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基于底纱和毛圈纱的毛圈编织的毛圈编织用横机和沉降片以及横机中的毛圈编织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以往,能够进行毛圈编织的横机将底纱和毛圈纱供给到织针,一边在可动的沉降片的前端将底纱和毛圈纱分开一边形成毛圈针织物。沉降片的前端分别具有钩挂底纱和毛圈纱的挂爪,通过先供给底纱而钩挂并卡止于底纱用挂爪,之后供给毛圈纱而钩挂并卡止于毛圈纱用挂爪,从而进行分开。这样的沉降片能够将基于毛圈纱的沉降弧形成得比基于底纱的沉降弧长而形成为毛圈。毛圈针织物的手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如下状态编织:从指尖到手腕的全部为毛圈编织,在手腕以集圈的方式插入橡胶线,毛圈向内侧露出。这样的手套能够在外侧涂覆胶乳等而具有防水、防寒功能,或者对毛圈纱使用芳纶纤维等,使毛圈位于外侧而具有耐切割性、耐热性。毛圈针织物也能够形成为袜子,例如通过使毛圈位于内侧,而能够具有防寒功能。
[0003] 使用可动沉降片进行毛圈编织的横机能够高效地仅进行毛圈编织,如果不使用毛圈纱而仅使用底纱,则也能够使进行平针编织的区间混合存在。但是,如果仅利用底纱进行平针编织,则毛圈纱从毛圈编织的区间的终端到下一个毛圈编织的区间的始端为止不被织入针织物而跨过。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1‑20668号公报
具体实施方式
[0065] 以下,图1至图6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毛圈编织用横机1的结构和动作。在各图中,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在说明对象的图中没有记载的部分,有时标注在其他图中记载的附图标记来提及。
[0066] 【实施例】
[0067] 图1简化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毛圈编织用横机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毛圈编织用横机1在前后具有针床2。前后的针床2隔着齿口3对置,以关于齿口中心面3a面对称的方式配置。在齿口3处被前后的针床2夹着的部分若从上方观察则是在图的进深方向上细长的矩形。关于该进深方向,以下记载为长度方向。各针床2具有基板4和在基板4的长度方向上以一定间隔立起设置的针板5。在基板4的齿口3侧配置线圈抑制杆6。线圈抑制杆6例如如在日本特开2013‑019062号公报中说明的那样,用于一边将手套的指套进行指叉重叠(股重ねる)一边编织。在各针床2的齿口3侧的上方配置有沉降片床7。在齿口3的上方配置有给纱口8、9,分别供给用于毛圈编织的底纱10和毛圈纱11。在给纱口8、9的上方架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纱道导轨。在纱道导轨上设置有轨道,将导纱器支承为能够在长度方向上行走。给纱口8、9分别设置于从导纱器垂下的喂纱器的下端。
[0068] 针床2的针板5之间成为针槽,织针12以能够滑动的状态被收容。织针12在齿口3侧的前端具有针钩12a。该织针12是舌针,在针钩12a向远离齿口3的一侧开口的钩口利用针舌12b开闭。织针12的滑动在针钩12a一边进入齿口3一边上升、一边退入一边下降那样的倾斜的方向上进行。在沉降片床7上,以成为相邻的织针12的中间的方式配置沉降片13。沉降片
13具有前进面13a及退入面13b,以使具有毛圈纱用挂爪13c及底纱用挂爪13d的前端相对于齿口3进退的方式,由后述的沉降片三角30驱动。基于该驱动的沉降片13的滑动在一边进入齿口3一边下降、一边退入一边上升那样的倾斜的方向上进行。细线的虚线表示前端最大程度地进入齿口3的状态。
[0069] 图2表示作为驱动织针12及沉降片13的驱动机构的编织三角20及沉降片三角30的配置。这样的三角的配置基本上记载于日本专利第5079682号公报等,设置于在针床2的长度方向上往复移动的三角座滑架上。三角座滑架分别具有面向针床2和沉降片床7的三角板,在面向针床2的三角板上搭载编织三角20。编织三角20包括导向三角21、橡胶山三角(ゴム山カム)22、起口三角23、起针三角24、中山三角25、天山三角26、起口用出没三角27、成圈三角28、导向三角29。该编织三角20在三角座滑架向图的左方行走并同时进行毛圈编织或平针编织时,作用于织针12的针踵,进行如轨迹12c所示的驱动。针钩12a以将轨迹12c向齿口3侧移动了针踵与针钩12a的间隔的轨迹相对于齿口3进退。
[0070] 在面对沉降片床7的三角板上搭载沉降片三角30。沉降片三角30具有进入三角面30a和退入三角面30b。如图的右方的虚线所示,进入三角面30a及退入三角面30b分别按压沉降片13的进入面13a及退入面13b。附属于沉降片三角30,设置可动三角31、32。可动三角
31是在沉降片13上设有退入面13b的针踵状的部分,将与退入面13b对置的面向进入齿口3的方向按压。通过该推压,沉降片13成为向齿口3侧进入的山部,在接下来的退入三角面
30b,沉降片13成为从齿口3向沉降片床7退入的谷部。可动三角32在向三角座滑架的左方行走时以隐藏在沉降片三角30内的状态不发挥作用。因此,沉降片13的驱动通过由前进三角面30a及可动三角31进行的向齿口3的前进方向的驱动和由退入三角面30b进行的向从齿口
3的退入方向的驱动的组合来进行。通过该驱动,沉降片13的前端及尾端通过轨迹13e、13f。
[0071] 基于给纱口8、9的底纱10和毛圈纱11的给纱位置8a、8b、8c、9a、9b、9c以编织三角20的配置为基准,设定在以三角形表示的位置。关于毛圈编织时的给纱位置8a、9a,底纱10的给纱位置8a先行,毛圈纱11的给纱位置9a隔开间隔而后行,这与以往的毛圈编织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底纱10的给纱位置8b与给纱位置8a相同,使毛圈纱11的给纱位置9b比给纱位置9a靠近先行侧而接近给纱位置8b,进行平针编织。从给纱位置8b、9b供给的底纱10和毛圈纱11不被沉降片13的前端的底纱用挂爪13d和毛圈纱用挂爪13c分开,两者钩挂于底纱用挂爪13d,能够进行不具有毛圈的平针编织。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平针编织,不仅是给纱位置
8b、9b,在一定的允许范围L内,给纱口9的给纱位置9c也可以比给纱口8的给纱位置8c先行。
允许范围L是底纱10和毛圈纱11双方都不钩挂在毛圈纱用挂爪13c上,双方都钩挂在底纱用挂爪13d上,并且能够使针钩12a捕捉双方的范围。如果在该允许范围L内,则底纱10及毛圈纱11的给纱口8、9中的任一方都可以先行,也可以成为相同的相位。
[0072] 在本实施例中,使给纱口8、9的导纱器为能够与三角座滑架独立地行走的自走式,因此毛圈编织的给纱位置8a、9a与平针编织的给纱位置8b、9b的切换也容易。与毛圈编织以及平针编织相关的沉降片13的作用在图的位置A、B具有特征。位置A是由钩挂在通过成圈三角28的拉入而从齿口3退入的织针12的针钩12a上的针编弧和由沉降片13的前端承受的沉降弧来形成新线圈的决定针织密度的位置。位置B是在位置A之后沉降片13从齿口3在位置C向沉降片床7侧退入,再次向齿口3侧进入而压入沉降弧的再进入的位置。毛圈编织用横机1至少在位置B的再进入时,由沉降片13将沉降弧向齿口3的下方压入,从而使脱圈的旧线圈容易向齿口3下方转移。
[0073] 图3及图4分别表示通过图2的位置A、B处的沉降片13的动作进行毛圈编织及平针编织的状态。如图3所示,在决定针织密度的位置A,底纱10和毛圈纱11在毛圈编织中分别挂在底纱用挂爪13d和毛圈纱用挂爪13c上而被分开,同时成为新线圈40的沉降弧。如图4所示,在决定针织密度的位置A,在平针编织中双方钩挂于底纱用挂爪13d而成为新线圈40的针编弧,不钩挂于毛圈纱用挂爪13c。在形成新线圈40之前保持于针钩12a的针编弧成为旧线圈41。为了接受底纱10及毛圈纱11的给纱,通过基于起针三角24及中山三角25的驱动而使针钩12a进入齿口3时,旧线圈41的针编弧通过相对于织针12的相对移动,打开针舌12b而向针杆侧转移,从针钩12a被退圈。被退圈的旧线圈41在成圈三角28拉入织针12时,相对地进入齿口3侧,一边关闭针舌12b一边越过针钩12a,向齿口3侧脱圈。
[0074] 如图2所示,在决定针织密度的位置A与再进入的位置B之间的位置C,沉降片13暂时从齿口3向沉降片床7侧退入。此时,在图3的毛圈编织中卡止于毛圈纱用挂爪13c的毛圈纱11从毛圈纱用挂爪13c脱离而向底纱用挂爪13d侧转移,或者也从底纱用挂爪13d脱离。若沉降片13从位置C开始再进入,则向底纱用挂爪13d转移的毛圈纱11以原样钩挂的状态被压入至位置B为止。暂时脱落的毛圈纱11也刺入再进入的底纱用挂爪13d,成为挂在底纱用挂爪13上的状态,被推入到位置B为止。通过该压入,底纱10和旧线圈41被向齿口3的下方压入。挂在底纱用挂爪13d上的毛圈纱11利用位置B之后的沉降片13的退入,从沉降片13的前端脱离而成为毛圈。在图4所示的平针编织中,在位置C,底纱10及毛圈纱11双方都从底纱用挂爪13d脱离,即使由于到位置B的再进入,也不残留在沉降片13的前端,成为不形成毛圈的平针编织的线圈。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沉降片13在前端附近具有压入部13g,该压入部13g向下方突出,利用向齿口3的进入,能够将进退路径上的底纱10及毛圈纱11向齿口3侧压入。
[0075] 图5表示设置于沉降片13的压入部13g、13h。为了便于说明,向在图1中以下降的方式倾斜的齿口3的进入方向在图4中以成为水平的右方向的方式改变角度。如(a)所示,压入部13g设置在距底纱用挂爪13d的前端为距离H的位置。本实施例的压入部13g是一边向图的下方倾斜高度G一边突出的台阶的形状,但也可以是垂直的形状、曲线状、以及(b)所示的钩状等其他形状。通过设置压入部13g,在到位置B为止的沉降片13向齿口3的再进入时,进退路径上的底纱10以及毛圈纱11能够向齿口3侧压入。压入部13g的形状被选定为不妨碍毛圈编织,有时根据所使用的底纱10和毛圈纱11而不同。如(b)所示,若将压入部13h的形状设为底13i成为最里侧的钩状,则不会使进退路径上的底纱10、毛圈纱11向齿口3的上方错过,能够可靠地向齿口下方压入。
[0076] 在本实施例的毛圈编织用横机1中,由于在针床2的齿口3侧使用线圈抑制杆6,所以线圈抑制杆6的齿口3侧上端作为顶齿6a发挥作用,以与脱圈的旧线圈41相连的针织物的方向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折。根据针床2的结构,沿长度方向贯通的金属线等有时也成为顶齿。如图4(B)所示,在平针编织中,底纱10及毛圈纱11这两者从沉降片13的底纱用挂爪13d脱离,因此,当平针编织连续多个线圈横列时,存在脱圈后的旧线圈41的针编弧不越过顶齿6a而滞留在针钩12a的进入方向的前方的担忧。关于滞留的旧线圈41,在下一编织动作中针钩12a一边进入齿口3一边上升时,被针钩12a的顶部上推,或被再次捕捉在针钩12a内,产生编织不良。关于图5(a)、(b)所示的压入部13g、13h,即使旧线圈41滞留,也能够在再进入的位置B向齿口3的下方压入而消除滞留。为了可靠地进行齿口3的向下方的压入,以使图5(a)所示的压入部13g成为比顶齿6a的位置以深度D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压下沉降片13。另外,图5(b)所示的压入部13h以底部13i成为比顶齿6a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将沉降片13压下。另外,作为沉降片13,不是利用本实施例那样的直线方向的进退,而是利用包括摆动的进退,即使在一边在前端分开一边进行毛圈编织的情况下,只要设置压入部,就能够消除平针编织中的旧线圈的滞留。
[0077] 图6表示作为样品而编织的手套50的外观。关于手套50,使用同种线编织底纱10和毛圈纱11,具有拇指51、食指52、中指53、无名指54及小指55的各指套、手掌56及手腕57。拇指51、食指52及手掌56交替地在纵行方向上各重复2个线圈横列的毛圈编织和平针编织,成为具有凹凸的条纹图案,也可期待防滑的效果。关于平针编织,由于编织底纱10和毛圈纱双方,因此也不会产生毛圈11的过渡纱。中指53、无名指54、小指55以及手腕57的全部线圈横列为毛圈编织,使用图2的橡胶山三角22将橡胶线插入到手腕57。关于手套50的手背侧,也可以在毛圈编织中同样地混合存在平针编织,或全部设定为毛圈编织。如果对底纱10和毛圈纱11使用不同的纱线,则能够多种多样地实现手套、袜子的外观、功能。若在毛圈编织中混合存在平针编织,则还具有能够降低毛圈纱11的消耗量的效果。
[0078]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底纱10的给纱口8及毛圈纱11的给纱口9在自走式的导纱器上分别移动,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基于给纱位置的不同的毛圈编织和平针编织的切换。该切换即使在1个线圈横列的中途,也能够通过使三角座滑架以及导纱器暂时停止而改变给纱位置来进行。为了以线圈横列单位在纵行方向上使毛圈编织和平针编织混合存在,只要在编织宽度的端部在使三角座滑架及导纱器的行走方向反转时切换给纱位置即可。毛圈编织用横机1的控制部成为控制三角座滑架及导纱器的行走,进行毛圈编织和平针编织的切换的切换机构。即使是导纱器与三角座滑架连动而移动的连动式,只要切换基于三角座滑架的连动位置,就能够进行毛圈编织和平针编织的切换。但是,基于三角座滑架的三角座滑架的连动位置需要设置毛圈编织用和平针编织用这2个部位,在三角座滑架的往复行走中需要设置4个部位,三角座滑架需要用于切换的多余的行走,编织效率降低。在使用连动式的导纱器的情况下,控制导纱器的行走和导纱器的连动的切换的横机的控制部成为切换单元。
[0079]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毛圈编织用横机1具备一边上升一边进入齿口3的织针12和一边下降一边进入齿口3的沉降片13。沉降片13在前端具有底纱用挂爪13d和毛圈纱用挂爪13c。织针12将在齿口3的上方先行供给的底纱10和后行供给的毛圈纱11捕捉于从齿口3退出的针钩12a。在毛圈编织中,一边在沉降片13的前端将底纱10和毛圈纱11分开,一边分别形成底纱10的沉降弧和毛圈纱11的毛圈。关于齿口上方的底纱10和毛圈纱11的给纱位置,在形成毛圈的编织中,底纱10的给纱口8先行,毛圈纱11的给纱口9隔开间隔后行。在不形成毛圈的编织中,将底纱10的给纱口8和毛圈纱11的给纱口9切换为,使在毛圈编织时后行的毛圈纱11的给纱口9靠近先行的底纱10的给纱口9侧,成为不在沉降片13的前端被分开的范围内的位置。在不形成毛圈的编织中,将底纱10和毛圈纱11捕捉于织针12的针钩12a而形成针编弧,钩挂于沉降片13的底纱用挂爪13d而形成沉降弧,能够进行没有毛圈的平针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