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适用于河流鱼类索饵场营造的方法

一种适用于河流鱼类索饵场营造的方法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河流鱼类索饵场营造的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索饵场是鱼类集群摄食、育肥的重要场所,一般分布在河湖岸带湿地、洲滩湿地、河流交汇口、入湖(库)河口等区域,这些区域水面宽阔、水流缓慢,由于常年的流水冲击,带来了上游及周边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有机质和饵料生物生物量,能够满足鱼类集群觅食、育肥、成长需求,如果该区域水质、水流和底质条件较好,还可以吸引幼鱼上溯觅食。
[0003] 在自然条件下,地形条件、底质、流速、河岸植被、水草、水质等都是影响鱼类索饵场的重要因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污染排放、挖沙、清淤、清除水草、堤坝和护岸建设、沿河公路、河道整治等人类活动,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鱼类栖息、索饵的生境遭受破坏或丧失,水生生物资源量和多样性降低。因此,在鱼类索饵生境质量降低,栖息地萎缩的背景下,采取一定的生态修复措施,修复鱼类索饵、栖息生境的结构和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在河湖开发不断深化的现实背景下,保护鱼类自然资源的现实选择。
[0004] 我国对鱼类索饵场修复、营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水生态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鱼类栖息地修复领域,并开展了适用技术的研发,形成了一些不错的技术方案。如:《一种具备小型索饵场越冬场功能的竖缝式鱼道》(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0331261.1)发明了一种具备小型索饵场越冬场功能的竖缝式鱼道,将鱼道构建成为适宜鱼类索饵和越冬的开放式小水域,既能培育当地鱼类长期稳定的栖息、繁殖、洄游空间,又能拓展鱼道的使用时间;《一种恢复河道中产粘性卵鱼类栖息地的复合型生态护坡》(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0263173.2)发明一种恢复河道中产粘性卵鱼类栖息地的复合型生态护坡,在护坡材质、形状、和沉水植物生长性、微生物挂膜的便利性等方面,解决鱼类产卵微环境营造、临时避险、护卵行为便利性等问题;《复合植物斑块型鱼类栖息多态生境构建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2110933124.5)通过划分网格的方式将构建鱼类栖息地的区域分隔成多个网格单元,在各个网格单元内种植不同密度的水生植物群落,改善的水流流态使其更接近于鱼类熟悉的天然状态,从而有效保障了鱼类的生存和洄游;《提高大流速河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护坡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10106700.7)提出用钢筋混凝土进行根基固定,设定合适的鱼类栖息地模块,恢复河流生物多样性健康的状态;《长江口潮滩渔业生境修复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202210677202.4)提出了在长江口适合区域,利用“植物种植+立体浮床”相结合的方式修复渔业生境,实现区域渔业生物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生态功能修复。
[0005] 上述的技术在鱼类栖息生境的修复技术研发方面各具特点,为鱼类栖息生境的修复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思路。索饵场是鱼类栖息“三场一通道”重要生境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针对鱼类的索饵场的修复和营造技术,仍缺少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需要开展进一步的技术研发。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特征更加突出,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某水库支流刮食性鱼类黄尾鲴和底栖食性鱼类鲇的索饵场营造为例,对本发明的营造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0037] 实施例1
[0038] 黄尾鲴和鲇是某大型水库的重要鱼类种群,黄尾鲴栖息于水下层,刮取有机碎屑、污泥杂质、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裸藻,以及沿岸性着生的羽纹硅藻、双缝硅藻、双菱硅藻以及颤藻等。鲇常栖息于水底层,以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体,以及蜉蝣、蜻蜓稚虫和摇蚊幼虫等为食。由于硬质护岸、农业耕作、采砂等人类活动影响,该水库区域面源污染负荷较大,鱼类栖息生境逐步萎缩,造成鱼类种群数量逐年缩减。通过对该水库区域实施索饵场营造措施,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索饵条件和食物来源,提升黄尾鲴、鲇等鱼类资源量。
[0039] 该水库区域索饵场的具体营造方法如下:
[0040] 1、前期调查:
[0041] 对该水库鱼类资源及黄尾鲴、鲇的索饵场生境进行调查。
[0042] 2、索饵场营造地址的选择:
[0043] 根据适合黄尾鲴、鲇饵料产生所需的河床地形、底质、水文和光照条件,在该水库的上游河道或上游河道支流的末端距离水库入口5km处作为营造索饵场的起点,索饵场沿岸线的长度是300米。营造索饵场的河道段记为目标河道段1,该目标河道段1右侧为河岸带,如图1所示。河岸带具有坡度小于5°的缓坡滩地101,该河岸带具有一定的落差,且该河岸带附近设有产卵场、越冬场等适合黄尾鲴、鲇等鱼类栖息的其他生境,这样有利于构建黄尾鲴、鲇等鱼类全套栖息环境,有利于黄尾鲴、鲇等鱼类资源量的提升。
[0044] 3、生态沟渠布设:
[0045] 在该目标河道段1的缓坡滩地101的上缘布设生态沟渠2,生态沟渠2沿岸线延伸,生态沟渠2长度根据地形条件设置,一般不低于1000m。生态沟渠2两侧高,中间低。在生态沟渠2的中间朝向缓坡滩地的一侧设置7个排出口201,通过排出口201使面源污染经生态沟渠2汇集净化后流入缓坡滩地101中。生态沟渠2主要功能是汇集该目标河道局部区域的面源污染,将经初步净化的面源污染引入索饵场营造区域,促进面源污染中的营养物质转换为饵料生物生产力。
[0046] 生态沟渠2为渗透型干式结构,生态沟渠2内设有填料层和植被层。填料层的厚度为20~30cm,填料层由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砾石层、火山岩层和草炭土层构成。植被层为在草炭土层上种植的土著草本植物,采用人工铺植和草籽播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
[0047] 生态沟渠2的截面呈抛物线形,边坡坡度为1:3,纵坡不大于1%。生态沟渠2的宽度为30~80cm,深度30~50cm。
[0048] 4、底质改造:
[0049] 在该目标河道段1的缓坡滩地101底质上铺设垫层进行改善底质,垫层的厚度为30~50cm。垫层的透水性好,一般由大型砾石、卵石、砂等基质材料组成,其中,大型砾石、卵石(长径≥5cm)数量占比不低于60%。
[0050] 5、河岸带微生境营造:
[0051] 在该目标河道段1的缓坡滩地101上设有位于最高水位线5和最低水位线6之间潜坝群,潜坝群由多排潜坝3构成,潜坝3的排数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进行设置。如图2所示,潜坝3呈“C”型,潜坝3内径为80~150cm,坝宽10~80cm。
[0052] 同一排潜坝3位于同一等高线上,潜坝3间距根据地形条件确定,一般200~500cm。相邻两排的潜坝3交错分布,且所有的潜坝3开口均朝向与潜坝群距离较近的河岸。
[0053] 潜坝3边沿通过多个下端埋入对应的缓坡滩地内的木桩301合围而成,每个木桩502埋入缓坡滩地101内的部分不低于100cm,超出缓坡滩地101地面部分一般为20~50cm。
木桩301合围的空间内5内填充有卵石302,卵石302的直径5~20cm。
[0054] 缓坡滩地101滨水边缘布设有多个等间距排布的树根4,每个树根4的根须朝向水流。设置树根4可营造多样生境,同时缓解水流对河岸带的侵蚀。
[0055] 6、植物群落恢复:
[0056] 在该目标河道段1的缓坡滩地101和洲滩均栽种植被,植被可为饵料生物、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为鱼类提供、索饵、生长、育肥的场地,还可促进营养物质向饵料生物生产力转化以及水质净化。植被的种类应选择当地土著植物种类,植被一般推荐陆生和湿生植物,如狗牙根、牛鞭草、香蒲、黑麦草、香根草等。
[0057] 7、效果监测:
[0058] 索饵场构建完成后,布设水下摄像头,对该区域水下鱼群聚集情况进行监测,同时采用人工捕捞和声学探测方式,监测该水域鱼类种类、资源量和鱼群密度等变化情况,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