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眼底观察系统及手术显微镜

一种眼底观察系统及手术显微镜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显微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眼底观察系统及手术显微镜。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手术显微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及研究所等从事病理学的研究、临床实验及常规检验场景的通用设备。
[0003] 目前,部分眼科手术显微镜的眼底观察系统的眼底镜设有128D和60D两种非球面镜,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因非球面镜的不同,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也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在使用不同的非球面镜时,整个光学系统具有相同的焦距,需要调整调焦镜的位置来达到这个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43]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4]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0045]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0046] 如图1至图2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眼底观察系统,眼底观察系统包括调焦主体5,调焦主体5具有壳体11、第一滑块17、第二滑块21、调焦组件和若干连杆单元18,调焦组件包括调焦镜架12和设于调焦镜架12上的调焦镜片19,连杆单元18包括交叉铰合的第一连杆181和第二连杆182,第一连杆18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滑块21和壳体11相铰接,第二连杆182的两端分别与调焦组件和第一滑块17相铰接,第一滑块17沿滑动方向滑设于壳体11,第二滑块21沿滑动方向滑设于调焦组件,使调焦镜片19能够相对壳体11沿调焦方向移动,调焦方向垂直于调焦镜片19。
[0047] 本实施例中,该眼底观察系统采用包括交叉铰合的第一连杆181和第二连杆182的连杆单元18实现调焦组件与壳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具有升降稳定性高及调焦精度高的优点。结合第一滑块17与第二滑块21的设置,得以使第一滑块17沿滑动方向的动作经过连杆单元18转化为调焦组件在调焦方向上的动作,进而得以完成对调焦镜片19的调焦操作。连杆单元18的结构实现了对驱动方向的改变,由此减少了调焦组件的自重使调焦组件产生位置偏移的风险,确保了调焦镜片19的精确到位,保证了调焦动作的准确性,改善了医生的使用体验。以上改进提升了眼底观察系统焦距的调整能力,确保在切换眼底镜7时即使系统焦距产生变化也能通过调焦使整个手术显微镜拥有相同的焦距,满足了不同的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0048] 在本实施例中,调焦主体5还包括驱动组件29和传动组件27,传动组件27包括传动配合的齿轮组15和丝杆16,第一滑块17与丝杆16传动连接,驱动组件29能通过齿轮组15驱动丝杆16旋转,以带动第一滑块17沿滑动方向往复移动。
[0049] 传动组件27采用齿轮组15进行传动,保证了传动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优化眼底观察系统的空间,即可以在有限的小空间内实现调焦;而借助第一滑块17与丝杆16的传动配合,得以确保第一滑块17沿滑动方向移动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了调焦镜片19因意外而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由此进一步地保障了眼底观察系统焦距的调整能力。
[0050]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29包括驱动单元14,驱动单元14的输出端与齿轮组15啮合传动。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29包括齿轮轴31和手动旋钮13,齿轮轴31转动连接于壳体11上,手动旋钮13同轴固接于齿轮轴31的端部且手动旋钮13位于壳体11外,齿轮轴31与齿轮组15啮合传动。在本实施例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14和手动旋钮13同时能够驱动齿轮组15。具体地,驱动组件29还包括传动底座30,驱动单元14安装于传动底座30上,齿轮轴31转动连接于传动底座30上。
[0051] 采用本实施例的以上设计,得以实现对第一滑块17的电动驱动、手动驱动和混合驱动,为医生提供了多种调焦的选择,由此提升了驱动第一滑块17的灵活程度以及对第一滑块17的位置调整的精度。选用混合驱动的方式有助于改善对第一滑块17的位置调整情况,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先由驱动单元14将第一滑块17电动粗调到目标位置附近,再利用手动旋钮13手动精调第一滑块17位置的方案,以满足对第一滑块17的位置调整的精度需求的同时,提升位置调整的效率。
[0052] 具体地,驱动单元14包括电机。电机能够与外部通信模块通信连接,利用通信模块控制驱动单元14的动作,能够通过电动驱动的方式实现对第一滑块17的位置调整。
[0053] 示例性地,手动旋钮13上还套接有用于保护手动旋钮13的防护套26。
[0054]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方向与调焦方向相互垂直,滑动方向平行于连杆单元18所在的平面,调焦方向平行于连杆单元18所在的平面。
[0055] 采用本实施例的以上设计,得以实现对眼底观察系统的布局优化,由此简化了眼底观察系统的结构,减少了眼底观察系统所占用的手术空间,同时有助于降低了医生与眼底观察系统的交互难度。
[0056] 示例性地,调焦组件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调焦镜架12上的配合板28,配合板28上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与调焦镜架12的底面围成滑轨腔,第二滑块21滑动设置于滑轨腔中。通过配合板28与调焦镜架12的分体设计,得以降低滑轨腔的加工难度,减少调焦组件的制造成本,以上改进还方便了对调焦组件的拆装维护,有助于提高眼底观察系统的生产效率。
[0057]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杆单元18设有两个,两个连杆单元18分别设置于调焦组件的两端。两个连杆单元18设置于调焦组件的两端的设置有助于改善调焦组件的受力情况,减少调焦镜片19产生位置偏移的风险,提升调焦组件的工作稳定性。
[0058]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块17上穿接有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杆沿调焦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杆182相铰接。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滑块21上穿接有第二传动杆,第二传动杆沿调焦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二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杆181相铰接。在本实施例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块17上穿接有第一传动杆,且第二滑块21上穿接有第二传动杆。
[0059] 采用第一传动杆与第二传动杆的设置,得以实现滑块与连杆之间的顺利铰接,实现了连杆单元18的顺利传动,滑块上穿接传动杆的结构简单可靠,占用空间小且连接稳定性高。
[0060] 在本实施例中,调焦镜片19固定连接于调焦镜架12上。采用本实施例的以上设计,得以避免调焦镜片19相对调焦镜架12产生位置偏移,由此保障了调焦组件长期稳定运行,降低了眼底观察系统的维护频率。
[0061] 眼底观察系统包括调焦主体5和可拆卸铰接于调焦主体5上的眼底镜组件,眼底镜组件包括铰接杆6,调焦主体5包括壳体11、第一连接件24和第二连接件25,第一连接件24和第二连接件25均连接壳体11上,第一连接件24贯通有轴容置通孔241,第二连接件25开设有轴容置盲孔251,轴容置通孔241的轴线与轴容置盲孔251的轴线重合;第一连接件24开设有安装通槽242,安装通槽242的槽底连通轴容置通孔241的侧面,轴容置通孔24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通槽242的长度方向相同,且轴容置通孔241的孔径小于安装通槽242的槽宽,铰接杆6的一端与轴容置通孔241转动配合,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25转动配合。
[0062] 本实施例中,该眼底观察系统采用铰接杆6的端部与轴容置通孔241、安装通槽242和轴容置盲孔251的配合,得以实现眼底镜组件在调焦主体5上的可拆卸铰接;通过轴容置通孔241的轴线与轴容置盲孔251的轴线重合的限定,致使铰接杆6与第一连接件24和第二连接件25均能顺利地转动配合;结合轴容置通孔241的孔径小于安装通槽242的槽宽的限定,致使医生能够使铰接杆6从安装通槽242处穿过并置于轴容置通孔241内,再通过沿轴容置盲孔251的深度方向推动铰接杆6的方式,得以使铰接杆6的端部置于轴容置盲孔251内。以上改进实现了眼底镜组件在调焦主体5上的可拆卸铰接,操作方便且拆装效率高,保证了眼底观察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方便了医生对使用后的眼底镜组件进行消毒,有助于提升医生对眼底观察系统的使用体验。
[0063]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4和第二连接件25均通过第一螺栓23螺接于壳体11的外壁。
[0064] 在本实施例中,铰接杆6包括中央轴62和两个边缘轴61,两个边缘轴61分别同轴固接于中央轴62的两端,边缘轴61的侧壁分别与轴容置通孔241的侧壁和轴容置盲孔251的侧壁匹配贴合,且边缘轴61的直径大于中央轴62的直径。采用两个边缘轴61之间设置中央轴62的设计,得以实现对铰接杆6结构的优化设计,降低铰接杆6的生产成本。同时,借助边缘轴61的直径大于中央轴62的直径的限定,使中央轴62得以灵活地穿过轴容置通孔241,由此降低了眼底镜组件在调焦主体5上的拆装难度,为拆装动作提供更多的方案,从而有助于减少医生的工作量,提高医生的拆装效率,改善医生的使用体验。
[0065] 进一步地,安装通槽242的槽宽大于中央轴62的直径且小于边缘轴61的直径。采以上限定致使了中央轴62能够穿过安装通槽242而边缘轴61无法穿过安装通槽242,由此大幅简化了医生的拆装难度,医生只需先使中央轴62从安装通槽242进入到轴容置通孔241内,再调整铰接杆6与轴容置通孔241的轴线重合,之后将铰接杆6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至中央轴62与轴容置通孔241和相配合轴容置盲孔251,即可实现铰接杆6的组装动作,反向进行上述步骤即可完成对铰接杆6的拆卸动作。以上结构的限定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且结构稳定性高,各构件的损伤风险低下,有效地延长了眼底观察系统的使用寿命,有助于实现长期稳定的运行。
[006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4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以上改进降低了铰接杆6在第一连接件24上的组装难度,大幅加快了铰接杆6的拆装速度,医生仅需施加外力,即可将铰接杆6从安装通槽242推入轴容置通孔241,操作便捷且拆装难度低下,有助于提高眼底镜组件的拆卸效率。
[0067] 示例性地,眼底观察系统还包括外壳3,外壳3可拆卸套接于的壳体11外侧的至少部分区域。采用外壳3可拆卸套接于的壳体11的设计,得以实现对壳体11的表面防护,由此方便了医生对使用后的外壳3进行消毒。外壳3与眼底镜组件在调焦主体5上的可拆卸连接设计,得以将医生能触碰或需要保证无菌的零件完全和电子零件隔离开,仅需要取下外壳3和眼底镜组件即可拿去清洁消毒。方便使用后清洁消毒,并且拆卸便捷。
[0068] 具体地,外壳3与壳体11滑动配合,医生只需按住外壳3两侧的按钮,即可直接从外壳3上取下来。
[0069] 进一步地,外壳3遮挡安装通槽242的槽顶。
[0070] 通过对外壳3的结构限定,即可达到对安装通槽242的槽顶的封闭目的,以上限定避免了铰接杆6从安装通槽242脱离第一连接件24的情况,规避了眼底镜组件因意外而脱离调焦主体5的风险,保证了调焦主体5的长期稳定运行。
[0071]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3封闭轴容置通孔241远离第二连接件25的一端。
[0072] 通过对外壳3的结构限定,即可达到对轴容置通孔241的开口的封闭目的,以上限定避免了铰接杆6沿自身长度方向相对调焦主体5移动的情况,确保了眼底镜组件仅能绕铰接杆6旋转,从而保证了眼底观察系统的稳定运行。规避了眼底镜组件因意外而脱离调焦主体5的风险,保证了调焦主体5的长期稳定运行。
[0073] 示例性地,壳体11的侧面设有安装面,第一连接件24和第二连接件25均螺接于安装面,外壳3不覆盖安装面。采用以上结构限定,避免了外壳3与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25和眼底镜组件的位置冲突,在保障了外壳3对壳体11的防护效果的同时,确保了眼底镜组件的顺利运行。
[0074]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手术显微镜,包括显微镜主体、固定板1和上述的眼底观察系统,显微镜主体的末端开设有锲块,固定板1上开设有燕尾槽,锲块能与燕尾槽匹配连接。
[0075] 本实施例中,该手术显微镜采用锲块与燕尾槽匹配连接的设计,得以实现显微镜主体的末端与固定板1的可拆卸连接,由此提升了眼底观察系统的结构灵活性,减少了手术显微镜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医生的工作难度,有助于减少医生的工作量。
[0076] 眼底观察系统通过固定板1连接于显微镜主体,固定板1固定连接于显微镜主体,眼底观察系统包括调焦镜片19和旋转组件2,旋转组件2转动连接于固定板1,使得相对固定板1转动的眼底观察系统经过多个锁定位置,多个锁定位置被区分为一个工作位置和其余的收纳位置,当眼底观察系统处于工作位置时,调焦镜片19的中心轴与显微镜主体的眼底观察光路的中心轴重合,当眼底观察系统处于收纳位置时,调焦镜片19的中心轴偏离显微镜主体的眼底观察光路的中心轴。
[0077] 本实施例中,该眼底观察系统在相对固定板1转动时经过多个锁定位置的设计,使得眼底观察系统能够在特定的位置与显微镜主体保持相对位置确定,可以有效地防止医生在显微镜主体俯仰工况中发生的眼底观察系统滑动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而通过将锁定位置区分为工作位置和收纳位置的方式,得以使处于工作位置的眼底观察系统与显微镜主体相配合,使显微镜主体的眼底观察光路与调焦镜片19顺利交互,从而起到调焦的作用,保障了显微镜主体的顺利运行。而眼底观察系统能够转动到收纳位置的设计,致使眼底观察系统得以完成位置上的避让,从而避免了眼底观察系统与患者发生碰撞的情况,由此改善了眼底观察系统的工作环境,提升了医生的使用体验,有助于提高显微镜主体的工作效率。
[0078] 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收纳位置中包括一个收回位置,眼底观察系统由工作位置转动至收回位置时,眼底观察系统相对固定板1旋转180°。通过将工作位置与收回位置呈180°的设置,可以确保医生在显微镜主体俯仰工况中的受力情况类似,由此保障了位于工作位置和收回位置的都不会因意外而轻易地产生位置上的偏移,以上设计优化了眼底观察系统在收回位置的受力情况,确保了眼底观察系统在收回位置出的准确定位。
[0079] 进一步地,所有的收纳位置中包括至少两个避让位置和一个收回位置,眼底观察系统由工作位置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至收回位置时,均经过至少一个避让位置。
[0080] 通过将收纳位置区分为避让位置和收回位置的方式,得以使医生能够应对不同的工况。当观察完成时,不再对手术显微镜存在工作需求,此时将眼底观察系统移动至收回位置,即可完成对眼底观察系统的准确收纳,从而达到了对眼底观察系统的防护目的,降低了眼底观察系统损伤的风险。而当眼底观察系统移动至避让位置时,眼底观察系统的行程较短,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手术显微镜在位置调整的过程中出现眼底观察系统碰撞患者的情况,为此仅需将眼底观察系统移出当前位置即可,因而只需进行小行程的转动即可达到避让的目的,而且也方便眼底观察系统的及时复位。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均设置至少一个避让位置的设计得以为医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有助于降低手术显微镜的操作难度,提升医生的使用体验。
[0081]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与旋转组件2中的一个凸设有分度卡扣102,另一个凹设有凹陷部202,当相对固定板1转动的旋转组件2位于锁定位置时,分度卡扣102被约束于凹陷部202,当相对固定板1转动的旋转组件2位于锁定位置以外时,分度卡扣102能够脱离凹陷部202。具体地,分度卡扣102设于固定板1上,凹陷部202设于旋转组件2上。
[0082] 借助分度卡扣102和凹陷部202的结构设计,得以实现眼底观察系统与固定板1之间的相对位置锁定。以上配合方式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定位效果好且工作稳定性高。
[0083] 进一步地,旋转组件2包括旋转底座201和轴承203,轴承203的内圈与轴承203的外圈中的一个与固定板1相固接,另一个与旋转底座201相固接,使旋转底座201能绕轴承203的轴线旋转。具体地,固定板1还包括板主体101,所有的分度卡扣102均凸设于板主体101,第二螺栓22穿过板主体101并螺接于轴承203的外圈,旋转底座201固接于轴承203的内圈。
[0084] 采用轴承203的内外圈分别与旋转底座201和板主体101相固接的设计,得以实现旋转底座201绕轴承203的轴线相对固定板1的旋转。以上结构设计简单可靠,占用空间小,工作稳定性高且使用寿命长。
[0085] 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202设有多个,所有的凹陷部202绕轴承203的轴线间隔均布,分度卡扣102设有至少一个。具体地,分度卡扣102设有两个且关于轴承203的轴线对称布置。
[0086] 采用以上限定,得以实现分度卡扣102与凹陷部202的顺畅配合,确保了固定板1在转动到每一个锁定位置时,分度卡扣102都能够被约束于凹陷部202内。
[0087] 示例性地,眼底观察系统还包括调焦主体5和眼底镜组件,调焦主体5固接于旋转组件2,眼底镜组件还包括眼底镜7和定位杆4,定位杆4的中部与调焦主体5转动配合,眼底镜组件具有相对调焦主体5摆动至使眼底镜7远离调焦主体5的观察状态,和使眼底镜7靠近调焦主体5的收纳状态;在观察状态下,眼底镜7的中心轴与调焦镜片19的中心轴重合。具体地,铰接杆6穿接于定位杆4,定位杆4通过铰接杆6与调焦主体5转动配合。
[0088] 眼底镜组件通过在观察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的切换,得以使眼底镜组件在手术显微镜工作时准确到位,在收纳时吸附于调焦主体5上以减少占用的空间,以上设计实现了对眼底镜组件的优化设计,有助于提升医生的使用体验,降低眼底镜组件损伤的风险。
[0089] 具体地,在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眼底时,将眼底观察系统旋转到工作位置,并将眼底镜组件切换到观察状态,得以使眼底镜7处于成像光路中,从而使整个手术显微镜满足观察眼底的需求。在没有观察患者眼底的需求时,将眼底观察系统旋转到收回位置,并将眼底镜组件切换到收纳状态,得以使眼底镜7远离成像光路中,从而降低了眼底观察系统与患者碰撞的风险。
[0090] 进一步地,调焦主体5上设有第一永磁体9,定位杆4的一端通过眼底镜架8固接有眼底镜7,且定位杆4靠近眼底镜7的一端设有第二永磁体10;在收纳状态下,第一永磁体9吸附第二永磁体10。
[0091] 采用第一永磁体9与第二永磁体10相互磁吸的设计,达到了对眼底镜组件的定位目的,由此避免了眼底镜组件因意外而脱离收纳状态的情况,降低了眼底镜组件损伤的风险,保证了眼底观察系统的顺利运行。
[0092]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观察状态下,定位杆4止动于定位杆4远离眼底镜7的一端与调焦主体5的外壁相抵靠。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杆4远离眼底镜7的一端设有第三永磁体20,调焦主体5上设有第四永磁体,在观察状态下,第四永磁体吸附第三永磁体20。
[0093] 以上设计采用相互磁吸或者受力平衡的方式达到将眼底镜组件限定于观察状态下的目的,从而确保了眼底镜组件在手术显微镜工作时不会因意外而产生状态上的切换,进而保障了手术显微镜的观察效果,提升了医生的使用体验。
[0094] 具体地,第一永磁体9、第二永磁体10、第三永磁体20和第四永磁体均为磁铁。
[0095] 本实施例中,眼底镜7为非球面镜。具体地,眼底镜7通过眼底镜架8固接于定位杆4上。非球面镜能够起到修正影像,解决视界歪曲等问题,同时还能够使镜片更轻、更薄和更平。而且,非球面镜具备优异的抗冲击性能,能够保障眼底镜组件长期稳定的运行。
[0096] 显然,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公开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