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力转换装置

电力转换装置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电容器的电力转换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进行从交流电压向直流电压的转换或从直流电压向交流电压的转换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电容器。就电力转换装置而言,有时根据使用期间等而进行电容器的更换。在电力转换装置中,为了使电容器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开了通过将电容器收容于电容器箱体的内部而使电容器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的技术。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30185号公报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0034] 实施方式1
[0035]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斜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是沿图1所示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剖视图,是沿图1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基座6、第1基板5、框体4、电容器12和第2基板7。基座6成为载置第1基板5的基台。另外,基座6还作为对由电力转换装置1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器起作用。
[0036]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在基座载置有第1基板的状态的斜视图。第1基板5具有搭载有多个端子座8的搭载面5a。第1基板5将搭载面5a与基座6反向地载置于基座6。多个端子座8以从搭载面5a凸出的方式形成。多个端子座8的从搭载面5a算起的凸出高度相等。
[0037] 端子座8是将金属板弯折成U字型而形成的刚体,开放的端部被固定于第1基板5。端子座8的被弯折的部分成为平坦面,在该平坦面形成有螺钉孔8a。在螺钉孔8a的内侧形成有螺纹,能够拧入螺钉。
[0038] 在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除了端子座8以外还搭载有省略了图示的电子部件。由在第1基板5搭载的电子部件构成转换器及逆变器等。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搭载面5a的法线方向中的朝向基座6的方向称为后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前方。另外,将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侧方。此外,该方向的定义并不是对电力转换装置1的设置姿态进行限定。
[0039] 框体4具有第1盖2和第2盖3,构成电力转换装置1的外轮廓。第1盖2将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覆盖。第1盖2与基座6通过在任意一者形成的固定销(省略图示)与在另一者形成的凹陷等进行卡合而得到固定。
[0040] 图6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第2盖卸下后的状态的分解斜视图。在第1盖2中的朝向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的面的相反面2b形成有向搭载面5a侧凹陷的凹部13。在凹部13插入电容器12。
[0041] 如图3所示,在第1盖2形成有使端子座8从凹部13露出的露出部2a。例示了露出部2a是将第1盖2中的朝向搭载面5a的面和相反面2b贯通的孔,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从缘部开始切去而使端子座8露出的切口。
[0042] 图7是实施方式1中的电容器的斜视图。电容器12具有主体10和多个端子11。主体10的形状是柱状形状,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圆柱形状。多个端子11设置于主体10的一端面14。端子11是将金属板弯折成L字型而形成的,端子11的相对于弯折部位来说的一侧的部分固定于主体10的一端面14,另一侧的部分从一端面14凸出。在端子11中的从一端面14凸出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11a。
[0043] 电容器12以主体10的一端面14与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垂直的姿态被插入至在第1盖2形成的凹部13。另外,向在第1盖2的相反面2b形成的凹部13的电容器12的插入方向是与搭载面5a垂直的方向即前后方向。
[0044] 这里,凹部13形成为与电容器12的形状匹配的形状,特别地,供电容器12的主体10插入的部分形成为与主体10的侧面抵接而从基座6侧进行支撑的形状。
[0045] 图8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在第1盖形成的凹部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斜视图。如本实施方式1所示,如果主体10呈圆柱形状,则凹部13的底部的剖面形状如图4及图8等所示的那样形成为圆弧面形状。另外,在凹部13的底部形成有孔16。另外,在凹部13的底部形成有从孔16的缘部16a延伸至凹部13的缘部13a为止的槽17。
[0046]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将电容器插入至凹部后的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将电容器固定后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容器被插入至凹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是将第1盖省略而示出的图。
[0047] 如图9及图11所示,被插入至凹部13中的电容器12的多个端子11各自与穿过露出部2a而从凹部13露出的端子座8重叠。如果端子11与端子座8重叠,则在端子11和端子座8形成的贯通孔11a与螺钉孔8a重叠。在该状态下,如图10所示,通过从前方向螺钉孔8a拧入螺钉15,从而端子11与端子座8被紧固。由此,电容器12经由端子11和端子座8与在第1基板5形成的电路和在第1基板5搭载的电子部件电连接。此外,端子11与端子座8重叠这样的情况不仅包含端子11与端子座8抵接的情况,还包含端子11不与端子座8抵接而在沿前后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端子11与端子座8重叠的状态。
[0048] 返回图1至图4,第2盖3相对于第1盖2而设置于相反面2b侧。第2盖3具有板部24和抵接部25。板部24是将凹部13覆盖的板状的部件。抵接部25形成为以将凹部13覆盖的状态向朝向凹部13侧凸出。抵接部25在将凹部13覆盖的状态下侵入凹部13而与电容器12的主体10抵接。抵接部25与主体10抵接,从而电容器12被第1盖2与第2盖3夹住而得到固定。此外,如果凹部13的深度与电容器12的主体10的直径相等,则即使不形成抵接部25也能够使板部
24与主体10抵接。此外,就电容器12而言,端子11与端子座8被螺钉15紧固,因而即使没有第
2盖3,也能防止电容器12的脱落。
[0049] 第2基板7搭载于第2盖3中的与形成抵接部25的面相反面侧。第2基板7是为了对在第1基板5构成的转换器及逆变器进行控制而进行了电子部件(省略图示)的搭载及电路的形成的控制基板。在电力转换装置1中,通过对转换器及逆变器进行控制,从而进行从交流电压向直流电压的转换及从直流电压向交流电压的转换等。
[0050] 电力转换装置1被安装于壁面等设置面而使用。电力转换装置1以基座6中的设置有第1基板5的面的相反面即朝向后方的面朝向设置面的方式安装。在电力转换装置1被安装于设置面的状态下,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及电容器12的主体10的轴向与设置面平行,主体10的一端面14与设置面垂直。
[0051] 就电力转换装置1而言,根据被设置于设置面之后的使用期间而进行电容器12的更换。在更换电容器12时,需要将电容器12从框体4拆下,将新电容器12安装于框体4。
[0052] 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中,电容器12相对于第1盖2的拆装能够通过向凹部13的沿前后方向的插入或沿前后方向的拔出而进行。因此,在对电容器12进行更换的情况下,首先拆下第2盖3。接下来,拆下被拧入至端子座8的螺钉15,将电容器12从凹部13向前方拔出。然后,将新电容器12插入至凹部13,安装第2盖3。
[0053] 这里,在安装有电力转换装置1的设置面还设置除电力转换装置1以外的其它装置。因此,有时在电力转换装置1的侧方配置其它装置。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而言,在更换电容器12时仅进行所要拆装的第2盖3及电容器12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即可完成,因而在电力转换装置1的侧方配置的其它装置不会成为妨碍。
[0054] 例如,对于需要将电容器向侧方拔出而拆下的电力转换装置,当在侧方设置有其它装置的情况下,只有拆下电力转换装置自身才能拔出电容器,导致更换作业的工时增加。另外,为了不拆下电力转换装置自身就进行电容器的更换,需要在电力转换装置的侧方确保大的空间,因此电力转换装置的设置空间变大。
[0055]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中,如上所述,能够通过第2盖3和电容器12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来更换电容器12,因而即使在侧方设置有其它装置,也无需拆下电力转换装置1自身就能进行电容器12的更换。另外,由于不需要在电力转换装置1的侧方确保电容器更换用的空间,因而能够实现设置空间的省空间化。
[0056] 另外,可以通过前后方向的移动来进行电容器12的拆装,因而能够在电容器12的侧方配置其它部件,其它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另外,在将电容器12向侧方拔出的情况下,在将电容器12拔出的轨道上无法在搭载面5a配置部件。因此,搭载面5a中的能够配置部件的空间减小。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中,将电容器12沿前后方向拔出,因此与向侧方拔出的情况相比,搭载面5a之上的能够配置部件的空间增加。由此,能够提高搭载面5a上的部件的安装密度,能够实现第1基板5的小型化。
[0057] 另外,在向凹部13插入了电容器12时,在与端子11重叠的位置处露出了端子座8,因此不需要为了将端子11与端子座8进行连接的对位,作业性提高。另外,通过向在端子座8形成的螺钉孔8a拧入螺钉15,从而在端子11与端子座8被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得到固定,因而可牢固地维持连接状态。因此,端子11与端子座8之间的连接不易由于振动及冲击等而断开。
[0058] 另外,电容器12的端子11与在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设置的端子座8直接连接,因而能够实现从电容器12至第1基板5为止的连接路径的缩短。由此,不易产生电气噪声,也不易受到电气噪声的影响。通常,如果电气连接路径长,则向周围辐射的电气噪声的强度增加。其结果,有可能使在周围配置的其它电子设备误动作,因此需要与其它电子设备分离地设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上所述,实现了从电容器12至第1基板5为止的连接路径的缩短,因此,能够抑制向周围辐射的电气噪声的强度,能够将其它电子设备配置于电力转换装置1的附近。
[0059] 另外,在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设置的端子座8是将金属板弯折成U字型而形成的刚体。即,电容器12与第1基板5之间的连接没有使用线束这样的柔性体。在通过机器人对使用了线束这样的柔性体的装置进行组装时,需要大量的传感器类的设置及部件准备时的定位作业。因此,如果想要通过机器人对使用了线束的装置进行组装,则担忧设备费用的增大及作业工时的增加。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中,如上所述,电容器12与第1基板5之间的连接没有使用线束这样的柔性体,因此能够通过机器人等自动机器进行组装,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0060] 另外,由于使由金属板形成的端子11与端子座8的平坦面彼此接触地连接,因而接触面积变大,接触电阻得到抑制。另外,从端子11向端子座8的电热性也提高,因此,实现在电容器12的主体10产生的热的散热性的提高。由此,实现电容器12的长寿命化。
[0061] 另外,电容器12被第1盖2与第2盖3夹着而保持,因此在施加了振动及冲击时不易在凹部13的内部发生偏移,不易对端子11与端子座8之间的连接部分施加负荷。其结果,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的耐振动性的提高。
[0062] 另外,主体10的侧面被第1盖2与第2盖3夹着而保持,并且通过螺钉15而将端子11固定于端子座8,因而不需要在主体10中的成为与设置有端子11的一端面14相反的相反面的另一端面抵接用于在凹部13内对电容器12进行固定的部件。因此,即使是轴向的长度不同的主体10,只要主体10的直径相等且沿轴向的长度是能收容于凹部13的长度,则能够将电容器12固定于凹部13。因此,不需要针对不同的电容器12的每个种类来准备专用的第1盖2,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抑制。此外,板部24或抵接部25也可以具有弹性。这样,即使在凹部
13的深度大于电容器12的主体10的直径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板部24的变形而将电容器夹持在板部24与凹部13之间。另外,通过板部24的复原力而将电容器12更加牢固地保持。
[0063] 另外,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是包含高电位部的导电部(以下,称为高压导电部),在该高电位部搭载电气部件或形成电路。在具有高压导电部的装置中,有时为了确保安全性而要求难以接触到高压导电部。这里,作为高压导电部的搭载面5a被第1盖2覆盖,为了触碰高压导电部而需要拆下第1盖2。在本实施方式1中,成为在第1盖2的凹部13插入有电容器12,在基座6与电容器12之间夹着第1盖2的状态。另外,电容器12的端子11穿过在第1盖2形成的露出部2a而由通过工具来操作的螺钉15被固定于在搭载面5a设置的端子座8。因此,如果不拧出螺钉15而从凹部13拔出电容器12,则无法将第1盖2从基座6拆下。即,如果不使用工具对螺钉15进行操作,则无法触碰高压导电部,实现了电力转换装置1的安全性的提高。
例如,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1能够满足作为保护等级的IP20。
[0064] 另外,在凹部13的内侧,在形成有槽17的部分处,在与电容器12的主体10之间形成缝隙。槽17的端部与孔16的缘部16a、凹部的缘部13a连结,因而即使在电容器12被插入至凹部13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空气穿过孔16和槽17而在主体10的周围流通。即,能够使空气在插入至凹部13中的电容器12的主体10的周围流通而提高散热性。
[0065] 另外,在第2基板7与电容器12之间隔有第2盖3的板部24,因而能够通过板部24来确保第2基板7与电容器12之间的绝缘。因此,无需确保第2基板7与电容器12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将第2基板7靠近电容器12地进行配置。由此,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的小型化。
[0066] 图12是从一端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涉及的电容器和端子座时的图。在本变形例1中,与1个电容器12连接的多个端子座8各自的从第1基板5的搭载面5a算起的高度彼此不同。具体地说,与端子座81的高度h1相比,端子座82的高度h2更低。
[0067] 在本变形例1中,在电容器12被插入至凹部13的状态下,在1个电容器设置的多个端子11从搭载面5a算起的高度彼此不同。具体地说,与端子111的高度h3相比,端子112的高度h4更低。
[0068] 另外,高度h1与高度h3相等,高度h2与高度h4相等,在电容器12被插入至凹部13的状态下,端子座81与端子111抵接,端子座82与端子112抵接。
[0069] 电容器12的端子11具有极性,如果弄错极性地与端子座8连接,则导致电力转换装置1不能进行所期待的动作。如本变形例1所示,通过使端子座81和端子座82的从搭载面5a算起的高度及端子111和端子112的从搭载面5a算起的高度不同,从而在从图12所示的状态起使电容器12以主体10的中心轴10a为中心旋转了180度的情况下,端子112与端子座81抵接,但端子111无法与端子座82抵接。因此,如果将图12所示的状态设为以正确的极性连接了电容器12的状态,则在以中心轴10a为中心旋转了180度的情况、即弄错了极性的情况下,即使将电容器12插入至凹部13,也无法使端子111与端子座82连接。因此,在变形例1中,能够防止在弄错了极性的状态下将电容器12与端子座8连接。这样,针对一端面14,通过以不成为将中心轴10a与一端面14之间的交点设为中心的点对称的方式设置端子11,在电容器12成为正确的极性的姿态时与端子11抵接的高度及位置设置端子座8,从而能够防止在弄错了极性的状态下将电容器12与端子座8连接。
[0070] 图13是从一端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涉及的电容器和端子座时的图。在本变形例2中,与1个电容器12连接的多个端子座8彼此的从搭载面5a算起的高度相等,但从中心轴10a算起的距离彼此不同。具体地说,相比于端子座81的螺钉孔8a的中心与中心轴10a之间的距离d1,端子座82的螺钉孔8a的中心与中心轴10a之间的距离d2更短。
[0071] 另外,在1个电容器设置的多个端子11从中心轴10a算起的距离彼此不同。具体地说,相比于端子111的贯通孔11a的中心与中心轴10a之间的距离d3,端子112的贯通孔11a的中心与中心轴10a之间的距离d4更短。
[0072] 另外,距离d1与距离d3相等,距离d2与距离d4相等,在电容器12被插入至凹部的状态下,端子座81与端子111抵接,端子座82与端子112抵接。
[0073] 即使是变形例2所示的结构,也能够针对一端面14,以不成为将中心轴10a与一端面14之间的交点设为中心的点对称的方式设置端子11。因此,通过在电容器12成为正确的极性的姿态时与端子11抵接的高度及位置设置端子座8,从而能够防止在弄错了极性的状态下将电容器12与端子座8连接。
[0074] 图14是从一端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涉及的电容器和端子座时的图。在本变形例3中,与1个电容器12连接的多个端子座8彼此的从搭载面5a算起的高度h5、h6相等,中心轴10a与螺钉孔8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5、d6也相等。另外,端子11彼此的从搭载面5a算起的高度h7、h8相等,中心轴10a与贯通孔11a之间的距离d7、d8也相等。另外,高度h5与高度h7相等,高度h6与高度h8相等。但是,中心轴10a的从搭载面5a算起的高度h9与高度h5、h6、h7、h8不同。
[0075] 即使是变形例3所示的结构,也能够针对一端面14,以不成为将中心轴10a与一端面14之间的交点设为中心的点对称的方式设置端子11。因此,通过在电容器12成为正确的极性的姿态时与端子11抵接的高度及位置设置端子座8,从而能够防止在弄错了极性的状态下将电容器12与端子座8连接。
[0076] 图15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涉及的电容器和端子座时的图。在本变形例4中,在电容器12被插入至凹部13的状态下,端子座81的螺钉孔8a的中心与一端面14之间的距离d9不同于端子座82的螺钉孔8a的中心与一端面14之间的距离d10。
[0077] 另外,电容器12的端子111的贯通孔11a的中心与一端面14之间的距离d11不同于端子112的贯通孔11a的中心与一端面14之间的距离d12之间的距离。另外,距离d9与距离d11相等,距离d10与距离d12相等。
[0078] 在如本变形例4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如果将图15所示的状态设为以正确的极性连接了电容器12的状态,则在以中心轴10a为中心而旋转了180度的情况、即弄错了极性的情况下,即使将电容器12插入至凹部13,端子11的贯通孔11a与端子座8的螺钉孔8a也不重叠,因此无法通过螺钉15将它们紧固。因此,在本变形例4中,能够防止在弄错了极性的状态下将电容器12与端子座8连接。
[0079] 图16是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涉及的第1盖的露出部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斜视图。图17是表示在图16所示的露出部部分嵌入有钣金件的状态的图。
[0080] 在本变形例5中,在第1盖2形成有2个凹部13A、13B。另外,在2个凹部13A、13B分别插入电容器12。即,在本变形例5中,2个电容器12被设置于电力转换装置1。
[0081] 能够在第1盖2的露出部2a部分插入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在本变形例5中,通过使用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从而能够将电容器12彼此并联连接或串联连接。
[0082] 图18是表示在变形例5中使用钣金件将电容器彼此并联连接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8所示,在将电容器12彼此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第1钣金件21和第2钣金件22。端子座8在图18所示的2个A部分处竖立而与端子11连接。即,在将电容器12彼此并联连接的情况下,在第1基板5设置2个端子座8。第1钣金件21和第2钣金件22是使电容器12彼此并联连接的并联用钣金件。
[0083] 图19是表示在变形例5中使用钣金件将电容器彼此串联连接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9所示,在将电容器12彼此串联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第3钣金件23。端子座8在图19所示的3个B部分处竖立而与端子11连接。即,在将电容器12彼此串联连接的情况下,在第1基板5设置3个端子座8。3个端子座8中的1个端子座8是为了取中间电位而设置的。第3钣金件23是使电容器12彼此串联连接的串联用钣金件。此外,在不需要取中间电位的情况下,不需要该部分的端子座8。因此,在不需要取中间电位的情况下,端子座8只要在2处竖立即可。
[0084] 图20是变形例5中的第1钣金件的斜视图。第1钣金件21是将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第1钣金件21具有与电容器12的端子11重叠的2个连接部21b。第1钣金件21具有将2个连接部21b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1a。在连接部21b形成有孔21c、21d。如图18所示的A部分那样,在形成于与端子座8及电容器12的端子11连接的连接部21b处的孔21c的内周面未形成螺纹。
这是因为,图10所示的螺钉15被拧入至在端子座8形成的螺钉孔8a,因此无需在孔21c的内周面形成螺纹。
[0085] 另一方面,在不与端子座8连接而仅与电容器12的端子11连接的连接部21b形成的孔21d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能够拧入图10所示的螺钉15。这是因为,由于不与形成有螺钉孔8a的端子座8连接,因此在连接部21b形成的孔21d成为为了将连接部21b与端子11连接而拧入螺钉15的对象。
[0086] 图21是变形例5的第2钣金件的斜视图。第2钣金件22是将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第2钣金件22具有与电容器12的端子11重叠的2个连接部22b。第2钣金件22具有将2个连接部
22b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2a。在连接部22b形成有孔22c、22d。如图18所示的A部分那样,在形成于与端子座8及电容器12的端子11连接的连接部22b处的孔22c的内周面未形成螺纹。这是因为,图10所示的螺钉15被拧入至在端子座8形成的螺钉孔8a,因此无需在孔22c的内周面形成螺纹。
[0087] 另一方面,在形成于不与端子座8连接而仅与电容器12的端子11连接的连接部22b处的孔22d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能够拧入图10所示的螺钉15。这是因为,由于不与形成有螺钉孔8a的端子座8连接,因此在连接部22b形成的孔22d成为为了将连接部22b与端子11连接而拧入螺钉15的对象。
[0088] 图22是变形例5的第3钣金件的斜视图。第3钣金件23是将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第3钣金件23具有与电容器12的端子11重叠的2个连接部23b。第3钣金件23具有将2个连接部
23b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3a。在连接部23b形成有孔23c、23d。如图19所示的B部分那样,在形成于与端子座8及电容器12的端子11连接的连接部23b处的孔23c的内周面未形成螺纹。这是因为,图10所示的螺钉15被拧入至在端子座8形成的螺钉孔8a,因此无需在孔23c的内周面形成螺纹。
[0089] 另一方面,在形成于不与端子座8连接而仅与电容器12的端子11连接的连接部23b处的孔23d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能够拧入图10所示的螺钉15。这是因为,由于不与形成有螺钉孔8a的端子座8连接,因此在连接部23b形成的孔23d成为为了将连接部22b与端子11连接而拧入螺钉15的对象。
[0090] 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各自的连结部21a、22a、23a的形状不同。在第1盖2形成有供连结部21a插入的第1插入槽18、供连结部22a插入的第2插入槽19及供连结部23a插入的第3插入槽20。第1插入槽18及第2插入槽19是插入将电容器12并联连接的钣金件的并联用槽。第3插入槽20是插入将电容器12串联连接的钣金件的串联用槽。根据连结部21a、22a、23a的形状及与连接部21b、22b、23b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决定可供连结部21a、22a、23a插入的插入槽18、19、20。因此,在插入至与图17至图19所示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情况下,与在第1盖2的露出部2a的周围形成的凹凸干涉而无法配置于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的插入位置的错误引起的电容器12彼此的误连接。
[0091] 另外,通过使用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将电容器12的端子11彼此连接,从而能够将电容器12彼此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因而与不使用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地经由在第1基板5形成的电路将电容器12彼此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端子座8的数量。具体地说,在不使用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的情况下,为了使端子座8与电容器12的全部端子11连接,需要4个端子座8。另一方面,在使用了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的情况下,如果是并联连接,则只要如图18所示那样设置2个在A部分处与端子11连接的端子座8即可。另外,如果是串联连接,则只要如图19所示那样设置3个在B部分处与端子11连接的端子座8即可。
[0092] 此外,通过设为能够不仅通过形状还通过其它要素对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进行识别,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插入位置的错误。例如,也可以通过对第1钣金件21、第2钣金件22及第3钣金件23涂不同的颜色,从而能够通过颜色的不同进行识别。
[0093]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的是一个例子,也能够与其它的公知技术进行组合,也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0094] 标号的说明
[0095] 1电力转换装置,2第1盖,2a露出部,2b相反面,3第2盖,4框体,5第1基板,5a搭载面,6基座,7第2基板,8、81、82端子座,8a螺钉孔,10主体,10a中心轴,11、111、112端子,11a贯通孔,12电容器,13、13A、13B凹部,13a缘部,14一端面,15螺钉,16孔,16a缘部,17槽,18第1插入槽,19第2插入槽,20第3插入槽,21第1钣金件,21a连结部,21b连接部,21c、21d孔,22第2钣金件,22a连结部,22b连接部,22c、22d孔,23第3钣金件,23a连结部,23b连接部,23c、
23d孔,24板部,25抵接部。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