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种用于室内的隔震沟结构体系

一种用于室内的隔震沟结构体系实质审查 发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震沟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室内的隔震沟结构体系,属于建筑隔震技术领域。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隔震建筑中室内隔震沟(隔震电梯出入口处、隔震建筑间的通道、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间的通道等)一直是隔震构造中的重难点,要满足地震时的多向可动性,又要满足地震以及非地震时均能正常使用的要求。
[0003] 在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隔震建筑之间隔震沟处的楼层地面连通时,隔震沟上部需要设置隔震盖板;隔震盖板具备一定强度、刚度,隔震盖板表层应和周围地面平齐。在地震发生时,隔震盖板的设置以不能阻碍建筑自由运动为原则。
[0004] 常规的电梯出入口的隔震盖板1采用地震时局部上翘的方式来解决地震时的可动性(如图1所示,地震时,隔震盖板1向右运动上翘);又如专利CN207348111U中公开的一种隔震沟盖板,当隔震沟变窄时,钢边框盖板的铰接端转动,自由端顺着斜面方向与第二预埋件的斜面相对滑动翘起。但由于电梯出入口一般都是主要通道(或其它室内隔震沟处为人员通道时),地震时地面处的隔震盖板上翘会对人员通行造成一定的阻碍,尤其可能在地震中影响人员疏散,甚至是对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0005] 此外,常规的隔震电梯出入口隔震盖板与电梯采用滑动套筒或者套环装置连接,由于在地震中该处为复杂多向运动,由于角度、摩擦等原因有在运动中自锁或者运动不畅的风险,影响隔震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3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室内的隔震沟结构体系,采用承重滑轮组件加梳齿咬合的原理,解决了地震时地面上翘的问题,保证地震情况下的多向可动性和地面的完整性。
[0040] 如图2和图3所示,该隔震沟结构体系设置在隔震沟位置的楼层地面连通处,尤其适用于隔震沟位置的人员通道位置处;该隔震沟结构体系包括:活动端组件和固定端组件,活动端组件和固定端组件分别设置在隔震沟两侧的两个建筑上;以室内隔震电梯(该隔震电梯的电梯井筒为悬挂式,地震时具有相对运动)出入口为例,隔震沟2为设置在隔震电梯的电梯井筒3与楼层地面8之间的沟槽,隔震沟结构体系指设置在隔震沟2处用于连接电梯井筒3与楼层地面8的结构。
[0041] 活动端组件和固定端组件分别连接在电梯井筒3与楼层地面8上,即可以为活动端组件与电梯井筒3相连,固定端组件与楼层地面8相连;也可以活动端组件与楼层地面8相连,固定端组件与电梯井筒3相连。
[0042] 下面以活动端组件与电梯井筒3相连,固定端组件与楼层地面8相连为例,对该隔震沟结构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0043] 其中活动端组件包括:承重滑轮组件5和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承重滑轮组件5包括:U型连接件、承重滑轮轨道12和承重滑轮10;在电梯井筒3与楼层地面8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多个U型连接件,作为一种示例,U型连接件通过锚栓与电梯井筒3井口处的侧壁相连,多个U型连接件沿电梯井筒3井口处的侧壁均匀间隔设置;U型连接件为承重滑轮组件5与电梯井筒3的连接部;承重滑轮轨道12焊接在U型连接件上,承重滑轮轨道12沿与电梯井筒3侧壁平行的方向设置;承重滑轮轨道12内部设置有承重滑轮10,承重滑轮10与承重滑轮轨道12滚动配合,承重滑轮轨道12能够相对承重滑轮10进行往复直线运动;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通过支撑件与承重滑轮10相连。
[0044]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4所示,承重滑轮轨道12为顶部开口的矩形钢管,在承重滑轮轨道12内设置多个承重滑轮10,承重滑轮10与承重滑轮轨道12之间能够沿承重滑轮轨道12进行相对的往复直线运动。位于两端的承重滑轮10距离承重滑轮轨道12对应端端部的距离不小于隔震沟2的宽度,且在承重滑轮轨道12端部设置限位板,避免地震中,承重滑轮10滑出承重滑轮轨道12。采用承重滑轮组件代替传统的套筒或者套环装置,用滚动替代了滑动,极大减小了活动端组件在复杂运动情况下的运动受阻概率,提高了可靠性。
[0045] 作为一种示例,通过螺杆以及螺栓将承重滑轮10和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连接,承重滑轮轨道12内设置两列承重滑轮10,两列承重滑轮10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承重滑轮10通过轴承支撑在该连接件上),螺杆的下端与连接件固接,上端伸出承重滑轮轨道12的顶部开口后通过螺栓与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连接。螺杆外圆周与承重滑轮轨道12顶部开口之间具有间隙,两列承重滑轮10与对应侧承重滑轮轨道12内表面间也有间隙,能够使螺杆具有竖向转动量。
[0046] 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包括:盖板13以及竖向设置在盖板13下表面的若干齿片A14;若干齿片A14沿盖板13长度方向(也为与承重滑轮轨道12平行的方向)均匀间隔排列;作为一种示例,盖板13为不锈钢盖板,齿片A14为不锈钢片。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与电梯井口3相对的一端预留与承重滑轮组件5的连接部。
[0047] 固定端组件包括: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固定在楼层地面8与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相对的位置处;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包括底板15和竖向设置在底板15上表面的若干齿片B16;若干齿片B16沿底板15长度方向(也为与承重滑轮轨道12平行的方向)均匀间隔排列;作为一种示例,底板15为不锈钢盖板,齿片B16为不锈钢片。
[0048] 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中的齿片A14与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中的齿片B16相互错开,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覆盖隔震沟2并朝向楼层地面8方向延伸,与设置在楼层地面8上的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部分重叠实现对接,进而实现电梯井筒3与楼层地面8之间的连接;重叠处通过齿片A14与齿片B16相互咬合,形成盖板咬合段11;使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与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之间形成可单向往复的滑动副。
[0049] 该隔震沟结构体系中,承重滑轮轨道12与承重滑轮10的组合,可以满足隔震沟两侧结构在平行于电梯门方向的相对运动(该方向运动时,承重滑轮10不动,承重滑轮轨道12跟随电梯沿平行于电梯门方向相对运动);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中的齿片A14与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中的齿片B16通过相互咬合滑动,可以实现隔震沟两侧结构沿着垂直于电梯门方向相对运动,从而实现了隔震沟两侧结构平面多向可动的要求。
[0050] 该隔震沟结构体系中,将一个复杂的三向运动分解成两个相互垂直的水平向运动(平行于电梯门方向的运动和垂直于电梯门方向的运动)和一个竖向的转动:平行于电梯门方向的运动,由承重滑轮轨道12跟随电梯沿平行于电梯门方向的运动来实现(该过程中,承重滑轮10在承重滑轮轨道12内滚动);垂直于电梯门方向的运动,由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中的齿片A14与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中的齿片B16的梳子型咬合连接的相互滑动来(即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跟随电梯沿垂直于电梯门方向运动);通过承重滑轮组件5中螺杆与承重滑轮轨道12之间预设的间隙,可以实现隔震沟盖板活动端与电梯井筒3之间的竖向相对转动。通过以上三种运动组合就可以实现地震下隔震沟两侧结构间的自由相对运动,而地面不会发生上翘等阻碍通行的情况。
[0051] 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和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都采用不锈钢制作,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设置盖板13,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设置底板15,可以有效增加各自的刚度,避免运动中变形造成锁死的情况。
[0052] 为了减小摩擦,齿片A比齿片B短2mm,由此齿片A与齿片B咬合后,齿片A的下端与底板15之间具有2mm间隙,运动中齿片A就不与底板15摩擦,有利于减小运动阻力。
[0053] 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以及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表面设置有装饰层(如地毯);在装饰层(地毯)下方设置一张薄不锈钢片,避免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相对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运动时将装饰层吸附进运动部件中,造成运动受阻。
[0054] 为了保证电梯各向运动后隔震沟范围地面不出现露空现象,必须在隔震沟盖板(隔震沟盖板活动端6以及隔震沟盖板固定端7的总称)上设置墙体,该墙体同时不能影响活动端组件的左右运动,基于此,采用局部不落地墙体9来实现这一目的,如图2所示,隔震沟盖板平行于电梯门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不落地墙体9,每侧不落地墙体9的宽度(沿平行于电梯门方向的尺寸)不小于隔震沟2的宽度。不落地墙体9采用吊挂方式吊挂在上部结构上。
[0055] 两侧不落地墙体9与电梯井口之间均设置有侧墙变形单元3,由此在电梯井口与楼层地面之间形成封闭的通道;侧墙变形单元3采用两边支撑的方式,与地面不接触,一侧支撑在电梯井口上,另一侧支撑在不落地墙体9上;当该隔震沟结构体系的活动端组件沿平行于电梯门方向运动时,侧墙变形单元3适应变形,保证该位置侧墙不断裂。
[0056]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