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机启停电路,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的电机启停电路中,常常使用继电器回路来启停132kw至400kw的大电机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各类控制的问题,如缺相、过流、过压等启停问题,轻则导致继电器回路损坏,严重的导致大电机烧毁,由于132kw至400kw的大电机价格昂贵,维修成本非常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0039]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
[0040] 在主控电路上串联断路器QF和接触器KM后,连接大电机;主控电路通过串联断路器QF和接触器KM后,连接大电机M,用于给大电机M进行通电和断开电源,实现大电机M的启动和停止。
[0041] 控制电路,通过在控制电路上连接控制器MCU;在控制器MCU上连接入电压,电流互感器TA0‑TA4输出端,控制控制器MCU的输出,用于控制接触器KM的吸合和断开,来控制大电机M的启动和停止。解决了在现有的电机启停电路中,常常使用继电器回路来启停132kw至400kw的大电机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各类控制的问题,如缺相、过流、过压等启停问题,轻则导致继电器回路损坏,严重的导致大电机烧毁等技术问题。
[0042]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如图1、图2、图3所示,主控电路,还包括:
[0043] 在断路器QF的进线端连接主电路L1‑L3;主电路L1‑L3提供3相交流电。
[0044] 断路器QF的出线端连接至接触器KM的进线端;接触器KM的出线端连接至大电机M的接线柱上;这样通过断路器QF和接触器KM来控制大电机M的启动和停止。
[0045] 在大电机M的接线柱与接触器KM的出线端之间套入电流互感器TA0‑TA4。电流互感器TA0‑TA4用于检测大电机M工作过程中的电流通过,保证只有大电机M的3相均由电流通过时,才能保证大电机M的工作是正常的。
[0046]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如图1、图2、图3所示,控制电路,还包括:
[0047]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现场操作柱的停止按钮1SS的进线端;第一控制电源L11作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电源使用。
[0048] 现场操作柱的停止按钮1SS的出线端连接至第一继电器KA1的线圈的进线端;第一继电器KA1的线圈的出线端连接至零线N;第一继电器KA1主要用于实现多地控制的时候的现场操作柱的停止功能的扩充。
[0049]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远程控制的常闭触点DCS1的进线端;
[0050] 远程控制的常闭触点DCS1的出线端连接至第二继电器KA2的线圈的进线端;第二继电器KA2的线圈的出线端连接至零线N;第二继电器KA2主要用于远程控制的常闭触点DCS1的停止功能的扩充。
[0051]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现场操作柱的切换开关1SA的第三端点上;现场操作柱的切换开关1SA的第四端点连接至启动按钮1SF的进线端;启动按钮1SF的出线端连接至远程控制允许触点DCS3的进线端;远程控制允许触点DCS3的出线端连接至仪表停止触点SIS的进线端;仪表停止触点SIS的出线端连接至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KA1‑1的进线端;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KA1‑1的出线端连接至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KA2‑1的进线端;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KA2‑1的出线端连接至控制器的Do11端;控制器的Do12端连接至接触器KM的线圈进线端;接触器KM的线圈出线端连接至零线N;控制器MCU的Do11端与控制器的Do12端之间为常闭触点;在现场操作柱的切换开关1SA切换至第三端点和第四端点连接时,按下启动按钮1SF,同时,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KA1‑1和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KA2‑1闭合的状态下,并且控制器MCU的Do11端与控制器的Do12端之间没有动作,即控制器MCU在检测电压、电流、漏电流均正常的情况下,实现了现场操作柱的手动接通接触器KM,实现大电机M的启动和停止。从而实现了控制器MCU对于大电机M的启动和停止,进行保护。
[0052]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现场操作柱的切换开关1SA的第一端点上;现场操作柱的切换开关1SA的第二端点连接至远程控制的启动按钮DCS2的进线端;远程控制的启动按钮DCS2的出线端并联至远程控制允许触点DCS3的进线端;实现现场控制和远程控制启停大电机M;
[0053]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接触器的第一常开触点KM‑1的进线端;接触器的第一常开触点KM‑1的出线端连接至仪表停止触点SIS的进线端;实现接触器KM的自锁;
[0054]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控制器MCU的DO21端;控制器MCU的DO22端连接至仪表停止触点SIS的进线端;实现控制器MCU对于控制启动大电机M进行自锁。
[0055]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控制器MCU的DO31端;控制器MCU的DO32端连接至断路器QF的线圈的一端;断路器QF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至零线N;实现了控制器MCU的对于断路器QF的控制。
[0056]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接触器的第二常开触点KM‑2的进线端;接触器的第二常开触点KM‑2的出线端连接至第一红色指示灯HR和第二红色指示灯1HR;第一红色指示灯HR和第二红色指示灯1HR的出线端连接至零线N;第一红色指示灯HR和第二红色指示灯1H用于大电机M的停止指示作用。
[0057] 第一控制电源(L11)连接第一熔断器FU1后,连接至接触器的第一常闭触点KM‑3的进线端;接触器的第一常闭触点KM‑3的出线端连接至第一绿色指示灯HG和第二绿色指示灯1HRG;第一绿色指示灯HG和第二绿色指示灯1HRG的出线端连接至零线N;第一绿色指示灯HG和第二绿色指示灯1HRG用于运行大电机M的指示作用。
[0058] 第二控制电源L1连接第二熔断器FU2后,连接至控制器MCU的DO41端;控制器MCU的DO42端连接至第四继电器KA4的线圈的进线端;第四继电器KA4的线圈的出线端连接至零线N;第二控制电源L1用于控制第四继电器KA4,第四继电器KA4主要用于故障的扩展应用。
[0059] 第二控制电源(L1)连接第二熔断器FU2后,连接至第四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A4‑1的进线端;第四继电器的第一触点KA4‑1的出线端连接至第一黄色指示灯HY的进线端;第一黄色指示灯HY的出线端连接至零线N;;第一黄色指示灯HY用于故障显示。
[0060] 在第二控制电源(L1)与零线N分别接入控制器MCU电源端,为控制器MCU提供电源。
[0061]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如图1、图2、图3所示,在控制器MCU上的IA端、IB端、IC端、IN端分别连接至电流互感器TA0‑TA4的输出端:Ia端、Ib端、Ic端、In端;用于控制器MCU检测大电机M的电流,防止大电机M过流。
[0062] 在控制器MCU上的VA端、VB端、VC端分别连接经过第三熔断器FU3、第四熔断器FU4、第五熔断器FU5后的输入电源L11、L12、L13;用于控制器MCU检测大电机M的电压缺相,进行缺相保护。
[0063] 在控制器MCU上的IR1端、IR2端分别连接漏电流传感器TD0的两端;漏电流传感器TD0用于大电机M的漏电流检测。
[0064] 在控制器MCU上,在控制器电源端DIC端分别连接至第一继电器触点KA1‑1、第二继电器触点KA2‑1;断路器第一触点QF‑1、断路器第二触点QF‑2和接触器的接触器的第三常开触点KM‑4的一端;第一继电器触点KA1‑1、第二继电器触点KA2‑1;断路器第一触点QF‑1、断路器第二触点QF‑2和接触器的接触器的第三常开触点KM‑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控制器MCU上的DI1端、DI2端、DI3端、DI6端、DI7端。控制器MCU上的DI1端、DI2端、DI3端、DI6端、DI7端分别输入现场停止的状态和仪表停止的状态、断路器QF的状态,接触器KM的状态,保证状态正常的情况下,控制器MCU正常状态输出。
[0065]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如图1、图2、图3所示,控制器MCU为PMC‑550J系列控制器。
[0066]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如图1、图2、图3所示,大电机M的功率大于132kw,小于400kw;这样区间的大电机M的功率可以实现上述的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
[0067] 了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如图1、图2、图3所示,断路器QF为3VA系列带辅助报警分励系列断路器。
[0068] 了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如图1、图2、图3所示,接触器KM为3RT系列接触器,带4个常开触点和3个常闭触点。
[0069] 上述的,断路器QF和接触器KM的类型,保证了本实施例中的利用控制器控制大电机启停电路的正常实施。
[0070]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