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具备阳壳体和阴壳体并使用于车辆等的连接器,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的第1壳体构成为具备设置有腔的内壳体和设置有筒型嵌合部的外壳体,与设置有对方侧端子的第2壳体嵌合。
[0003] 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以将筒型嵌合部从后方覆盖于内壳体的方式组装。在外壳体的后端面设置有保持孔,阴端子从该保持孔插入到内壳体的腔。在阴端子零件的后端连接有电线,在电线的外周外嵌有橡胶栓。橡胶栓的主体部与腔的后端侧的内周液密状地密合,设置于该橡胶栓的后端的防振部嵌入到保持孔内。
[0004] 在内壳体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与外壳体的筒型嵌合部的里端面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容许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微小相对移位的余隙。并且,在从外壳体向后方导出的电线在与轴线交叉的方向振动的情况下,该振动能量的一部分作为用于使外壳体移位的运动能量被吸收。由此,从电线传递到阴端子零件的振动衰减,可防止产生阴端子零件和对方侧端子零件的触点处的微滑动磨损。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3896号公报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实施方式>利用图1至图11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一实施方式。
[0018] 本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1(连接器的一例)通过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壳体(以下称为“对方侧壳体90”)嵌合,从而与对方侧连接器电连接,在较多地产生振动的振动环境下(例如车辆的轮胎周边等)使用。如图1及图2所示,阴连接器1具备在整体上呈稍微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阴壳体10、和将阴壳体10覆盖的上下一对盖构件40。另外,以下将阴壳体10的与对方侧壳体90的嵌合侧作为前方、将图1中的上方作为上方进行说明。
[0019] 如图3所示,阴壳体10由内壳体20和配置于内壳体20的外周侧的外壳体30构成。如图2所示,内壳体20和外壳体30成为利用设置于内壳体20及外壳体30的第一锁定部50相互组装的状态。
[0020] 如图4及图5所示,内壳体20具备:后壁部23;端子收纳部21,其配置于后壁部23的中央部,呈横向长的扁平形状;以及后方罩部22,其配置于端子收纳部21的外周侧,与外壳体30的外周侧嵌合。
[0021] 端子收纳部21呈从后壁部23向前方延伸的形状。端子收纳部21中的后半部分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基部21A,前半部分形成为在前后较长的多个收纳突部21B。如图8所示,端子收纳部21从各收纳突部21B的前端到后壁部23的后端在前后方向贯穿地设置有多个腔21D,多个腔21D在前方开口。在各腔21D中从后方开口被插入阴端子11。与阴端子11的后端连接的电线W从腔21D的后方开口引出到内壳体20的外部。
[0022] 如图8所示,阴端子11在前侧具备方筒部,在方筒部内以与方筒部的顶部内壁11B对置的方式配置有悬臂形状的弹簧片11A。由此,在对方侧壳体90的对方侧端子91插入到方筒部内时,弹簧片11A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对方侧端子91连接。
[0023] 如图5所示,后方罩部22为从后壁部23的周缘向前方延伸的形态,具备设置于端子收纳部21的上侧的第二锁定部接纳槽22A、和设置于端子收纳部21的左右两侧的锁定突起接纳槽22B。第二锁定部接纳槽22A为后方罩部22的上侧中央部和与其相连的后壁部23在前后方向切口而成的形态。另一方面,锁定突起接纳槽22B为后方罩部22的左右两侧在前后方向切口而成的形态。即,后方罩部22以从后壁部23的上缘的除中央部分以外的部分、左右侧缘的上下两端部分、以及下缘整体将基部21A包围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在后方罩部22与基部21A之间形成有嵌合空间S1,如后所述,能够接纳外壳体30及对方侧壳体90。
[0024] 如图3所示,在基部21A的后端嵌入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环70。密封环70与基部21A对应地形成四角带圆的方环形状,并与基部21A的全周液密地接触。在密封环70的外周面分别在周向连续地设置有三条唇71A、71B。
[0025] 如图3所示,在多个收纳突部21B一并被覆盖有横向长的扁平的方筒形状的前盖80。在前盖80的设置于前表面侧的封闭面在前后贯穿地形成有多个对方侧端子插通孔。如图8所示,前盖80使后端附近的内周面与基部21A的外周面接触,并使后端与密封环70的前端对置地配置。
[0026] 如图3及图5所示,在端子收纳部21的右侧设置有构成第一锁定部50的右侧锁定片51R及上下一对右侧支承部52R,并且在端子收纳部21的左侧设置有构成第一锁定部50的左侧锁定片51L及上下一对左侧支承部52L。右侧锁定片51R及右侧支承部52R和左侧锁定片
51L及左侧支承部52L以端子收纳部21为中心设置于左右对称的位置,其他的构成成为关于端子收纳部21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以下仅以右侧锁定片51R及右侧支承部52R为代表进行说明,省略左侧锁定片51L及左侧支承部52L的说明,在右侧锁定片51R及右侧支承部52R的附图标记中,仅将字母R替代L进行图示。另外,以下有时将右侧锁定片51R和左侧锁定片
51L统称为第一锁定片51R、51L。
[0027] 如图4及图5所示,上下一对右侧支承部52R为从后方罩部22向侧方伸出的形状,与构成锁定突起接纳槽22B的上下一对侧壁相连地形成。右侧锁定片51R是配置于上下一对右侧支承部52R之间的平坦的带形状的小片,相对于端子收纳部21的侧壁平行地延伸。右侧锁定片51R形成在比其上缘的中央靠近后方处支承于上侧的右侧支承部52R、并且在比其下缘的中央靠近后方的位置处支承于下侧的右侧支承部52R的悬臂形状,右侧锁定片51R的前端及后端能够向左右移动。右侧锁定片51R的后端稍微向右方突出,成为用于由操作者将右侧锁定片51R解除的右侧解除操作部53R。在右侧锁定片51R的前侧设置有在左右贯穿的右侧保持孔54R。
[0028] 如图3所示,外壳体30具备:大致方筒形状的前方罩部31,其配置于内壳体20的端子收纳部21的外周侧;前方罩部31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向外侧方突出的形状的基座部55;构成第一锁定部50的右侧锁定突起55R及左侧锁定突起55L;连结接受部32;以及第二锁定部60。
[0029] 右侧锁定突起55R为从基座部55向右方突出的形状,设置于在外壳体30安装于内壳体20的外周的情况下通过嵌入到内壳体20的右侧保持孔54R从而能与右侧锁定片51R卡止的位置。左侧锁定突起55L为从外壳体30的基座部55向左方突出的形状,设置于以前方罩部31为中心与右侧锁定突起55R左右对称的位置。
[0030] 在外壳体30安装于内壳体20的外周的状态下,如图2及图10所示,第一锁定部50通过右侧锁定突起55R嵌入到右侧锁定片51R的右侧保持孔54R而锁定。
[0031] 连结接受部32是为了将后述的盖构件40连结到外壳体30而设置的。如图3、图6及图7所示,连结接受部32由前后一对上表面突条部32A、下表面突条部32B以及抵靠接受部32C构成。
[0032] 上表面突条部32A从前方罩部31的上表面前端向上方突出,在左右延伸。下表面突条部32B从前方罩部31的下表面前端附近向下方突出,在左右延伸。如图3所示,抵靠接受部32C是被前方罩部31的外侧面、基座部55的上端、以及前后一对上表面侧条部32A的右端部包围的、在前视透视时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凹部。
[0033] 第二锁定部60设置于前方罩部31的上表面侧,如图6所示,由收纳凹部62A、一对收纳壁部62B、手触碰限制部62C以及上表面侧锁定片63构成。
[0034] 收纳凹部62A在上下贯穿前方罩部31并向前方开口。一对收纳壁部62B以将收纳凹部62A的两侧及后端包围的方式设置成在俯视时为门形,并构成收纳凹部62A的内壁。手触碰限制部62C形成为以将收纳壁部62B的前端开口封闭的方式架设的形状,如图3所示,在主视时呈门形。
[0035] 上表面侧锁定片63形成以收纳凹部62A的后端为基端朝向前端侧延伸的悬臂状。在上表面侧锁定片63的大致中央部在上下贯穿地设置有贯穿孔63A。
[0036] 如图1及图2所示,盖构件40由上侧盖40A、下侧盖40B以及电线管43A构成,通过这些相互组装,从而形成使稍微扁平的方筒的后端向一侧方延出的形状的中空体。另外,以下将通过上侧盖40A和下侧盖40B相互组装而形成的前侧及后侧的开口中的后侧的开口及其附近称为后侧开口部43B。
[0037] 如图10所示,盖构件40具备防止偏移部42、盖锁定部41、如图1所示用于连结到外壳体30的连结部46、以及电线固定部43。
[0038] 如图2所示,防止偏移部42由防止偏移片42A和防止偏移突条部42B构成,防止偏移片42A从上侧盖40A的侧壁部47A的外表面侧及内表面侧向下方延出设置,防止偏移突条部42B从下侧盖40B的侧壁部47B的外表面侧及内表面侧向外侧方及内侧方突出并在上下延伸。上侧盖40A和下侧盖40B通过防止偏移片42A和防止偏移突条部42B相互抵接,从而被限制水平方向的偏移。
[0039] 如图2所示,盖锁定部41由多个盖锁定片41A和多个盖锁定突起41C构成,多个盖锁定片41A从上侧盖40A的侧壁部47A的外表面侧向下方延出设置,多个盖锁定突起41C从下侧盖40B的侧壁部47B的外表面侧向外侧方突出。在各盖锁定片41A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在左右贯穿的盖锁定孔41B。上侧盖40A和下侧盖40B通过盖锁定突起41C嵌入到盖锁定孔41B,从而成为相互组装的状态。
[0040] 如图2所示,连结部46由设置于上侧盖40A的上侧前框部46A及抵靠部46C、和设置于下侧盖40B的前后一对下侧前框部46B构成。上侧前框部46A从侧盖40A的顶壁部45的前端向下方突出,并在左右延伸。抵靠部46C从上侧前框部46A的左右两端向下方突出,在主视时呈直角三角形。一对下侧前框部46B相互在前后分离地从下侧盖40B的底壁部48的前端向上方突出,并在左右延伸。
[0041] 在盖构件40安装于阴壳体10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连结部46(即,上侧前框部46A、抵靠部46C以及下侧前框部46B)嵌入到外壳体30的连结接受部32(即,上表面突条部32A、抵靠接受部32C、下表面突条部32B)。由此,盖构件40和外壳体30相互连结。
[0042] 另外,也可以在盖构件40与外壳体30之间具有考虑到各构件的尺寸公差的余隙,但是期望盖构件40与内壳体20之间的余隙充分设置成即使内壳体20相对于盖构件40相对移动也不与盖构件40接触的程度。
[0043] 如图10所示,电线固定部43由后侧开口部43B和嵌入到后侧开口部43B的电线管43A构成。后侧开口部43B的内周面和电线管43A的外周面成为相互对应的波形形状。由此,电线管43A以被防止相对于后侧开口部43B相对移动及从后侧开口部43B脱落的状态与后侧开口部43B紧密地嵌合。从阴壳体10的背后引出的电线W通过由上侧盖40A和下侧盖40B形成的内部空间而从电线管43A的顶端向外方引出。另外,如图11所示,从电线管43A到电线W被缠绕带T,由此,电线W相对于电线管43A固定。
[0044] 为了将这样的内壳体20、外壳体30以及盖构件40相互组装而形成为本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1,将在后端连接有电线W的阴端子11从后方插入到内壳体20的腔21D。并且,将外壳体30从前方安装到内壳体20的端子收纳部21,并将第一锁定部50设为锁定状态。另外,将电线管43A插通于从内壳体20的背后引出的电线W。并且,将上侧盖40A及下侧盖40B从上下覆盖于阴壳体1,一边将电线管43A嵌入到后侧开口部43B一边将盖锁定部41设为锁定状态。并且,将带T从电线管43A卷绕到电线W。由此,成为外壳体30连结到盖构件40、并且电线W固定于盖构件40、内壳体20相对于外壳体30能移位地卡止的阴连接器1。
[0045] 在使阴连接器1与对方侧壳体90嵌合的情况下,将对方侧壳体90在内壳体20的嵌合空间S1内插入到端子收纳部21与外壳体30之间,并使其向内方进入。于是,对方侧壳体90使其外周面与外壳体30(前方罩部31)的内周面31A对置或者滑接,使内周面与密封环70的三条唇71A、71B滑接,同时对方侧壳体90的后端进入到与后壁部23隔开预定间隙对置的位置。伴随于此,对方侧端子91插入到阴端子11的方筒部的内部,在以预定的接触压力被夹持在方筒部的顶部内壁11B与弹簧片11A之间的状态下相对于阴端子11能导电地连接。
[0046] 由此,在阴连接器1与对方侧壳体90嵌合的状态下,内壳体20在端子收纳部21中隔着密封环70遍及全周地与对方侧壳体90的内周密合,并且利用阴端子11和对方侧端子91的接触压力保持为一体。
[0047] 在该状态下,在第一锁定部50中,在内壳体20的第一锁定片51R、51L与外壳体30的第一锁定突起55R、55L之间设定有余隙CL2。由此,内壳体20成为被允许相对于外壳体30相对移动的状态。
[0048] 另一方面,外壳体30(前方罩部31)的内周面31A(对方侧抵接部的一例)与对方侧壳体90的外周侧隔开基于尺寸公差的余隙CL1对置,并能与对方侧壳体90的外周侧抵接。
[0049] 如上所述,盖构件40连结到外壳体30,并且从内壳体20隔开充分间隙地将内壳体20覆盖,并固定于电线W。
[0050] 在该状态下电线W由于振动等而移动的情况下,固定于电线W的盖构件40伴随电线W而移动,与外壳体30抵接,外壳体30被盖构件40按压而移动,与对方侧壳体90抵接,成为被限制进一步的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内壳体20也如上所述成为相对于外壳体30能相对移动的状态,所以来自这电线W的振动不会直接传递到内壳体20,而经由盖构件40及外壳体30释放到对方侧壳体90。即,盖构件40及外壳体30构成用于将电线W的振动传递到对方侧壳体90的振动传递构件。
[0051] 详细地讲,如上所述,在将外壳体30和对方侧壳体90的余隙设为第一余隙CL1、将内壳体20和外壳体30的余隙设为第二余隙CL2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余隙CL1和第二余隙CL2以始终成为CL1
[0052] 更详细地讲,例如图11所示,将比阴端子11及对方侧端子91靠左侧的外壳体30的内周面31A和对方侧壳体90的余隙设为左侧第一余隙CL1_L,将内壳体20和外壳体30的余隙设为左侧第二余隙CL2_L,将比阴端子11及对方侧端子91靠右侧的外壳体30的内周面31A和对方侧壳体90的余隙设为右侧第一余隙CL1_R,将内壳体20和外壳体30的余隙设为右侧第二余隙CL2_R。并且,外壳体30向右方移动,与对方侧壳体90接触(也就是说,左侧第一余隙CL1_L的值变为零)。
[0053] 此时,内壳体20和对方侧壳体90固定成一体,因此右侧第一余隙CL1_R变为最大,右侧第二余隙CL2_R变为最小。但是,根据上述的算式,在CL1_R与CL2_R之间,CL1_R
[0054] 由此,在盖构件40受到电线W的振动而向与阴端子11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并与外壳体30抵接且对其赋予冲击的情况下,也在盖构件40的内部空间中使内壳体20相对于外壳体30相对地浮动,并且通过外壳体30将基于抵接的冲击释放到对方侧壳体90。
[0055]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与上述同样,在阴端子11的轴方向上,内壳体20及外壳体30也以在各部位上成为第一余隙CL1<第二余隙CL2的方式被设定尺寸。
[0056] 通过以上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阴连接器1)具备内壳体20和振动传递构件30、40,电线W被引出到内壳体20的外部,且内壳体20与对方侧壳体90嵌合,振动传递构件
30、40具有能与所述对方侧壳体90抵接的对方侧抵接部(内周面31A),所述振动传递构件
30、40具有固定所述电线W的电线固定部43,并能够将来自所述电线固定部43的振动从所述对方侧抵接部31A传递到所述对方侧壳体90,所述内壳体20被允许相对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30、40相对移动。
[0057] 根据该构成,在电线W振动的情况下,该振动从电线固定部43经由振动传递构件30、40被对方侧壳体90吸收,所以能够减少从电线W传递到内壳体20的振动。即使振动从电线W传递到内壳体20,内壳体20也被允许相对于振动传递构件30、40相对移动,所以能够使从电线W传递的振动衰减。由此,例如在内壳体20和对方侧壳体90分别收纳有端子11、91并使其相互接触的情况下,将通过内壳体20的相对移动而衰减的振动利用各端子11、91彼此的接触压力控制住,所以能够抑制由于端子11、91彼此的滑动导致的磨损。
[0058] 另外,所述内壳体20具备锁定片51R、51L,所述振动传递构件30、40的锁定突起55R、55L能卡止于锁定片51R、51L,在所述锁定突起55R、55L与所述锁定片51R、51L之间设置有允许所述内壳体20相对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30、40相对移动的余隙CL1。
[0059] 根据该构成,通过在未与方侧壳体90嵌合的状态下预先使内壳体20的锁定片51R、51L卡止于振动传递构件30、40的锁定突起55R、55L,从而能够一体地处理这些。另外,因为在锁定突起55R、55L与锁定片51R、51L之间设置有余隙CL1,所以能够确保内壳体20的相对移动,并且能够一体地处理内壳体20和振动传递构件30、40。
[0060] 另外,所述振动传递构件30、40具备:外壳体30,其具有所述对方侧抵接部31A,将所述内壳体20覆盖;和盖构件40,其具有所述电线固定部43,将所述外壳体30及所述电线W覆盖。
[0061] 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盖构件40将内壳体20、外壳体30及电线W覆盖并从外部进行保护。
[0062] 另外,所述外壳体30相对于所述对方侧壳体90隔开第一余隙CL1对置,并且相对于所述内壳体20隔开大于所述第一余隙CL1的第二余隙CL2对置。
[0063] 根据该构成,即使外壳体30与对方侧壳体90抵接,(即,即使移动第一余隙CL1的尺寸量),其移动距离也小于第二余隙CL2的尺寸,所以外壳体30不会与内壳体20抵接,不会将来自电线W的振动直接传递到内壳体20。
[0064] <其他实施方式>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如下方式实施。
[0065]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外壳体30和盖构件40构成振动传递构件30、40,外壳体30相对于盖构件40能相对移动,但是也可以设为盖构件相对于外壳体紧密嵌合、外壳体相对于盖构件不进行浮动动作的构成。由此,能够将来自电线的振动更可靠地释放到对方侧壳体。或者,也可以设为使盖构件和外壳体一体化的振动传递构件。由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电线管43A和后侧开口部43B构成电线固定部43,但是电线固定部43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后侧开口部43B设为与电线W对应的内径及形状,并设为直接使电线W紧密插通于后侧开口部43B的形状。
[0066]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盖构件40构成振动传递构件的构成,但是振动传递构件也可以与盖构件40分开设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没有盖构件40。
[0067]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利用第一锁定部50一体地处理内壳体20及外壳体30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第一锁定部,而将内壳体和外壳体作为不同构件处理。由此,在对方侧壳体嵌合于阴壳体的状态下,能够将内壳体设为与外壳体不接触的状态,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来自电线的振动传递到内壳体。
[0068]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体30与对方侧壳体90隔开第一余隙CL1对置,并且外壳体30与所述内壳体20隔开大于所述第一余隙CL1的第二余隙CL2对置,但是也可以是外壳体与对方侧壳体密合的构成(即第一余隙为零)。由此,能够将来自电线的振动更可靠地地释放到对方侧壳体。附图标记说明
[0069] 1:阴连接器(连接器)20:内壳体
30:外壳体(振动传递构件)
31A:内周面(对方侧抵接部)
40:盖构件(振动传递构件)
43:电线固定部
90:对方侧壳体
CL1:第一余隙
CL2:第二余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