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抵抗重力使配重块移动、使肌肉疲劳进行锻炼的训练器械。
相关背景技术
作为锻炼肌肉的训练器械,抵抗重力使配重块体上下移动的器械被广泛使用。该训练器械一般具有设置在地面上的底座、根据训练的动作进行移动的移动部件、以及为了控制移动部件的移动而施加负荷的负荷施加机构,该负荷施加机构具有安装在底座上的导柱、可上下自由移动地安装在导柱上的配重块体、以及连结配重块体和移动部件的连结钢丝(例如参照特开平6-7475号公报)。
在使用该训练器械时,训练者一面收缩肌肉一面使移动部件向着运动位置移动,在向该运动位置移动时,配重块体通过连结钢丝抵抗重力、被向上升位置提起,利用配重块体的重量向移动部件施加用于抑制移动的负荷。并且,一旦使肌肉收缩、使移动部件移动到运动位置,则配重块体被提起到上升位置。然后,一面伸展肌肉一面使移动部件向复原位置移动,在向该复原位置移动时,配重块体通过连结钢丝利用重力向下降位置下降,并一面支撑配重块体的重量一面使之下降。这样,在一面收缩肌肉一面使移动部件向运动位置移动后,一面伸展肌肉一面使移动部件向复原位置移动,反复使该肌肉收缩、伸展,刺激肌肉使之疲劳,通过这样地训练锻炼来刺激肌肉促进其发达。
但是,在上述的训练器械中,由于利用配重块体的重量,所以具有以下两大问题。第一,在一面使肌肉收缩一面使移动部件移动到运动位置后的状态下,肌肉形成最收缩的状态(最收缩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最刺激肌肉的状态。在从该运动位置起一面伸展肌肉一面向复原位置移动移动部件时,配重块体从上移动向下移动切换。在使移动部件移动时,在使用大于配重块体的重量的力进行运动的情况下,在该移动的切换时刻(从上移动向下移动切换时刻),配重块体向上方跳起,在该跳起瞬间,配重块体实质上不对移动部件进行作用,训练者感觉不到配重块体的重量。在肌肉最收缩的状态(换句话说,在配重块体的上升位置)下不能感觉到配重块体的重量,也就是在该时刻最大限度地收缩了的肌肉松弛了,这样一旦肌肉松弛,则不能继续对肌肉进行刺激,不能有效地锻炼肌肉。
第二,在移动配重块体时,在配重块体的上移动过程中,由于要抵抗其重力将其向上方提起,因此配重块体成为对肌肉的阻力,训练者的运动速度越大越能感觉到重量,而在该配重块体的下移动过程中,由于其重力有助于下移动,因此其运动速度越接近重力的速度,配重块体对肌肉的阻力越小,训练者越感觉不到重量,因此形成在配重块体的上移动时肌肉进行活动,而在其下移动时肌肉几乎不活动的状态。
鉴于这种情况,为了防止配重块体的移动转换时的肌肉松弛,需要用与配重块体的重量大致相等的力使移动部件(换句话说是配重块体)进行上移动,并且,为了防止配重块体的下移动时的肌肉松弛,需要使移动部件的下移动更加缓慢地移动,在训练的各种专业书中也推荐以尽量缓慢的速度进行训练动作。但是,训练者靠自身控制移动部件的移动速度、即配重块体的上下移动的速度进行训练需要非常大的精力,并且伴随有相当大的精神紧张,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进行这样的训练。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即使用大于配重块体重量的力进行运动时,在从上移动向下移动的转换时刻,也不会感到配重块体的浮起的训练器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训练器械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图5、就本发明的训练器械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和图2中,图示的训练器械2具有设置在训练馆的地面4上的底座6。在本方式中,在底座6的一侧部(图1和图2中的左部)设置有负荷施加机构8,在底座6的另一侧部(图1和图2中的右部)设置有椅子10。椅子10具有固定在底座6上的腿部12和设置在该腿部12的上端部的座部14,训练者16坐在椅子10的座部14上进行训练。
图示的负荷施加机构8具有一对从底座6起实质上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导柱18、20,和可在上下方向自由移动地安装在一对导柱18、20上的配重块体22,一对导柱18、20的上端部通过连结部件24进行连结。在本方式中,配重块体22由配重块连结杆26、多个配重块28以及用于将配重块28与配重块连结杆26连结的连结部件30构成,利用连结部件30可将任意数量的块28安装在配重块连结杆26上,其详细说明如后所述。
移动部件32被可自由摆动地设置在底座6的纵向大致中央部(负荷施加机构8和椅子10之间的部分)。移动部件32具有下端部通过回转轴33可自由回转地连结在底座6上的摆动部件34,在该摆动部件34的上端部、在横向(图1和图2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一对把持部36(图1和图2中只表示一方)。训练者16握住移动部件32的一对把持部36、将移动部件32在图1所示的复原位置和图2所示的运动位置之间如箭头38、40所示地反复移动、进行训练。
负荷施加机构8还具有连结提起的配重块体22和移动部件32的连结机构42,在本方式中,连结机构42由连结钢丝44构成。连结钢丝44的一端侧与配重块体22(在本方式中是配重块连结杆26的上端部)连结,另一端侧与移动部件32(在本方式中为摆动部件34的上端部附近)连结。并且,第一传动滑轮46与该连结钢丝44相关联地被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安装于连结部件24上的辅助框架(无图示)上,另外,第二传动滑轮48被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安装于底座6上的支撑框架(无图示)上,从配重块体22延伸出的连结钢丝44被架设在第一和第二传动滑轮46、48上后到达移动部件32。
由于这样地构成,在移动部件32位于图1所示的复原位置时,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位于图1所示的下降位置,一旦从该复原位置向箭头38所示的方向、移动到图2所示的运动位置,则配重块体22将通过连结钢丝44沿着一对导柱18、20向上方被提到图2所示的上升位置。另外,在训练者16的运动中,作为用于抑制移动部件32的移动的负荷而进行作用的配重块体22(即,被提起的配重块体22)在上述下降位置和上述上升位置之间反复往复运动,在结束训练时,配重块体22落到载置于留在底座6上的配重块28上的最下部位置,所有的配重块28被保持为以层叠状态载置在底座6上的状态。此时,移动部件32被保持在图1中进一步稍微向逆时针方向摆动的非运动位置(无图示)。
以下与图1一起参照图3~图5就配重块体22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说明。配重块体22的各配重块28形成矩形的块状,在其中央部设置圆形的第一插通孔50,在其两端部设置一对圆形的第二插通孔52、54,使第一插通孔50的内径形成为大于第二插通孔52、54的内径。并且,在各配重块28的下面的纵向中央部设置矩形的收容凹部56。
如图3和图5所示,一对导柱18、20由横剖面为圆形的细长杆构成,一方的导柱18插通配重块28的一方的第二插通孔52,另一方的导柱20插通配重块28的另一方的第二插通孔54。并且,在配重块连结杆26上,在其轴线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置多个连结孔58,这些连结孔58的间隔对应于配重块28的高度。该配重块连结杆26的横剖面形状也形成为圆形,并插通在配重块28的第一插通孔50中。而且,连结部件30具有杆部60以及设置在杆部60的一端部的球状的操作部62,杆部60插通配重块连结杆26的连结孔58。
各配重块28被设定为例如5kg(或者10kg等),并且,配重块连结杆26和连结部件30的总重量也设定为例如5kg。在设定成这样的重量的情况下,在将被提起的配重块体22的重量设定为例如20kg(或25kg、30kg…)时,将配重块连结杆26的前端部按照需要插入处于层叠在底座上的状态的多个配重块28的第一插通孔50中,在该插入状态下,将连结部件30的杆部60插入从最上面起的第三个(或第四个、第五个…)配重块28(该配重块28为特定的配重块)的收容凹部56内,将该杆部60插入配重块连结杆26的对应的连结孔58内即可。这样,连结部件30的杆部60通过特定的配重块28的收容凹部56以及配重块连结杆26的连结孔58横向贯通,特定的配重块28通过连结部件30可自由解除地与配重块连结杆26连结。因此,通过移动部件32的移动,一旦配重块连结杆26通过连结钢丝44被提起,则特定的配重块28与连结部件30一起被提起,同时,位于该特定的配重块28的上侧的配重块28也被提起,这样,特定的配重块28以及其上侧的配重块28作为配重块体22进行作用,该配重块体22的重量例如为20kg(或25kg、30kg…)。
另外,可以容易地理解,通过使用连结部件30、选择与配重块连结杆26连结的配重块28,可以改变配重块体22的重量,通过利用连结部件30将更上侧(或下侧)的配重块28与配重块连结杆26连结,可以减轻(或加重)被提起的配重块体22的重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突部64、66被设置在最上面的配重块28的两端,轴承机构(无图示)被内置在这些支撑突部64、66内,该轴承机构被可在上下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在导柱18、20上。因此,各配重块28的第二插通孔52、54不是被直接支撑在导柱18、20上,而是可以沿着导柱18、20圆滑地并可自由移动地支撑配重块体22。
在该训练器械2上与配重块体22相关联地还设置有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该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用于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向移动部件32施加返回方向的力。更具体地说,图示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由与配重块体22一起上下移动的螺旋弹簧72、74以及限制螺旋弹簧72、74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76、78构成。螺旋弹簧72、74包覆嵌合在导柱18、20上,安装在最上面的配重块28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下端部被支撑在设置于配重块28上的支撑突起64、66的上面,与配重块体22的上下移动一同上下移动。并且,移动限制部件76、78由环形部件构成,利用固定用螺钉(无图示)被安装在导柱18、20的规定位置上,通过松缓该固定用螺钉可以调整移动限制部件76、78的安装位置。
由于这样地构成,配重块体22一旦上升到上升位置附近,则螺旋弹簧72、74的上端部与移动限制部件76、78抵接,其上移动被限制,螺旋弹簧72、74被压缩。另外,在本方式中,为了稳定地进行螺旋弹簧72、74的压缩,在螺旋弹簧72、74的两端设置板状的弹簧支承部80、82,螺旋弹簧72、74的一端侧通过弹簧支承部80被支撑在支撑突起64、66上,其另一端侧通过弹簧支承部82与移动限制部件76、78抵接。
以下就利用上述的训练器械2的训练进行说明。该训练器械2用于在锻炼训练者16的胳臂的肌肉时使用。在使用时,设定被提起的配重块体22的重量。该设定通过选择与配重块连结杆64连结的配重块28即可,例如在设定20kg的情况下,可将连结部件30的杆部60插入从最上面起的第三个配重块28的收容凹部56中,将其插通配重块连结杆26的对应的连结孔58即可。这样,从最上面起的第三个配重块28与配重块连结杆26连结,配重块连结杆26以及从最上面起的第一~第三个配重块28作为配重块体22被提起。
然后,如图1所示,训练者16将移动部件32向椅子10侧稍微移动(这样,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被稍微提起),然后握住移动部件32的一对把持部36、坐在椅子10上,将双臂水平伸开准备训练。此时,移动部件32位于复原位置,同时,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位于从最下面的位置起稍微提起的下降位置。
然后,如图2所示,一面将双臂弯曲地向面前侧拉、收缩胳膊的肌肉,一面将移动部件32向箭头38所示方向移动。这样移动后,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克服重力被向上方提起,该配重块体22的重量作为用于抑制移动部件32向箭头38所示的方向的移动的负荷进行作用,该配重块体22的重量成为对收缩时的肌肉的负荷。
这样,一旦将移动部件32移动到图2所示的运动位置附近,则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被提起到上升位置附近,例如到上升位置之前的10cm左右。这样,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的螺旋弹簧72、74与移动限制部件76、78抵接,并通过朝向上升位置进一步上升,螺旋弹簧72、74被压缩,产生反斥阻力。该螺旋弹簧72、74的抵接位置,例如设定为上述上升位置的跟前例如5~15cm的适当位置。并且,一旦将双臂向面前弯曲、使胳膊的肌肉收缩得最紧,则如图2所示,移动部件32位于运动位置,并且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位于上升位置,压缩产生的螺旋弹簧72、74的反斥阻力、例如1kg左右的力对配重块体22进行作用。另外,被螺旋弹簧72、74施加的反斥阻力被设定成例如0.1~10kg的适当大小。
然后,一面将双臂向前面侧伸开、使臂的肌肉逐渐伸展,一面使移动部件32向箭头40所示的方向移动到复原位置。在从上述运动位置朝向上述复原位置转换、即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换句话说是收缩的肌肉伸展)时,由于螺旋弹簧72、74的反斥阻力对配重块体22进行作用,因此,通过该反斥阻力防止配重块体的跳起,同时,该反斥阻力通过连结钢丝44被传递到移动部件32、作为返回方向的力进行作用。
例如,在配重块体22的上移动的运动速度较大时,具有配重块体22的运动能量变大、配重块体22的跳起变大的趋势,但在使用该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的情况下,可以切实地防止配重块体22的跳起。即,在配重块体22的上移动的运动速度较大、其运动能量较大时,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的螺旋弹簧72、74的弹性变形量也增大,这样,积蓄在螺旋弹簧72、74中的能量也增大,配重块体22被施加向下的较大的力。因此,在配重块体22的上移动的运动能量较大时,螺旋弹簧72、74的用于下移动的反斥阻力也增大,可以变换成对配重块体22的下移动的较大的运动能量,其结果,可以更加切实地防止配重块体22的上浮。
由于配重块体22的上移动的运动能量通过螺旋弹簧72、74变换成其下方向的运动能量,因此,训练者16通过该复原方向的力(即,反斥阻力)即使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负荷,不会像现有的那样肌肉的紧张状态被暂时缓解。
训练者16如上所述地将移动部件32在上述复原位置和上述运动位置之间反复往返移动、进行训练,在该训练中,一直感觉到配重块体22的重量,在保持肌肉的紧张状态下反复移动移动部件32、有效率地刺激肌肉促进其发达。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移动限制部件76、78安装在导柱18、20上,但也可以取代导柱18、20而安装在支撑框架(无图示)的一部分上。并且,也可以不设置专用的移动限制部件76、78,而将连结导柱18、20的上端部的连结部件24作为移动限制部件发挥作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将螺旋弹簧72、74安装在配重块体22的上侧、与该配重块体22一起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例如可以包覆嵌合导柱18、20,从连结部件24吊起螺旋弹簧72、74,一旦移动到上升位置附近,则配重块体22的上面对螺旋弹簧72、74进行作用,在这样结构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专用的移动限制部件76、78。
第二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6和图7就本发明的训练器械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简略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训练器械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在图6的训练器械中、使配重块体上升到上升位置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实际上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6和图7中,图示的训练器械2A用于在训练者16锻炼腹肌时使用。在该训练器械2A中,在底座6A的纵向大致中央部设置有椅子10A。并且,在底座6A的一侧部(在图6和图7中是左侧)设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负荷施加机构8,在另一侧部(在图6和图7中是右侧)设置脚载置部92。
在本方式中,使用回转部件94作为移动部件32A。即,在底座6A上设置支撑架(无图示),将回转部件94通过回转轴96可自由回转地安装在该支撑架上。在回转部件94的一端部设置有圆筒状的抱持部98,可用双臂抱住地进行保持,并且,在从一端部附近到另一端部之间设置有半圆形的卷绕部97。该回转部件94和负荷施加机构8的配重块体22通过作为连结机构的连结钢丝44进行连结。连结钢丝44的一端部与配重块体22的配重块连结杆26连结,另一端部通过传动滑轮46、48架设在回转部件94的卷绕部97上、与其一端部附近连结。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实际上相同,与配重块体22相关联地设置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该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
在该训练器械2A上,训练者16朝向底座6的另一侧坐在椅子10A的座位14上,将脚放在脚载置部92上,抱住回转部件94的抱持部98。然后将身体从直立的状态变为前倾状态后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来完成。在身体为直立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回转部件94位于复原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位于下降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然后,一旦一面使身体从该状态前倾一面使回转部件94向箭头100所示的方向回转、最大限度地收缩腹肌,则如图7所示,回转部件94位于运动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配重块体22如箭头102所示地上升、被提到上升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
在该训练器械2A中,由于也设置由螺旋弹簧72、74和移动限制部件76、78构成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因此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也就是在要从前倾状态返回到直立状态、收缩的肌肉伸展时,若压缩后的螺旋弹簧72、74(一旦配重块体22上升到上升位置附近,则螺旋弹簧72、74的上端部与移动限制部件76、78抵接、被压缩)形成的反斥阻力对配重块体22进行作用,因此,利用该反斥阻力可防止配重块体的跳起,同时,该反斥阻力通过连结钢丝44被传递到回转部件94、作为返回方向的力进行作用,因此,训练者16通过该返回方向的力,即使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也可感觉到负荷。并且,在配重块体22的上移动的运动能量较大时,积蓄在螺旋弹簧72、74上的能量也增大,这样,用于配重块体22的下移动的反斥阻力也增大,变换成对下移动的较大的运动能量,可以更加切实地防止配重块体22的浮起。
第三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8和图9就本发明的训练器械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简略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训练器械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在图8的训练器械中、使配重块体上升到上升位置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锻炼训练者的胳膊的肌肉时进行使用,但对反斥阻力施加机构以及相关结构进行了修改。
在图8和图9中,在图示的训练器械2B上,作为移动部件32的摆动部件34的下端部,通过回转轴33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底座6上。在该摆动部件34和底座6之间还夹装有伸缩体112。伸缩体112由本体侧部件114和伸缩侧部件116构成,所述本体侧部件114例如由筒体构成,所述伸缩侧部件116例如由杆构成,伸缩侧部件116插入本体侧部件114中、可自由伸缩。在本方式中,本体侧部件114通过连结销118可自由回转地与安装在底座6上的托架120连结,伸缩侧部件116通过连结销122可自由回转地与安装在摆动部件34上的托架124连结。因此,一旦使移动部件32从图8所示的复原位置向箭头128所示的方向移动到图9所示的运动位置,则伸缩侧部件116插入本体侧部件114中、进行收缩,而与此相反,一旦使移动部件32从上述运动位置向上述复原位置移动,则伸缩侧部件116将从本体侧部件114伸出伸长。
与该移动部件32相关联地设置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B,由螺旋弹簧130和作用于螺旋弹簧130上的作用部件132构成。螺旋弹簧130包覆嵌合本体侧部件114地进行安装,其一端侧从该本体侧部件114向伸缩侧部件116突出,在其两端设置有弹簧支承部134、136,用于稳定地压缩螺旋弹簧130。并且,作用部件132由环状部件构成、被安装在伸缩侧部件116上。该作用部件13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中的移动限制部件76、78相同,例如可以利用固定螺钉可自由调整位置地安装。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该训练器械2B的使用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训练器械2相同,训练者16坐在椅子10A的座位部14上,将双手向前伸出、握住移动部件32的把持部36。接着,弯曲双臂地向面前拉、使胳膊的肌肉收缩,然后,向前侧伸出胳膊伸展胳膊的肌肉、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反复进行这样的胳膊的伸缩动作来进行锻炼。在将双臂伸出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移动部件32位于复原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位于下降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然后,从该状态起一旦将双臂向面前侧拉、使移动部件32向箭头128所示的方向移动、最大限度地收缩胳膊的肌肉,则如图9所示,移动部件32位于运动位置(图9所示的位置),配重块体22通过钢丝44上升、被提起到上升位置(图9所示的位置)。
这样,一旦将移动部件32移动到图9所示的运动位置附近(换句话说,配重块体22移动到上升位置附近),则如图9所示,由于伸缩体112的伸缩侧部件116的收缩,安装在其上面的作用部件132通过弹簧支承部136对螺旋弹簧130进行作用,通过移动部件32朝向运动位置的进一步移动,螺旋弹簧130被压缩、产生反斥阻力。然后,一旦将双臂向面前弯曲、使胳膊的肌肉最紧地收缩,则如图9所示,移动部件32位于运动位置、并且配重块体22通过连结钢丝44位于上升位置,压缩产生的螺旋弹簧130的反斥阻力对移动部件32进行作用。
然后,一面将双臂向前面侧伸开、逐渐伸展胳膊的肌肉,一面使移动部件32移动到复原位置,但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换句话说,移动部件32从箭头128所示的方向向其相反方向转换)时,即,在伸展收缩的肌肉时,螺旋弹簧130的反斥阻力对移动部件32进行作用,作为返回方向的力而被施加。因此,训练者16通过该返回方向的力,即使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也可感觉到负荷,在设置这样的结构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B的情况下,不会像现有的那样暂时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而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螺旋弹簧130以包覆嵌合本体侧部件114的方式进行设置,通过设置在伸缩侧部件116上的作用部件132压缩螺旋弹簧130,但也可以取代这样的结构,例如包覆嵌合伸缩侧部件116、从摆动部件34吊起螺旋弹簧130,若移动部件32移动到运动位置附近,则例如本体侧部件114的前端部将对螺旋弹簧130进行作用、压缩,在这样地构成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专用的作用部件132。
第四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0和图11就本发明的训练器械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简略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训练器械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在图10的训练器械中、使配重块体上升到上升位置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锻炼训练者的胳膊的肌肉时进行使用,但对反斥阻力施加机构以及相关结构进行了修改。
在图10和图11中,在图示的训练器械2C中,作为移动部件32的摆动部件34的下端部通过回转轴33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底座6上。在该摆动部件34和底座6之间夹装有伸缩体112,与该移动部件32相关联地设置有第一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42。该第一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42由包覆嵌合伸缩体112地安装的螺旋弹簧144和对该螺旋弹簧144进行作用的作用部件146构成,其具体构成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B实质上相同。
另外,在底座6上设置有负荷施加机构8,在负荷施加机构8的导柱18、20上可在上下方向自由移动地安装有配重块体22,与该配重块体22相关联地设置第二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52。第二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52由包覆嵌合导柱地安装在配重块体22的上侧的螺旋弹簧154、156和限制这些螺旋弹簧154、156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158、160构成,具体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实质上相同。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一旦配重块体22上升到上升位置附近(换句话说,移动部件32移动到运动位置附近),则第一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42的作用部件146对螺旋弹簧144进行作用、将其压缩,同时,第二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52的螺旋弹簧154、156与移动限制部件158、160抵接、被压缩。因此,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即,伸展收缩的肌肉时,由于第一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42的螺旋弹簧144形成的反斥阻力以及第二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52的螺旋弹簧154、156形成的反斥阻力对配重块体22以及移动部件32(配重块体22与移动部件32通过连结钢丝44相互连结)进行作用,因此,该反斥阻力被传递到移动部件32、作为返回方向的力进行作用,与上述相同,训练者16通过该返回方向的力,即使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也可感觉到负荷,这样,可以保持肌肉的紧张状态,高效率地对其进行刺激、促进其发达。尤其是在第二反斥阻力施加机构152上,在配重块体22的上移动的运动能量较大时,积蓄在螺旋弹簧154、156上的能量也增大,可以变换成对配重块体22的下移动的较大的运动能量,这样,可以更加切实地防止配重块体22的浮起。
第五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2和图13就本发明的训练器械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简略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训练器械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在图12的训练器械中、使配重块体上升到上升位置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锻炼训练者的胳膊的肌肉时进行使用,但对负荷施加机构和反斥阻力施加机构进行了修改。
在图12和图13中,在图示的训练器械2D上,作为移动部件32D的摆动部件34D的下端部通过回转轴33可自由摆动地被安装在底座6上,在该摆动部件34D和底座6之间夹装有伸缩体112,并与该移动部件32D相关联地设置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B。该伸缩体112和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B的具体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负荷施加机构8D与移动部件32D一体移动地构成。向前侧延伸的一对支撑臂172(在图12和图13中只显示一方)与摆动部件34D一体地设置在移动部件32D上,在一对支撑臂172之间安装有支撑杆174。支撑杆174的两端部向一对支撑臂172的两侧突出,作为配重块体22D的圆板状的配重块176(即,杠铃)(在图12和图13中只显示一方)可自由装卸地被安装在支撑杆174的该突出端部上,通过更换该配重块体176可以改变配重块体22D的重量。另外,与一对支撑臂172相对应地在底座6上设置对其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178(在图12和图13中只显示一方)。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一旦配重块体22D落到最下面位置,则如图12所示,一对支撑臂172被所对应的支撑部件178支撑,移动部件32D位于大致垂直的非运动位置(图12所示的位置)。训练者16在进行训练时,配重块体22D在从图12所示的最下面位置起向箭头180所示的方向稍微抬起的下降位置、和图13所示的上升位置之间反复移动,在移动部件32D位于复原位置时(换句话说是伸展胳膊的肌肉时),配重块体22D位于下降位置,一旦使移动部件32D移动到图13所示的运动位置(换句话说是使胳膊的肌肉收缩最紧),则配重块体22D移动到上升位置。
在该训练器械2D中,一旦配重块体22D上升到上升位置附近(换句话说,移动部件32移动到运动位置附近),则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B的作用部件132对螺旋弹簧130进行作用、将其压缩。因此,在配重块体22D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即,伸展收缩后的肌肉时,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B的螺旋弹簧130形成的反斥阻力作为返回方向的力对移动部件32D进行作用,与上述相同,训练者16通过该返回方向的力,即使在配重块体22D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也可感觉到负荷,这样,在这种方式的训练器械2D中也可以保持肌肉的紧张状态,高效率地对其进行刺激、促进其发达。并且,在配重块体22D的上回转(在图12和图13中为顺时针方向)的运动能量较大时,积蓄在螺旋弹簧130中的能量增大,这样,用于配重块体22D的下回转(在图12和图13中为逆时针方向)的反斥阻力也增大并变换成对下回转的较大的运动能量,这样,可以更加切实地防止配重块体22D的浮起。
第六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4和图15就本发明的训练器械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训练器械的正视图,图15是表示在图14的训练器械中、使配重块体上升到上升位置后的状态的正视图。
在图14中,在图示的训练器械2E中,负荷施加机构8E被设置在底座6上。该负荷施加机构8E具有设置在底座6的两端部的一对导柱18E、20E,该导柱18E、20E从底座6起实际上向垂直上方延伸,其上端部通过连结部件210进行连结。在各导柱18E、20E上,可在轴线方向(即,上下方向)自由移动地安装有滑块212、214,支撑杆216穿过这些滑块212、214地进行安装,滑块212、214以及支撑杆216构成对应于训练的动作而移动的移动部件。
该支撑杆216的一端部贯通滑块212向外方(在图14中为左方)突出,其另一端部贯通另一个滑块214向外方(在图14中,为右方)突出,作为配重块体22E的圆板状的配重块218(即,杠铃)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向外方突出的两端部上。在本方式中,配重块体22E是被直接安装在移动部件上的结构,通过更换配重块体218可以改变配重块体22E的重量。
在该训练器械2E中,训练者16位于一对导柱18E、20E之间,用双手提起支撑杆216、例如使双臂伸缩、将支撑杆216克服配重块体22E的重量地抬起或下降地进行训练。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构成移动部件的一部分的滑块212、214相关联地设置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E。该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E由包覆嵌合导柱18E、20E地被安装在滑块212、214的上侧的螺旋弹簧72、74以及限制这些螺旋弹簧72、74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76、78构成,移动限制部件76、78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在上下方向自由调整位置地被安装在导柱18E、20E上。该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在该训练器械2E中,由于也设置由螺旋弹簧72、74以及移动限制部件76、78构成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E,因此,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即,训练者16一旦将支撑杆216向上方抬起,则随着支撑杆216的移动、滑块212、214沿着导柱18E、20E进行移动,配重块体22E与支撑杆216一体地沿着导柱18E、20E向上方移动。
这样,一旦将支撑杆216(即,配重块体22E)抬到上升位置附近,则螺旋弹簧72、74的上端部与移动限制部件82、84抵接,若进一步抬起该支撑杆216,则螺旋弹簧72、74将被压缩。然后,在配重块体22E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即,在要使抬起的支撑杆216向下返回、伸长的肌肉收缩时,由于压缩的螺旋弹簧72、74形成的反斥阻力通过滑块212、214对支撑杆216进行作用,因此,训练者16通过该返回方向的力,即使在配重块体22E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也可感到负荷。并且,在配重块体22E的上移动的运动能量较大时,积蓄在螺旋弹簧72、74中的能量也将增大,这样,用于配重块体22E的下移动的反斥阻力增大、被变换成对下移动的较大的运动能量,可以更切实地防止配重块体22E的浮起。
第七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6就本发明的训练器械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简略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训练器械的侧视图。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用于锻炼训练者的胳膊的肌肉,但对反斥阻力施加机构进行了修改。
在图16中,在图示的训练器械2F上,负荷施加机构8被设置在底座6上,该配重块体22在上下方向可自由移动地安装在负荷施加机构8的导柱18、20上,与该配重块体22相关联地设置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F。该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0F由包覆嵌合导柱18、20地安装在配重块体22的上侧的螺旋弹簧72F、74F和限制这些螺旋弹簧72F、74F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76、78构成,螺旋弹簧72F、74F分别由弹簧常数较大的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和弹簧常数较小的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构成。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由于弹簧常数较大、不容易弹性变形,因此,主要发挥反斥阻力施加作用,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由于弹簧常数较小且容易弹性变形,因此,主要发挥缓和冲击的缓冲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被安装在配重块体22侧,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被安装在移动限制部件76、78侧。另外,也可以与此相反,将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安装在移动限制部件76、78侧、将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安装在侧配重块体22侧。并且,为了使这些螺旋弹簧部件192、194、196、198稳定地变形,在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和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之间设置有板状的弹簧支承部200、202。该第七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
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配重决体22一旦上升到上升位置附近,则移动限制部件76、78对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2F(具体的是弹簧支承部82、84)进行作用,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2、194、196、198发生弹性变形、收缩。此时,由于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的弹簧常数较大、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的弹簧常数较小,因此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的弹性变形量(压缩量)大于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的弹性变形量(压缩量),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主要是在移动限制部件76、78对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2F进行作用时发挥缓和冲击的作用,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主要发挥向配重块体22施加反斥阻力的作用。
然后,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即,伸展收缩的肌肉时,由于作为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2F的主要部件的第一螺旋弹簧部件192、194形成的反斥阻力对配重块体22进行作用,因此,该反斥阻力通过连结钢丝44传递到移动部件32,作为返回方向的力进行作用,与上述相同,训练者16由于该返回方向的力,即使在配重块体22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也会感觉到负荷,这样,可以保持肌肉的紧张状态,高效率地对其进行刺激、促进其发达。并且,由于作为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2F的主要部件的第二螺旋弹簧部件196、198发挥缓冲作用,因此,可以缓冲移动限制部件76、78对反斥阻力施加机构72F进行作用时产生的冲击,这样,可以使配重块体22的上下移动稳定、圆滑。
另外,由弹簧常数不同的两种螺旋弹簧部件构成反斥阻力施加机构的螺旋弹簧的方法不局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于第二~第六实施方式中的任何一个。
实施例和比较例为了确认上述训练器械的效果,如下所述地进行了体感试验。作为实施例使用图1~图5所示方式的训练器械(即,划船练习架),与配重块体相关联地设置由螺旋弹簧和移动限制部件构成的反斥阻力施加机构,将螺旋弹簧可自由移动地安装在导柱上,同时,将移动限制部件固定在导柱上,配重块体一旦上升到上升位置附近,则螺旋弹簧与移动限制部件抵接、被压缩。
对于该实施例的器械,对三名成人男子进行体感试验,其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如表1和表2所示。下述表1表示对相对于配重块体的拉起动作时、由返回动作时的体感产生的重量变化的评价,下述表2表示对肌肉最大收缩时(配重块体的上升位置)缺乏阻力感的体感度的评价,在实施例的器械中,与配重块体的重量无关、相对拉起动作时完全感觉不到由返回动作时的体感产生的重量的变化,并且,完全没有肌肉最大收缩时缺乏阻力感的体感。
表1
*设完全感觉不到差别时为1,非常轻微地感觉时为5,用5个级别进行评价。
表2
*设完全感觉不到力的中断时为1,非常轻微地感觉时为5,用5个级别进行评价。
利用从实施例的器械上拆下反斥阻力施加机构的器械作为比较例,对进行了实施例的体感试验的三名成人男子进行体感试验。表1和表2显示比较例的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与实施例的对比。在比较例的器械中,配重块体的重量越轻,相对于拉起动作时返回动作时的体感形成的重量变化的感觉越大,并且,肌肉最大收缩时的缺乏阻力感的体感也越大,即使加大重量也有一些缺乏阻力感的感觉。
从这样的体感试验中可以确认,通过设置反斥阻力施加机构,在整个训练中没有肌肉的紧张状态松弛的感觉,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
在这样的训练器械中,即使在配重块体从上移动向下移动转换时,由于通过反斥阻力施加机构向移动部件施加返回方向的力,因此也不会使收缩的肌肉的紧张状态暂时松缓,可以在整个训练中将肌肉保持在紧张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促进其发达。该反斥阻力施加机构可广泛适用于各种训练器械,通过进行使用可以使训练者进行有效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