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方法、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一种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方法、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考古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方法、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田野调查是考古工作中关键环节之一,是考古发掘的基础,是考古工作中快速获取地下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现有技术的考古实践中,田野考古调查大致分为两大阶段。
[0003] 其中,第一阶段的田野考古以找到古遗址为目的,找到遗址之后,考古队员通常凭记忆或标注平面图(手绘或测绘的地图或地形图)记住遗址位置,然后选点发掘。之后,随着城市坐标系的建立,考古学家开始习惯使用分幅地图标注遗址位置,差别仅仅在于大地坐标系有所不同。
[0004] 第二阶段,田野考古仍然以寻找遗址为主要目标,但增加了将调查工作纳入“聚落研究”的新要求。此时,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坐标系的建立,以及RTK(Real‑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的普及等技术变革直接冲击着田野考古调查方法。
[0005] 但现阶段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都是利用传统的矿产资源的调查方法,地球物理科学工作者并没有根据不同考古目的和特点进行系统的方法和适用性研究。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到现场实验,那个有效采用那个,缺乏针对性的探测方案和参数可参考。
[0006] 近年的考古实践中,实际田野考古中逐渐发现现有的考古调查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野外实践中,调查者常常因体力、后勤保障或卫星信号弱且易受到植被和地形影响等多重因素限制,很难对包括众多碎陶片在内的每项野外发现都读取RTK位置,因而实操中很难定义重点调查区和空白地带,从而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覆盖”式调查。又如,由于传统调查法野外作业过程中无法标注新发现的遗迹或遗物的真实位置(即使有等高线,坡度、方向等数据亦如此),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遗迹和遗物位置无法与考古发掘中的探方位置直接嵌合。
[0007] 以上各种因素导致现有技术中,对于勘探位置的定位十分困难,依赖人工经验,无法快速圈定最有可能存在遗址的“甜点区”,导致勘探的效率低下。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46] 实施例一
[0047] 请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其包括步骤:
[0048] S1、获取待勘测区域的航拍图像和地形图像,并根据所述航拍图像和所述地形图像得到所述待勘测区域的地貌模型。
[0049]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待勘察区域是待勘测的遗址区域,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通过利用无人机航飞拍摄航拍图像,请参照图3,在获取航拍图像之后,本实施例还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对地面扫描从而剔除植被的影响,得到真实地面的地形图像,之后利用PhotoScan等图形处理软件建立地貌模型,用于在后续步骤中配合级差网格,将考古学中的空间定位方式纳入级差网格处理,实现了调查空间与发掘空间的有机衔接,使得“全覆盖”式调查真正成为可能。该步骤技术关键点在与利用航拍影响摄影对勘察区域进行全覆盖,并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对地面扫描从而剔除植被的影响,从而避免了植被等因素造成的空白,从而实现了待勘测区域的全覆盖。
[0050] 这样在有建筑物、植被遮挡无法进行RTK定位时,也能根据地貌模型准确进行定位,尤其带有高程的地形图在判断甜点区时更具有优势。能为置身野外的调查者提供地貌细节捕捉和定位,大幅减少对卫星定位信号的依赖和RTK操作,降低植被和地形的影响,高效标注、记录遗迹和遗物的空间位置。
[0051] S2、在所述待勘测区域建立级差网格,并将所述级差网格投影至地貌模型。
[0052]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首先在待勘测区域设置多个基准点(原点),从而建立级差网格,并将所述级差网格投影至地貌模型。基准点的设置一般为2—3个,这样通过基准点坐标,可以与不同城市坐标系统进行匹配和校准,方便了考古工作与城市建设的相互结合。
[0053] 此外,网格的大小若过大,则不利于对遗迹的精确定位,若网格大小过小,则不利于对网格的快速定位,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级差网格分3个等级,其中第一级为1000米网格,第二级为100米网格、第三级为10米网格,并对不同级差网格进行编号,现场当RTK、GPS信号被植被或建筑物遮挡时,快速且精准地对遗迹进行定位。
[0054] S3、获取所述待勘测区域的标本的标本数据、位置数据和年代数据,并根据所述位置数据将所述标本数据和所述年代数据标记于所述地貌模型上。
[0055] 具体而言,通过对已有标本作类型学研究,建立已知标本的年代数据,其中,类型学是考古学中成熟的标本整理法。处理对象主要是考古发掘品中的各种人工制品(例如炊器、酒器、兵器、工具)。工作步骤是先依据人工制品的功能分类,再依据器形和人工制品的历时性变化排列人工制品的演变谱系,但以往的类型学研究不考虑人工制品的空间分布,或是先单纯考虑分类后再另外讨论人工制品的空间分布。本发明在进行人工制品的类型学研究时,而本发明通过获取人工建立的年代数据,并将年代数据标注在级差网格上,从而做到分类结果与空间关系同时考虑。
[0056] 举例来说,一座倒塌的古代房屋,墙体残块、屋顶残块、特别是与门窗结构相关的建筑残块,其空间分布本身具有意义,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是先分类,然后将分类结构标注在图纸中,对于各个建筑残块的空间联系缺乏使用,本发明则通过级差网格,同时考虑建筑残块的分类以及分类结构的空间关系。因而本发明的分类将更加有益于古代房屋的复原研究。
[0057] 在获取待勘测区域的标本的位置和年代数据之后,便可以依照年代将标本标注于地貌模型之上,从而在后续步骤中,根据标本的位置和年代数据划分出“甜点区”(sweet points)。
[0058] S4、根据所述地貌模型划分甜点区得到划分结果,并输出所述划分结果。
[0059] 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地貌模型划分甜点区,首先根据所述地貌模型为所述级差网格建立要素数据库,具体而言,是根据地貌模型以及地貌模型中标注的标本的标本数据、位置数据和年代数据建立高程(m)、植被、现地表状况、陶片数量、陶片类型、地表古遗迹等考古要求要素,并获取地磁异常、重力异常等地球物理要素,从而建立要素数据库。
[0060] 之后根据建立的要素数据库对每个级差网格进行评分,从而圈定甜点区。
[0061]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首先根据现场遗迹,对遗迹进行初步分类,对比类似遗迹,对不同类型遗迹建立不同的评分标准,对每个级差网格的各个要素进行打分。
[0062] 例如对某沿海地区的一区域可能存在商代遗迹进行圈定,由于现有的类似遗迹均出现在丘陵上山顶,那么本实施例中,根据地貌模型的高程,高程高的地方得分则更高,该评分标准可以根据考古研究人员的设定输入,本步骤在初步分类之后,根据分类的结果从存储的设定评分标准中选取。
[0063] 再获取评分标准之后,就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高地每个10m*10m网格进行的要素进行打分,最后将各个要素分数相加,根据总分进行评级,从而自动圈定最可能存在遗迹的“甜点区”,为后去详细勘探提供参考。
[0064] 本实施例中,根据每个网格要素的总得分,对“甜点区”划分等级,得分越高等级越高,详细调查、勘探等级越高,从而实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甜点区”,进行自动快速圈定。
[0065] 在输出“甜点区”之后,考古研究人员就可以根据输出的甜点去划分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勘探调查,具体而言,通过详细调查从而勘探甜点区,以洛阳铲、地球物理勘探(包括:电磁波、电阻率、磁力、地震波等多种方法),以及汽车钻等不同方法实施重点调查,必要时试掘。其中“甜点区”的勘探,将地球物理方法引入,其基本原则如下:
[0066] 根据工作效率,从高到低地球物理方法依次为:地质雷达等电磁法、地震面波、高密度电阻率法等。
[0067] 根据探测深度,从浅至深地球物理方法依次为:地质雷达、地震面波、高密度电阻率、电磁法等。
[0068] 根据探测精度,从高到低地球物理方法依次为:地质雷达、地震面波、高密度电阻率法等。
[0069] 以上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只是总体应用原则,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场地状况和干扰情况具体分析,并结合洛阳铲、钻孔数据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勘探。
[0070] 完成勘探之后,考古研究人员即可整理分析勘探、试掘数据。根据考古学方法、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方法开展研究,具体包括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聚落考古、岩相学、沉积学、地球物理磁力、地震、电阻率等勘探方法,结合洛阳铲、试掘数据对古遗址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勘探、试掘数据和分析结果标注在地貌模型上,从而将各个要素输入到级差网格多地理信息系统中,丰富级差网格要素,为进一步勘探进行数据准备,为下一次甜点区的划分更新提供支持,以实现调查和发掘的有机衔接,从而随着勘探进度的推进,本发明对于甜点区的划分的准确度也会随之上升。
[0071] 在完成勘探之后,各种标本需要进行数据和实验室的分析。如:炭14定年、化学成分、陶片器物以及服装等文物的材质分析,以及标本的分类等室内分析。并根据上述分析,进行考古报告的编写。
[0072] 请参照图6和图7所示,图6为采用本发明方法勘探的部分遗址,图7为同遗址的另一勘探物,该遗址中,目前已通过本发明的方法找到两处原生古文化层,其中,图6为该方法发现的北宋城墙局部,图7为该方法在宫殿建筑表面发现的铜钱,其在现代地表下方约9米处获得。
[0073] 实施例二
[0074] 请参见图8,基于上述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存储器10、处理器20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0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20上运行的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程序,所述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程序被所述处理器20执行时控制终端实现如上所述的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方法的步骤。
[0075] 所述存储器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终端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10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10用于存储安装于所述终端的应用软件及各类数据,例如所述安装终端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10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在一实施例中,存储器10上存储有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程序,该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程序可被处理器20所执行,从而实现本申请中的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方法。
[0076] 所述处理器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一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1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处理数据,例如执行所述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方法等。
[0077] 实施例三
[007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程序,所述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考古遗址甜点区划分方法的步骤。
[0079]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航拍图像和地形图像建立待勘测区域的地貌模型,能为置身野外的调查者提供地貌细节捕捉和定位,大幅减少对卫星定位信号的依赖和RTK操作,降低植被和地形的影响,高效标注、记录遗迹和遗物的空间位置,使“全覆盖”式调查真正成为可能,并在待勘测区域建立级差网格,将所述级差网格投影至地貌模型,野外作业过程中可以通过级差网格标注新发现的遗迹或遗物的真实位置,且由于构建了级差网格,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遗迹和遗物位置可以与考古发掘中的探方位置直接嵌合,从而能够根据级差网格上标注的标本数据、位置数据和年代数据,对级差网格进行打分评价和等级划分,快速圈定最有可能存在遗址的“甜点”区,针对性选择最适宜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勘探,实现调查与发掘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考古勘测的效率。
[008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81] 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如处理器,控制器等)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存储器、磁碟、光盘等。
[0082]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