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把手组件致动装置的制造方法、致动装置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门把手组件、尤其内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 [0002]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对应的致动装置的车门把手组件、尤其内门把手组件,以及一种经优化的、用于制造这样的致动装置的方法。 [0003] 本文所考虑类型的致动装置例如可以是把手部分。其例如可以是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承在门把手组件的壳体上的把手杆。致动装置可以被设计成用于被用户、尤其车辆乘员抓握,以便尤其从内部打开和/或关闭车门。 [0004] 这样的门把手组件、尤其内门把手组件的壳体和致动装置通常由塑料制成。出于外观上的原因,通常期望致动装置具有金属外观。对此,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对把手杆进行镀铬。以此方式,可以生产高品质的表面,同时,致动装置的设有铬部分的基体可以由可承受荷载的塑料制成。 [0005] 然而,出于健康和环保原因,尤其使用铬IV进行镀铬是有问题的。 [0006] 镀铬的替代方案是:通过用呈金属外观的塑料进行的注塑成型方法(Mold‑In‑Metal‑Color‑MIMC,金属色模制)来制造致动装置。由此可以获得与镀铬类似的外观。然而,问题在于尤其因材料收缩而导致的表面缺陷,例如流线或凹陷。此外,为此所使用的塑料并非始终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尤其并非始终具有所需的最大断裂荷载。这比方说对于车门把手组件的壳体而言也是如此。 [0007] 基于前述内容,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给出一种用于制造致动装置、尤其用于制造把手元件、车门把手组件的方法以及一种对应的致动装置,其中能够以节约成本的方式实现致动装置的高品质的表面,同时具有高设计自由度以及良好的耐久性。 [0008] 在制造方法方面,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通过独立专利权利要求1的主题来实现。就致动装置而言,本发明所基于的目的通过并列的专利权利要求10的主题来实现,其中制造方法或致动装置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在对应的从属专利权利要求中给出。 [0009] 因此,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用于车门把手组件、尤其内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的方法。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首先由第一塑料材料形成至少局部中空的载体部分。 [0010] 为此,尤其提出,向塑料模具的第一腔体注入作为经塑化的化合物的第一塑料材料。在此,塑料模具可以具有第一模具半部和第二模具半部,这些模具半部在相互连接状态下形成塑料模具的第一腔体。 [0011] 尤其,就此而言可设想的是,第一模具半部具有伸入塑料模具的腔体中的凸起,该凸起具有与载体部分的腔体至少部分或局部互补的形状。 [0012]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还提出,随后由第二塑料材料在至少局部中空的载体部分上形成装饰层。 [0013] 尤其,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提出,以如下方式形成至少局部中空的载体部分:向塑料模具的第一腔体注入作为经塑化的化合物的第一塑料材料,其中塑料模具具有第一模具成型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模具成型件,这些模具成型件在相互连接状态下形成塑料模具的第一腔体,并且其中塑料模具具有呈伸入腔体中的凸起形式的模具成型件,该凸起优选地具有与载体部分的腔体至少部分或局部互补的形状。 [0014] 因此,根据本发明提出,致动装置具有至少局部呈中空状的载体部分以及外层,该外层由与载体部分一体式连接的装饰层构成。致动装置尤其以多组分注塑成型方法、尤其双组分注塑成型方法制成。 [0015]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改进方案提出,塑料模具的第二模具半部具有第一模具成型件和第二模具成型件。第一模具成型件和第二模具成型件能够相对于彼此且相对于第一模具半部的凸起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尤其滑动,在该第一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连同第一模具半部且尤其连同第一模具半部的凸起一起形成第一腔体,在该第二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处于与第一位置相比而彼此分离的状态。 [0016] 更一般而言,在此尤其提出:塑料模具具有第一模具成型件和至少一个另外的、第二模具成型件,这些模具成型件能够相对于彼此且优选相对于凸起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尤其滑动,在该第一位置,该至少两个模具成型件连同凸起一起形成第一腔体,在该第二位置,该至少两个模具成型件处于与第一位置相比而彼此分离的状态。 [0017] 替代于此提出:除了被实施为凸起的模具成型件之外,塑料模具还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模具成型件,其中被实施为凸起的模具成型件和该至少一个另外的模具成型件能够相对于彼此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尤其滑动,在该第一位置,该至少两个模具成型件形成第一腔体,在该第二位置,该至少两个模具成型件处于与第一位置相比而彼此分离的状态。 [0018] 利用这些措施可以实现的是:将塑料模具的第二模具半部更换为第三模具半部,以便随后在先前形成的载体部分上形成装饰层。 [0019]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实现方式尤其提出,以如下方式形成装饰层:向塑料模具的第二腔体注入作为经塑化的化合物的第二塑料材料。为此,尤其可设想的是,塑料模具具有第一模具半部和前面提到的第三模具半部,这些模具半部在相互连接状态下形成塑料模具的第二腔体。 [0020] 因此,尤其可设想的是,以如下方式形成装饰层:向塑料模具的第二腔体注入作为经塑化的化合物的第二塑料材料,其中塑料模具具有至少两个优选另外的模具成型件,这些模具成型件在相互连接状态下形成塑料模具的第二腔体,其中在将第二塑料材料注入塑料模具的第二腔体的过程中,先前形成的载体部分至少部分地由凸起承载。 [0021] 在改进方案中提出:呈凸起形式的模具成型件是塑料模具的第一模具成型件半部的一部分,其中第一模具成型件和该至少一个第二模具成型件是塑料模具的第二模具成型件半部的一部分,并且其中在相互连接状态下形成塑料模具的第二腔体的该至少两个优选另外的模具成型件优选是塑料模具的第三模具半部的一部分。 [0022] 塑料模具的第二腔体尤其由第三模具成型件和至少一个第四模具成型件形成,这些模具成型件能够相对于彼此且相对于凸起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尤其滑动,在该第一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连同由凸起至少部分地承载的载体部分一起形成第二腔体,在该第二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处于与第一位置相比而彼此分离的状态。 [0023] 在此尤其提出,在将第二塑料材料注入塑料模具的第二腔体的过程中,先前形成的载体部分至少部分地且优选完全地由第一模具半部的凸起承载。 [0024] 此外,就此而言提出:塑料模具的第三模具半部具有第三模具成型件和第四模具成型件,这些模具成型件能够相对于彼此且相对于第一模具半部的凸起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尤其滑动,在该第一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连同第一模具半部且尤其连同由第一模具半部的凸起至少部分地承载的载体部分一起形成第二腔体,在该第二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即第三模具成型件和第四模具成型件)处于与第一位置相比而彼此分离的状态。 [0025] 通过该措施,可以特别容易地将以注塑成型工艺形成的致动装置从塑料模具中取出。当然,在此也考虑其他的设计变例。 [0026] 根据本发明制造方法的优选实现方式提出,将向载体部分的腔体中注射气体,和/或使载体部分的腔体至少局部地发泡,同时载体部分以及形成于载体部分上的装饰层保留在第三模具半部中。通过向载体部分的腔体注射气体或使其至少局部地发泡,可以有效地抵消载体部分的凹陷。 [0027] 为了向载体部分的腔体注射气体和/或使其至少局部地发泡,优选将塑料模具的第一模具半部替换为第四模具半部,第四模具半部被实施为不具有伸入载体部分的腔体中的凸起。 [0028] 特别优选地,就此而言提出:塑料模具的第四模具半部被实施成,使得第四模具半部在其与塑料机的第三模具半部相连接的状态下与第三模具半部形成间隙区域,该间隙区域与第二腔体与处于流体连接,使得注入到第二腔体中的塑料化合物可以流入间隙区域。 [0029] 利用这种易于实现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用装饰层几乎完全包覆载体部分。 [0030] 然而,就此而言还可设想的是:第四模具半部具有至少一个凸起,该至少一个凸起至少部分或局部地伸入形成于第三模具半部与第四模具半部之间的间隙区域,以便能够实现对模制件的固定。 [0031]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车门把手组件、尤其内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 [0032] 致动装置以多组分注塑成型工艺、尤其双组分注塑成型工艺制成。 [0033]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装置具有由第一塑料材料制成的载体部分以及与载体部分一体式连接的、由第二塑料材料制成的装饰层。 [0034] 尤其在此提出,装饰层具有可见区域,该可见区域构成致动装置的所谓的“A侧”。 在此,致动装置的A侧在致动装置的按照预期的安装状态下且尤其还在致动装置的没有被致动的状态下形成致动装置的可见侧。 [0035] 装饰层优选由尤其可以与构成致动装置的载体部分的塑料材料不同的塑料材料形成。 [0036] 装饰层尤其是一体式地、优选材料配合地与载体部分相连接。在此,当致动装置被用于车辆的内门把手组件时,至少在已安装的状态下,装饰层的可见侧对应于致动装置的所提到的A侧且因此是至少部分地从车辆内部空间中直接可见的。 [0037] 此外,优选与致动装置的载体部分一体式地形成的装饰层还延伸至致动装置的所谓的“B侧”,即,与致动装置的A侧背离的一侧。 [0038] 就此而言尤其提出:致动装置在其按照预期的使用中、即在按照预期的安装状态下具有在致动装置的休止位置背离用户的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至少局部地形成致动装置的所提及的B侧,并且该第一区域至少局部地形成致动装置的用户在致动致动装置时从后方抓握的背面。 [0039] 此外,致动装置在其按照预期的使用中、在致动装置的休止位置具有朝向用户的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至少局部地尤其形成致动装置的A侧且尤其还形成致动装置在其休止位置时的可见区域。 [0040] 在此,根据本发明尤其提出,在致动装置的第二区域中,装饰层完全覆盖载体部分。 [0041]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尤其提出,在致动装置的第一区域的至少50%的面积上、优选至少75%的面积上,装饰层覆盖载体部分。 [0042]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装置的优选实现方式,就此而言尤其提出,在致动装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装饰层连续且完全地覆盖载体部分。 [0043] 装饰层可以通过单纯的形状配合连接与载体部分相连接。 [0044] 致动装置的第一区域可以藉由棱边状或弧形区域与致动装置的第二区域相连接。 [0045] 换言之,当致动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内门把手组件中且处于休止位置时,致动装置的正面优选由致动装置面向第二区域的表面或优选由致动装置的朝向车辆内部空间的表面限定。致动装置的正面(即致动装置的第二区域)与背面(即致动装置的第一区域)之间的边界优选由如下表面限定:这些表面与车辆表面的、在安装到车辆中且处于休止位置的状态下直接包围致动装置的表面平行地指向。 [0046] 优选地,表面方向指向其法线,即向外背离材料指向。 [0047] “直接可见”优选意味着装饰层没有其他涂层(例如漆、铬)或包覆模制部。尤其在装饰层的直接可见区域的区域中以及在致动装置的从后方抓握的背面,装饰层的塑料、即第二塑料材料优选是致动装置的最外侧的表面层。 [0048] 装饰层与载体部分一体式地相连接,这优选意味着材料配合,即,它们通过原子力或分子力被保持在一起并且无法松脱,只有通过破坏才能被分开。然而,该含义还包括装饰层与载体部分的形状配合连接,其中这种形状配合是以注塑成型工艺在塑料模具或注塑成型模具内产生的。因此,通过原子力或分子力的结合不是一定必需的,而是优选的。 [0049] 尤其就此而言提出:将致动装置的背面(即致动装置的第一区域)与致动装置的正面(即致动装置的第二区域)相连接的棱边状或弧形区域或多个棱边状或弧形区域优选同样连续且完全地被装饰层覆盖。 [0050] 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对在外观要求方面特别严格的装饰层使用与载体部分不同的材料,可以使载体部分和装饰层有针对性地与各自的要求相适配。同时,通过尤其材料配合的连接,构成单件式的部件,从而无需额外的紧固器件。这不仅改善了视觉上的外观,而且还简化了致动装置的制造和装配。 [0051]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装置的载体部分被实施为至少部分呈中空状。就此而言,“至少部分呈中空状”意味着,在载体部分中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腔室或呈中空状的区域。 [0052] 该中空状的区域可以至少局部地发泡和/或至少局部地填充玻璃纤维增强材料。 [0053]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装置的实现方式提出,在致动装置的支承区域中,载体部分具有支承器件。 [0054] 支承器件优选与载体部分一体式地形成,并且尤其在载体部分的注塑成型过程同时形成。通过致动装置的支承区域中的支承器件,致动装置尤其能够可枢转地支承在车门把手组件上且尤其支承在车门把手组件的壳体上。 [0055]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装置的设计变例,就此而言提出,装饰层完全且连续地覆盖载体部分,但不包括致动装置的支承区域。 [0056] 替代于此或除此之外可以提出,致动装置被实施为至少局部地在沿主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主体,其中致动装置的支承区域尤其形成在该主体的端部区域处。 [0057] 在此,尤其可以提出,载体部分在支承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支承块,支承器件至少局部地实施在该至少一个支承块中。该至少一个支承块可以至少局部地藉由棱边状或弧形区域或多个棱边状或弧形区域与致动装置的第一区域和/或第二区域相连接。 [0058] 优选地,装饰层在此至少部分或局部地延伸过棱边状或弧形区域或多个棱边状或弧形区域。 [0059] 在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尤其可以使用气体注射技术,以便为载体部分的腔体填充气体或使其发泡。在气体辅助技术中,可以使用冷却气体(GIT)。 [0060] 替代于此,还可以设想通过后续气体冲扫来进行的气体注射技术或者通过后续用冷却气体冲扫来进行的气体注射技术。 [0061] 为了确保致动装置的荷载能力,尤其提出:致动装置的载体部分由第一塑料材料、尤其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料制成,其中装饰层由与第一塑料组分不同的塑料组分制成。 [0062] 对于装饰层,尤其具有金属外观的塑料材料是可能的。如所阐述的那样,可以省去出于环保和健康原因而有问题的镀铬过程。 [0063] 装饰层可以具有比载体部分明显更小的厚度。例如,装饰层的最大厚度可以为小于载体部分的最小厚度的50%,优选小于载体部分的最小厚度的20%。由此,由载体部分提供的致动装置的刚度可以被最大化,同时装饰层出现表面缺陷的倾向较小。 [0064] 载体部分可以由增强塑料、尤其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由此可以实现特别好的载体特性。原则上,可以设想载体部分和装饰层的各种材料组合。在下文中仅示例性地给出几种可能的材料组合: [0065] ·载体部分增强型PA6/装饰层装饰型PA6; [0066] ·载体部分具有冷触感效果的PA6/装饰层装饰型PA6; [0067] ·载体部分增强型SAN/装饰层PC‑ABS或ABS; [0068] ·载体部分增强型POM/装饰层装饰型POM。 [0069] 装饰层可以具有与载体部分不同的颜色。由此实现了特别高的设计自由度。但原则上,装饰层和载体部分还可以具有相同的颜色。装饰层可以由具有金属外观的塑料制成。 尤其能够以塑料注塑模制工艺制造的、具有金属外观的这种塑料是本身已知的。这些塑料具有与镀铬类似的表面品质,但不具有镀铬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问题。如已经阐述的,具有金属外观的这种塑料通常不具有所需的荷载能力。这一问题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致动装置的设计且尤其通过载体部分来解决。 [0070] 优选地,致动装置可以至少局部地由具有冷触感效果的塑料制成。在塑料中可以嵌入矿物填料或金属颗粒,尤其铁磁性的金属颗粒。通过在塑料中嵌入矿物填料或金属颗粒,即使使用(还可以对应地以塑料注塑成型工艺加工的)塑料材料,也获得通常与金属表面相关联的冷感。 [0071] 例如,载体部分可以至少局部地由具有冷触感效果的塑料构成。由此,通过结合装饰层的呈金属外观的塑料,车辆乘员在视觉和触感上获得金属把手的印象。 [0072] 为了增强冷触感效果,载体部分可以由具有导热性好的塑料制成。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当用“Ziegler仪器有限责任公司(ZIEGLER‑INSTRUMENTS GmbH)”公司为此开发的设备“HapTemp”测得的值等于或小于19、优选等于或小于15时,塑料优选展现出冷触感效果。 该仪器可以测量所感知的触觉温度的等效值,其中钢具有为0的值,玻璃具有为10的值,特氟龙具有为20的值。这些值是基于2012年生产的(生产批次号12.11.1)、软件版本为16.2.8的、在2019年一月最后一次校准的“HapTemp”设备。 [0073] 根据本发明,载体部分至少局部地被设计为腔体。具有冷触感效果的塑料或者在其中嵌入矿物填料或金属颗粒的塑料通常具有高密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载体部分的内部形成至少一个腔体或腔室。 [0074] 根据另一设计方案,装饰层能够以模内喷涂法(In‑Mold‑Painting Verfahren)连接至载体部分。 [0075] 就此而言,模内喷涂法被视为注塑成型方法。原则上,制造方式对应于双组分注塑成型方法,其中塑料模具/注塑模具的第二腔体、即形成装饰层的腔体的厚度非常小。例如,第二腔体的厚度可以小于1mm,优选小于0.3mm。构成装饰层的组分(颜色)在形成载体部分后被压入用于装饰层的第二腔体内并在固化后形成类似于漆层的表面。以此方式,在较高的表面品质下,在装饰层颜色方面的设计自由度可以进一步提高。 [0076] 尤其被实施为内门把手组件的门把手组件尤其用于从车辆内部空间打开和/或关闭车门。为此,该内门把手组件装配在乘用车辆(PKW)或商用车辆(LKW)等车辆的内部空间中。对应地,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装配在其中的内门把手组件的车辆。 [0077] 优选被实施为内门把手组件的车门把手组件包括壳体,利用该壳体将内门把手组件紧固在车门上。在壳体上布置有致动装置,用户、尤其车辆乘员可以手动地致动、例如抓握该致动装置。 [0078] 致动装置能够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壳体处,例如以可枢转或可平移移动的方式。致动装置例如可以是以可枢转的方式布置在壳体上的把手元件、尤其把手杆。然而,致动装置例如还可以是由用户、尤其车辆乘员致动的按钮等。致动装置可以被设计成用于被用户、尤其车辆乘员致动,以便尤其从内部打开或关闭车门。 [0079] 以下借助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解说。 [0080] 在附图中: [0081] 图1示意性地且以等距视图示出内门把手组件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该内门把手组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被实施为把手元件的致动装置; [0082] 图2在放大细节图示中示意性地且以等距视图示出根据图1的内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或把手元件; [0083] 图3示意性地且以另一等距视图示出根据图1的内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或把手元件; [0084] 图4示意性地且以(另一)等距视图示出根据图1的内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或把手元件; [0085] 图5示意性地且以部分剖开的视图示出根据图3的致动装置或把手元件; [0086] 图6A至图6G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或把手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87] 图7A至图7C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门把手组件的致动装置或把手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及 [0088] 图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替代于图6A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89] 只要未另作说明,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对象。 [0090] 图1所示的内门把手组件包括壳体12,利用该壳体可以将内门把手组件安装在车辆(例如乘用车辆或商用车辆)的门上。 [0091] 壳体12具有把手凹槽13,被实施为致动元件的致动装置(在本示例中为把手元件 1)在图1所示的休止位置被接纳在该把手凹槽中。 [0092] 从该休止位置,把手元件1可以围绕在已装配状态下例如竖直的枢转轴线以其在图1中右侧的自由端部从把手凹槽13中枢转出来。经由对应的连接,通过将把手元件1枢转出来来解锁车门,使得车门接着可以被车辆乘员打开。在将把手元件1枢转出来时,车辆乘员将手伸进把手凹槽13中并从后方抓握把手元件1。把手元件1在所示示例中构成把手杆。 此外,在内门把手组件的壳体12中一体形成有扬声器2,该扬声器被镶边3所包围。 [0093] 在图2至图5中以不同的视图或以部分剖开的视图示出在车门把手组件的图1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把手元件1。 [0094] 把手元件1是以双组分注塑成型工艺制成的,并且具有由第一塑料材料制成的载体部分4以及与载体部分4一体式连接的、由第二塑料材料制成的装饰层5。 [0095] 把手元件1在其按照预期的使用时具有在把手元件1的休止位置背离用户的第一区域9,该第一区域尤其在图4中是可见的。把手元件1的第一区域9至少局部地形成把手元件1的用户在操作把手元件1时从后方抓握的背面。 [0096] 另一方面,把手元件1具有与第一区域9相反的第二区域10,该第二区域尤其在图2中是可见的。把手元件1的第二区域10至少局部地尤其形成把手元件1在其休止位置时的可见区域。 [0097] 根据本发明尤其提出的是,在把手元件1的第二区域10中,装饰层5完全覆盖载体部分4。 [0098] 就把手元件1的第一区域9而言,在把手元件1的第一区域9的至少50%且优选至少 75%的面积上,装饰层5覆盖载体部分4。 [0099] 装饰层5与载体部分4材料配合地相连接。在所示示例中,装饰层5以双组分注塑成型方法被注射模制在载体部分4上。 [0100] 载体部分4总体上由塑料制成,尤其由增强塑料、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载体部分4可以具有嵌入塑料材料的矿物填料或嵌入的金属颗粒、例如铁磁性的金属颗粒,使得车辆乘员在抓握把手元件1以将把手元件1从壳体12的把手凹槽13中枢转出来时感受到凉的表面并因此产生金属的印象。 [0101] 对应地,装饰层5可以由具有金属外观的塑料(Mold‑In‑Metal‑Color‑MIMC,金属色模制)制成。 [0102] 然而,装饰层5还可以由其他塑料制成,例如不同颜色的塑料等。装饰层5还可能以模内喷涂工艺材料配合地与载体部分4相连接。 [0103] 在图1所示示例中,扬声器2的镶边3还以多组分注塑成型方法被注射模制到壳体 12中。镶边3例如可以由用于装饰层5的材料制成。 [0104] 尤其在图4的图示中可以看出,在根据本发明的把手元件1或根据本发明的致动装置的附图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出,把手元件1的第一(背面)区域9通过把手元件1的棱边状或弧形区域11连接,其中棱边状或弧形区域11还连续且完全地被装饰层5覆盖。 [0105] 把手元件1还具有支承区域8,把手元件1的载体部分4在该支承区域中具有支承器件7。尤其如图4所示,支承器件7例如尤其可以包括两个共轴开口,这些共轴开口用于将把手元件1可枢转地紧固在门把手组件的壳体12上。 [0106] 此外,从图4的图示中可以看出,装饰层5优选完全且连续地覆盖载体部分4,除了把手元件1的支承区域8。 [0107] 如图所示,把手元件1的载体部分4在支承区域8中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支承块6,这两个共轴开口布置在该至少一个支承块中。该至少一个支承块6至少局部地藉由棱边状或弧形区域11与把手元件1的背面(第一区域9)和/或正面(第二区域10)相连接。优选地,装饰层5在此至少部分或局部地延伸过棱边状或弧形区域11。 [0108] 下面,参考图6A至图6G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致动装置或把手元件1的方法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109] 为此目的,如图6A所示,使用塑料模具15,该塑料模具具有第一模具半部17和第二模具半部19。在第一模具半部17和第二模具半部19的相互连接状态下,形成塑料模具15的第一腔体16。 [0110] 在图6A中还可以看出,塑料模具15的第一模具半部17具有伸入第一腔体16中的凸起18。 [0111] 如图6B所示,向塑料模具15的第一腔体16注入作为经塑化的化合物的第一塑料材料,以形成把手元件1的载体部分4。前面提到的第一模具半部17的伸入第一腔体16中的凸起18确保载体部分4被实施为至少局部呈中空状。详细来说,第一模具半部17的伸入第一腔体16中的凸起18具有与载体部分4的腔体14至少部分或局部互补的形状。 [0112] 如图6C至图6E所示,在将经塑化的化合物注入塑料模具15的第一腔体16中之后,更换模具。 [0113] 详细来说,用于形成载体部分4而使用的塑料模具15的第二模具半部19具有第一模具成型件20和第二模具成型件21,这些模具成型件可以相对于彼此且相对于第一模具半部17的凸起18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尤其滑动。 [0114] 在图6B中示出了第二模具半部19的第一模具成型件和第二模具成型件20、21的第一位置。在该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20、21连同第一模具半部17且尤其连同第一模具半部 17的凸起18一起形成第一腔体16。 [0115] 另一方面,在图6中示出的第二位置,第二模具半部19的第一模具成型件20和第二模具成型件21处于与第一位置(参见图6B)相比而彼此分离的状态。 [0116] 下面,将第二模具半部19替换成第三模具半部23,如图6D至图6F所示。 [0117] 优选地,第三模具半部23具有第三模具成型件24和第四模具成型件25,这些模具成型件可以相对于彼此且相对于第一模具半部17的凸起18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尤其滑动。在第三模具半部23的模具成型件24、25的第一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24、 25连同第一模具半部17且尤其连同由第一模具半部17的凸起18至少局部地承载的载体部分4一起形成第二腔体22,如图6F所示。 [0118] 而在第三模具半部23的第三模具成型件24和第四模具成型件25的第二位置,这两个模具成型件24、25处于与第一位置相比而彼此分离的状态(参见图6D以及尤其图6E)。 [0119] 通过向塑料模具15的第二腔体22注入作为经塑化的塑料化合物的第二塑料材料,构成把手元件1的装饰层5,如图6G所示。 [0120] 如在图6A至图6G中示例性地所示出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实现用装饰层 5几乎完全包覆模制载体部分4。 [0121] 在图7A至图7C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替代性的实施方式。 [0122] 详细来说,在图7A中示出了第一塑料材料的经塑化的化合物注入第一腔体16的状态,以形成把手元件1的至少局部中空的载体部分4。 [0123] 随后,更换模具,准确来说是将第二模具半部19更换为第三模具半部23,以形成第二腔体22,该第二腔体用于形成装饰层5。在图7B中示出了装饰层5的经塑化的化合物已注入第二腔体22中的状态。 [0124] 在图7C中示出了将塑料模具15的第一模具半部17替换成第四模具半部25的状态。 在此,第四模具半部25不具有伸入载体部分4的腔体14中的凸起18。而是,第四模具半部25被实施成,使得第四模具半部在其与第三模具半部23相连接的状态下与第三模具半部23形成间隙区域26,该间隙区域与第二腔体22流体连通,使得已经注入第二腔体22中的经塑化的化合物也可以流入间隙区域26,以便因此实现对载体部分4的尽可能完整的涂覆。 [0125] 在此,如图7C所示,第四模具半部25可以具有凸起27,该凸起至少部分或局部地伸入形成于第三模具半部23与第四模具半部25之间的间隙区域26。 [0126] 在图7C所示状态下,优选向载体部分4的腔体14中注射气体。替代于此或除此之外,可以使载体部分4的腔体14至少局部地发泡。 [0127] 然而,替代于此还可设想的是,采用夹心注塑成型方法使载体部分4的腔体14至少局部地发泡。 [0128] 图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替代于图6A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129]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而是从本文公开的所有特征的总览得出。 [0130] 附图标记清单 [0131] 1 致动装置/致动元件/把手元件 [0132] 2 扬声器 [0133] 3 镶边 [0134] 4 载体部分 [0135] 5 装饰层 [0136] 6 支承块 [0137] 7 支承器件 [0138] 8 支承区域 [0139] 9 第一区域 [0140] 10 第二区域 [0141] 11 棱边状或弧形区域 [0142] 12 壳体 [0143] 13 把手凹槽 [0144] 14 载体部分的腔体 [0145] 15 塑料模具 [0146] 16 第一腔体 [0147] 17 第一模具半部 [0148] 18 第一模具半部的凸起 [0149] 19 第二模具半部 [0150] 20 第二模具半部的第一模具成型件 [0151] 21 第二模具半部的第二模具成型件 [0152] 22 第二腔体 [0153] 23 第三模具半部 [0154] 24 第三模具半部的第三模具成型件 [0155] 25 第三模具半部的第四模具成型件 [0156] 25 第四模具半部 [0157] 26 间隙区域 [0158] 27 至少部分或局部地伸入间隙区域中的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