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含沙量涌潮模拟试验方法

高含沙量涌潮模拟试验方法失效专利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河口模型试验中模拟高含沙量涌潮的试验方法,尤其是一种在涌潮发生时,模拟涌潮潮头含沙量的方法及装置,属于海岸工程模型试验领域。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涌潮是入海河流河口段的一种潮水暴涨现象。地球上大约有450个河口受到涌潮的影响。涌潮有波状涌潮和漩滚涌潮之分,波状涌潮是一系列平行向前传播的涌波构成的波列,漩滚涌潮则是前锋陡立向前推进的水滚。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列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钱塘江涌潮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但同时涌潮带来的巨大水动力也造成河床和海塘冲刷,威胁涉水建筑物的安全。既要保护涌潮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宝贵的资源,又要预防和减免其灾害,需要了解涌潮传播机理及其水动力特性。钱塘江涌潮到达时,数十秒内,水位骤然上涨2m左右,高者3m以上,水流从落潮状态急速转化为涨潮状态。若遇河道急弯、建筑物阻挡,激起的水柱高达10m以上。涌潮过后的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间,流速达到极值,一般为6~7m/s,实测最大测点流速达12m/s。因流速大,挟带泥沙的能力极强,与水位、流速相对应,涌潮到达时,河床受到激烈冲刷,垂线平均含沙量达每立方米数十千克,近底处可达每立方米数百千克,形成大含沙量区。
[0003] 现有的涌潮实验装置大多采用清水定床设计,侧重于涌潮潮头或传播过程的模拟。未见对潮头中含沙量进行模拟的装置。
[0004]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针对类似钱塘江涌潮这样高含沙量涌潮的特点,模拟涌潮传播过程中含沙量的沿程和垂向的变化。该装置能把一定含沙量的挟沙水流均匀的送入水槽,复演强涌潮水沙输移规律。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38] 实施例一
[0039] 一种模拟高含沙量涌潮的试验水槽装置,包括可变水头高位水箱1、试验水槽2、地下水库3;
[0040] 所述的可变水头高位水箱1包括:箱体11、平水槽12、溢流内管13、千斤顶14、进水管15、溢流外管16、出水管18;平水槽12置于箱体11内,由千斤顶14支撑并调节溢水高度,溢流内管13上端连接在平水槽12底部,下段插入溢流外管16内部,溢流内管13与溢流外管16相连接处可滑动并设置止水橡皮;
[0041] 试验时调节千斤顶14使平水槽12达到预定高度,进水管15进水量大于出水管18的出水量,多余弃水自平水槽12进入溢流内管13、溢流外管16返回地下水库3。
[0042] 所述的试验水槽2包括:扩散段21、整流段22、沙槽23、试验段24、快速闸门25、闸门电机26、尾水段27、尾门29、支架28;
[0043] 所述的整流段22连接在扩散段21下游,试验段24连接在整流段22下游,沙槽23位于试验段24底部,快速闸门25通过齿条与闸门电机26的齿轮相互咬合,快速闸门25门槽位于沙槽24的下游端,尾门29安装在尾水段27末端;
[0044] 所述的整流段22、试验段24、尾水段27长度比为2:5:3;
[0045] 所述的扩散段21为一段圆变方的喇叭口,试验得到扩散段前后面积比大于1:3小于1:2,长度不小于整流段22,若面积比小于1:3则扩散后水流仍然有较明显的高速区,会在沙槽上留下明显的冲刷痕迹,若面积比大于1:2则在小流量试验时会有泥沙停留管道中,造成总沙量不平衡,只有当扩散段满足以上面积比范围时,沙槽中的泥沙才不会出现明显的冲刷痕迹,并且在试验过程中不停留在管道中,一直随水流运动;
[0046] 所述的整流段22为一段矩形水槽;
[0047] 所述的试验段24为一段矩形水槽,水槽底部为深度为10cm的沙槽23,沙槽23铺沙表面与水槽底部持平;
[0048] 所述的快速闸门25背面设置齿条,齿条与闸门电机的齿轮相互咬合;所述的闸门电机26为步进电机,电机脚步距为6’,齿轮与齿条咬合后,提供的关闭速度为2倍的水槽水流流速;
[0049] 所述的尾水段27为一段矩形水槽;
[0050] 所述的尾门29为插板式尾水门,所述的尾门由8~12块插板和分割板组成;
[0051] 所述的支架28为钢支架用来支撑水槽。
[0052] 实施例二
[0053] 一种模拟高含沙量涌潮的试验水槽装置,包括可变水头高位水箱1、试验水槽2、地下水库3;
[0054] 所述的可变水头高位水箱1包括:箱体11、平水槽12、溢流内管13、千斤顶14、进水管15、溢流外管16、出水管18;平水槽12置于箱体11内,由千斤顶14支撑并调节溢水高度,溢流内管13上端连接在平水槽12底部,下段插入溢流外管16内部,溢流内管13与溢流外管16相连接处可滑动并设置止水橡皮;
[0055] 试验时调节千斤顶14使平水槽12达到预定高度,进水管15进水量大于出水管18的出水量,多余弃水自平水槽12进入溢流内管13、溢流外管16返回地下水库3。
[0056] 所述的试验水槽2包括:扩散段21、整流段22、沙槽23、试验段24、快速闸门25、闸门电机26、尾水段27、尾门29、支架28;
[0057] 所述的整流段22连接在扩散段21下游,试验段24连接在整流段22下游,沙槽23位于试验段24底部,快速闸门25通过齿条与闸门电机26的齿轮相互咬合,快速闸门25门槽位于沙槽24的下游端,尾门29安装在尾水段27末端;
[0058] 所述的整流段22、试验段24、尾水段27长度比为2:5:3;
[0059] 所述的扩散段21为一段圆变方的喇叭口,试验得到扩散段前后面积比大于1:2.5,长度不小于整流段22;
[0060] 所述的整流段22为一段矩形水槽;
[0061] 所述的试验段24为一段矩形水槽,水槽底部为深度为20cm的沙槽23,沙槽23铺沙表面与水槽底部持平;
[0062] 所述的快速闸门25背面设置齿条,齿条与闸门电机的齿轮相互咬合;所述的闸门电机26为步进电机,电机脚步距为6’,齿轮与齿条咬合后,提供的关闭速度为4倍的水槽水流流速;
[0063] 所述的尾水段27为一段矩形水槽;
[0064] 所述的尾门29为插板式尾水门,所述的尾门由8~12块插板和分割板组成;
[0065] 所述的支架28为钢支架用来支撑水槽。
[0066] 所述的该装置进行模拟试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7] 沙槽铺沙、调整水槽水位和流速、关闭闸门生潮、测量闸门上游悬沙分布;
[0068] 由于沙槽深度为20cm,所以可以模拟的天然沙起动流速为小于1.6m/s,v<8×d;
[0069] 在原型天然涌潮中获得泥沙的起动流速为1.48m/s,可用20cm沙槽装置进行模拟,
[0070] 所述的根据泥沙起动流速相似准则是指:
[0071] 本次实验中模型流速比尺取为5,即Sv=5;
[0072] Vsm=Vsp/Sv,Vsm=1.48/5=0.296m/s;
[0073] Vsm是装置中的中值粒径模型泥沙的起动流速,Vsp是天然状态涌潮泥沙起动流速,Sv是速度比尺;
[0074] 实测河道中的天然状态河流正向平均流速Vap=5m/s,则模型中设置的水流流速为Vam=Vap/Sv=1m/s;
[0075] Sv是速度比尺,Vam是装置中水流正向平均流速;Vap是天然状态河流正向平均流速;
[0076] 试验开始时沙槽23中铺设的中值粒径泥沙起动流速为Vsm=1.48/5=0.296m/s;
[0077] 试验开始时试验段24部分调整的平均流速值为1m/s;
[0078] 所述的调整水槽水位和流速是指,当设定需要模拟的潮头高度后,计算给定流速的公式为: α为水头损失系数0.95;
[0079] 测得的天然涌潮Hwp=10m,则设定的模拟涌潮高度为Hw=Hwp/Sv2=10/25=0.4m。
[0080] 其中Hw为设定的需要模拟的潮头高度,其值与天然潮头高度间关系为Hw=Hwp/2
Sv,其中;Hwp为天然潮头高度,Sv为流速比尺;
[0081]
[0082] 所述的关闭闸门生潮是指,在流速和水位达到预定值后稳定15分钟后,驱动闸门电机关闭闸门,闸门的关闭速度为v>2αVrm(m/s),α为水头损失系数本发明取值为0.95。
[0083] v>2αVrm(m/s)=7.353m/s,本实施例关门速度取为v=7.5m/s。
[0084] 本装置的模拟试验方法为:
[0085] 通过尾门29和可变水头高位水箱1调整水槽中流速达到3.87m/s,关闭快速闸门,关门速度取为v=7.5m/s,水流被截止后在水槽中产生涌潮,涌潮自闸门向上游上涌,带动沙槽23中的泥沙,测量此时水槽中的垂向泥沙分布,获得天然状态的垂向泥沙分布特性。
[0086] 测得试验段24测得垂向泥沙含沙量换算后与天然含沙量列于下表:
[0087]相对深度h 试验段换算后含沙量(g/m3) 天然涌潮中含沙量(g/m3)
0.1 2.27 2.26
0.3 2.35 2.32
0.5 2.34 2.33
0.7 2.15 2.11
0.9 3.07 2.98
[0088] 由结果可见试验装置结果与天然状态基本一致。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相关技术
涌潮相关技术
潮试验相关技术
潘冬子发明人的其他相关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