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建筑基础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相关背景技术
[0002] 建筑荷载需要通过基础均匀地传递至地基,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在现有相关技术中,施工基础时,首先需要在地基开挖基础槽,然后在基础槽内浇筑垫层,最后在基础槽内浇筑成型基础。基础成型后,在基础的顶部和地基的顶部浇筑建筑底板和建筑梁柱。
[0003]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当基础底部的土体自上而下依次为软土层、黏土层以及倾斜设置的基岩时,软土层和黏土层易在建筑荷载的作用下变形,使得基础和建筑一同朝基岩的倾斜方向倾斜。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1]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础结构。参照图1,基础结构包括基岩1、黏土层2、软土层3、建筑基础4以及管桩5。
[0052] 参照图1,基岩1其中一侧的标高大于自身另外一侧的标高,且基岩1标高大的一侧与自身标高小的一侧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并且基岩1自标高大的一侧朝标高小的一侧倾斜设置。具体地,基岩1的倾斜角度为10°‑50°;黏土层2覆设于基岩1的顶部,软土层3覆设于黏土层2的顶部,且软土层3的顶部标高与场地整平标高一致。
[0053] 参照图1,软土层3的顶部覆设有砂石过渡层31,砂石过渡层31的厚度尺寸为150‑300mm。砂石过渡层31的顶部覆设有垫层32,垫层32为素混凝土结构,且垫层32的厚度尺寸为80‑100mm。
[0054] 参照图1和图2,建筑基础4浇筑成型于垫层32的顶部,建筑基础4包括若干横向基础梁41和若干纵向基础梁4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横向基础梁41的数量设为四个,四个横向基础梁41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且四个横向基础梁41均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并且第一水平方向与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纵向基础梁42的数量设为三个,三个纵向基础梁42沿第二水平方向分布,且三个纵向基础梁42均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三个纵向基础梁42均固定连接于横向基础梁41,且横向基础梁41与纵向基础梁42的连接处呈“十”字形设置。
[0055] 参照图1和图2,纵向基础梁42的顶部面积尺寸小于自身的底部面积尺寸,以使得建筑荷载通过纵向基础梁42均匀地传递至软土层3。纵向基础梁42其中一端的底部面积尺寸大于自身另外一端的底部面积尺寸,且纵向基础梁42底部面积尺寸大的一端靠近基岩1标高小的一侧设置,以使得建筑荷载通过纵向基础梁42更均匀地传递至软土层3;横向基础梁41的顶部面积尺寸小于自身的底部面积尺寸,以使得建筑荷载通过横
向基础梁41均匀地传递至软土层3。其中一部分横向基础梁41的底部面积尺寸大于另外一部分横向基础梁41的底部面积尺寸,且底部面积尺寸大的横向基础梁41靠近靠近基岩1标高小的一侧设置,以使得建筑荷载通过横向基础梁41更均匀地传递至软土层3。
[0056] 参照图1和图2,管桩5设有若干,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管桩5的数量设为八根。八根管桩5分为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排管桩5的数量为五根,第二排管桩5的数量为三根,且第一排的五根管桩5的长度尺寸均大于第二排的三根管桩5的长度尺寸;第一排管桩5和第二排管桩5沿第一水平方向分布,且第一排管桩5相较于第二排
管桩5靠近基岩1标高小的一侧设置;第一排的五根管桩5沿第二水平方向分布,第二排的三根管桩5也沿第二水平方向分布,以便于通过第一排管桩5和第二排管桩5使得横向基础梁
41和纵向基础梁42不易倾斜,并且通过横向基础梁41和纵向基础梁42确保第一排管桩5和第二排管桩5的抗倾覆能力。另外,第一排的五根管桩5的桩间距小于第二排的三根管桩5的桩间距,以使得黏土层2和软土层3不易沿着基岩1发生整体滑动。
[0057] 参照图1和图3,管桩5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管桩5的内部开设有桩体腔室501,桩体腔室501沿管桩5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管桩5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于横向基础梁41,连接组件包括灌浆底板51和连接钢筋笼52,灌浆底板51位于桩体腔室501的内部且将桩体腔室501的顶部划分出封闭的灌浆腔室502。连接钢筋笼52位于灌浆腔室502内,连接钢筋笼52的底部焊接固定连接于灌浆底板51的顶部,且连接钢筋笼52的顶部固定埋设于横向基础梁41的内部并于横向基础梁41的钢筋(图中未示出)焊接连接。灌浆腔室502内填充有混凝土,以使得管桩5通过混凝土和灌浆钢筋笼稳定地连接于横向基础梁41。
[0058] 参照图1和图4,黏土层2的底部开设有若干爆扩腔室201,若干爆扩腔室201分别与各管桩5一一对应设置;爆扩腔室201的腔径尺寸大于管桩5的外径尺寸,且管桩5的底部位于爆扩腔室201
内。管桩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刚性桩尖53,刚性桩尖53的底部面积尺寸大于自身的顶部面积尺寸,且刚性桩尖53的底部平直设置;
具体地,刚性桩尖53包括桩尖底板531、第一桩尖板532以及第二桩尖板533。桩尖底板531的顶部焊接固定连接于管桩5的钢筋(图中未示出),第一桩尖板532和第二桩尖板
533均呈梯形设置,且第一桩尖板532和第二桩尖板533长度尺寸大的一侧均焊接连接于桩尖底板531的底部,并且第一桩尖板532与第二桩尖板533呈“十”字形分布,以便于在保证管桩5通过刚性桩尖53快速打入黏土层2和软土层3的前提下,确保刚性桩尖53能够与基岩1或扩大端头21之间产生足够的端承力。
[0059] 参照图4,爆扩腔室201的内部填充有扩大端头21,扩大端头21的材料为混凝土。扩大端头21的底部固定连接于基岩1的顶部,且扩大端头21固定连接于管桩5的底部,以便于通过扩大端头21增加管桩5的端承力。
[0060] 管桩5的底部外周面开设有若干连接槽503,若干连接槽503均位于桩尖底板531的顶部。若干连接槽503沿管桩5的长度方向分布,且若干连接槽503绕管桩5的轴线方向周向延伸。具体地,连接槽503呈首尾闭合的圆环形设置,以增加了扩大端头21与管桩5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确保管桩5与扩大端头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61]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础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管桩5的外部增加扩大端头21,使得管桩5的端承力有效地得到增加,进而使得横向基础梁41和纵向基础梁42传递的建筑荷载更有效地传递至基岩1,从而使得建筑、横向基础梁41以及纵向基础梁42不易倾斜。
[0062] 本申请实施还公开一种基础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软土层3的顶部钻设引孔301。
[0063] 参照图5,引孔301的底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黏土层2的底部。
[0064] S2、在引孔301的底部爆破开设爆扩腔室201;具体地,参照图5和图6,通过连接于钢丝绳7的扩孔炸药71开设爆扩腔室201,且扩孔炸药71靠近待开设的爆扩腔室201的中心设置,并且开设的爆扩腔室201的顶部与软土层3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尺寸大于800mm,以确保爆扩腔室201的成型效果。
[0065] S3、先将刚性护筒6打入黏土层2和软土层3,然后通过引孔301向爆扩腔室201内灌注混凝土。
[0066] 参照图5和图6,刚性护筒6的内部开设有护筒腔室601,护筒腔室601沿刚性护筒6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刚性护筒6打入黏土层2和软土层3后,刚性护筒6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护筒腔室601连通于引孔301,并且刚性护筒6的底部靠近爆扩腔室201设置,以使得引孔301不易因爆炸产生的冲击而塌孔。
[0067] 参照图6,刚性护筒6的顶部焊接固定套设有抵接环61,抵接环61的外径尺寸与自身的内径尺寸之差大于或等于100mm,且抵接环61的底部抵紧配合于软土层3的顶部。抵接环61一方面使得刚性护筒6稳定地固定埋设于软土层3,另一方面使得施工人员不易踩踏引孔301的四周使得引孔301出现塌孔,最后一方面便于施工人员根据设计图纸提前将抵接环61焊接固定高于刚性护筒6,从而便于根据抵接环61与软土层3之间的距离判断刚性护筒6与基岩1之间的距离尺寸。
[0068] 参照图7和图8,向爆扩腔室201内灌注的混凝土的顶部标高大于爆扩腔室201的顶部标高,具体地,混凝土的顶部标高大于爆扩腔室201的顶部标高2000mm,以使得后续混凝土渗入黏土层2的爆破裂缝后爆扩腔室201内依然填充有足量的混凝土以成型扩大端头21。另外,向爆扩腔室201内灌注的混凝土的骨料的粒径小于或等于10mm,以减小引孔301阻塞的情况的发生,并且使得爆扩裂缝被混凝土充分地填充。
[0069] S4、在爆扩腔室201内的混凝土初凝之前,将管桩5沿竖直方向打入爆扩腔室201。具体地,在将管桩5沿竖直方向打入爆扩腔室201之前,先将刚性护筒6自软土层3和黏土层2拔出。
[0070] S5、在管桩5的顶部施工建筑基础4。
[0071] 具体地,S5包括以下步骤:S51、铺设砂石过渡层31;
S52、在砂石过渡层31的顶部浇筑垫层32;
S53、在垫层32的顶部施工横向基础梁41和纵向基础梁42。
[0072]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础结构的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管桩5打入爆扩腔室201后将混凝土挤压至爆扩腔室201内壁的爆破缝隙内,使得黏土层2和软土层3不易因缝隙发育而变形。另外,爆扩腔室201内的混凝土成型后有效地确保了使得管桩5的端承力,使得建筑不易倾斜。
[0073]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