] 实验结果:通过表3中数据可得知,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的面料样品在水洗25次和水洗40次后均具有较好的防钻绒效果,通过将对比例2和实施例3进行对比可得知,抗菌支撑件25的弯折结构设计,将容纳腔24内部空间隔断成多个腔室,而容纳腔24前后两端均保持密封状态,容纳腔24内部空间结构复杂,羽绒不易穿出,从而提高了面料的防钻绒效果,而对比例1的技术方案,在多次水洗后卷绕部252易松散虽然对抗菌支撑件25整体结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会令容纳腔24内部空间腔室更多,更为复杂,从而使得其能依然保持较好的防钻绒效果。
[010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