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游泳池,尤其是一种带升降装置的游泳池。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现有EP1478261A1、US5685030A和US5218727A具有升降装置的泳池/浴缸,存在结构复杂、体型笨重和放在游泳池中占位置的问题;同时现有AU702516B3和DE3333192C2,前者(AU702516B3)为临时使用的产品,两者存在的问题是升降装置的受力均作用在主体内壁上,后者(DE3333192C2)为了防止升降装置晃动,在主体内壁上开孔固定,这种固定方式首先破坏了泳池内部的防水结构,其次无法长时间适用将升降装置安装在游泳池的方案。升降装置行程越长,升降时晃动越大,这种晃动如果作用在主体内壁,会极大的缩短游泳池的维护周期,当出现材料层脱落,游泳池就需要大修,这样一来维护成本过大。
[0003] 综上,市面上需要一种结构简单、维护周期长、成本低、不过度占用空间、适用于腿脚不便人群的游泳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0029] 如图1到图9所示的一种带升降装置的游泳池,包括主体12,主体12即游泳池,主体12中安装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加压机构,其中:
升降机构
包括升降杆2、升降套筒、转动臂、池中定位件和岸边定位件,
升降杆2垂直安装在主体12的底部,升降杆2的侧面平行间隔安装池中定位件, 池中定位件,通常为圆管或方管,图中为圆管,池中定位件13平行间隔安装在升降杆2的侧面,池中定位件13的底端与主体12底部连接,池中定位件13的上段和下段通过连接件14与升降杆2的上段和下段连接,升降套筒在两连接件14之间的升降杆2上来回升降,池中定位件13的上段和/或中段与岸边定位件连接,升降杆2和池中定位件均距离主体12内壁一段距离,池中定位件13的上段和/或中段与岸边定位件连接,岸边定位件从池中定位件13所在的主体12方向向远离主体12方向的主体岸边延伸一段距离设置,岸边定位件底端与主体岸边的地面连接。
[0030] 岸边定位件安装在远离主体岸边的地面上,升降机构的安装不需要在主体12内壁上开孔,更不需要将主体12内壁作为着力对象,这样设计不需要重新分析游泳池的受力结构,也不用担心升降机构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撕裂主体内壁的可能,所有的一切和现有游泳池一样。
[0031] 岸边定位件将主体岸边的地面划分出一个用以保护用户上下座椅的防护区,防护区可以有效的防止用户上下座椅时从后方有人过来撞到用户,岸边定位件具体结构,包括U形连接架15和两根定位杆16,U形连接架15的开口端与池中定位件13连接,定位杆16的杆体与U形连接架15的上下两延伸段十字固定,且定位杆16的底部与远离主体岸边的地面连接,为了防止定位杆16受力撕裂主体岸边的地面,定位杆的底端套设防撕裂环17,再通过防撕裂环17安装到地面中,图中U形连接架15和两根定位杆16组成一个井字,对于突发情况人员可以穿过井字的中间口过到对面,或将U形连接架的长度缩短到图中的1/2~1/3之间。
[0032] 升降杆2的杆体中开设有进水道和出水道,进水道的进水口与进水控制阀的出水口连接,进水道的出水口与支撑环6上的出水口连接,出水道的进水口与支撑环6上的进水口连接,出水道出水口与出水控制阀的进水端连接,支撑环6上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均朝向上腔室,往上腔室注水后筒体3通过上密封4的推动向上移动,筒体3上升到位后下密封5的上端与支撑环6的下端接触,为了防止筒体3过度上升在升降杆2的顶端安装限位装饰件7;上腔室排水后筒体3受重力向下移动,筒体3下降到位后上密封4的下端与支撑环6的上端接触。
[0033] 升降套筒包括筒体3、上密封4和下密封5,上密封4和下密封5套设在升降杆2上,升降杆2安装在主体12的底部,并与主体12底部成垂直状,升降杆2上固定安装支撑环6,筒体3套设在支撑环6上,且支撑环6位于上密封4和下密封5之间,支撑环6上套设有至少一个密封圈,上密封4和下密封5分别安装在筒体3的上下两端,密封圈将筒体3内部分隔出上下腔室;筒体3外部套设转动臂,转动臂包括两个可转动的转动环8,转动环8的内圈套设在筒体3居中位置,转动环8的外圈焊接或螺丝固定安装架9,安装架9上安装座椅1,筒体3上焊接限位转动环8转动幅度的限位块10,和升降时限制转动环8转动的锁止件,为了简化结构,锁止件为插销11,插销11和限位块10配合使用,限位块10上具有锁槽,锁槽的开口朝向转动环8转动方向,锁槽开口侧的延伸部上下开设有用于插销11拔插的圆孔,插入插销11锁定座椅1转动,拔出插销11转动座椅1;
为了防止用户在升降过程中不慎从座椅1上跌落,安装架9上具有包围扶手和约束带。
[0034] 加压机构所述加压机构包括进水控制阀、加压泵、出水过滤器和出水控制阀,
进水控制阀的进水口与主体12侧面连接,进水控制阀的出水口与加压泵的进水口连接,加压泵的出水口与升降杆2的进水端连接,升降杆2的进水端如图6和图7中在升降杆2的最下部显示为一个圆口,升降杆2进水端的出口与支撑环6上的进水口连通,支撑环6上的出水口与升降杆2的出水端进口连通,升降杆2的出水端出口与出水过滤器的进水端连接,出水过滤器的出水端与出水控制阀的进水端连接,出水控制阀的出水端与主体12侧面连接,图3中主体12底部侧面的两个圆孔,一个是与进水控制阀进水口连接的出水口,另外一个是与出水控制阀出水端连接的进水口,出水口的口部安装有滤网。
[0035] 主体12的内壁上开设有用于标识深水位和浅水位的上标识槽18和下标识槽19,下标识槽19开设在距离主体12底部一段距离的内壁上,上标识槽18开设在距离下标识槽19一段距离的内壁上,通常下标识槽19位于主体12深度的1/3位置,上标识槽18位于主体12深度的2/3位置,注水人员根据需要对照注水,相比于刻字和贴标尺,加工工艺更简单,也不要考虑老化和褪色的问题;上标识槽18的槽口中间隔安装有多条沿主体12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扶手20,上标识槽18与主体岸边之间还均匀安装有多条辅助用户上岸用的上岸扶手21。
[0036] 具体使用下水容易出水难,用户可以通过滑梯或跳水的方式进入主体12,当用户想上岸时,转动座椅1为展开转态,将插销11插入一侧限位块10中,用户坐上座椅1,握紧扶手并固定约束带,岸上人员启动加压机构加压,座椅1抬升到主体岸边停止,岸上人员拔出插销11,拉动座椅1到主体岸边上,将插销11插入另一侧的限位块10中锁住座椅1,用户松开约束带,离开座椅1。
[0037] 加压机构首次使用前需要进行排气,将加压机构连接管道中的空气排出,流程为开启进水控制阀,接着启动加压泵,再开启出水控制阀,循环一段时间后,关闭出水控制阀,再关闭加压泵,最后关闭进水控制阀;加压机构的加压工作过程为两种,
第一种,开启进水控制阀,接着启动加压泵,出水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加压泵将主体12内的水泵入筒体3内,抬升筒体3,筒体3抬升到位后不关闭加压泵,加压泵为离心泵;
第二种,启动步骤与第一种相同,区别在于筒体3抬升到位后同时关闭加压泵和进水控制阀,为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可以在加压泵的出口管道上增加一个单向阀,这样可以只关闭加压泵,进水控制阀就可以不用频繁的开关了,主体12内的水也不会倒流回主体12中。
[0038] 加压机构的泄压工作过程也为两种,第一种,加压泵和进水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此时开启出水控制阀,水压会优先选择阻力小的地方泄压,即主体12内的水通过出水过滤器后回到主体12中,此时座椅1会缓慢下降;
第二种,加压泵和进水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或加压泵的出口管道上安装有单向阀的可以仅加压泵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开启出水控制阀,由于筒体3的自重、座椅1的自重和用户的体重,挤压筒体3内水通过出水过滤器后回到主体12中。
[0039] 加压机构存在两种工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出水过滤器的选用,如RO膜过滤器,过滤时需要进水压力必须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完成过滤,筒体3的自重、座椅1的自重和用户的体重不能确保是否能达到过滤压力,所以加压泵需要处理开启状态,当出水过滤器选用了多介质过滤器,由于多介质过滤器中装填的仅石墨、砂石或其他填料,筒体3的自重、座椅1的自重和用户的体重能为主体12水提供足够的过滤压力,区别在于过滤效率的快慢而已,出厂前厂家会根据出水过滤器的种类给出使用注意事项,其中包括选用何种过滤器时,对应限制客户体重上限,通常上限为100KG,即将出水过滤器作为座椅1下降时的阻尼,防止座椅1快速下坠弄伤用户,多介质过滤器可以过滤筒体3使用时产生的金属屑,还能过滤水中的杂质,且出于成本考虑多介质过滤器为出水过滤器的最优解,因此本申请加压机构均优先采用第二种工作模式。
[0040] 以上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各种举例说明不对本发明的实质内容构成限制,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书后可以对以前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修改或变形,而不背离发明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