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薄膜生产线及其耦合展平装置

薄膜生产线及其耦合展平装置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薄膜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生产线及其耦合展平装置。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薄膜在生产过程中沿途会被辊筒进行牵引与导向,在两辊筒间运动时沿横向形成类似浪涌的飘动,飘幅过大时在被下游的辊筒导向驱动下容易出现折叠从而产生折痕,将
严重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尤其是对于双向拉伸薄膜生产线,产线加工过程中的薄膜具有
超薄、超宽及高速的特点:横向膜幅通常会有5μm‑30μm的厚度、6m‑10m的宽幅及600m/min的
线速度,更容易形成褶皱现象。
[0003] 相关技术中,沿薄膜的横向方向上相对两侧分别配置一个从动的夹轮装置,每个夹轮装置包括对称分布于薄膜上下两侧的第一从动轮以及与第一从动轮相连的气动夹紧
机构。在气动夹紧机构的驱动下,两个第一从动轮分别对称地夹持薄膜的上下两面。两个第
一从动轮的轴线均与薄膜横向方向呈夹角设置,使得薄膜与第一从动轮的轮面的切线方向
与薄膜的输送方向有3°至10°夹角,该夹角也即为外倾角,这样运行的薄膜基于气动夹持所
形成的摩擦力将分别带动两侧的夹轮装置的第一从动轮同步转动,该外倾角使夹轮装置对
薄膜形成横向外扩幅的作用力,从而在横向消除薄膜的浪涌飘动,避免薄膜折痕的产生。
[0004] 然而,当薄膜的厚度进一步减小时,例如在生产特殊应用场合的超薄电容膜、微孔锂电隔膜等极为柔性的薄膜时,薄膜的厚度例如为2μm至3μm,甚至小于2μm,对平整度有极
高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禁有任何皱褶。相关技术中的极为柔性的薄膜在侧部因被夹轮
装置的第一从动轮牵引,容易产生变形,甚至破损,从而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
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 正如背景技术,现有技术中的极为柔性的薄膜的厚度例如小于3μm,在侧部因被夹轮装置的第一从动轮牵引时,容易产生变形,甚至破损,从而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的问题,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相关技术中的夹轮装置的第一从动轮均为
被动式第一从动轮,在工作时由极为柔性的薄膜的沿横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带动而同步转
动,尤其是当薄膜运行沿线需要配置多组夹轮装置来消除薄膜的皱褶风险时,也就意味着
薄膜在侧部需要带动并牵引多组夹轮装置运动,在多组夹轮装置叠加的阻力所牵引情况
下,使得极为柔性的薄膜的侧部容易产生变形甚至破损。
[0025] 基于以上原因,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薄膜生产线及其耦合展平装置,它能够实现薄膜展平,防止薄膜出现变形损坏缺陷,提高了薄膜的处理质量的技术方案。
[0026] 需要说明的是,纵向方向指的是薄膜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薄膜在烘箱中的输送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上述横向方向则指的是薄膜的宽度方向,其与纵向方向相互垂直。
[0027] 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薄膜30生产线的耦合展平装置工作时的一视角结构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结构的压紧机构20的结构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
施例的从动轮位于工作位置42的俯视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30生产线的耦合
展平装置,薄膜30生产线的耦合展平装置包括:主动辊10及压紧机构20。主动辊10与动力机
构相连,用于牵引薄膜30运动。其中,主动辊10的轴线Z1保持静止状态,并与薄膜30的运输
方向垂直。主动辊10被动力机构驱动转动时,主动辊10的辊面接触薄膜30持续进行全宽幅
的驱动牵引及导向。此外,主动辊10不限于起到牵引作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集成设置有
包括但不限于实现切割、电晕等各种功能。
[002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机构包括但不限于为电机等,只要满足于驱动主动辊10转动即可。
[0029] 此外,压紧机构20包括与主动辊10相互配合的第一从动轮21。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用于抵接于薄膜30背离于主动辊10的侧面上,第一从动轮21位于薄膜30沿横向方向上的
侧部,主动辊10的轴线Z1与第一从动轮21的轴线Z2呈夹角设置。第一从动轮21在薄膜30上
的投影轮廓与薄膜30的中心轴线Z3的间距S,在沿薄膜30的输送方向上呈增大趋势。
[0030] 需要说明的是,薄膜30的中心轴线如图3中的虚线Z3所示,也即指的是薄膜30沿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的两个中心点的连线,该连线将薄膜30划分为面积相同的左右两个区
域。
[0031] 其中,主动辊10的轴线Z1与第一从动轮21的轴线Z2的夹角如图3中的a所示,该夹角a与第一从动轮21在薄膜30上的投影轮廓与薄膜30的中心轴向Z3的夹角相同,包括但不
限于为2°至10°,具体例如为2°、4°、5°、6°或10°等。如此,在薄膜30带动第一从动轮21转动
过程中,第一从动轮21与薄膜30的摩擦力的分力对薄膜30起到横向扩幅的作用,从而起到
消除皱纹的作用,使得薄膜30处于高度展平状态,提高了薄膜30的处理质量。
[0032] 上述的薄膜30生产线的耦合展平装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方面,主动辊10与第一从动轮21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夹持薄膜30,在带动薄膜30向前输送的同时能实现薄膜30
沿横向扩幅,有效防止薄膜30出现皱纹及折痕缺陷;另一方面,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两个第一
从动轮21配合夹持薄膜30使薄膜30进行横向扩幅的组合形式而言,薄膜30不仅被主动辊10
的主动动力作用下牵引并向前输送,而且薄膜30沿横向方向上各个部位均被主动辊10的辊
面完全接触牵引,在横向方向上的接触区域更多,从而具有较好的牵引及导向效果,尤其是
对于极柔的薄膜30而言,能防止薄膜30出现变形损坏缺陷,提高了薄膜30的处理质量。
[003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轮21的轮框包括但不限于选用例如铝合金、钛金属或碳素等轻质材料制成,从而减小动惯量,有利于防止薄膜30出现变形与损伤;第一从动轮21
的轮面包括但不限于选用如橡胶等软性材料制成,这样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与薄膜30为柔
性接触,对薄膜30的损伤小。
[0034]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20的设置数量包括但不限于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数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当压紧机构20设置为至少两个时,相
比于设置为一个压紧机构20而言,第一从动轮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与薄膜30的接触面积
较大,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薄膜30沿横向扩幅,有效防止薄膜30出现皱纹及折痕缺陷。当然,
压紧机构20也可以设置为一个。一个压紧机构20设置有不限于一个第一从动轮21,而是例
如设置有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数量的第一从动轮21,同样能实现薄膜30沿横向更好地扩
幅,防止薄膜30出现褶皱及折痕缺陷。本实施例中具体以压紧机构20设为多个,每个压紧机
构20的第一从动轮21设为一个为示例进行展开,但是并不以此为限。
[0035] 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紧机构20设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压紧机构20布置于薄膜30的中心轴线Z3的其中一侧,其余压紧机构20布置于薄膜30的中心轴线Z3的另一侧。
[0036] 具体而言,压紧机构20例如为两个,两个压紧机构20分别布置于薄膜30的中心轴线Z3的相对两侧,具体而言,两个压紧机构20的第一从动轮21关于中心轴线Z3对称设置。两
个压紧机构20的第一从动轮21在薄膜30上的投影轮廓呈八字形。如此,当薄膜30运行经过
主动辊10时,主动辊10沿横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个侧部分别对应被两个第一从动轮21紧贴压
紧于主动辊10的辊面上,使得薄膜30在运输过程中,沿横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个侧部均被扩
幅,使得薄膜30处于高度展平状态,提高了薄膜30的处理质量。
[0037]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20例如设为四个并沿主动辊10的轴线Z1依次间隔布置,其中两个压紧机构20布置于薄膜30的中心轴线Z3的其中一侧,另外两个压紧机构20布
置于薄膜30的中心轴线Z3的另一侧。
[0038] 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20还包括与第一从动轮21相连的位置调整组件22。位置调整组件22能够驱动第一从动轮21移动至赋能位置41与工作位置42。
当第一从动轮21位于赋能位置41时,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与主动辊10的辊面裸露于薄膜30
的部位直接抵接,其中,主动辊10的辊面裸露于薄膜30的部位具体例如为主动辊10的相对
两端,这样主动辊10转动时能相应带动第一从动轮21同步转动,能使得第一从动轮21的速
度调整至与主动辊10的转速相同,这样便无需担心增大第一从动轮21的转速过程中导致薄
膜30变形破损的缺陷;当第一从动轮21位于工作位置42时,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与主动辊
10的辊面覆盖有薄膜30的部位抵接,这样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与主动辊10的辊面相互配
合,起到夹持薄膜30的作用,带动薄膜30向前输送,同时起到横向扩幅的作用。
[0039] 具体而言,在位置调整组件22带动第一从动轮21移动至工作位置42步骤前,带动转速为0的第一从动轮21移动至赋能位置41,在赋能位置41第一从动轮21被主动辊10通过
摩擦赋能自转,能使得第一从动轮21的转速增大,转速例如增大至主动轮的转速的80%以
上,具体例如为主动轮的转速的80%、85%、90%、95%或100%等等,也即使得第一从动轮21的转
速与主动轮的转速高度关联,第一从动轮21的转向与薄膜30的输送方向一致。
[0040] 此外,第一从动轮21被赋能后,既可以是升降的方式离开主动辊10的辊面,然后再横向移动接着再升降的方式运动至工作位置42,又可以是沿主动辊10的辊面横向移动至工
作位置42,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0041] 请参阅图4或图5,其中,当第一从动轮21采用升降的方式离开主动辊10的辊面后,将保持惯性旋转,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轮面表面速度仍能以接近薄膜30生产速度下对其进行
夹持,该方式保证了轮面转速与薄膜30的生产速度密切相关联,理论上尽管第一从动轮21
的转速会有所衰减,但已大大提升了轮面转速可控性、稳定性,薄膜30被主动辊10及第一从
动轮21夹持时所受到的瞬间冲击将大为减少。具体而言,位置调整组件22带动第一从动轮
21快速地移动至工作位置42,位置调整时间例如控制在2秒,甚至1秒内,从而尽量减小第一
从动轮21从赋能位置41离开后以及进入到工作位置42前的速度衰减,具有一定转速的第一
从动轮21的轮面与主动辊10的辊面覆盖有薄膜30的部位抵接,由于第一从动轮21的转速接
近于主动辊10的转速,转速例如为主动辊10的转速的80%以上,这样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在
压紧主动辊10的辊面上的薄膜30的过程中,便不会因为与主动辊10的速度差异过大而导致
薄膜30变形破损的缺陷,也即能提高薄膜30的处理质量。
[0042]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的直径既可以是从一端至另一端保持不变或偏差大小的绝对值为5%以内。其中,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的直径从一端至另
一端保持不变也即直径的偏差值的绝对值为0。
[0043]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的直径从一端至另一端又可以是可变的,并具有较大的偏差值,偏差值≥10%,具体例如设置为子母轮结构,子轮位于母轮
的侧部且直径小于母轮的同心轮体,换言之,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段
211与第二段212,第一段211的直径大于第二段212的直径。第一段211也即为母轮的轮面,
第二段212也即为子轮的轮面。可选地,第二段212的直径例如为第一段211的直径的70%至
90%,包括但不限于为70%、75%、80%、85%、90%等等。当第一从动轮21位于赋能位置41时,第二
段212与主动辊10的辊面裸露于薄膜30的部位直接抵接,当第一从动轮21位于工作位置42
时,第一段211与主动辊10的辊面覆盖有薄膜30的部位抵接。以第二段212的直径为第一段
211的直径的80%为示例,主动辊10的辊面与第二段212抵接时,能实现第二段212的轮面的
线速度与主动辊10的线速度相同,第一段211的轮面的线速度大于主动辊10的线速度,具体
比主动辊10的线速度快25%。此外,当第一从动轮21移离、横移并运动到工作位置42时,惯性
自转中的第一段211的线速度即使在衰减中,但仍将快于薄膜30的线速度,这时随着第一从
动轮21转速的下降,只要在最合适的时间点通过位置调整组件22驱动第一从动轮21作用到
薄膜30上对其进行夹持,第一段211的线速度完全可以实现与薄膜30速度高度重合,以最简
单的方式解决第一从动轮21夹持薄膜30瞬间因速度差所导致的对薄膜30冲击破膜难题。
[0044]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段212的直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做调整,在此不进行限定。作为一个优选示例,第二段212的直径尺寸足够小,只要第一从动轮21移离主动
辊10并横移到薄膜30端部区域就位时第一段211的线速度高于薄膜30的运行速度即可。
[0045] 同时,在最合适的时间点的设定上可以通过试验方式获取:在没有薄膜30的情况下模拟第一从动轮21的夹持方式,通过观察第一从动轮21母轮接触主动辊10瞬间的转动的
稳定性、连贯性等来延长或缩短位置调整组件22驱动第一从动轮21压向主动辊10面的时间
点,即可获得最合适的时间点从而在程序软件中设定,并在实际带膜生产时根据现场情况
做微调即可。
[0046] 当然,当第一从动轮21从赋能位置41沿主动辊10的辊面横向移动至工作位置42时,位置调整组件22驱动第一从动轮21沿横向运动,以相对较小的横向移动速度运动至工
作位置42,在运动至工作位置42后,与主动辊10的辊面一起对薄膜30横向侧部完全夹持并
进行整体横向展平。该方式保证了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与薄膜30、主动辊10面保持同步运
行,但第一从动轮21紧贴主动辊10横移时的速度不宜过快,第一从动轮21对薄膜30的压紧
力适当减少,压紧力大小例如为第一从动轮21的自重,具体例如为不大于1N,可以选择在
0.5N、0.3N甚至0.1N,从而能避免对薄膜30造成变形损坏缺陷。
[0047] 请参阅图2,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从动轮21面向薄膜30的中心轴线Z3的一端形成有倒角214,在从赋能位置41移动至刚接触到薄膜30边缘部位时,倒角214的设置,有
利于第一从动轮21顺利地移动至工作位置42,有助于薄膜30被夹持过程的稳定实施,避免
横向移动过程中与薄膜30干涉导致薄膜30变形破损。
[0048] 请参阅图3与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位置调整组件22包括横移机构221与升降机构222。横移机构221与升降机构222相连,横移机构221用于驱动升降机构222沿主动辊10的轴
线Z1移动,升降机构222与第一从动轮21相连,升降机构222用于驱动第一从动轮21升降运
动,以使得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与主动辊10的辊面分开或压紧。如此,升降机构222与横移
机构221两者相互配合,能实现带动第一从动轮21在赋能位置41与工作位置42之间切换。并
在位于赋能位置41或工作位置42时,升降机构222与横移机构221停止动作,能实现工位锁
定,第一从动轮21压紧于主动辊10时稳定性较好。
[0049]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移机构221与升降机构222各自独立,均包括但不限于为气缸、丝杆电机等各种动力机构,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即可。
[0050] 需要说明的是,位置调整组件22也可以省略掉升降机构222,通过横移机构221直接与第一从动轮21相连,从而直接驱动第一从动轮21沿主动辊10的轴线Z1移动调整位置,
进而能实现在赋能位置41与工作位置42之间的切换。
[0051] 还需要说明的是,薄膜30生产线的耦合展平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升降机构222、横移机构221电性连接,能分别控制升降机构222、横移机构221进行工作。
[0052] 请参阅图2与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薄膜30生产线的耦合展平装置还包括与位置调整组件22相连的第一安装架23。第一从动轮2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架23上。如此,位
置调整组件22通过调整第一安装架23的位置来相应调整第一从动轮21的位置;此外,第一
安装架23安装可转动的第一从动轮21,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在抵接主动辊10的辊面后,能
在第一安装架23上灵活地转动,转动稳定性好。
[0053] 具体而言,第一安装架23包括支撑轴231。第一从动轮2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轴231上。
[0054] 一般而言,当薄膜30的厚度存在偏差、耦合展平装置的各个部件的加工装配存在误差时,则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由于倾斜角度,将不能完全压迫在主动辊10的辊面上,第一
从动轮21的轮面与主动辊10的辊面为点接触,使得夹持效果变差。
[0055] 在一个实施例中,薄膜30生产线的耦合展平装置还包括连接于位置调整组件22与第一安装架23之间的第二安装架24以及连接于第一安装架23与第二安装架24之间的弹性
件25。第一安装架23与第二安装架24转动相连。如此,在弹性件25的作用下,使第一从动轮
21能沿其径向浮动,进而能使得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与主动辊10的辊面为线接触,提高夹
持效果,有利于实现对薄膜30的扩幅效果,同时能防止薄膜30局部受力集中而导致出现破
膜损伤。
[0056]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形成有朝向第一从动轮21的轴线Z2凹设的弧面213,且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的中部部位与轴线Z2的距离小于第一从动轮
21的轮面的端部部位与轴线Z2的距离。如此,由于第一从动轮21的轴线Z2与主动辊10的轴
线Z1呈夹角设置,在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上凹设形成有弧面213后,能使得第一从动轮21的
轮面更好地压紧贴合于主动辊10的辊面,能实现与主动辊10的辊面的接触方式为线接触甚
至面接触,而非点接触,这样对薄膜30具有较好的夹持效果。
[0057]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上的弧面213的凹设程度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只要有利于使得第一从动轮21在位于赋能位置41或工作位置42时,轮面与主
动辊10的辊面有更多的相互接触面积即可。作为一些示例,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的中部部
位的直径例如为端部部位的直径的85%至95%,换言之,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上的弧面213具
体为内凹较为轻微程度的微凹弧面213。
[005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23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板232及连接两个第一安装板232的第一连接板233,支撑轴231装设于第一连接板233上。具体而言,支撑
轴231与两个第一安装板232均垂直于第一连接板233,确保支撑轴231的轴线平行于第一安
装板232即可。此外,第二安装架24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安装板241及连接两个第
二安装板241的第二连接板242。各个第一安装板232对应转动地连接于各个第二安装板241
上。具体而言,各个第一安装板232的板面平行于各个第二安装板241的板面。此外,弹性件
25既可以为一个,又可以是为两个,或者更多个。本实施例中,以弹性件25为两个为例进行
展开,两个弹性件25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232对应设置。第二安装板241上设有间隔地布
置于第一安装板232上方的连接轴243,连接轴243平行于第一安装板232在第二安装板241
上的转动轴261线,并与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的中心位置对位布置。弹性件25例如设置为扭
簧,扭簧装设于连接轴243上,扭簧的两个抵接部分别与第一安装板232抵接。具体而言,第
一安装板232的顶边上设有凹槽2321,扭簧的两个抵接部分别与凹槽2321的相对两个内侧
壁抵接。如此,当第一从动轮21位于赋能位置41或工作位置42时,在弹性件25的作用下,能
使得第一从动轮21的轮面压紧贴合于主动辊10的辊面上,对薄膜30具有较好的夹持效果。
[0059]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20还包括连接于位置调整组件22与第二安装架24之间的安装件26。安装件26与位置调整组件22固定相连,具体与升降机构222固定相连。此外,安
装件26与第二安装架24转动相连。可选地,安装件26为板件。安装件26上设有转动轴261,第
二连接板242上设有与转动轴261相应的轴孔,转动轴261可转动地设置于轴孔中。
[0060] 另外,安装件26上还设有绕转动轴261设置的至少一个弧形腰槽262,第二连接板242上设有与弧形腰槽262位置对应并连通的安装孔。可选地,弧形腰槽262为两个并分别位
于安装件26的相对两个侧部。安装孔相应设为两个。压紧机构20还包括与弧形腰槽262对应
设置的锁紧件27,锁紧件27穿过弧形腰槽262后装设于安装孔,使得安装件26与第二连接板
242锁紧固定。当需要调整轴线Z1与轴线Z2的夹角a时,松开锁紧件27,使得第二安装架24相
对于安装件26转动调整角度位置,相应调整从动轮的角度位置,待角度位置调整完毕后,使
得锁紧件27锁紧第二安装架24即可,可见能便于调整从动轮的角度位置。
[0061] 综上可知,第一从动轮21在工作时交替位移到相应的工位,最终以合适的微外倾角对主动辊10上的薄膜30施加作用力,同时更可径向浮动来配合主动辊10外圆轮廓面对薄
膜30的紧密动态夹持。
[0062] 作用于薄膜30面的侧部第一从动轮21面为微凹弧面213,更进一步地,两个第一从动轮21的轴线相对于主动辊10的轴线为外“八”字的微倾角设置的条件下,微凹弧面213的
沿主动辊10的轴线Z1方向上的投影与主动辊10外圆面相重合。
[0063] 由于主动辊10的辊面及第一从动轮21面均为圆弧面213,理论上,两者平行相交处为线接触,一旦两者存在交角,相交处仅为点接触,这不利于对薄膜30的稳定夹持及展平。
尽管第一从动轮21面会由软性材料制造,在压向主动辊10时其接触位置会因受力产生不均
匀变形,难于实现理想的展平效果。
[0064] 其中,第一从动轮21面改为微凹弧面213可缓解变形导致不均匀受力的情况,更进一步地基于主动辊10的直径、从动轮的微倾角等参数,把微凹弧面213的沿主动辊10的轴线
Z1的方向的投影设定为与主动辊10的外圆面相重合,即从理论上把两者在相交时实现线接
触状态,结合第一从动轮21软性材料的特点,使得其对薄膜30的展平能力与相关技术的夹
轮装置的展平能力相当。
[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薄膜30的宽幅较大的应用场合,为提升主动辊10对薄膜30的驱动效果,在所第一从动轮21间多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从动轮50,这些增设的第二从动轮
50工作时同样分别把薄膜30作用于主动辊10面上,与主动辊10一起对薄膜30形成夹持状
态。如此,大宽幅薄膜30可处于多处而不是仅限两侧紧贴主动辊10实现多点同步驱动运行,
获得更佳的牵引效果。
[0066]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薄膜30生产线,薄膜30生产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薄膜30生产线的耦合展平装置。
[0067] 上述的薄膜30生产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方面,主动辊10与第一从动轮21相互配合的方式,能夹持薄膜30,在带动薄膜30向前输送的同时能实现薄膜30沿横向扩幅,有效
防止薄膜30出现皱纹及折痕缺陷;另一方面,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两个第一从动轮21配合夹
持薄膜30使薄膜30进行横向扩幅的组合形式而言,薄膜30不仅被主动辊10的主动动力作用
下牵引并向前输送,而且薄膜30沿横向方向上各个部位均被主动辊10的辊面完全接触牵
引,在横向方向上的接触区域更多,从而具有较好的牵引及导向效果,尤其是对于极柔的薄
膜30而言,能防止薄膜30出现变形损坏缺陷,提高了薄膜30的处理质量。
[0068]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
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
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69]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
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70]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
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
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71]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
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
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
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72]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
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
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7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7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