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装配化式检查井及其施工方法

一种装配化式检查井及其施工方法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化式检查井及其施工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检查井是市政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给水、排水、排污等维修、安装方便而设置的。
[0003]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排污户的污水是否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以及如何监测排污户排放的污水,成为了市政工程一个新的研究问题。
[0004] 在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一般通过排水管道上方的检查井来完成对排水管道中污水的取样工作;再将水样送至专门检测设备处进行检测。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需要多次完成对排水管道中污水的取样工作,以便实时监测排污户排放的污水是否符合当地排放要求。
[0005] 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多次开启或闭合检查井的井盖,使得工作人员工作强度高,且取样效率底;不适合大面积对排污户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1]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装配化式检查井。参照图1和图2,装配化式检查井包括井体本体2和取水机构,取水机构设置于井体本体2的内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井体本体2为矩形截面;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井体本体2也可以是圆形截面。井体本体2在工厂中预制完成。
[0042] 参照图1和图2,井体本体2侧壁至少开设有两个连通孔21,连通孔21用于连通排水管道1;使得排污户的污水可以沿着排水管道1、井体本体2和排水管道1流动。取水机构用于汲取井体本体2底部的水体,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完成对排污户排放污水的取样工作。
[0043] 参照图2和图3,取水机构包括底座16、取水管3、输水管4、升降组件5和三通管6。底座16与井体本体2内侧壁螺栓固定连接,从而将取水机构固定于井体本体2的内侧壁上。三通管6与底座16固定连接。
[0044]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三通管6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连接管段61、第二连接管段62和第三连接管段63,第一连接管段61、第二连接管段62和第三连接管段63一体成型。且第一连接管段61与第一连接管段61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三连接管段63与第一连接管段61相垂直设置。第一连接管段61与取水管3相连接,第二连接管段62与输水管4相连接;第三连接管段63与升降组件5相连接。
[0045] 参照图2至图4,取水管3用于汲取井体本体2中的水体,取水管3设置于井体本体2中。在本实施例中,取水管3为塑料软管。
[0046] 井体本体2侧壁开设有供输水管4穿设的安装孔,输水管4穿设安装孔后与抽水泵7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输水管4部分埋设沥青混凝土路面19中;输水管4埋设于沥青混凝土路面19的管段可以是钢管;而输水管4与第二连接管相连接部分可以是软管。
[0047] 在本实施例中,抽水泵7设置于沥青混凝土路面19一侧的设备室17内。设备室17内还设有集水槽9,抽水泵7通过出水管8将污水抽送至集水槽9中,从而便于工作人员收集排水管道1中的水样。
[0048] 参照图3和图4,升降组件5用于带动取水管3端部升降,升降组件5包括筒体52、密封件54、滑移件53、转动件55和限位件56。筒体52与底座16固定连接;筒体52一端与第三连接头相连接。密封件54设置于筒体52内,且密封件54与筒体52内侧壁滑移连接。限位件56与筒体52内侧壁固定连接,限位件56设置于密封件54与第三连接头之间,限位件56用于限制密封件54滑移。滑移件53设置于筒体52内,且滑移件53一端与密封件54固定连接,使得滑移件53与密封件54能一同移动。
[0049]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6为“L”形状框架板。底座16的一侧与井体本体2侧壁螺栓连接,底座16的另一侧用于与所述转动件55铰接。转动件55一端与滑移件53相连接,转动件55另一端与取水管3端部固定连接,滑移件53用于驱动转动件55转动,以带动取水管3端部移动。
[0050]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滑移件53与转动件55齿轮连接;转动件55靠近筒体52一端设有齿圈551,滑移件53开设有与齿圈551相配合的齿条531。通过齿条531与齿轮的配合,当滑移件53上下移动时,带动转动件55转动;从而实现取水管3端部浸没或脱离井体本体2底部中水体的目的。
[0051]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排水管道1水质检测用取水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当抽水泵7工作时,输水管4、取水管3、升降组件5中筒体52均为负压环境。在负压
环境作用下,筒体52内的密封件54、滑移件53上部移动;当滑移件53向上移动时,滑移件53带动转动件55转动,使得转动件55远离滑移件53一端向井体本体2的液面移动,且使得取水管3端部伸入井体本体2中的液面下方。此时,抽水泵7将排水管道1中的水体经取水管3、输水管4、出水管8输送至集水槽9中,以供后续的水体检测。
[0052] 当取水管3内充满抽取的污水时,取水管3具有较大的质量。从而取水管3对转动件55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从而阻止密封件54的向下移动。使得当抽水泵7工作时,取水管3的端部能位于液面下方。
[0053] 当抽水泵7工作完成时,滑移件53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远离三通管6的方向移动;向下滑动的滑移件53带动转动件55反方向转动,使得转动件55远离滑移件53的一端带动取水管3脱离井体本体2底部中的水体。
[0054] 综上所述:当抽水泵7正常工作时,升降组件5将取水管3伸入排水管道1液面的下方取水,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完成取水工作;而当抽水泵7未工作时,升降组件5驱使取水管3的端部常态下位于排水管道1的液面上方,从而减少取水管3长期浸没于水体中,减少微生物进入取水管3内繁殖,干扰水体取样质量的情况发生。
[0055] 参照图3,升降组件5还包括配重块14,配重块14与滑移件53固定连接。当完成取样工作时,配重块14会带动滑移件53向远离三通管6的方向移动,从而使转动件55带动取水管3端部脱离排水管道1中的水体。
[0056] 参照图3,取水装置还包括隔挡组件10,隔挡组件10包括固定座11和柔性件12。固定座11与井体本体2内侧壁螺栓固定连接;柔性件12设置于固定座11远离井体本体2内侧壁一侧,柔性件12用于与取水管3端部相抵接;此时,取水管3端部低于转动件55与所述底座16的铰接点。
[0057] 同时,取水管3的末端设有过滤网,过滤网覆盖所述取水管3的端部。
[0058]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件12为海绵。当完成取样工作后,多孔的柔性件12与取水管3端部相抵接,从而可以减少外界杂质、昆虫进入取水管3内。而倾斜设置的取水管3有利于排出取水管3的水体,减少微生物滋生。
[0059] 此外,柔性件12还会封堵过滤网中的网眼,对取水管3的端部起密封效果。从而当抽水泵7工作时,可以提高抽水泵7对密封件54的吸力作用;从而迫使升降组件5将取水管3的端部向下移动至液面下方。
[0060]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5,升降组件5还包括弹性件13,弹性件13一端与底座16固定连接,弹性件13
另一端与滑移件53相连接;弹性件13用于对滑移件53施加一个远离密封件54的作用力。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3为弹簧;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13也可以是弹力带。当完成取样工作时,弹性件13会带动滑移件53向远离三通管6的方向移动,从而使转动件55带动取水管
3端部脱离排水管道1中的水体。
[0061]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6,转动件55为转动杆,转动杆中部与底座16铰接,转动杆靠近筒体52一端
与滑移件53铰接。当滑移件53上下移动时,滑移件53迫使转动杆正转或反转,从而实现取水管3端部浸没或脱离排水管道1中水体的目的。
[0062] 实施例4本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参照图7和图8,升降组件5还包括若干柔性的密封圈15,沿着筒体52的长度方向,
筒体52内侧壁间隔设有若干个安装凹槽521,密封圈15与密封件54相挤压抵接。且当限位件
56与密封件54相抵接时,密封圈15与至少一个密封件54相挤压抵接。通过在密封件54的移动路径上设置多个密封圈15,从而提高密封件54与筒体52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有利于密封件54的移动。
[0063] 同时,当密封件54与限位件56相抵接时,密封圈15对密封件54对有向上的摩擦力作用,使得密封件54与限位件56紧密抵接。
[0064] 实施例5参照图1至图9,本实施例公开实施例1中装配化式检查井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材料准备:在工厂中预制井体本体2,拼装取水机构;
参照图1,开挖沟槽18:在地面挖掘用于容纳排水管道1和井体本体2的沟槽18;
井体本体2拼装:将排水管道1插接于井体本体2侧壁的连通孔21内,使用填充物将
排水管道1与井体本体2固定连接;
参照图1和图9,回填夯实:待排水管道1与井体本体2拼装完成后,往沟槽18中回填
土体并夯实;
参照图9,井口处理:在井体本体2外周浇筑混凝土保护圈层20,混凝土保护圈层20
高度低于沥青混凝土路面19设计高度;在井体本体2的井口四周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19;输水管4埋设于沥青混凝土路面19中。
[0065] 安装取水机构;取水机构固定于井体本体2的内侧壁上。
[0066] 当工作人员在井体本体2四周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19时,工作人员铺设完设沥青混凝土,需要使用压路机来碾压沥青混凝土。若未在井体本体2外周浇筑混凝土保护圈层20,沥青混凝土受到挤压后会对井体本体2施加一个侧向的作用力,使得井体本体2的侧壁存在断裂的风险。
[0067] 本申请通过井体本体2外周浇筑混凝土保护圈层20,利用混凝土保护圈层20来抵抗沥青混凝土的挤压作用,从而减少井体本体2的受力情况,减少井体本体2受损的风险。
[0068]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