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高海拔TBM岩爆隧道模板台车的安装方法

一种高海拔TBM岩爆隧道模板台车的安装方法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隧道衬砌施工设备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海拔TBM岩爆隧道模板台车的安装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因国家战略规划,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建于高原山区,高原山区的建设项目广泛存在人力成本高、作业强度大等问题。为了提高施工速度,该地区施工广泛采用大型机械或TBM、盾构机等一体式开挖机械进行施工,此方式受岩爆地质影响较小,相较于传统钻爆法开挖显著提高了施工速度,每日开挖进尺为传统钻爆法3‑4倍之多,但是隧道建设进度并不单单取决于开挖速度,开挖工序之后的衬砌环节需要与开挖进度相配合,而目前,为了满足TBM开挖的施工进度和施工速度,通常采用适用于TBM岩爆隧道的模板台车进行施工,但为了保证模板台车安装时TBM掘进施工顺利进行,避免因模板台车安装导致的人力占用、洞内风水电不通及施工进度拖慢等问题,模板台车在隧道内的安装方法值得研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3] 实施例1
[0034] 一种高海拔TBM岩爆隧道模板台车的安装方法,如图1至图9所示,包括以下组装步骤:
[0035] S1:临时轨道铺设:临时轨道铺设在组装洞的左侧位置,并预留运输车通道;
[0036] S2:主体结构拼装,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7] a).运输各部件进洞:根据其组装顺序将各部件倒运运输至洞内,并放置在洞内两侧;
[0038] b).门架组装:组装门梁2和立柱4以构成门架,将门架的行走系统进行拼装,具体安装时,采用300t龙门吊3将前、后两个立柱4分别起吊,安装好一榀时通过临时支撑机构对其进行稳定支撑,保证门架稳固,临时支撑机构包括预埋在地面上的预埋螺栓、连接在立柱4与预埋螺栓之间的钢丝绳30,预埋螺栓位于立柱4的两侧,然后组成门梁和行走系统,行走系统包括前行走机构5和后行走机构6,其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立柱4底部。
[0039] c).上纵梁和下纵梁的安装:利用300t龙门吊3将上纵梁8和下纵梁9吊起后,移动至两端门架处,并将上纵梁8和下纵梁9的两端固定安装在门架上,然后去除临时支撑机构;
[0040] d).依次安装上纵梁8和下纵梁9之间的短梁11、上纵梁8和下纵梁9之间的支撑体10、门梁2和立柱4上的工作平台19;
[0041] e).安装液压系统并接通电源,空载运行,操作行走系统,使行走系统能前后移动。
[0042] S3:布料系统安装:具体包括依次组装平移机构12、顶升油缸13、左右侧桁架14、上部骨架支腿20,采用300t龙门吊3将吊梁15吊至合适高度,并安装在上纵梁8上,再安装桁架加高座16,布料系统平台安装就位后,将布料系统主机7吊至布料系统的平台上,紧固已安装部件的所有螺栓。
[0043] S4:龙门吊吊运:具体包括在组装洞中间根据台车跨度铺设轨道,在轨道下方使用方木或钢支撑调整轨道高度,将轨道固定好,量好左右中心线和对角线无误后,将其临时固定,然后用300t龙门吊3将上述安装好的整体台架移动至轨道上。
[0044] S5:皮带机和模板安装:具体包括以下安装步骤:
[0045] a).待台架整体安装完成后,将皮带机21上的吊索取下,放置在台车平台上固定;
[0046] b).利用300t龙门吊3将第一侧模板17吊装至工作平台19两侧处,进行第一侧模板17的固定,通过支撑丝杠25与连接板26将第一侧模板17与门架连接固定,第一侧模板17固定完成后,进行第一顶模板18吊装,第一顶模板18与左右侧桁架14连接固定,通过支撑丝杠
25加强固定效果,第一顶模板18与第一侧模板17连接处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0047] c).安装完第一侧模板17和第一顶模板18后,观察第一侧模板17和第一顶模板18是否对齐,并及时调整以使二者保持齐平;
[0048] d).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安装第二侧模板29和第二顶模板28,然后安装剩余附属装置以及安装水管支架22、水管悬吊架27、电缆支架23,并安装风管、水管、电缆,待安装完成后行驶至正洞。
[0049] 本发明的模板台车采用分体模块化设计,一改经典的门柱式结构,将台车荷载分散在众多支腿上,方便了台车组件装卸和后期拼装,通过结构精简及特异化功能区的设置简化了安装过程,并保证了安装过程中TBM掘进施工顺利进行。且采用该模板台车安装方法可极大程度避免因模板台车安装导致的人力占用、洞内风水电不通及施工进度拖慢等问题。
[005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