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制胶辊筒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大导程螺旋槽制胶辊筒车铣专用机床。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车铣是指使用旋转铣刀加工旋转工件,常见的车铣方法有两种,面车铣(正交)和周边车铣(平行轴),面车铣是最常见的方法,主要应用于端铣和面铣加工零件的外侧,周边车铣使用侧面和面铣或长刃铣刀,主要用于加工零件的内侧,切削速度由刀具的旋转来提供,进给则通过工件的旋转与道具的线性进给相结合来进行,因此,只有在工件能够旋转的情况下才适合车铣,典型的大小零件包括具有奇特设计特征的轴、箱体、曲轴、涡轮叶片、挤压机类螺丝,起落架部件等,要进行有限的车铣,四轴就足够了,但是高级形状或锥形则需要五轴,而多边形更需要所用五轴同步,圆周铣铣平面时,一般情况下都应采用逆铣;只有在调整好丝杠的轴向间隙的前题下,对精铣、不易夹紧的工件及细长或薄板形的工件,可采用顺铣。
[0003] 用于加工螺旋槽的设备很多,如普通车床、万能铣床、滚搓丝机床等都能实现其零件的加工。问题在于现有机械设备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加工效率低、专用性能差及自动化程度不高,使用滚搓丝机床生产加工细长螺旋槽产品时,操作方便,对小规格大批量产品加工有一定优势,但每种规格需要一套专用模具,前期投入大,且对加工量少、精度要求较高、规格特殊或不规则螺旋槽产品就无法进行加工。而且在铣削螺旋槽前必须将毛坯的外圆轮廓在车床上加工,达到图纸要求后才能进行铣削螺旋槽。因上述原因日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中国发明公开号为CN101239403的《一种加工螺旋槽产品的专用数控螺旋车铣床》,公开了一种加工螺旋槽产品的专用数控螺旋车铣床,其包括:床身(采用三导轨床身,由主副导轨副组成)、床头箱、主轴(内孔φ200mm-φ300mm)、回转铣削头、进给机构。主轴分别由:①在工件主轴装置中由一台变频电机通过同步带、齿轮传动主轴旋转,离合器与蜗轮脱开,来完成车削加工。②另外工件主轴装置中由一台伺服电机通过齿轮传动蜗杆,蜗轮通过离合器带动工件主轴旋转,来完成铣削加工。车削刀架与铣削机构分别装在大拖板上,分别由伺服电机驱动。铣刀中心高可调、角度可调上述技术方案虽然可以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完成对螺旋槽的加工处理,但加工过程中针对的螺旋槽尺寸受限,一般部分导程较大的螺旋槽无法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车铣机床完成,同时上述技术方案中提到的对车铣原件的形状有较大限制,部分原件无法通过车铣机床完成螺旋槽的加工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8] 实施例1:请参阅图1-5,一种大导程螺旋槽制胶辊筒车铣专用机床,包括机架12,机架12左侧设有蜗轮蜗杆减速机1,蜗轮蜗杆减速机1右端转动连接有离合器2,蜗轮蜗杆减速机1内部采用极压工业齿轮油L-CKC220润滑,离合器2右端固定连接有传动轴3,传动轴3右端设有蜗轮蜗杆机构8,蜗轮蜗杆机构8与传动轴3转动连接,传动轴3右端转动连接有分度盘机构9,分度盘机构9右端固定连接有10,蜗轮蜗杆机构8和蜗轮蜗杆减速机1之间设有大导程螺旋槽制胶滚筒6,大导程螺旋槽制胶滚筒6左右两端分别设有顶针4和卡盘7,大导程螺旋槽制胶滚筒6靠近顶针4一侧设有刀架5,大导程螺旋槽制胶滚筒6远离刀架5一侧设有铣头机构11,蜗轮蜗杆机构8包括支座13、蜗杆14,支座13上端开凿有传动转孔,所诉蜗杆14从左至右贯穿传动转孔与支座13转动连接,蜗杆14中间套接有蜗杆15,蜗杆15上端啮合连接有蜗轮16,可以实现对天然橡胶初加工生产线中绉片机﹑造粒机的大导程螺旋槽及花纹辊筒类的常耗磨损件车铣加工,在保留原机床车铣功能和精度的同时,增加铣削大导程螺旋槽和花纹的功能。
[0029] 请参阅图5,分度盘机构9包括轴承座25和摇把轴19,摇把轴19与轴承座25上端转动连接,轴承座25外端套接有隔套26,隔套26右端固定连接有摇把本体17,摇把本体17左侧设有胶垫卡片31,胶垫卡片31上开凿有两个定位孔,定位孔内设有分度盘螺栓30,胶垫卡片31通过分度盘螺栓30固定连接有分度盘本体29,摇把轴19左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摇把本体
17,齿轮摇把本体17右侧设有摇把轴承端盖20,摇把轴承端盖20与摇把轴19套接,轴承座25上端设有角接触轴承21,角接触轴承21与摇把轴19转动连接,轴承座25上套接有钢套27,钢套27外端套接有铜套28,隔套26左侧设有斜齿轮24,斜齿轮24与钢套27套接,斜齿轮24左端设有锁紧螺母23,锁紧螺母23左端设有止动垫圈22,止动垫圈22和锁紧螺母23均与钢套27套接,隔套26靠近齿轮摇把本体17一端套接有角接触轴承21,角接触轴承21内外两端分别与摇把轴19和轴承座25固定连接,轴承座25通过角接触轴承21与摇把轴19转动连接,通过与蜗轮蜗杆机构8连接的分度盘机构9,便于对技术人员控制分度盘机构9对卡盘7进行移位调节,进而完成对大导程螺旋槽制胶滚筒6的位置调节。
[0030] 请参阅图3,铣头机构11包括高效电机51和支撑板47,高效电机51选用的规格与型号为Y63-4/0.55KW,高效电机51右端固定连接有齿轮箱48,齿轮箱48右端与支撑板47固定连接,齿轮箱48上卡接有齿轮箱盖板49,高效电机51转动端固定连接有驱动斜齿轮50,驱动斜齿轮50右侧设有齿轮箱轴承座56,齿轮箱轴承座56内转动连接有齿轮轴57,齿轮轴57左端固定连接有从动斜齿轮53,从动斜齿轮53与驱动斜齿轮50啮合连接,从动斜齿轮53左端固定连接有轴用弹性挡圈52,齿轮箱轴承座56左端固定连接有齿轮箱轴承座盖54,齿轮箱轴承座盖54与齿轮轴57转动连接,齿轮轴57上套接有角接触球轴承55,通过在大导程螺旋槽制胶滚筒6一侧增设的铣头机构11,便于对大导程螺旋槽制胶滚筒6进行螺旋槽的加工工序。
[0031] 请参阅图3,角接触球轴承55内端与齿轮箱轴承座56固定连接,角接触球轴承55外端与齿轮箱轴承座56固定连接,齿轮轴57通过角接触球轴承55与齿轮箱轴承座56转动连接,齿轮轴57远离轴用弹性挡圈52一端套接有主动圆锥齿轮58,支撑板47右端固定连接有刀杆轴承座本体44,刀杆轴承座本体44内转动连接有刀杆38,刀杆38上端套接有上定位螺母46,通过齿轮轴57通过角接触球轴承55与齿轮箱轴承座56转动连接,便于使齿轮轴57在齿轮箱轴承座56和角接触球轴承55内转动。
[0032] 请参阅图3,刀杆38中间套接有从动圆锥齿轮42,从动圆锥齿轮42与主动圆锥齿轮58啮合连接,从动圆锥齿轮42上侧设有中段隔套43,中段隔套43与刀杆38套接,刀杆轴承座本体44靠近上定位螺母46一端设有骨架油封45,通过从动圆锥齿轮42与主动圆锥齿轮58啮合连接,便于主动圆锥齿轮58带动从动圆锥齿轮42,进而带动刀杆38的转动。
[0033] 请参阅图4,骨架油封45与中段隔套43上端套接,从动圆锥齿轮42下端设有角接触球轴承41,角接触球轴承41与刀杆38外端固定连接,角接触球轴承41外端与刀杆轴承座本体44内壁固定连接,通过从动圆锥齿轮42下端增设的角接触球轴承41,便于使刀杆38在角接触球轴承41内转动。
[0034] 请参阅图3,刀杆38通过角接触球轴承41与刀杆轴承座本体44转动连接,刀杆轴承座本体44下端设有双列圆柱滚子轴承40,双列圆柱滚子轴承40外端与刀杆轴承座本体44内壁固定连接,通过刀杆38通过角接触球轴承41与刀杆轴承座本体44转动连接,便于使刀杆38在刀杆轴承座本体44内的角接触球轴承41内转动。
[0035] 请参阅图4,刀杆38通过双列圆柱滚子轴承40与刀杆轴承座本体44转动连接,双列圆柱滚子轴承40下端设有刀杆轴承座盖39,刀杆轴承座盖39与刀杆轴承座本体44下端卡接,刀杆38下端转动连接有锥套36。
[0036] 请参阅图4,支撑板47右侧下端固定连接有UCP垫板35,UCP垫板35右端固定连接有带座轴承37,锥套36位于带座轴承37中部,支撑板47远离UCP垫板35一端转动连接有销轴杆33,销轴杆33中间固定套接有深沟球轴承32。
[0037] 请参阅图4,深沟球轴承32外端与支撑板47固定连接,销轴杆33通过深沟球轴承32与支撑板47转动连接,销轴杆33远离支撑板47一端螺纹连接有销轴螺母34。
[0038] 本发明可以实现对天然橡胶初加工生产线中绉片机﹑造粒机的大导程螺旋槽及花纹辊筒类的常耗磨损件车铣加工,在保留原机床车铣功能和精度的同时,增加铣削大导程螺旋槽和花纹的功能。
[003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