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使用者可通过调节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其第一控流元件的运动来调节和控制水流在该水处理系统不同方向上的流动。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在涉及到两支滤芯同时使用时,为了实现两支滤芯的互相净水反冲洗、净水供水、冲洗时持续供应净水等功能,一般采用多个电磁阀或球阀来切换水路。当采用电磁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管路就变得非常复杂,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由于流经电磁阀的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水,如果水的硬度偏高,细小杂质较多,电磁阀的故障率很高。当采用电动球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不仅系统的复杂度较高,成本也居高不下。在家用设备中,当采用多个手动球阀来构成手动冲洗的双滤芯系统时,对于终端用户来讲,操作难度很大。由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现状,限制了双向反冲技术在民用产品上的大量应用。
[0003] 另外,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在涉及到同时使用两支双端口滤芯或使用单支三端口滤芯时,为了实现滤芯的顺冲洗、反冲洗、净水供水、冲洗时断水等功能,一般采用多个电磁阀或球阀来切换水路。当采用电磁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管路就变得非常复杂,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由于流经电磁阀的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水,如果水的硬度偏高,细小杂质较多,电磁阀的故障率很高。当采用电动球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不仅系统的复杂度较高,成本也居高不下。在家用设备中,当采用多个手动球阀来构成这种系统时,对于终端用户来讲,操作难度很大。由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现状,限制了顺冲洗和反冲洗技术在民用产品上的大量应用。还有,在特别要求冲洗效果的场合,冲洗时是不能供应净水的,因为这样能提高冲洗时的净水流速,提高冲洗效果。
[0004] 还有,流体控制和/或处理系统,如水处理系统,在工业生产和人们实际生活中均较为常见。常见的流体处理系统一般包括一个控流单元和一个处理单元,其中控流单元适用于控制流体向处理单元的流动,处理单元适用于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在流体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流体进行处理时,如水处理系统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时,用于控制流体向以实现流体处理目的的控流单元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单功能阀门和/或多功能阀门流体,用于对流体进行处理以得到处理后流体的处理单元较为常见的有过滤装置,如滤膜、活性炭等和/或离子交换装置,如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层析柱等。在实际应用中,用于流体处理系统的滤膜、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往往需要经常更换或再生处理,以使其能够起到良好过滤或去除流体中离子作用。在使用者对流体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的滤膜、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进行更换或再生处理时,往往需要中断流体处理系统的流体处理,给使用者带来大量的时间成本。
[0005] 申请号为CN200610024561.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单元包括两个三通球阀、两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和两个排污管,该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单元包括两个并联设置的净水桶,净水桶具有一个开口向上的上端开口和一个中心管,其中当进水管分别与净水桶的上端开口相连通;出水管分别与净水桶的中心管相连通时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净水桶均对待处理水进行净化处理;当一个进水管与相应净水桶的上端开口相连通,且调节相应的三通阀以使另一个进水管与外部水源断开和与相应排污管相连通时,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净水桶一个处于水处理状态,一个处于反冲洗状态,从而使得该水处理系统可在其中一个净水桶处于再生处理时持续对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和向使用者不间断提供处理后水。但是该水处理系统也通过使用两个以上阀门和调节进水管与净水桶的上端开口和排污管的连通来控制水流的流动,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具体实施方式
[0100] 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发明。下述描述中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发明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
[0101]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1A至图4所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F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二控流元件20F,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F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一控流本体11F包括一个顶端部111F,其中该顶端部111F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F;该第二控流元件20F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F,该第二控流本体21F具有一个底端部211F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F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F,该底端部211F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F;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该第二控流面200F相接触。
[0102] 如附图之图1B至图1D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2A至图2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顶端部111F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F、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F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F与该第一边缘部1112F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F,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底端部211F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F、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F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F和第二边缘部2112F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F,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F、一个第二通道102F、一个第三通道103F、一个第四通道104F、一个第五通道105F、一个第六通道106F、一个第七通道107F、一个第八通道108F、一个第十通道1010F、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F、一个第十二通道1012F和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F,其中该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
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十一通道
1011F、第十二通道1012F和第十三通道1013F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其中该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F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控流面200F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间部2113F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11F;第十二通道
1012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控流面200F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
21F的高端部212F;第十三通道1013F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控流面
200F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换句话说,该第十一通道
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可保持该第十一通道1011F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
104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分别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F的顶端部111F的第一中间部1113F向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F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F;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间部2113F向外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二通道1012F和第十三通道1013F分别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间部2113F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F的第二边缘部2112F。
[0103] 如附图之图3A至图3D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F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F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和一个第四工作位,其中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与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F分别与第七通道107F和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与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F分别与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与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F分别与第三通道103F和第八通道108F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F与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与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F分别与第三通道103F和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F与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第十三通道1013F与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第十三通道1013F与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六通道106F和第八通道108F被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和第七通道107F被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第二通道102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七通道
107F和第十通道1010F被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被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阻塞。
[0104] 如附图之图1B和图1E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导通通道1015F、一个第二导通通道1016F、一个第三导通通道1017F和一个第四导通通道1018F,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F、第二导通通道1016F、第三导通通道1017F和第四导通通道1018F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F自该第二通道102F延伸至该第六通道106F并将该第二通道102F和该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其中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F自该第一通道101F延伸至该第五通道105F并将该第一通道101F和该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其中该第三导通通道1017F自该第四通道104F延伸至该第八通道108F并将该第四通道104F和该第八通道108F相连通;其中该第四导通通道1018F自该第三通道103F延伸至该第七通道107F并将该第三通道103F和该第七通道107F相连通,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F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F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第十通道1010F和第一导通通道1015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三导通通道1017F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十通道1010F、第一导通通道1015F和第二导通通道1016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四导通通道1018F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八通道108F、第十通道1010F、第一导通通道1015F、第二导通通道1016F和第三导通通道1017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其中该第一通道101F和第五通道105F分别与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
103F、第四通道104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和第八通道108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二通道102F和第六通道106F分别与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七通道107F和第八通道108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三通道103F和第七通道107F分别与第四通道104F和第八通道108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十通道1010F分别与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第十一通道1011F、该第十二通道1012F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F相互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优选地,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F、第二导通通道1016F、第三导通通道1017F和第四导通通道1018F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内部,从而使得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F、第二导通通道1016F、第三导通通道1017F和第四导通通道1018F分别隐藏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内,以使通过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
11F的流体不会通过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F和/或第二导通通道1016F和/或第三导通通道
1017F和/或第四导通通道1018F流向该控流器外部空间。
[0105] 如附图之图2A至图2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和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均为圆形,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F、第六通道106F、第五通道105F、第四通道104F、第三通道103F、第八通道108F、第十通道1010F、第七通道107F和第二通道102F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第十三通道1013F和第十二通道1012F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F、第六通道106F、第五通道105F、第四通道104F、第三通道103F、第八通道108F、第十通道1010F、第七通道107F和第二通道102F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
11F;同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第十三通道1013F和第十二通道1012F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
[0106] 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且该第十一通道1011F、第十二通道1012F和第十三通道
1013F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
[0107] 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五通道105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六通道106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七通道107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八通道108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
该第十通道1010F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
[0108] 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间部2113F向该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心部2111F延伸并自该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心部2111F向上延伸和贯通该第二控流本体21F。
[0109] 如附图2C至图2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F,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F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顶端部111F的第一中心部1111F,且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中心部分1000F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F、一个第二部分1002F、一个第三部分1003F、一个第四部分1004F、一个第五部分1005F、一个第六部分1006F、一个第七部分1007F、一个第八部分1008F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F;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F,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F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心部2111F,且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中心区域2000F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F、一个第二区域2002F、一个第三区域2003F、一个第四区域2004F、一个第五区域2005F、一个第六区域2006F、一个第七区域2007F、一个第八区域2008F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F;其中该第一通道
101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一部分1001F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F自该第一控流面
100F的第二部分1002F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三部分1003F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四部分1004F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五部分1005F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六部分1006F向下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七部分1007F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八部分1008F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第九部分1009F向下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第一区域2001F向上延伸;该第十二通道1012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第五区域2005F和第六区域2006F向上延伸;该第十三通道1013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第二区域2002F向上延伸。
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中心部分1000F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部分1001F、该第二部分1002F、该第三部分1003F、该第四部分1004F、该第五部分1005F、该第六部分1006F、该第七部分1007F、该第八部分1008F和该第九部分1009F;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中心区域2000F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区域2001F、该第二区域2002F、该第三区域2003F、该第四区域2004F、该第五区域2005F、该第六区域2006F、该第七区域
2007F、该第八区域2008F和该第九区域2009F。
[0110] 如附图之图1B和图4所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F,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F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F,其中该外壳30F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F,其中该外壳本体31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F,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F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F、一个外侧壁312F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F,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F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F适于第二控流面200F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F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
[0111] 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F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F、一个第二开口302F、一个第三开口303F、一个第四开口304F、一个第十开口3010F和一个第十一开口3011F,其中该第一开口301F与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F与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F与第三通道103F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F与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该第十开口3010F与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第十一开口3011F与该第一容纳室300F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一通道101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一开口301F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
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F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F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F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十开口3010F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与该外壳30F的外壳本体
31F的内侧壁311F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第一开口301F、该第二开口302F、该第三开口
303F、该第四开口304F、该第十开口3010F和该第十一开口3011F分别设于该外壳30F的该外壳本体31F。
[0112] 如附图之图1F和图1G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F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五开口305F、一个第六开口306F、一个第七开口307F和一个第八开口308F,该第五通道105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五开口305F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六开口306F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七开口307F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低端部112F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八开口308F相连通。
[0113]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F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的第五开口305F、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的第六开口306F时、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F相连通的第七开口307F和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F相连通的第八开口308F时,其中该控流器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F和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F,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
101F和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16F,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F和第八通道108F相连通的第三导通通道1017F,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F和第七通道107F相连通的第四导通通道1018F。
[0114] 如附图之图1B至图2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与第二控流元件20F之间的耐磨元件40F,其中该耐磨元件40F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F,其中该耐磨本体41F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第二控流面200F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F,其中该耐磨表面410F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F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40F的耐磨本体41F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401F、一个第六接口406F、一个第五接口405F、一个第四接口404F、一个第三接口403F、一个第八接口408F、一个第十接口4010F、一个第七接口407F和一个第二接口402F,其中该第一接口401F、第二接口402F、第三接口403F、第四接口404F、第五接口405F、第六接口406F、第七接口407F、第八接口408F和第十接口4010F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
101F、第二通道102F、第二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08F和第十通道1010F相对应。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F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F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F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F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转动。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F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F。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F的该第一接口401F、第二接口402F、第三接口403F、第四接口404F、第五接口405F、第六接口406F、第七接口407F、第八接口408F和第十接口4010F上下贯通该耐磨元件40F的耐磨本体41F,以使该耐磨元件40F的该第一接口
401F、第二接口402F、第三接口403F、第四接口404F、第五接口405F、第六接口406F、第七接口407F、第八接口408F和第十接口4010F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
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从而使得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与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F分别与第七通道107F和第十通道
1010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与第六通道
106F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F分别与第八通道108F和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与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第十二通道
1012F分别与第三通道103F和第八通道108F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F与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F与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F分别与第三通道103F和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F与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
[0115] 如附图之图1B和图4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F,其中该导流元件50F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F,其中该导流本体51F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F,其中该导流元件50F的该导流本体51F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F的第一导流通道510F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
[0116] 如附图之图1B和图4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F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F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F,其中该驱动元件60F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F适于设于该外壳30F的内侧壁311F以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00F,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00F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00F的上端开口3001F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F与该驱动元件60F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F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驱动元件60F与该导流元件50F的导流本体51F一体成型。
[0117] 参考附图之图4,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控流器1和一个水处理单元2,其中该控流器1与该水处理单元2相连通,从而使得水流可在该控流器1和该水处理单元2之间流动。
[0118] 该控流器1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F、一个第二控流元件20F和一个外壳30F;该水处理单元2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和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具有一个第一进水口801F和一个第一出水口802F,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具有一个第二进水口901F和一个第二出水口902F,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和第一出水口802F分别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和第三开口303F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进水口901F和第二出水口902F分别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和第四开口304F相连通,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一开口301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F,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五通道105F,经第二导通通道1016F流入第一通道101F,然后经该外壳30F的该第一开口301F流出,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出水口
8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F,再经第四导通通道1018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七通道107F,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F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F并经外壳30F的第十开口3010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一开口301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F,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六通道106F,经第一导通通道1015F流入第二通道102F,然后经该外壳30F的该第二开口302F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进水口
90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出水口9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四通道104F,再经第三导通通道1017F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八通道108F,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F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F并经外壳30F的第十开口3010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一开口301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F,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F,经该外壳30F的该第一开口301F流出,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出水口8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F,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F导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八通道
108F,然后经该控流器1的第三导通通道1017F流入第四通道104F,然后再经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出水口902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并反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进水口
901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二通道102F,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F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六通道106F,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
1013F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一开口301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F,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二通道102F,经该外壳30F的该第二开口302F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进水口90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出水口9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四通道
104F,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F导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F,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流出,再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出水口802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并反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F,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F流出。
[0119]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处于交替供水的状态,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流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一开口301F流出和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经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流入该控流器1,再经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开口3010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水流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二开口302F流出和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经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流入该控流器1,再经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开口
3010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形成一个串联结构,水流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该第一开口301F流出和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出水口8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流入该控流器1,再经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流出,再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出水口902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并反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进水口901F流出和流向该外壳30F第二开口302F,流入该控流器1并从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F排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形成一个串联结构,水流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该第二开口302F流出和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
90F的第二进水口901F,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第二出水口9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四开口304F流入该控流器1,再经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三开口303F流出,再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出水口
802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并反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流出和流向该外壳30F第一开口301F,流入该控流器
1并从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F排出。
[0120]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的外壳30F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的第五开口305F、一个与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的第六开口306F、一个与第七通道107F相连通的第七开口307F和一个与第八通道108F相连通的第八开口308F的情况下,该控流器1不再设有将第二通道102F和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F,该控流器也不再设有将第一通道101F和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16F,该控流器也不再设有将第四通道104F和第八通道108F相连通的第三导通通道1017F,该控流器也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F和第七通道107F相连通的第四导通通道1018F。其中该第五开口305F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相连通,该第六开口306F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进水口901F相连通,该第七开口
307F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出水口802F相连通,该第八开口
308F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出水口902相连通,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一开口301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F,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五通道105F,然后经该外壳30F的该第五开口
305F流出,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出水口
8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七开口307F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七通道107F,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F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F并经外壳30F的第十开口
3010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一开口301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F,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六通道
106F,然后经该外壳30F的该第六开口306F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进水口
90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出水口9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八开口308F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八通道108F,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F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F并经外壳30F的第十开口3010F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F的第十一开口3011F流入该外壳30F的第一容纳室300F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F的导通开口10111F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F,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F,经该外壳30F的该第一开口301F流出,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进水口80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F的第一出水口802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
30F的第三开口303F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F,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F导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八通道108F,然后再经该外壳30F的第八开口308F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出水口902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并反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
90F,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F的第二进水口901F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F的第六开口306F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六通道106F,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F流出。
[0121] 如附图之图2E至图2G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顶端部111F的第十四通道1014F,其中该第十四通道1014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本体21F的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间部2113F向该底端部211F的第二中心部2111F延伸,和自该底端部211F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F和该第二中间部2113F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高端部212F。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1014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的该中心部分1000F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自该第二控流面200F的第二区域2002F和该中心区域2000F向上延伸。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五通道105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六通道106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七通道107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八通道108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F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十四通道1014F自该第一控流面100F向下和向外延伸。
[0122]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顶端部111F的第十四通道1014F且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F自该底端部211F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F延伸进入该第二中心部2111F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F的第二控流面200F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F的高端部212F,从而使得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四通道1014F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F相连通,冲洗第二水处理元件90F和/或冲洗第一水处理元件80F后产生的废液将经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F流入该第十四通道1014F并经该第十四通道1014F排出。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
1014F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F、第二通道102F、第三通道103F、第四通道104F、第五通道
105F、第六通道106F、第七通道107F、第八通道108F、第十通道1010F、第一导通通道1015F、第二导通通道1016F、第三导通通道1017F和第四导通通道1018F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
[0123]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第一控流本体11F的顶端部111F的第十四通道1014F时,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40F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四接口4014F,其中该第十四接口4014F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F相对应。
[0124] 至此,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和有效地完成,使用者可通过调节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1的第二控流元件20F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F的位置,从而使该控流器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作位,以调节和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使用者通过一个本发明控流器1即可实现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水流、处理后水和反冲洗产生的废水的流动控制。
[0125] 参考本发明附图之图5A至图8所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得以阐明,其适用于控制水流的多向流动,其中该控流器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G和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二控流元件20G,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G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11G,该第一控流本体11G包括一个顶端部111G,其中该顶端部111G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100G;该第二控流元件20G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21G,该第二控流本体21G具有一个底端部211G和一个自该底端部211G向上延伸的高端部212G,该底端部211G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200G;其中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适于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该第二控流面200G相接触。
[0126] 如附图之图5B至图5D所示,进一步地,如附图之图6A至图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顶端部111G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1111G、一个第一边缘部1112G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一中心部1111G与该第一边缘部1112G之间的第一中间部1113G,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底端部211G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2111G、一个第二边缘部2112G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中心部2111G和第二边缘部2112G之间的第二中间部2113G,其中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G、一个第二通道102G、一个第三通道103G、一个第四通道104G、一个第五通道105G、一个第六通道106G、一个第七通道107G、一个第八通道108G、一个第十通道1010G、一个第十一通道1011G、一个第十二通道1012G和一个第十三通道1013G,其中该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
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该第十一通道
1011G、第十二通道1012G和第十三通道1013G分别设于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其中该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G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控流面200G向上延伸和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间部2113G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10111G;第十二通道
1012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控流面200G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
21G的高端部212G;第十三通道1013G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控流面
200G向上延伸并贯穿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换句话说,该第十一通道
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可保持该第十一通道1011G始终与外部空间,尤其是与控流器的外部空间相连通。优选地,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
104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分别自该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一中间部1113G向外延伸至该顶端部111G的该第一边缘部1112G;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第十二通道1012G和第十三通道1013G分别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间部2113G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边缘部2112G。
[0127] 如附图之图7A至图7D所示,该第二控流元件20G能够相对第一控流元件10G转动从而使得该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和一个第四工作位,其中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与第五通道105G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G分别与第七通道107G和第十通道1010G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与第六通道106G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G分别与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与第一通道101G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G分别与第三通道103G和第八通道108G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G与第六通道106G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与第二通道102G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G分别与第三通道103G和第四通道104G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G与第一通道101G相连通。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第十三通道1013G与第四通道104G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第十三通道1013G与第五通道105G相连通。更优选地,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六通道106G和第八通道108G被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和第七通道107G被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第二通道102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七通道
107G和第十通道1010G被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阻塞;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被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阻塞。
[0128] 如附图之图5B和图6C至图6G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导通通道1015G、一个第二导通通道1016G、一个第三导通通道1017G和一个第四导通通道1018G,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第二导通通道1016G、第三导通通道1017G和第四导通通道1018G分别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自该第二通道102G延伸至该第六通道106G并将该第二通道102G和该第六通道106G相连通;其中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G自该第一通道101G延伸至该第五通道105G并将该第一通道101G和该第五通道105G相连通;其中该第三导通通道1017G自该第四通道104G延伸至该第八通道108G并将该第四通道104G和该第八通道108G相连通;其中该第四导通通道1018G自该第三通道103G延伸至该第七通道107G并将该第三通道103G和该第七通道107G相连通,其中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一边缘部1112G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11121G和一个延伸在该顶端部111G的第一中间部1113G和该第一边缘部1112G的该第一外缘部
11121G之间的第一导通部11122G,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该顶端部111G的第一中间部1113G和第一中心部1111G之间的第二导通部1114G;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边缘部2112G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21121G和一个延伸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边缘部2112G的第二外缘部21121G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间部2113G之间的第一密封部21122G,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该底端部211G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心部2111G和该第二中间部2113G之间的第二密封部2114G,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一边缘部1112G的第一导通部
11122G;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G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二导通部1114G,其中该第三导通通道1017G设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一边缘部1112G的第一导通部11122G;该第四导通通道
1018G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二导通部1114G,且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G、该第三导通通道1017G和该第四导通通道
1018G分别自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从而使得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G、该第三导通通道1017G和该第四导通通道1018G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上方外部空间相连通,其中当该控流器处在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和该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该底端部211G的该第二边缘部
2112G的该第一密封部21122G适于盖住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和第三导通通道1017G,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该底端部211G的该第二密封部2114G适于盖住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G和第四导通通道1018G,从而阻止流经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和/或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G、和/或第三导通通道1017G和/或第四导通通道1018G的流体向上流向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上方外部空间。换句话说,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边缘部2112G的该第一密封部21122G适于将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和第三导通通道1017G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该第二控流元件
20G的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密封部2114G适于将该第二导通通道
1016G和第四导通通道1018G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上方外部空间相隔开,从而使得当该控流器处于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和该第四工作位时,流经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和/或第二导通通道1016G、和/或第三导通通道
1017G和/或第四导通通道1018G的流体不会向上流向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外部空间;其中该第一导通通道1015G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G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
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第十通道1010G和第一导通通道1015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该第三导通通道1017G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十通道1010G、第一导通通道1015G和第二导通通道1016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该第四导通通道1018G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八通道108G、第十通道1010G、第一导通通道1015G、第二导通通道1016G和第三导通通道
1017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其中该第一通道101G和第五通道105G分别与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
107G和第八通道108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该第二通道
102G和第六通道106G分别与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七通道107G和第八通道108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该第三通道103G和第七通道107G分别与第四通道104G和第八通道108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
该第十通道1010G分别与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该第十一通道1011G、该第十二通道1012G和该第十三通道1013G相互隔开地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其中该第十一通道1011G自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间部2113G向外延伸至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边缘部2112G的该第一密封部21122并向上和向外延伸,以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
10111G。优选地,该第十三通道1013G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通道10131G和一个与该第一中心通道10131G相连通的第一中间通道10132G,其中该第一中心通道10131G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
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心部2111G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的第二控流面200G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高端部212G;该第一中间通道10132G设于该底端部211G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G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的第二控流面200G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高端部212G,其中该第一中心通道10131G自该第二控流面200G向上延伸并向该第十三通道1013G的第一中间通道10132G方向延伸;该第一中间通道10132G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的第二控流面
200G向上延伸并向该第十三通道1013G的第一中心通道10131G方向延伸从而使得该第十三通道1013G的第一中心通道10131G和该第一中间通道10132G相互连通,该第二密封部2114G形成一个位于该第一中心通道10131G和该第一中间通道10132G之间的密封桥21141G,其中该密封桥21141G适于将该第二导通通道1016G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G相隔开。
[0129] 如附图之图6A至6B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和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面200G均为圆形,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101G、第六通道106G、第五通道105G、第四通道104G、第三通道103G、第八通道108G、第十通道1010G、第七通道107G和第二通道102G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第十三通道1013G和第十二通道1012G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可选地,该控流器设的第一通道101G、第六通道106G、第五通道105G、第四通道104G、第三通道103G、第八通道108G、第十通道1010G、第七通道107G和第二通道102G也可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
11G;同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第十三通道1013G和第十二通道1012G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
[0130] 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且该第十一通道1011G、第十二通道1012G和第十三通道
1013G均沿径向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面200G。
[0131] 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五通道105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六通道106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七通道107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或该第八通道108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
该第十通道1010G分别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
[0132] 值得注意的是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G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间部2113G向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心部2111G延伸并自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心部2111G向上延伸和贯通该第二控流本体21G。
[0133] 如附图6C至图6D所示,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000G,其中该中心部分1000G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一中心部1111G,且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中心部分1000G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001G、一个第二部分1002G、一个第三部分1003G、一个第四部分1004G、一个第五部分1005G、一个第六部分1006G、一个第七部分1007G、一个第八部分1008G和一个第九部分1009G;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面200G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2000G,其中该中心区域2000G设于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心部2111G,且该第二控流面200G的中心区域2000G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2001G、一个第二区域2002G、一个第三区域2003G、一个第四区域2004G、一个第五区域2005G、一个第六区域2006G、一个第七区域2007G、一个第八区域2008G和一个第九区域2009G;其中该第一通道
101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第一部分1001G向下延伸;该第六通道106G自该第一控流面
100G的第二部分1002G向下延伸;该第五通道105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第三部分1003G向下延伸;该第四通道104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第四部分1004G向下延伸;该第三通道103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第五部分1005G向下延伸;该第八通道108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第六部分1006G向下延伸;该第十通道1010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第七部分1007G向下延伸;该第七通道107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第八部分1008G向下延伸;该第二通道102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第九部分1009G向下延伸;该第十一通道1011G自该第二控流面200G的第一区域2001G向上延伸;该第十二通道1012G自该第二控流面200G的第五区域2005G和第六区域2006G向上延伸;该第十三通道1013G自该第二控流面200G的第二区域2002G向上延伸。
优选地,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中心部分1000G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部分1001G、该第二部分1002G、该第三部分1003G、该第四部分1004G、该第五部分1005G、该第六部分1006G、该第七部分1007G、该第八部分1008G和该第九部分1009G;该第二控流面200G的中心区域2000G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地径向等分为该第一区域2001G、该第二区域2002G、该第三区域2003G、该第四区域2004G、该第五区域2005G、该第六区域2006G、该第七区域
2007G、该第八区域2008G和该第九区域2009G。
[0134] 如附图之图5B和图8所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30G,和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顶端部111G向下延伸的低端部112G,其中该外壳30G包括一个外壳本体31G,其中该外壳本体31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00G,从而使得该外壳本体31G形成有一个内侧壁311G、一个外侧壁312G和一个开口朝上的上端开口3001G,其中该第一容纳室300G与该第十一通道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相连通,其中该第二控流元件20G适于第二控流面200G朝下地设于该第一容纳室300G并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
[0135] 值得注意的是该外壳30G具有一个第一开口301G、一个第二开口302G、一个第三开口303G、一个第四开口304G、一个第十开口3010G和一个第十一开口3011G,其中该第一开口301G与第一通道101G相连通,该第二开口302G与第二通道102G相连通,该第三开口303G与第三通道103G相连通,该第四开口304G与第四通道104G相连通,该第十开口3010G与第十通道1010G相连通,第十一开口3011G与该第一容纳室300G相连通。换句话说,该第一通道101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一开口301G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
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二开口302G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三开口303G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四开口304G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十开口3010G相连通。优选地,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与该外壳30G的外壳本体
31G的内侧壁311G一体成型。更优选地,该第一开口301G、该第二开口302G、该第三开口
303G、该第四开口304G、该第十开口3010G和该第十一开口3011G分别设于该外壳30G的该外壳本体31G。
[0136] 如附图之图5E和图5F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G进一步具有一个第五开口305G、一个第六开口306G、一个第七开口307G和一个第八开口308G,该第五通道105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五开口305G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六开口306G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七开口307G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并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低端部112G向外延伸以与该第八开口308G相连通。
[0137]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发明控流器的外壳30G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G相连通的第五开口305G、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六通道106G相连通的第六开口306G时、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七通道107G相连通的第七开口307G和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八通道108G相连通的第八开口308G时,其中该控流器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二通道102G和第六通道106G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G,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
101G和第五通道105G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16G,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四通道104G和第八通道108G相连通的第三导通通道1017G,该控流器也可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G和第七通道107G相连通的第四导通通道1018G。
[0138] 如附图之图5B和图6A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可拆卸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与第二控流元件20G之间的耐磨元件40G,其中该耐磨元件40G具有一个耐磨本体41G,其中该耐磨本体41G具有一个适于与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第二控流面200G相接触的耐磨表面410G,其中该耐磨表面410G经过耐磨处理,从而可以降低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转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从而延长该控流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该耐磨元件40G的大小和形状与该控流器的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相对应且该耐磨元件40G的耐磨本体41G相隔开地形成有一个第一接口401G、一个第六接口406G、一个第五接口405G、一个第四接口404G、一个第三接口403G、一个第八接口408G、一个第十接口4010G、一个第七接口407G和一个第二接口402G,其中该第一接口401G、第二接口402G、第三接口403G、第四接口404G、第五接口405G、第六接口406G、第七接口407G、第八接口408G和第十接口4010G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一通道
101G、第二通道102G、第二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08G和第十通道1010G相对应。优选地,当该耐磨元件40G设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控流元件10G与该第二控流元件20G之间时,该耐磨元件40G不发生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转动。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G具有一个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的耐磨表面410G。更优选地,该耐磨元件40G的该第一接口401G、第二接口402G、第三接口403G、第四接口404G、第五接口405G、第六接口406G、第七接口407G、第八接口408G和第十接口4010G上下贯通该耐磨元件40G的耐磨本体41G,以使该耐磨元件40G的该第一接口
401G、第二接口402G、第三接口403G、第四接口404G、第五接口405G、第六接口406G、第七接口407G、第八接口408G和第十接口4010G适于分别与该控流器的该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
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相连通,从而使得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与第五通道105G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G分别与第七通道107G和第十通道
1010G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与第六通道
106G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G分别与第八通道108G和第十通道1010G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与第一通道101G相连通,第十二通道
1012G分别与第三通道103G和第八通道108G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G与第六通道106G相连通;当该控流器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控流器的第十一通道1011G与第二通道102G相连通,第十二通道1012G分别与第三通道103G和第四通道104G相连通,第十三通道1013G与第一通道101G相连通。
[0139] 如附图之图5B和图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50G,其中该导流元件50G包括一个导流本体51G,其中该导流本体51G围设成一个第一导流通道510G,其中该导流元件50G的该导流本体51G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50G的第一导流通道510G与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G相连通。
[0140] 如附图之图5B和图8所示,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60G和一个自该驱动元件60G向上延伸的密封元件70G,其中该驱动元件60G适于驱动该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发生转动;其中该密封元件70G适于设于该外壳30G的内侧壁311G以密封该第一容纳室300G,从而防止该第一容纳室300G内的流体从该第一容纳室300G的上端开口3001G流出。优选地,该密封元件70G与该驱动元件60G相接触和适于将该驱动元件60G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处于适当位置。优选地,该控流器的驱动元件60G与该导流元件50G的导流本体51G一体成型。
[0141] 参考附图之图8,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上述控流器1和一个水处理单元2,其中该控流器1与该水处理单元2相连通,从而使得水流可在该控流器1和该水处理单元2之间流动。
[0142] 该控流器1包括一个第一控流元件10G、一个第二控流元件20G和一个外壳30G;该水处理单元2包括一个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和一个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具有一个第一进水口801G和一个第一出水口802G,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具有一个第二进水口901G和一个第二出水口902G,其中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和第一出水口802G分别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一开口301G和第三开口303G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进水口901G和第二出水口902G分别与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二开口302G和第四开口304G相连通,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一开口3011G流入该外壳30G的第一容纳室300G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G,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五通道105G,经第二导通通道1016G流入第一通道101G,然后经该外壳30G的该第一开口301G流出,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出水口
8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三开口303G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G,再经第四导通通道1018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七通道107G,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G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G并经外壳30G的第十开口3010G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一开口3011G流入该外壳30G的第一容纳室300G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G,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六通道106G,经第一导通通道1015G流入第二通道102G,然后经该外壳30G的该第二开口302G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进水口
901G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出水口9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四开口304G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四通道104G,再经第三导通通道1017G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八通道108G,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G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G并经外壳30G的第十开口3010G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一开口3011G流入该外壳30G的第一容纳室300G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G,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G,经该外壳30G的该第一开口301G流出,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出水口8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三开口303G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G,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G导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八通道
108G,然后经该控流器1的第三导通通道1017G流入第四通道104G,然后再经该外壳30G的第四开口304G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出水口902G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并反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进水口
901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二开口302G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二通道102G,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G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六通道106G,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
1013G流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一开口3011G流入该外壳30G的第一容纳室300G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G,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二通道102G,经该外壳30G的该第二开口302G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进水口901G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出水口9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四开口304G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四通道
104G,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G导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G,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三开口303G流出,再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出水口802G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并反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一开口301G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G,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G流出。
[0143] 值得注意的是,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处于交替供水的状态,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流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一开口301G流出和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经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外壳30G的第三开口303G流入该控流器1,再经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开口3010G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水流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二开口302G流出和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经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处理后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外壳30G的第四开口304G流入该控流器1,再经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开口
3010G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形成一个串联结构,水流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该第一开口301G流出和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出水口8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三开口303G流入该控流器1,再经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四开口304G流出,再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出水口902G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并反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进水口901G流出和流向该外壳30G第二开口302G,流入该控流器1并从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G排出;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和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形成一个串联结构,水流自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该第二开口302G流出和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
90G的第二进水口901G,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第二出水口9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四开口304G流入该控流器1,再经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三开口303G流出,再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出水口
802G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并反冲洗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流出和流向该外壳30G第一开口301G,流入该控流器
1并从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G排出。
[0144]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的外壳30G进一步具有一个与该控流器的第五通道105G相连通的第五开口305G、一个与第六通道106G相连通的第六开口306G、一个与第七通道107G相连通的第七开口307G和一个与第八通道108G相连通的第八开口308G的情况下,该控流器1不再设有将第二通道102G和第六通道106G相连通的第一导通通道1015G,该控流器也不再设有将第一通道101G和第五通道105G相连通的第二导通通道1016G,该控流器也不再设有将第四通道104G和第八通道108G相连通的第三导通通道1017G,该控流器也不再设有将该控流器的第三通道103G和第七通道107G相连通的第四导通通道1018G。其中该第五开口305G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相连通,该第六开口306G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进水口901G相连通,该第七开口
307G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出水口802G相连通,该第八开口
308G适于与该水处理单元2的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出水口902相连通,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一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一开口3011G流入该外壳30G的第一容纳室300G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G,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五通道105G,然后经该外壳30G的该第五开口
305G流出,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出水口
8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七开口307G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七通道107G,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G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G并经外壳30G的第十开口
3010G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二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一开口3011G流入该外壳30G的第一容纳室300G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G,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六通道
106G,然后经该外壳30G的该第六开口306G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进水口
901G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并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出水口9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八开口308G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八通道108G,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G导流流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通道1010G并经外壳30G的第十开口3010G流出以供使用者使用;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时,水流通过该控流器1的外壳30G的第十一开口3011G流入该外壳30G的第一容纳室300G并通过该第十一通道1011G的导通开口10111G流入该第十一通道1011G,随后水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一通道101G,经该外壳30G的该第一开口301G流出,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进水口801G流入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并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处理得到处理后水,该处理后水经该第一水处理元件80G的第一出水口802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
30G的第三开口303G进入该控流器1的第三通道103G,再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二通道1012G导流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八通道108G,然后再经该外壳30G的第八开口308G流出,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出水口902G流入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并反冲洗该第二水处理元件
90G,反冲洗产生的废液经该第二水处理元件90G的第二进水口901G流出,然后经该外壳30G的第六开口306G流入该控流器1的第六通道106G,并经该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G流出。
[0145] 如附图之图6E至图6H所示为依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控流器的一种可选实施,其中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一中心部1111G的第十四通道1014G,其中该第十四通道1014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G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间部2113G向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心部2111G延伸,和自该底端部211G的该第二中心部2111G和该第二中间部2113G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高端部212G。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1014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的该中心部分1000G向下延伸;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G自该第二控流面200G的第二区域2002G和该中心区域2000G向上延伸。更优选地,该第一通道101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五通道105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六通道106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七通道107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和/或该第八通道108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
该第十通道1010G自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十四通道
1014G自该第一控流面100G向下和向外延伸,其中该第十三通道1013G自该第二控流元件
20G的第二控流本体21G的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间部2113G延伸至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密封部2114G并向上和向内延伸进入该底端部211G的第二中心部2111G。
[0146]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十四通道1014G且该控流器的第十三通道1013G自该底端部211G的该第二中间部2113G延伸进入该第二中心部2111G并自该第二控流元件20G的第二控流面200G向上延伸至该第二控流本体21G的高端部212G,从而使得当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1处于第三工作位和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十四通道1014G与该第十三通道1013G相连通,冲洗第二水处理元件90G和/或冲洗第一水处理元件80G后产生的废液将经控流器1的第十三通道1013G流入该第十四通道1014G并经该第十四通道1014G排出。优选地,该第十四通道
1014G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G、第二通道102G、第三通道103G、第四通道104G、第五通道
105G、第六通道106G、第七通道107G、第八通道108G、第十通道1010G、第一导通通道1015G、第二导通通道1016G、第三导通通道1017G和第四导通通道1018G相隔开地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
[0147]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第一控流本体11G的顶端部111G的第十四通道1014G时,该控流器的耐磨元件40G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十四接口4014G,其中该第十四接口4014G的形状与大小分别与该控流器的第十四通道1014G相对应。
[0148] 至此,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和有效地完成,使用者可通过调节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该控流器1的第二控流元件20G相对该第一控流元件10G的位置,从而使该控流器分别处于不同的工作位,以调节和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使用者通过一个本发明控流器1即可实现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的水流、处理后水和反冲洗产生的废水的流动控制。
[0149]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和第十四仅用于描述本发明时对本发明的命名和使本发明的不同部件和结构之间产生区分,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其本身不具有次序或数目多少的含义。
[0150] 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的水流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和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其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本文中的水也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和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其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水的各种液态物质和各种气态物质,因此本文中所提到的水和/或水流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同时,本发明控流器适用于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的流动控制,和本发明水处理系统可以用于各种流体,包括但不限于水流的各种流体的处理。
[0151]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不是限制。
[0152] 由此可以看到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发明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发明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发明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