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变压器套管

一种变压器套管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输变电绝缘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压器套管。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最为重要且价格昂贵的关键电力设备之一,而变压器套管是变压器的关键零部件之一,目前变压器套管采用变压器引出线进行载流,但是对于大电流变压器套管,由于引出线直径较大,则变压器套管的导电杆内径相应增大,同时卷制电容芯子的铝管直径也要增大,因此不便于生产与使用。
[0003] 另外,对于大电流变压器套管来说,一般情况下采用导杆式结构,其电容芯子直接卷绕在载流导杆上,整卷的电容芯子在卷绕时需在卷绕管中间插入卷绕轴,而载流导杆内径一般较小无法匹配卷绕轴,而较细的卷绕轴也容易导致在卷绕过程中卷绕轴自转。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根据要求,这里将披露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的典型例子而已,其可体现为各种形式。因此,这里披露的具体细节不被认为是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作为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际中任何恰当的方式不同地应用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基础,包括采用这里所披露的各种特征并结合这里可能没有明确披露的特征。
[0030] 本发明中所述的“连接”,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应作广义理解,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端部”、“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1] 如图1所示,变压器套管10包括头部组件110、中心导管120、复合外套130和尾部组件140,中心导管120依次穿设头部组件110、复合外套130和尾部组件140。中心导管120包括卷绕管121和载流杆122,卷绕管121套设在载流杆122外,且卷绕管121的长度小于载流杆122的长度。本实施方式的变压器套管10分别设置卷绕管121和载流杆122,通过载流杆122单独进行载流,以及在卷绕管121外依次卷绕若干绝缘层和若干电容屏,形成电容芯子150,能够保证电容芯子150的卷制可靠,制造方便。
[0032] 在一应用场景中,结合图1、图2和图3,载流杆122的外壁上设置第一凹槽1221,用于卡设导向环101,导向环101由两个半圆形卡箍1011组成,两个半圆形卡箍1011的内环面卡设在第一凹槽1221上,外环面抵接卷绕管121的内壁,使卷绕管121和载流杆122不直接接触,且保证了卷绕管121和载流杆122的相对位置稳定,同时,设置卷绕管121的内壁与载流杆122的外壁之间的间隙不小于3mm,以及载流杆122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伸出卷绕管121的一端外并连接电缆端子114,载流杆122靠近尾部组件140的另一端与卷绕管121的另一端齐平。
[0033] 在一应用场景中,导向环101在载流杆122外设置一个,在其他应用场景中,导向环101也可以在载流杆122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或者设置多个,只要能保证卷绕管121和载流杆
122的位置相对稳定即可。
[003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半圆形卡箍1011由聚四氟乙烯制成,当然也可以由其他绝缘材料制成。
[0035] 在一应用场景中,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载流杆122包括第一导杆123和第二导杆124,第一导杆123靠近尾部组件140的一端与第二导杆124固定连接,第一导杆123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伸出卷绕管121的端部。具体地,第一导杆123为实心金属圆杆,包括本体1231和第一连接部1232,本体1231与第一连接部1232一体成型,本体1231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部1232的外径,第一连接部1232外设置外螺纹,用于与第二导杆124连接。
[0036]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本体1231与第一连接部1232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体1231与第一连接部1232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固定。以及,本实施方式中,本体1231外套接电缆端子11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体1231与电缆端子114也可以一体成型,在此不做限制。
[0037]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4至图6所示,第二导杆124为空心金属管,第二导杆124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内壁设置第一连接槽1241,第一连接槽1241的内壁设置内螺纹,则第一连接部1232与第一连接槽1241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使第一导杆123与第二导杆124固定连接,螺纹连接使第一导杆123与第二导杆124的连接更可靠,安装更方便。
[0038] 在一实施场景中,第一导杆123与第二导杆124螺纹连接后,在第一导杆123与第二导杆124连接处的缝隙进一步通过焊接固定,保证第一导杆123与第二导杆124之间的密封性能,即保证载流杆122在头部组件110内的密封,并保证载流可靠。
[0039] 在另一实施场景中,第二导杆124上还设有通油孔1242,通油孔1242的轴线与第二导杆124的轴线相互垂直,同时,通油孔1242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使变压器油在变压器套管10内能够循环流动,避免变压器套管10产生过热问题。
[0040] 如图1和图7所示,头部组件110包括储油柜111和压紧装置112,压紧装置112位于储油柜111内,卷绕管121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位于储油柜111内且通过压紧装置112固定,使卷绕管121在头部组件110的部分能够固定。
[0041] 具体地,压紧装置112在储油柜111内由上至下(图中的上下方向)依次包括压紧螺母1121、上压板1122、压板弹簧1123和下压板1124,压紧螺母1121上设有第一螺纹孔1125,压紧螺母1121通过第一螺纹孔1125与卷绕管121连接,螺纹连接能够保证连接稳固,通过旋紧压紧螺母1121,使卷绕管121固定。上压板1122和下压板1124的中心均设有第一通孔1126,用于卷绕管121的穿设。上压板1122上还设有若干第二通孔1127,若干第二通孔1127围绕卷绕管121呈圆周分布,下压板1124上设有若干第二螺纹孔1128,若干第二螺纹孔1128围绕卷绕管121呈圆周分布,第二螺纹孔1128与第二通孔1127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位置相匹配。同时,压板弹簧1123依次设置于一一对应的第二螺纹孔1128与第二通孔1127之间。卷绕管121依次穿设第一螺纹孔1125、上压板1122上的第一通孔1126、压板弹簧1123和下压板
1124上的第一通孔1126后,在第二螺纹孔1128和第二通孔1127内穿设紧固件将压紧装置
112固定,压紧螺母1121与卷绕管121通过螺纹旋紧后,下压板1124的下表面抵接储油柜111内部的下端,确保下压板1124稳固设置在储油柜111内,能够提供给卷绕管121向上的力,将卷绕管121进行固定,防止其在变压器套管10运行过程中发生偏转;同时,下压板1124与储油柜111接触后,无需额外的连接装置就能使卷绕管121与储油柜111电连接,从而防止发生悬浮放电。
[0042] 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储油柜111包括储油柜盖板1111和柜体1112,储油柜盖板1111封盖柜体1112,储油柜盖板1111的中心设有第三通孔1113,用于穿设中心导管120,且中心导管120与储油柜盖板1111密封连接。同时,储油柜盖板1111还包括沿第三通孔
1113的外周向储油柜盖板1111外侧延伸的第一凸台1114,即第一凸台1114呈圆筒状。且中心导管120与储油柜盖板1111密封连接的部分为卷绕管121,具体地,卷绕管121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位于第一凸台1114内,即卷绕管121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的外壁与第一凸台1114的内壁接触且密封连接。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凸台1114的内壁设置第一密封槽
11141,第一密封槽11141内设有第一密封件(图未示),卷绕管121套设在载流杆122外后,卷绕管121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与第一凸台1114的内壁通过第一密封件实现密封连接,且第一密封槽11141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在此不做限制。
[0043] 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密封件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密封件为橡胶密封圈,且第一密封件通过树脂或者硅胶粘接固定在第一密封槽11141内,当然第一密封件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或者采用其他粘接方式固定在第一密封槽11141内,在此不做限制。
[0044] 在另一实施场景中,第一凸台1114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销孔(图未示),第一销孔的轴线与变压器套管10的轴线相互垂直,第一导杆123上设有第二销孔1234,第二销孔1234的轴线与变压器套管10的轴线相互垂直,第一销孔与第二销孔1234对齐后同时穿设销钉,将第一导杆123与储油柜盖板1111固定,可防止载流杆122在变压器套管10运行过程中发生偏转。
[0045] 继续参阅图1和图4,头部组件110还包括固定装置113,载流杆122伸出卷绕管121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后通过固定装置113固定在储油柜111外,且载流杆122伸出卷绕管121的部分为第一导杆123,也就是说,第一导杆123通过固定装置113固定在储油柜111外。
固定装置113包括哈夫环1131、压筒1132和压盖1133。具体地,结合图1、图4、图5和图8所示,第一导杆123的外壁设有第二凹槽1233,哈夫环1131由两个半圆形箍环11311组成,两个半圆形箍环11311上设有螺栓孔,两个半圆形箍环11311卡设在第二凹槽1233上后进行对接,并通过螺栓孔穿设螺栓进行紧固,将哈夫环1131固定在第一导杆123外,且哈夫环1131靠近储油柜111的一侧端面抵接第一凸台1114的上端面,从而使第一导杆123相对储油柜111固定。
[0046] 继续结合图1、图4、图9和图10所示,为进一步加强第一导杆123的固定,在哈夫环1131外套设压筒1132,压筒1132将哈夫环1131完全罩设在压筒1132内,且压筒1132与储油柜盖板1111固定连接。具体地,压筒1132包括筒体11321和沿筒体11321周向延伸的延伸部
11322,压筒1132的中心还设有第四通孔11323,第四通孔11323的内壁设有第二密封槽
11324,第二密封槽11324内设有第二密封件(图未示),第一导杆123穿设第四通孔11323后通过第二密封件实现密封连接。同时,为了罩设哈夫环1131,压筒1132的中心还设有与第四通孔11323同轴设置的第五通孔11325,且第五通孔11325的外径大于第四通孔11323的内径,第四通孔远离压筒1132的下端面设置,第五通孔11325靠近压筒1132的下端面设置。压筒1132将哈夫环1131罩设在第五通孔11325内,使延伸部11322的下端面抵接储油柜盖板
1111的上端面。
[0047] 在一应用场景中,延伸部11322围绕压筒1132的轴线呈圆周分布若干连接孔(图未示),储油柜盖板1111上设有与若干连接孔对应的沉孔,通过紧固件穿设连接孔和沉孔,将压筒1132与储油柜盖板1111固定连接。
[0048] 在另一应用场景中,压筒1132的底面还设有第三凹槽11326,储油柜盖板1111上还设有第二凸台1115,延伸部11322的下端面抵接储油柜盖板1111的上端面时,第三凹槽11326与第二凸台1115匹配盖合,且第二凸台1115上设有第三密封槽1116,第三密封槽1116内设置第三密封件(图未示),进一步确保储油柜111的密封,防止外部水汽等进入储油柜
111内。
[0049] 进一步地,为了使压筒1132固定,压筒1132的上端面设有压盖1133,压盖1133通过紧固件封盖压筒1132,其连接方式同压筒1132与储油柜盖板1111的连接方式一致,不再赘述。为了加强密封,压筒1132的上端面设有第四密封槽11327,第四密封槽11327内设有第四密封件(图未示),保证压盖1133与压筒1132的密封。
[005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第四密封件与第一密封件的材质、粘接方式一致,且第二密封槽11324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不再赘述。
[0051] 进一步地,如图1、图11和图12所示,变压器套管10还包括油中绝缘管160,油中绝缘管160远离尾部组件140的一端与复合外套130靠近尾部组件140的端部连接,尾部组件140包括胶装端盖141和安装端盖142,胶装端盖141固定套设在油中绝缘管160靠近尾部组件140的端部,且胶装端盖141与油中绝缘管160靠近尾部组件140的另一端的外周面和端面密封连接。具体地,胶装端盖141与油中绝缘管160接触的端面设有第五密封槽1411,胶装端盖141与油中绝缘管160的外周面通过胶装固定的同时,在第五密封槽1411内设置第五密封件(图未示),使胶装端盖141与油中绝缘管160之间密封固定。
[0052] 同时,安装端盖142的上端部与胶装端盖141的下端部形状匹配且密封连接,具体地,在安装端盖142与胶装端盖141接触的端面设有第六密封槽1421,安装端盖142封盖胶装端盖141的同时,在第六密封槽1421内设置第六密封件(图未示),使安装端盖142与胶装端盖141之间密封固定。
[0053] 继续参阅图12,安装端盖142的中心设有安装通孔1422,卷绕管121靠近尾部组件140的端部穿设安装通孔1422,与安装端盖142固定连接。具体地,安装通孔1422靠近胶装端盖141的内壁设置内螺纹,卷绕管121靠近尾部组件140的端部外周设置外螺纹,卷绕管121与安装通孔1422螺纹连接,且安装通孔1422远离胶装端盖141的内壁设置第七密封槽1423,在第七密封槽1423内设置第七密封件(图未示),使卷绕管121与安装端盖142之间密封固定,即保证卷绕管121靠近尾部组件140的部分也能够密封固定,防止外部水汽从变压器套管10的尾部进入变压器套管10内。
[0054]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密封件、第六密封件、第七密封件与第一密封件的材质、粘接方式一致,且第七密封槽1423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不再赘述。
[0055] 继续参阅图1和图11,尾部组件140还包括接线端子143,结合图6所示,第二导杆124靠近尾部组件140的一端内壁设置第二连接槽1243,接线端子143与第二连接槽1243连接,使接线端子143与第二导杆124固定连接。同时,第二导杆124与接线端子143连接的端部还设有并紧螺母144,并紧螺母144套接于接线端子143外且抵接第二导杆124靠近尾部组件
140的端部,使第二导杆124与接线端子143之间锁紧,同时可以任意调节接线端子143的角度。
[0056] 具体地,结合图1、图11和图13所示,接线端子143包括第二连接部1431、挡板1432和安装板1433,第二连接部1431呈圆柱体,挡板1432和安装板1433均为薄板,第二连接部1431的一端与挡板1432的一侧面连接,安装板1433的一端与挡板1432的另一侧面连接,且安装板1433上设有接线孔(图未示),用于连接变压器绕组引线。在一实施场景中,第二连接部1431、挡板1432和安装板1433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其他形式相互连接固定。
[0057]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1431的外周面设置外螺纹,第二连接槽1243的内壁设置内螺纹,如此,接线端子143与第二导杆124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使接线端子143与第二导杆124的连接更可靠,安装更方便。在安装接线端子143时,先将并紧螺母144安装到接线端子143上,即将并紧螺母144旋转到第二连接部1431靠近挡板1432的一端,然后将并紧螺母144与接线端子143的整体旋转到第二连接槽1243内,调整接线端子143的安装角度,并拧紧并紧螺母144,使并紧螺母144贴合在第二导杆124的端部,从而保证接线端子143与第二导杆124之间的螺纹锁紧。当需要调整接线端子143的安装角度时,只需要旋转拧松并紧螺母
144进行调整即可。
[0058] 在一实施场景中,第二连接部1431与挡板1432连接的一端还开设有第四凹槽,使第二连接部1431与挡板1432之间形成有间隙1435,同时,接线端子143的外周面上还设有通油槽1436,通油槽1436沿着第二连接部1431的轴向开设,通油槽1436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均布多个。由于试验中的变压器套管10垂直设置(按图中的方向),变压器油可沿通油槽1436从间隙1435流出,从而使变压器套管10在试验时载流杆122内残存的变压器油放尽,便于二次包装和运输。
[0059] 在另一实施场景中,安装端盖142的外周面上还设有第三销孔1424,第三销孔1424的轴线与变压器套管10的轴线相互垂直,卷绕管121上与第三销孔1424内对应的侧面还设有第四销孔(图未示),第三销孔1424与第四销孔对齐后同时穿设销钉,将卷绕管121与安装端盖142固定,可防止卷绕管121在变压器套管10运行过程中发生偏转。
[0060]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变压器套管10包括载流杆122和卷绕管121,卷绕管121套设在载流杆122外,且卷绕管121与载流杆122之间留有空隙,载流杆122用于载流,卷绕管121用于卷制电容芯子150。如此,卷绕管121的直径可设置为较大,一方面,便于电容芯子150的卷制;另一方面,同等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等级的变压器套管10,其外形尺寸一致、载流杆122尺寸不一致,因此可设计相同尺寸的卷绕管121、储油柜111和复合外套130等,仅需根据不同电流设置不同尺寸的载流杆122,即可实现不同电流等级产品的互换。同时,卷绕管121和载流杆122分别与变压器套管10的头部组件110和尾部组件140密封固定连接,保证卷绕管121和载流杆122的连接可靠,从而保证变压器套管10的整体可靠性。
[0061]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结构和材料作各种变化和改进,包括这里单独披露或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的组合,明显地包括这些特征的其它组合。这些变形和/或组合均落入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内,并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技术
孙中源发明人的其他相关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