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工艺,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脱圈成圈工艺。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沉降片作为牵拉线圈的主要工具,在现有的针织机中,其通常不与织针安装在一起,钩针安装在针筒上,而沉降片是安装在大盘上,沉降片的运动通过沉降片山角实现。虽然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各种结构的沉降片,但它们都会由于针织机的工作速度快,在工作过
程中会发生因为反应不及时或运动不到位而产生浮线或跳线的现象,一旦发生浮线或跳线
的现象,不但影响织品质量,还会降低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7] 参照图1‑3,一种新型脱圈成圈工艺,该工艺采用脱圈成圈片,通过该脱圈成圈片的上抬或下压运动,与钩针的后退或前进配合以完成成圈或脱圈工作,所述脱圈成圈片设有片体1,片体1的前部设有与钩针配合的护圈槽2,片体1的背部设有与山角配合的片踵4,片踵4前方的片体背部设有浮线压脚部6,片踵4后方的片体背部设有成圈压脚部5,片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片体1绕其转动以实现护圈槽2进行上抬或下压运动来完成成圈或脱圈工作
的支撑部9,所述支撑部9呈圆弧形凸起设置,所述支撑部9与片踵4正对设置,或者设在片踵
4与成圈压脚部5之间,在片踵4与浮线压脚部6之间、片踵4与成圈压脚部5之间设有山角固
定面,片体在工作过程中与山角轨道配合,从而完成片体的上抬或下压;
在所述片体1上设有引导钩针上织线进入护圈槽的成圈导向面3,成圈导向面3与
护圈槽2一侧槽壁平滑对接,所述成圈导向面3为朝后下方倾斜设置的斜面。
[0018] 所述片体1前部的厚度小于后部的厚度,片体1前部与片体1后部之间通过过渡段7平滑相接,过渡段7设在护圈槽2与浮线压脚部6之间,片体前部的厚度为片体后部厚度的1/
3‑2/3,使钩针和片体之间的间隙变大,减少了钩针之间的摩擦,使用寿命长,还能织就超密织物,织物范围广。
[0019] 工作时,片体1以支撑部9为支撑点,通过片体1背部的浮线压脚部6,片体前部下压,配合钩针外推或前进,完成脱圈工作;通过下压片体1背部的成圈压脚部5,片体前部上抬,配合钩针内收或后退,完成成圈工作,可有效避免高速编织条件下的浮线、跳线现象,不容易出现花针。
[0020]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成圈脱圈片是装在上针盘(即上盘)上的,与钩针间隔设置,占用空间小,具有良好的成圈脱圈效果。与现有沉降片相比,能织就350‑400/提的织物。
[00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